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用初动符号的变化识别前震和震群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作者根据80年代以来山西遥测地震台网所记录到的11次3级以上地震序列的初动资料,研究了各个地震序列的初动特征。认识到,不同类型的地震序列其震源机制的一致性特性不同,初动矛盾符号比的减小与增大,可以作为判定该序列后面是否还有较大的地震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宁波地震台记录的横溪地震和皎口地震波形特征的对比分析,发现它们到宁波台的震中距基本相同。震相都较简单,记录波形衰减较快。不同点有:初动方向不同,AP/As比值不同,SM波周期不同,利用这些不同的特征,对部分初动不清楚的小震定位判断,结果与宏观调查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天然地震波形与工业化爆破波形振幅比对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翠玲 《内陆地震》2007,21(3):267-274
选取乌鲁木齐遥测地震台记录的部分天然地震与新疆工业化爆破项目中的部分爆破资料,通过波形振幅比AS/AP以及记录在P波垂直向的初动符号的对比,总结出了识别爆破与地震的依据。工业化爆破振幅比的比值比较稳定,且小于天然地震振幅的比值,而天然地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振幅比的比值变化范围大。工业化爆破波形记录的初动向上为" ",而天然地震产生的地震波的初动符号具有四象限分布的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4.
1992年6月28日的兰德斯地震(M7.3)有一个突发性的初动,第一个大振幅的到达时刻相对于发震时刻滞后3S,前边有一个较小尺度的滑动,另外一些大地震已经观测到了类似的突发初动,但是,兰德斯地震是附近台站上首次很好地记录到的地震之一。我们使用这些记录来研究震源和大能量释放的初动之间的空间关系,以确定3S震源形成过程的滑动函数。用大能量释放的初动之间的空源的相对定位表示它的发源地比初始震源偏北1~4  相似文献   

5.
根据在逢坂山地形变台观测到的近场地震记录,发现了明显的 P 波初动方位偏差,因而就其原因作了考察。观测方法和时间与本文作者1983年已报导的相同,但这次是对观测坑道内的记录中既大而又清晰的 P 波初动振幅作了解析。地震数为31个,其震源资料选自京都大学理学部地震预报观测地区中心的资料和气象厅的  相似文献   

6.
笔绘记录地震仪器是目前国内地震台站使用的主要仪器之一。本文试图从理论上分析仪器各部件对记录地震初至波形的影响,计算它们所引起的初动记录误差,从而对仪器的设计要求提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地震震源位置和震源机制解的确定需要精确的P波到时和初动极性信息。由于这些参数的自动化算法的精度比人工识别的要低,因而在处理大数据时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本文通过训练卷积神经网络来获取P波到时和初动极性信息,该方法直接对波形记录进行学习,而不是特征提取。我们利用南加州地区1 820万条手动拾取的波形记录,来训练卷积神经网络。1 200万条无关联波形记录的交叉验证显示,自动与人工拾取之间的差异的标准差为0.023s。以人工识别的初动极性做参考,分类器拾取的精度为95%。同时,在不影响质量的前提下,与人工识别相比,分类器拾取的极性数量更多,从而获得的震源机制解数量几乎翻倍。经过训练的卷积神经网络具有很好的精度,这表明它们可以与地震专家一样好,甚至更好。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1984年9月以来银川台记录到的灵武吴忠地区M_L≥3.0级地震波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银川台记录该区域地震有明显的地区特征,主要有PG波初动方位异常;东西向到时滞后,周期偏小;震源出射角偏大;PG波初动记录显著;能记到近距离反射波等,并对此进行了必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震相,是介质结构与震源运动信息在地震图上的总体现。由地震图研究介质结构状况,是传统地震学的基本任务。但是,由地震图研究震源运动状况,确是现代地震学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在这方面,人们比较多地利用P波初动所提供的震源信息,研究震源性质,例如初动半周期法、初动频谱法、初动波形拟合法、初动幅度及初动方向求解断层面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10.
爆破塌陷与地震波形的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新架设地震仪的台站来说,如何正确地识别区分地方震、塌陷和人工爆破的波形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从记录波形上来看,它们之间的特点各有不同.地震仪记录的垂直向初动方向,人工爆破与塌陷具有方向不变的特点,而天然地震却不同,同一个地震的垂直向(?)波初动方向因地震台的地理位置而异.一般以震中区为中心,呈四个象限分布.这是由于在构造力的作用下,岩层内部产生了应力和应变.当应力的积累在局部地区达到或超过岩石的破裂强度时,岩层就发生了错动和位移,发生地震.当震源体对源外介质施加压力时,产生压缩波,表现为垂直向(?)波初动向上,用“ ”号来表示,当震源体对源外介质施加拉力时产生膨胀波,它的特点是垂直向(?)波初动向下,用“-”号来表示.对于水平向来说,压缩波表现为р波初动背向震中,而膨胀波(?)波初动指向震中.  相似文献   

11.
朝鲜自2006年10月9日第一次开展地下核试验以来,分别于2009年5月25日、2013年2月12日、2016年1月6日、2016年9月9日和2017年9月3日相继进行了5次规模较大的核试验.由于核爆炸和天然地震的震源机制不同,可以通过核爆炸产生的地震波来进行核试验的监测,核试验相关地震学研究一直是国内外专家关注的焦点.本文分别从事件定位、性质识别、当量和埋藏深度等几个方面总结了近些年来朝鲜核试验相关地震学的研究进展,并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朝鲜核试验相关地震学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综合结果表明,近些年基于朝鲜核试验的相关地震学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核试验定位、当量估算以及震源深度等.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paper,the nonstationary theory of Wigner Distribution is used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underground nuclear explosions and natural earthquakes.Five underground explosions in Kazakhstan region and seven regional earthquakes in its adjacent areas have been analyzed.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transient spectra of underground nuclear explosion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frequency range of 5-10 Hz,while the transient spectra of natural earthquakes are distributed widely from lower frequency to higher frequency.The transient frequency of nuclear explosions shows linearity in the first stage(0相似文献   

