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立足于我国地震预报的实践及当前地震预报的科学水平,提出了推进我国地震预报进步的几点建议:①继续坚持并强化现行地震预报管理体制,不断改进经验性和统计预报的方法,努力作好震情监测预报工作,为防震减灾再做出一些有减灾实效的预报。②制订中国地震监测预报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努力提高我国地震预报研究的科学水平。③探索地震动力(物理)预报的途径。④培养一流的地震预报科技人才,开展地震预报的国际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2.
地震概率预报效能评分和预报发布决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耀霖 《中国地震》1992,8(2):23-28
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已经到了这样的阶段:我们不但面临地震预报问题,而且面临如何应用决策理论科学地向公众发布短临预报的问题。为此,除了目前已经开展的地震易损性研究外,还要研究预报向公众发布后引起的社会经济效应及采取预防措施所需的经济代价;此外,还应实现从确定性地震预报向概率地震预报的转变。概率预报是地震活动本身特点所要求的科学的预报方法,它可以使我们把长期地震危险性分析和短临预报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定量的决策分析,更科学的决策是否和如何向公众发表地震短临预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为了在短临预报中推广概率预报,必须正确理解概率预报的含义和对概率预报效能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震害损较重,对地震预报的需求也较高。文章在对我国地震预报进行概要回顾、粗浅分析当肖地夺预报存在的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东部地区地夺预报有关对策线见,认为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大中震主尖把做好震后应急和地夺趋势早期判定放在首位,其次力争做出一定程度的有减灾实效的预报。为此,应特别重视震后早期趋势预报技术研究,注意地震信息系统建设与发挥人的作用并重,注意改进信息提取技术与对可靠现象的  相似文献   

4.
该文对我国当前的地震预报类型进行了分析探讨,建议将现有的"地震烈度区划"归并到地震长期预报,现有的"震后地震趋势判定公告"改名为"震后预报",并纳入地震预报类型。这将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地震预报水平和地震预报的可应用性,使地震预报在减轻地震灾害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孙士宏 《地震》2000,20(4):97-102
回顾了我国 30多年来的地震现场震情监视预报工作。该工作从目标角度考虑大致可分为二个不同的阶段, 1980年前主要是地震预报方法的探索, 而 1980年以后,更主要的是承担地震预报的社会服务。对我国赴国外地震现场的工作情况作了概述, 并提出了地震现场震情监视预报工作的可能前景。  相似文献   

6.
孙士宏 《地震》2000,20(4):97-102
回顾了我国30多年来的地震现场震监视预报工作。该工作从目标角度考虑大致可分为二个不同的阶段,1980年有主要是地震预报方法的探索,而1980年以后,更主要的是承担地震预报的社会服务。对我国赴国外地震现场的工作情况作了概述,并提出了地震情监测预报工作的可能前景。  相似文献   

7.
详细叙述了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地震预报研究与实践的主要进展:建设成了多学科的地震观测系统,为地震预报打下了良好基础;进行了大量震例研究,初步建立了地震预报的判据和指标体系;进行了地震预报理论的实验和研究,提出了多种地震孕育发生模型及前兆机理;通过20多年的5次地震预报攻关研究,形成了数十种地震预报方法;边研究,边预报,几十年来成功地预报了20多次破坏性地震,并取得了减灾实效,使我国地震预报的科学水平居于世界前列。本文还对地震预报尚需解决的科学难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对自1966年我国开展地震预报工作以来的分析预报综合环境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目前部分单位日常分析预报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征求专家集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大地震分析预报综合环境建设工作力度的一些近期初步设想,并对国家地震局《震情应急指挥系统》作了初步介绍。  相似文献   

9.
<正>地震预报在防震减灾方面非常重要。我们虽已成功预测预报了部分地震,取得了一些减灾实效。但长期以来预报工作中存在的条块分割,人员配置错位,经验总结不到位等问题,一直是制约地震预报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文将探讨通过建立一个地震预报系统的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具体的方法是:建立一个地震预报系统,将所有地震异常信息都报送到这个系统中,并对想要查询的地震信息,借  相似文献   

