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选择三塘湖矿区某露天采区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影响岩石物理力学强度指标的因素及岩体强度指标,选择适合本矿边坡稳定计算方法、普氏系数计算公式,得出边坡角值和剥离强度指标,最终评价其工程地质类型,该矿区属层状岩中等型。此外,根据该露天矿实际开采条件,确定开采工艺和剥离方式,建议应做好位移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确定研究区的区域地震活动、工程地质条件和受力边界条件, 采集样品进行测试获取岩体的基本物理力学指标, 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条件下 (天然、饱水、饱水 +震动力 )的边坡三维模拟定量分析, 评价边坡的稳定性, 提出工程建议。  相似文献   

3.
西气东输管道工程EJ065桩附近边坡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气东输管道工程EJ065桩附近边坡陡峻,并处于强震区,必须进行墩位地基所在岩体和岩壁边坡稳定性评价(包括震动条件下),以评价跨越墩位的适宜性,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确定研究区的区域地震活动,工程地质条件和受力边界条件,采集样品进行测试获取岩体的基体物理力学指标,作者进行了不同条件下(天然,饱和,震动力)的边坡三维模拟定量分析,评价了边坡的稳定性,提出了工程建议。  相似文献   

4.
考虑岩体开挖卸荷边坡岩体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评价开挖后岩体质量并对其进行分类,对研究岩石边坡开挖卸荷后的稳定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某水电站坝肩高边坡开挖工程为背景,运用卸荷岩体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坝肩边坡开挖岩体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根据边坡岩体开挖后应力应变场的动态变化情况,确定岩体开挖卸荷后质量损伤劣化程度,并根据岩体开挖卸荷后的力学参数,采用RMR法对开挖后的边坡岩体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边坡岩体RMR值随开挖后卸荷量的增大基本呈线性递减趋势,进而考虑开挖卸荷影响因素,修正了RMR法中的评价参数,为以后用该法评价开挖后的岩体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工程开挖卸荷后岩体参数研究一直是工程界关注的焦点,是稳定性评价的基础性工作。本文以锦屏地下厂房开挖工程为背景,通过对上下游边墙不同桩号段开挖揭露的岩体进行工程地质岩组划分,进行了开挖后岩体质量评价并对其进行分类,通过在GSI(Geological Strength Index)评价体系中引入Jv(节理数/m3),使评价体系相对合理化,经回归分析,对不同风化程度的岩体进行了力学参数求解,发现内聚力及内摩擦角的计算值与建议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6.
鉴于目前关于节理岩体力学参数空间变异性表征及存在潜在滑移面边坡的可靠性问题研究较多,但对于岩质边坡力学参数空间变异性影响及开挖卸荷响应(变形与塑性区)不确定性分析的研究较为有限。提出考虑力学参数不确定性的岩质边坡开挖卸荷响应概率评价方法,该方法以室内岩石力学试验及现场地质勘察测绘数据为基础,利用Hoek-Brown经验准则与Monte Carlo分析手段,构建了以岩石单轴抗压强度(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简称UCS)、地质强度指标(geological strengthindex,简称GSI)和节理工程参数为输入的边坡岩体力学参数概率统计模型,并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模型的吻合度检验;基于点估计原理构建岩体力学参数组合方案,并结合数值模拟开展边坡开挖过程的仿真分析,获得边坡开挖后整体安全系数及位移及塑性区的概率分布。利用该方法对在建京秦高速沿线某路堑边坡岩体力学参数及开挖卸荷响应进行分析,得到了岩体强度、弹性模量、黏聚力与内摩擦角的取值及不确定性分布,采用点估计与FLAC3D模拟分析,得到了边坡安全系数及典型观测点的位移与塑性区分布结...  相似文献   

7.
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边坡岩体力学参数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介绍了三十多年来在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南、北帮边坡岩体中进行的岩体抗剪强度现场测试方法、技术及试验结果,并汇总出一套历次为边坡稳定性分析采用的抗剪强度参数值,为岩体力学参数数据库增加了大量信息。  相似文献   

8.
