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江口及邻近陆架海区细菌与沉积物相互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海洋沉积物中栖息着数量众多、种类繁杂、分布广泛的细菌.它们将江河带来的丰富有机质及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等遗体分解,又以无机盐的形式回到水中,给上层水体以显著的影响;也对沉积物的形式和性质起着重大作用.细菌的新陈代谢及其产物,不断地改变着沉积环境的物理、化学因素;沉积物的来源、性质以及物理、化学的因素也影响着细菌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相似文献   

2.
在绝大部分研究海洋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的工作中 ,作为研究对象的是太平洋底质。我们认为其原因是太平洋中海洋成岩作用类型表现较明显。对此 ,巨大的海洋面积起了促进作用 ,因此海洋中物质分异程度较大 ,远洋环境和沉积物类型的多样性也较突出。大西洋沉积物稀土元素的行为研究较少。现有资料不能满足了解稀土元素在大西洋沉积物中的分布机制。众所周知 ,随着进入远洋区 ,钍堆积在沉积物中。这种堆积与沉积物中水成组分的增加有关。对于大西洋沉积物来说 ,有关钍含量的资料还相当少。大西洋中铁锰结核广泛分布。在加拿利、北美凹陷中 ,…  相似文献   

3.
冲绳海槽沉积物中U,Ra,Th,40K的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U,Ra,Th和~(40)K是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的天然放射性元素,研究其形态、含量、分布和转移规律是地球化学的重要内容。海洋沉积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除自身包括许多同位素以外,还可以从海水中吸附和交换一些同位素。海洋沉积物中的同位素含量很  相似文献   

4.
朱而勤 《海洋科学》1985,9(5):51-53
通过近百年来对海洋矿物资源的调查研究,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海底石油勘探和开发事业所取得的新进展,使矿物学领域出现了一个新分支学科——海洋矿物学。 一、海洋矿物学的主要内容 (一)海洋沉积物的碎屑矿物学 主要研究海水悬浮体、海洋上空气溶胶及海底沉积物中的轻重碎屑矿物(包括粘土矿物)的标型特征、组合及分布规律,为解释海底沉  相似文献   

5.
沉积物可视为水环境条件的反映的结果,对天然水沉积物的研究,在探索天然水的化学相互作用和界面平衡的研究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有时甚至是关键性的因素,过去对海洋沉积物化学成分的研究,揭示了各种元素在海洋沉积物中的总分布,探索了其中矿物的蕴藏量及其经济价值等,随着地球化学研究的深入,拢统地测定元素的总浓度是很不够的,因为由此不能阐明海洋沉积物复杂的地球化学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李军 《海洋通报》2008,27(3):82-87
目前对于海洋沉积物中碳酸盐粒度分布的测试方法还较少,而传统的光学鉴定与统计的方法较费时、费力.根据激光粒度仪测量原理,使用Malvern 2000型激光粒度仪对采自硫球海沟的柱状沉积物中的碳酸盐含量和粒度分布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对于碳酸盐含量较高的(>15%)海洋沉积物样品,通过对去碳酸盐前后沉积物样品的测定,能较好地获得沉积物碳酸盐含量和粒度分布的相关资料和数据,与传统的测量方法相比,其可信度较高.研究证明,此种测试方法我们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地测试深海沉积物碳酸盐含量和粒度分布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海洋沉积物作为生源要素氮的重要源与汇,在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项研究旨在查清海洋沉积物中氮的存在形态及其生态学意义。氮是生物生命活动必需的营养要素,海洋中的氮往往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限制因子,氮的吸收与再生释放在估算海洋新生产力和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率上也有重要贡献。海洋沉积物中的氮作为海水中氮的重要供给源是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对维持海洋生态平衡、修复失衡的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不同海区海洋沉积物的来源和环境不同,氮的形态和含量亦不相同,可被生物吸收和利用的数量就不相同,因此造成了不同海区生物种群和环境不同,进而影响生态环境。因此,研究海洋沉积物中氮的形态,了解各个形态与沉积物中生物种群及与环境的关系,确定其生物和化学活性,査清氮不同形态的生态学功能,对于深入探讨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法和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阐述海洋沉积物中氮的存在形式与分布、氮的早期成岩和去营养化作用、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以及氮与生物特定种群的关系等,探讨了影响海洋沉积物中的氮循环的主要因素,并分析了海洋沉积物中的氮与生态系的关系,以期对研究氮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基于全球海洋及其上空大气中关于有机磷酸酯(OPEs)的数据,分析了目前OPEs在全球海洋及其上空大气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总结发现,海水中的OPEs主要来自河流输送,且浓度分布特征表现为由近及远、由浅及深逐渐递减。磷酸三(2-氯乙基)酯(TCEP)、磷酸三(1-氯-2-丙基)酯(TCPP)和磷酸三(1,3-二氯异丙基)酯(TDCPP)三种卤化OPEs是海水中主要污染物;输入到海水中的OPEs经过颗粒沉降等作用沉积到海洋沉积物中,随之,沉积物中的OPEs可能反析出或直接累积,在海洋沉积物中形成一个大的OPEs储存库。分析北太平洋到北冰洋表层沉积物中OPEs的浓度发现,从白令海峡到北冰洋,随着纬度的增加OPEs的浓度也普遍增加,且相对于非卤化OPEs,卤化OPEs更易被运输到偏远海域。总有机碳(TOC)与大洋沉积物中OPEs的浓度无相关性,但与近海海洋沉积物中OPEs的浓度呈正相关,TCEP和磷酸三异丁酯(TiBP)为海洋沉积物中主要污染物;海洋上空大气与水体中的OPEs是不可分割的,海洋上空大气中的OPEs一部分通过大气沉降进入海水,一部分继续迁移到更偏远区域,气团来源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对比OPEs在全球海洋上空大气中的浓度分布发现,南北半球并无明显差异,TCEP和TCPP是海洋上空大气中主要污染物。  相似文献   