13.
利用矿山爆破探讨四川地区地震波速和地壳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四川峨嵋水泥厂矿山自1971年以来的18次工业爆破资料,探讨了四川部分地区近十一年来的地震波速(视波速)的变化特征。本文对Smith所提出的“走时差”法作了某些改进,使之不仅适合于分析折射首波,也适合分析直达波。讨论了四川地区地震波速的各向异性特征.还利用另外的3次大爆破,用时间项法测定了西南部分地区的地壳厚度.  相似文献   

14.
层裂对区域震相Lg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下核爆炸Lg波的激发机制, 目前尚未十分清楚. 普遍接受的观点是: 伴随层裂源的补偿线性矢量偶极源激发的Rg波的散射形成的S波, 是Lg波的最主要贡献因素. 本文利用频谱比对方法, 结合合成理论地震图方法, 基于东哈萨克斯坦地区速度模型, 分析了东哈萨克斯坦地壳速度模型下的层裂对区域震相Lg波的影响, 并进一步分析了该地区的实际观测资料. 结果表明, 层裂时间函数对Lg波具有扇贝形调制作用; Lg波振幅谱的低谷点源自于补偿线性矢量偶极(CLVD)源激发的Rg波. 这一结果也表明, 东哈萨克斯坦速度模型下的Lg波受层裂的调制作用, 与内华达试验区的Lg波是一样的, 进一步支持了Patton和Taylor的观点, 对于进一步理解及更好地利用Lg波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乌鲁木齐附近地区小爆破识别判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采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多个地震台的位移仪及速度仪记录,探讨了人工小爆破记录与天然地震记录的差异及其识别判据。结果发现,爆破记录与地震记录在震相、P波垂直向初动符号分布、振幅衰减、振幅比As^-/Ap^-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据此我们制定出了识别爆破的单项判据和综合判据。  相似文献   

16.
何永锋  李锴  刘炳灿 《地震学报》2015,37(4):640-1286
地下核爆炸区域及远区地震波信号中,有二次源即层裂源的贡献,其对区域震相Lg波具有调制作用.本文利用理论地震图数值模拟方法,分析爆炸源和层裂源在3种典型介质速度模型下的区域震相特征,得到了爆炸源和层裂源所激发的Lg波与介质速度模型的关系,并结合CLVD源所激发的S波随震中距的演化过程,对Lg波的形成机制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CLVD源是激发地下核爆炸低频Lg波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朝鲜核爆的Rayleigh波震级测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95年至2009年中国东北及邻近地区11个宽频带台站记录到的77个地震事件、3个化学爆炸和2次朝鲜核爆的区域地震资料,标定该区域台网的Rayleigh波震级.通过对8~25 s 周期的垂直分量Rayleigh波形进行分析,获取基于最大振幅的面波震级.计算82个区域事件不同周期的台基响应,经过台基校正后取最大振幅的面波震级为事件震级.2006年和2009年两次朝鲜核爆的面波震级分别为2.93±0.19和3.62±0.21.将地震和核爆事件的面波震级Ms与体波震级mb(Lg)进行比较,发现根据该区域台网的数据利用Ms-mb识别方法无法鉴别朝鲜地区的核爆与地震.朝鲜核爆的面波震级相对较大,使Ms-mb识别方法失效,其原因可能是源区介质的不均匀性、由核爆炸冲击引发的深部的拉伸破坏被抑制,或者是近爆源区存在张性的构造预应力.假定核爆可能的埋藏深度范围是0.01~1.0 km,用Rayleigh波震级估计朝鲜核爆的当量,对2006年和2009年核爆当量的估值范围分别为0.42~3.17 kt和2.06~15.53 kt.  相似文献   

18.
对太原基准地震台记录的核爆及天然地震波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①与天然地震相比,核爆震相特征相对独特;②地震优势频率较窄,而核爆优势频率则较宽,即对于震中距相近、当量不同的核爆波形,太原台记录的时频变化特征相似;③对于震中距相近的天然地震与核爆波形,太原台记录的时频特征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9.
瞬态谱在地震与核爆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非稳态的WD理论,对5个哈萨克斯坦地下核爆及其邻近地区7个区域地震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了地下核爆和天然地震的瞬态谱特征、瞬时频率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地下核爆的瞬态谱主要分布在高频:核爆的瞬态谱大多数集中于5-10Hz;天然地震的瞬态谱散布在低频到高频的较大范围。核爆的瞬时频率在起始阶段(0<t<0.75s)表现为线性,起始频率为负值;天然地震的瞬时频率以跳动形式迅速变化,起始频率正负交替。同时还对地震和核爆瞬态谱差异进行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近场理论格林函数反褶积的方法计算土层的地震反应.解答中包含了产生地面运动的各种反射、透射和转换波震相,也计入了土层与基底介质的相互作用.将计算的土层响应与已获得的近场加速度记录褶积,可算出不同土层场地上垂直向和水平向三分量的地面运动.文中利用1982年卢龙地震的近场加速度记录,检验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