岩质边坡的稳定性评价与参数确定是岩土工程领域的经典难题。基于大数据智能计算的优点,提出了一种结合变量遗忘因子的正则化在线序列极限学习机模型(FOS-ELM)的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和参数确定方法。根据收集的1 235例岩质边坡的几何力学与Hoek-Brown模型参数,应用贝叶斯信息准则(BIC)优选基于岩体强度指标(GSI)、扰动因子(D)、岩石材料常数(m_i)、单轴抗压强度(σ_(ci))、岩体重度(γ)、坡高(H)、坡角(β)的最优输入组合预测边坡稳定安全系数(F),并建立7个模型对最优输入组合进行评价,论证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全参数输入组合精度最高,但输入参数并不是越多越好。同经典的极限学习机模型(ELM)相比,该模型具有预测精度高、预测速度快、后期增加边坡数据无须重新训练等优点。并采用不同赋值的全参数输入模型(FOS-ELM-M_7)建立边坡参数反演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对边坡单参数和双参数的反演计算速度快、精度高,为获取岩体边坡参数提供了一种快捷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糯扎渡水电站位于云南省思茅市境内,是澜沧江流域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工程。设计土石坝方案的溢洪道开挖边坡的稳定性关系到该方案的合理选择。通过对溢洪道附近的平硐与露头的野外调查,获得了1 400余条结构面的详细信息,在岩体结构面统计基础上,运用随机网络模拟的方法得到了溢洪道开挖边坡的裂隙网络图像,分析了岩体结构面的连通率,采用Hoek和Brown提出的GSI体系,对岩体质量进行综合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各高边坡岩体力学参数的综合指标。应用模拟退火算法,搜索出边坡潜在的最危险滑裂面的位置,并运用Sarma法分析了开挖边坡的稳定性,提出各个边坡稳定性的分析评价成果以及建议的边坡系统锚固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三河口水利枢纽是引汉济渭工程两大水源工程之一,边坡岩体变形特性是主要的岩石力学问题,为此用刚性承压板法和钻孔变形试验,针对坝肩边坡不同岩性、不同风化程度岩体开展了大量原位试验。综合分析92个点刚性承压板变形试验成果,获得了不同岩体变形参数范围,重点讨论了不同变形曲线类型、各因素对试验成果的影响。介绍了钻孔变形试验方法及原理,分析了坝肩边坡岩体钻孔变形试验成果,最后对两种方法的变形试验进行对比,并综合评价了边坡岩体的变形特性。结果表明,该工程坝肩边坡岩体具有较高的变形参数,变形曲线大部分为直线型,岩体变形特性与岩体类别密切相关,两种试验方法所得岩体变形参数总体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1.
巴东新城区紫红色泥岩工程地质性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吴益平  余宏明  胡艳新 《岩土力学》2006,27(7):1201-1203
通过地质调查及大量岩土力学试验,对巴东新城区中三叠统巴东组二段T2b2紫红色泥岩工程地质性质进行了综合研究。测定了岩石的矿物成分及微观结构和岩石的物理及水理性质参数。由不同含水状态下的室内崩解试验发现,紫红色泥岩具有较强的崩解特性,且与岩石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试验得到岩块的力学性质指标和变形特征。进行了点荷载试验,对不同风化程度和不同物理状态下的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对工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甘肃有色地勘局106队部东侧的不稳定斜坡位于兰州市九州开发区黄河北岸、罗锅沟左岸沟谷斜坡地带。勘查查明,不稳定斜坡中下部及坡脚地带为古近系砂质泥岩,斜坡中上部和坡顶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物;其形成原因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工程地质特征、降雨、地下水、人类工程活动等有关。根据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认为勘查区斜坡现状处于不稳定状态,其失稳产生崩塌、滑坡的可能性大,最危险滑裂面位于填土和基岩的接触面;拟建工程建设遭受其危害的可能性及危险性中等。建议在治理斜坡时,坡脚挡土墙工程选用浅基础型式,跨越浅沟段(15m)可采用桩基础形式,以砂质泥岩作为基础持力层,并严格防止地表水渗入砂质泥岩地基。为区内不稳定斜坡的治理,防灾减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西宁城区古近系泥岩分布范围很广,遍及城中、城东、城西、城北四区,是西宁地区高层建筑工程建设中常见的岩土体。在本次勘察中,对泥岩的工程地质特性提出新的认识:一是发现泥岩中存在裂隙水,呈脉状分布,有较高的承压水头;二是在泥岩中确实存在溶洞,认为其形成与成岩程度和石膏与芒硝的富集有关。结合工程实例,对泥岩的工程地质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价,提出了泥岩分布区域工程地质勘察要点及设计施工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都江堰市五里坡特大滑坡灾害特征与致灾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7月10日四川省都江堰市中兴镇三溪村五里坡因持续大暴雨引发高位滑坡,滑坡呈现高差大、滑速快、滑距长、方量大、伤亡多等特点。野外观察发现,滑坡整体形态为倒“J”状,根据滑坡的滑动和堆积特征,可分为上部滑源区、中部滑流区和下部堆积区。滑坡区上部出露白垩系灌口组红色粉砂岩与泥岩互层,下部为块状砾岩,岩体结构为顺向坡。分析认为:地形陡峭、岩体破碎、地震作用等脆弱的地质环境和人类工程活动、持续强降雨等因素共同引发了本次特大型地质灾害,滑坡发生前48 h的544 mm累计降雨是滑坡发生的直接原因。