9.
陈敏仪  朱旭 《海洋与湖沼》1988,19(6):601-605
海洋沉积物中汞的分布及其存在形式的研究,可以为探明汞在该海域中的迁移机制、最后归宿以及在本海域的自净容量提供科学依据,以便更好地进行海洋环境保护和执法管理。  相似文献   

10.
钴在现代海洋沉积物中的含量大约在3—160ppm浓度范围。在海洋沉积物中,钴的地球化学行为已引起人们的兴趣。钴在沉积物和沉积岩中的分布与铁的分布存在相关关系,其平均浓度与沉积速率密切相关。目前,沉积物中的钴主要用发射光谱法和中子活化法分析,电弧-光谱法分析误差较大,等离子体-光谱法和中子活化法分析费用高,目前应用不够普遍。也有人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海洋沉积物中的钴,但相对标准偏差达26—27%,且不能分析低于10ppm以下的钴。考虑到无火焰原子吸收法有  相似文献   

11.
平端深海偏顶蛤(Gigantidasplatifrons)是南海台西南冷泉区的典型优势物种,鳃丝上皮细胞内共生大量甲烷氧化菌,通过甲烷有氧氧化合成有机物为共生体系提供物质能量,是平端深海偏顶蛤赖以生存的重要能量来源器官,溶酶体在共生体系的营养互作和稳态维持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使用电镜技术观测了常压培养过程中(0d,30d,90d)平端深海偏顶蛤共生体系中共生菌和溶酶体的动态变化,通过鳃上皮含菌细胞超显微结构的变化研究常压培养对深海共生体系的影响,并探讨溶酶体在宿主—共生菌营养传递和共生菌群稳态维持中的关键作用。研究发现,在原位状态样品中(0d)共生菌和溶酶体呈极化分布,细胞结构完整清晰;蓄养30d后,含菌细胞出现明显破碎,共生菌数量大幅降低,溶酶体数量、范围和消化程度大幅增加,对细胞顶端的甲烷氧化菌进行分解;而90d后,共生菌在溶酶体的作用下消失殆尽,鳃部有明显细胞脱落后留下的坑洞,细胞呈现空泡状,无法明确区分各种细胞组分。上述结果展示了长期常压蓄养过程中鳃上皮含菌细胞中溶酶体与甲烷氧化菌的动态变化,推测当共生菌丢失后溶酶体也同步降低活跃度,平端深海偏顶蛤在共生互作中通过溶酶体主导消化和调控共生菌。  相似文献   

12.
向武  邓南圣 《海洋科学》2001,25(9):21-23
挥发性卤代烃VHC(Volatilehalohydrocarbon)是一类重要的卤代有机物,通常包括卤代甲烷、乙烷和乙烯等挥发性卤代有机物VHOC(Volatile halogenated organic com-pounds)。自从人们发现氯氟烃对平流层臭氧有破坏作用以来,挥发性卤代烃(VHC)的天然来源及其产生机制引起了广泛兴趣,并开展了大量研究。1993年在荷兰召开了首届有机卤化物夭然产生国际学术会议。研究表明,海水中挥发性卤代烃的天然释放对大气中它们的源与汇的影响是显著的[l,2]。如C…  相似文献   

