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今年10月10日,是中国气象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日,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1924年10月10日,蔡元培、高鲁、蒋丙然、竺可桢等一批仁人志士以“科学救国”为己任,以“谋气象学术之进步与测候事业之发展”为宗旨,发起成立了中国气象学会。  相似文献   

2.
徐近之(1908—1982年),名念庄,字希朗,男,汉族,著名地理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学部委员、研究员,是我国地理文献学和历史气候学的开拓者之一. 1 机缘:竺可桢委派徐近之赴藏 1934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竺可桢委派徐近之去拉萨开展气象观测和研究,采集当地的气象数据,用于全国的天气预报,开展季风...  相似文献   

3.
<正>《竺可桢全集》第22~24卷收录了第二历史档案馆有关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的函稿藏件,史料价值很大。就我个人历事而言,可以解决中国现代气象学史上的不少悬疑问题。1931年5月,中德(瑞)西北科学考查团气象组主任德国人赫德博士(Dr.W.Haude)第二次来华携带了气象风筝及探空设备等。中国的气象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我国气象史研究是由竺可桢开创和奠基的。为了纪念他,我们应当很好地继承他的气象史研究工作,并进一步加以拓展,以不辜负他创建我国气象史研究的苦心。一、竺可桢的中国气象史研究在竺可桢以前,并非没有有关气象史的文献。例如孔子(公元前551—前479)修的《春秋》,首先将天气灾害作为史料内容。班固(公元32—92)对自春秋到西汉末的反常  相似文献   

5.
气象科普工作是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科技创新发展的一翼,是公共气象服务的有效拓展和延伸。气象科普在释放气象服务效益中具有先导性作用。实践证明,没有强有力的宣传科普工作,就没有高质量的气象服务。2018年全国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达到77.76%。面对新形势新需求,气象科普工作应继续发展气象科普业务,进一步提升气象科普能力,完善气象科普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6.
丘良 《气象研究与应用》2012,33(3):109-111,46
从广西气象新闻报道现状、广西气象电视节目现状、气象节目制作等方面,结合公众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接收电视信息心理,以新闻性、品牌价值、受众为理念,来策划广西气象新闻类节目。并探讨制作一档高质量的气象新闻节目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以及就如何提升广西气象部门的形象和品牌价值,提出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理事长 竺可桢 理 事 吕 炯(常务)涂长望(常务)朱炳海(常务)张宝堃(常务) 胡焕庸 庐鋈 朱文荣 赵九章 郑子政  相似文献   

8.
南京之高空     
卢鋈 《气象学报》1937,13(1):1-23
本篇所用材料,以飞机记录为限,测风气球纪录已由竺可桢朱文荣诸氏整理成篇读者可参观竺氏中国气流运行(气象研究所集刊第四号),朱氏南京高层气流观测(气象杂志十二卷P.20—30)。关于气团分析,赵九章氏中国东部空气团之分析(气象研究所集刊第六号)及朱炳海氏太平洋及其隣近之气团(象杂志十一卷P.178—183)两文,均有精详之讨论,为避免工作重复起见,本文亦未列入,文中气压与温度之相关系数,系由薛铁虎先生代为计算,谨此致谢。  相似文献   

9.
我国气象科学事业卓越的建设者、组织者、国际知名的气象学家涂长望同志离开我们二十年了。一位中国气象学家说:如果把竺可桢比作中国近代气象园地的播种者,那么涂长望和赵九章则是护苗人。今天,中国气象事业欣欣向荣,与他们当年的劳绩密不可分。涂长望同志热爱祖国、坚信真理、严谨治学,为发展我国气象事业鞠  相似文献   

10.
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气象工作,是广东气象部门承接的一次重大气象保障服务,借助良好的网络和气象手机短信等信息传播基础,开展了亚运气象服务需求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努力拓宽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多方面开发各种针对性极强的亚运气象产品,为公众提供专项的亚运气象信息服务,极大地提高了亚运气象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节奏加快 ,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通过休闲娱乐来放松自己。事实上 ,外出观光旅游已成为工薪阶层休闲娱乐的首选方式之一。借鉴工业旅游、农业生态旅游等特色旅游方式 ,气象部门也可以发展有别于其它行业的气象旅游业。所谓气象旅游 ,是指一种集旅游观光、参观考察气象台站、听气象知识讲座等于一体的新型旅游方式。气象旅游内容丰富 ,其不仅包括向旅客开放气象业务一体化作业室和气象影视演播室、介绍天气预报制作流程、展示气象科技产品 ,还包括进行气象科普讲座、开展各种形式的气象服务咨询、邀…  相似文献   

12.