在致灾模式上,主要呈现地震拉裂→基岩崩滑→加载失稳→滑流推碾→堆积停流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泥页岩约占沉积岩三分之二,不仅记录着丰富的地质信息,同时也是化石燃料、金属与非金属等矿产的重要物质来源,但目前它们的沉积过程与形成机理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沉积物理模拟实验是模拟沉积物沉积过程、揭示其形成机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冲积扇、三角洲、重力流等粗粒沉积物一直是沉积物理模拟的重要研究对象,但随着非常规油气大规模勘探开发,泥页岩等细粒沉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相关沉积物理模拟也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主要包括泥页岩沉积机理、砂质纹层沉积机理、透镜状纹层沉积机理和细粒碳酸盐岩沉积机理等四个方面,这些新进展正在改变着传统认识。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泥页岩沉积物理模拟发展趋势,未来将大力推动非常规油气沉积学创新发展,并对全球气候变化、岩相古地理、地质资源开发、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防治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强调研究地质环境~工程设施系统的协调稳定性出发,建议在研究、分析地质环境对城市建设的适宜性和适应性基础上,以城市工程地质环境稳定性作为其质量评价指标。而城市工程地质环境稳定性可由研究、分析地壳稳定性,地面稳定性和地基稳定性等综合进行评定。文中初步提出了地壳、地面及地基稳定性级别划分的原则和标准,也提出了城市工程地质环境稳定性的简单判别式,并附一实例。该方法对地震区城市工程地质环境区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将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原山区地质灾害是交通线路最大的危害,而有效避险的关键是掌握沿途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地质条件内因及诱导因素。本文以川西阿坝州高原山区金小公路沿线带状区域内的滑坡、崩塌为研究对象,以地理、地质、气象、遥感资料和实地调查为基础,运用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其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金汤弧形褶皱形成的同时,区内软硬互层的炭质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的地层发生劈理化,喜山期构造运动及频繁的地震活动,加剧了岩石的破碎程度,为区内滑坡、崩塌提供了物源,并为高山峡谷地形地貌的塑造创造了有利条件;(2)区内6–9月份的集中降雨是诱发滑坡、崩塌的主要因素;(3)高山、峡谷、高角度斜坡等地形地貌以及公路建设中坡脚开挖为崩塌、滑坡等埋下了隐患;(4)季节性冻融作用加速了基岩风化破坏,对滑坡、崩塌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镇安场变形体、库岸特征及其稳定性研究目的是为三峡水库区三期地质灾害勘察与治理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该变形体的工程地质勘察,取得了变形体及滑移带的近期变形特征,确定出变形体的稳定系数。给出变形体在天然状态下、连续高强度暴雨、水库蓄水位达175m及降至145m时荷载受力情况下的一系列参数,并作出稳定性简评。通过对库岸现状的定量勘查,采用对未来坍岸破坏方式的预测,用类比及计算法得出当库水位动、静态发生改变时变形体的变形情况及变形体与库岸防治设计的有关参数。其中浅基础下岩石地基承载力的经验参数为:强风化泥岩300kPa,强风化砂岩500kPa,中等风化泥岩1000kPa,中等风化砂岩2000kPa;基底摩擦系数为:泥岩0.4,砂岩0.5;墙后填土重度20kN/m3。按上述各项参数实施防治措施将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云南盐津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地质资料分析,结合野外详细调查,揭示盐津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认为,盐津地区滑坡多发生于第四纪松散坡积斜坡,崩塌多发生于砂岩、页岩、泥岩软硬相间结构斜坡与灰岩高陡悬崖,泥石流多发生于河谷沟谷;地质灾害控制性影响因素包括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坡体结构和岩土体工程地质岩组,诱发因素包括地震活动、降水和人类工程活动;地质灾害与人类工程活动和采矿活动关系密切。研究成果对当地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巴南广高速公路位于地形地貌平缓、基岩产状近水平、构造相对简单的川东红层地区,线路修建时滑坡病害频发,其中工程造价超过10万元的滑坡达192处,工程治理费用约4亿元,严重影响了高速公路的正常建设。基于此,笔者依据咨询的这192处滑坡建立样本数据库,对滑坡高发的成因进行分析,以期能为今后类似红层区的高速公路的安全、经济修建提供借鉴。研究结论:(1)以富水粉质粘土为主的堆积体滑坡是项目区滑坡主要类型,且以小-中型滑坡为主,滑坡密度大,治理费用高,这是项目区滑坡的主要特征。(2)红层区特殊的地质环境是滑坡高发的基础,主要体现在地表广泛分布的可塑-软塑状粉质粘土和下伏的富水砂泥岩地层对工程扰动敏感,易使坡体在开挖卸荷和填方加载后,利用土岩交界面和最大剪应力形成的同生滑面产生堆积层滑坡、在近水平产状的砂泥岩中形成平推式、错落式和破碎岩质滑坡。(3)欠合理的设计对滑坡高发具有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地质选线贯彻较差,路基填挖规模偏大而使坡体防护工程针对性差,造成大量工程滑坡的出现,且处治设计周期过长,使滑坡范围不断扩大。(4)施工方责任心欠缺,不合理的工程开挖或填方是滑坡高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