13.
14.
青岛近海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7年10月在青岛近海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采集样品,采用大型多元统计分析软件PRIMER,研究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生物量和丰度分布、群落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以及群落受污染扰动情况。本次调查共获得青岛近海大型底栖动物160种,其中多毛类93种,甲壳动物37种,软体动物16种,棘皮动物7种,其它类群动物7种。群落中优势种的优势度均不明显,以多毛类巴氏钩毛虫(Sigambra bassi)和长须沙蚕(Nereis longior)贡献率最高。生物量和丰度空间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呈斑块状分布。群落结构聚类分析表明,15个取样站的群落结构相似性程度都非常低,为10%~30%,仅有S2和S4站、S11和S12站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达到30%。ABC曲线表明,该研究海域处于1个轻度人为扰动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沿海脉红螺7个自然居群的线粒体DNA 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分析了107个个体511bp的碱基序列,结果没有发现插入,缺失突变的核苷酸位点.检测到了28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共37种单倍型,单倍型1的同源性达到58.7%.大连居群的28l(G-A)和483(T- C)位点,烟台居群的17(A-G)位点、66(T- C)和247(T-C)位点,舟山居群的128(T-C)位点,秦皇岛居群的130(T-G)和161(A-G)位点,以及丹东居群的431(T-C)位点的变异可以作为居群分子遗传标记位点.居群内,烟台和大连居群的核苷酸差异数 K 以及平均核苷酸多样性指数 Pi 最高,青岛居群最低;居群间,大连居群在居群间核苷酸差异数K、居群间平均每位点核苷酸替代数Dxy 和居群间每位点净核苷酸替代数Da三个指标上都表现出比其他居群之间较高的水平,说明大连居群具有最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福建九龙江口红树植物分子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涵韬  林鹏  孙晟 《海洋科学》2001,25(8):42-46
运用RAPD技术对福建九龙江口龙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浮宫种苗园内白骨壤(Auicenmia marina),桐花树(Ageiceras corniculatum),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atala),秋茄(Kandeliacandel),木榄(Bruguiera gymnorthiza),海莲(B.sexangula),尖瓣海莲(B.sexangula var,rhynchopetala)等7种红树植物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30个10-mer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5个有效引物,利用这15个有效引物共扩增出630条DNA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35条,占总扩增条带的84.92%,利用Nei指数法得出7种红树植物间的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并运用UPGA统计分析法对红树植物的7个种间的亲缘关系进行聚类分析,7个种分为A,B两个大组,白骨壤,酮花树,无瓣海垒同属于A组,秋茄,木榄,海莲,尖瓣海莲分聚类在B组,分子聚类结果和传统的分类学相吻合,由此表达这15个有效引物的PAPD分子标记技术能较为客观地反庆出红树植物种间的遗传亲缘关系,并为从分子水平研究红树植物遗传多样性,保护,开发和利用红树林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舟山冬季暴雨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雷 《海洋预报》2004,21(3):70-75
文章分析了冬季暴雨发生时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分布特征,揭示了冬季暴雨的发生与厄尔尼诺现象有着一定的相关。同时,分析了单站要素的变化,为以后的冬季暴雨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新疆艾比湖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迁与古气候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1990,1991年夏对新疆艾比湖湖盆地区进行调查,运用孢粉、元素地球化学、碳酸盐含量以及测年分析,对其沉积物进行研究,重建了湖区全新世古气候的演化序列。结果表明,10.2-8.0kaB.P,气候温凉偏干;8.0-3.5kaB.P,气候以温湿为主,其中7.3-6.4kaB.P.为相对稳定暖湿期;3.5kaB.P.至今,以温干为主,气候与现代相似。随着湖面波动,艾比湖保存有全新世3个不同时期高潮面遗迹,并应用水热平衡模型,对各个高潮面期的古降水量进行计算,全新世暖湿期的降水量比现今高出1/4以上,超过300mm/a,这时期湖面扩大了近3倍。  相似文献   

19.
2003年烟台四十里湾海域主要水质指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四十里湾赤潮监测资料显示:整个水域呈贫营养状态,磷酸盐为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无机氮、磷酸盐主要以陆源径流得以补充,硅酸盐主要以沉积物释放,通过海水上下混合得以补充,均以浮游植物的消耗而减少;叶绿素a与磷酸盐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典型河口浮游动物种类数及生物量变化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国家海洋局2004-2006年每年5月和8月的黄河口、长江口和珠江口生态监控区浮游动物的监测结果,对上述河口浮游动物和桡足类种类数及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将结果与历史资料进行同测区、同季节的对比。结果表明,与全国海洋普查时期相比,2006年黄河口浮游动物种类数下降了50.6%,桡足类种类数下降了53.3%;桡足类在浮游动物中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42.4%下降到2006年的32.6%。长江口浮游动物种类数有所上升,但是桡足类种类数由1985年的62种降低到2006年的37种;桡足类在浮游动物中的比重从1958年的54.2%降低到2006年的42.5%。珠江口桡足类在浮游动物中所占的比例由1959年的59.3%下降到54.4%,未发生明显变化。黄河口春季、夏季浮游动物生物量上升趋势不明显,夏季增幅较小;长江口自2000年以后春季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528.36mg/m^3,是1958年的2.4倍,2005年与2006年夏季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别是1958年的2.2和2.7倍,增加趋势十分明显;珠江口春季浮游动物生物量上升趋势最为显著,2004-2006年3年春季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是1959年同期的5.7—8.7倍,1981年、2006年夏季生物量分别比1959年增加了3.1倍和11倍。就这3个河口生物量变化趋势看,珠江口生物量的上升趋势最为明显,长江口次之,黄河口变化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