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理念与传统意义上的气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深化和拓展-传统意义的气象是围绕预报的-而现代意义的气象应围绕需求展开三个气象理念的提出为气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指明了方向/更为重要的在于提出了气象利益关系的重大变化-拓展了气象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建设气象公共行政管理体系势在必行/首要任务是要确立气象公共行政管理建制-一方面是公共行政的社会管理建制-另一方面是气象公共行政的内部管理建制.

  相似文献   

13.
陈华 《贵州气象》2000,24(6):3-7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 ,要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 ,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信息产业化 ,产业信息化 ,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特征和发展方向。2 1世纪 ,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气象工作能否成为一种产业———气象信息产业 ,就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1 气象工作有望成为气象信息产业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成员  气象工作按其行业特点 ,应属于第三产业———服务业范畴。而气象服务主要是技术和信息服务 ,理应定位于信息产业 ,不论是第三产业 ,还是第四产业 ,气象工作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关键是如何…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已由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江泽民主席签署第二十三号主席令予以公布 ,自 2 0 0 0年1月 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规范全社会气象活动和行为的重要法律 ,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贯彻实施党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又一成果。《气象法》的颁布实施 ,标志着我国气象事业进入了法制化管理的新阶段 ,是我国气象法制建设的里程碑。我区地域辽阔 ,气候复杂 ,气象灾害频繁。干旱、冰雹、寒潮、暴雨(雪 )、沙尘暴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 ,其造成的损失 ,约占整个自然灾害的 70 %以上 ,有的年份…  相似文献   

15.
从气象对其服务对象系统的气象可控性、两者的制约关系及相关的气象因子的可测性等方面系统论述了气象服务的科学技术基础。由系统论、控制论的基本原理 ,介绍了气象控制系统和气象控制论系统的基本内容 ,提出用气象控制经济目标函数研究系统控制的经济效益 ,由此总结出气象服务的基本原理 ,并分析了气象服务业的若干基本问题 ,对气象服务学基本原理的进一步推广和若干具体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气象对其服务对象系统的气象可控性、两者的制约关系及相关的气象因子的可测性等方面系统论述了气象服务的科学技术基础。由系统论、控制论的基本原理 ,介绍了气象控制系统和气象控制论系统的基本内容 ,提出用气象控制经济目标函数研究系统控制的经济效益 ,由此总结出气象服务的基本原理 ,并分析了气象服务业的若干基本问题 ,对气象服务学基本原理的进一步推广和若干具体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1气象科技档案的现状随着新中国气象事业的起步与不断发展,气象科技档案已与气象观测、气象通信、数据处理、业务管理及天气预报等基础性气象工作一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模式及体制。由于观念和习惯性影响,气象科技档案在当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滞后于信息网络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林华 《气象》1992,18(7):40-41
一、前言 准确、方便、迅速地将气象产品传递给用户,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间接地提高预报准确率。目前,气象产品分发主要靠电话口传、电视、广播和邮寄等。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某些对气象信息敏感的专业用户,已越来越不满足这种方式。他们不仅要求气象部门提供结论性的气象预报产品,还要求提供某些诸如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气象信息,而且对气象信息的传递手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80年代计算机通信技术逐渐在我国气象部门普及和使用,一种现代化的气象信息传递工具——远程气象终端诞生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20年来,新疆气象事业以社会经济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为牵引力,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推动力,始终不渝地坚持气象现代化建设,使新疆的气象业务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走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从构成气象业务4大功能块的角度回顾近20年来新疆气象业务的发展状况,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一展望。叉污回气象业务的构成、作用和地位新疆气象业务按功能划分由4大系统构成,即:大气探测系统、气象通信系统、天气预报和气候业务系统、气象产品形成及对外服务系统。它们在整个气象业务这个信息系统中分别承担着气象信息采集。气象信息传输…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气象服务及其效益评估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韩颖  蒲希 《气象科学》2010,30(3):420-426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服务是气象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首先分析了气象服务的概念,确立了气象服务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分类情况,明确了气象服务在整个气象业务体系中的定位,并探讨了气象服务的经济属性。从气象情报信息服务和气象预报信息服务的角度介绍了中国气象信息服务的情况。从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农业气象工程服务技术、雷电灾害防御技术介绍了中国气象工程服务及其技术的情况。从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的角度出发,系统的介绍了气象服务效益的主要评估方法和技术,同时介绍了中国目前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基本情况。最后,文章针对目前中国气象服务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