10.
我国37年来在地震中殉难的约27万多人.这个数字是国家地震局局长安启元在今天召开的中国地震工作20年学术交流与表彰会上披露的.他说,地震科学研究必须紧密围绕地震预报这项中心工作.自邢台地震以来,由于把减轻地震灾害作为科研任务的根本方向,1975年曾经成功地预报了海城地震,使10万余人免于丧生,成为世界地震科学史上第一次取得实效的预报实践.但是,限于目前还不能充分认识地震规律,从而导致我国在唐山地震预报中出现重大  相似文献   

11.
继地震预报方法的清理工作后,国家地震局组织的攻关研究已经开始。这一工作对于在清理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近二十年所取得的预报经验系统化、规范化,特别是推进地震预报研究成果的实用化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工作部署;也是切实提高当前地震预报水平,在新的地震活跃期中更好地发挥地震工作作用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地震预报工作从未间断,既取得过喜人的预报效果,也出现过失望的情景,还发生了忧喜参半的尴尬局面。总结以往的预报经验,检讨预报战略和策略,大有裨益。文章对21世纪地震预报战略的思考归纳为:确定1个目标,实现2个突破,完成3项变革,走出4个误区。1个目标为:预报地震地震级下限不应小于5.5级。小于下限的地震预报属于科学研究内容。实现2个突破,即观念突破和理论突破。完成3项变革:变监测为探测,变宏观为微观,变分散为集中。走出4个误区;概率性预报误区;“以震报震”误区,地震断层误区;综合预报误区。不能把地震预报当作纯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3.
邹其嘉  张少泉 《地震学报》1989,11(2):191-197
本文从我国的地震预报科学水平出发,综合几个无震虚报和有震漏报的实例,分析了一次预报变成社会行动所需付出的代价,并与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了对比.由此提出要全面评价地震灾害及其预报的社会经济影响. 文中根据我国几次地震所造成经济损失的资料,绘制了地震震级与经济损失关系的曲线以及预报造成损失的曲线,并引进地震代价指数进行了讨论.文章认为,为了切实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震预报的发布,对不同震级应有所区分,地震预报的震级应有一下限,依目前地震预报的水平,六级以下地震不宜向社会发布预报,相应地应加强抗震措施。   相似文献   

14.
前言     
《地震》2004,(1)
为加强地震预报工作 ,整合地震预报的力量 ,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于 1999年 8月成立预报部。预报部是在中心原第一研究室 (全国震情分析预报室 )和第十研究室 (首都圈震情分析预报室 )基础上 ,将中心其他专业研究室的预报力量整合到一起成立的。预报部的方向是 :坚持边预报、边研究、边提高的方针 ,努力探索地震预报的新思路、新方法 ;发扬中国地震预报的优良传统 ,有选择地吸收国外的地震预报理论和方法 ;立足实践 ,扎实工作 ,建立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一流的地震预报研究队伍 ,力争在地震预报领域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并在减轻地震灾…  相似文献   

15.
预报方法优劣的序贯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众多的预报方法或预报手段中,选择哪些方法最好呢?这是地震预报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的正确解决,可提高地震预报水平。反之,若不解决这个问题,则由于在我们所使用的预报方法中,有些预报方法的效果太差而造成假象,影响了整个预报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地震预报问题,当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地震工作者的责任,一方面要大胆实践与探索,另一方面也应该考虑地震预报对社会经济可能会造成损失以及会牵动千家万户的安宁生活。所以工作本身要求对待地震预报问题应持严慎态度。我们在作出预报之前,是否可以预测一下预报效果?衡量一下预报的依据是否可靠?预  相似文献   

17.
鉴我国地震工作,特别是地震预报及其有关问题为社会广大公众所关心,为做好宣传工作,本文作为宣传提纲从4个方面阐述了有关问题的基本观点:1.减轻地震灾害的途径和新时期地震工作的方针。2.关于监测预报问题,包括20年来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的成就;地震预报具有广泛的社会经济影响;地震预报的现状和水平;为什么唐山地震未作出短临预报。3.关于工程地震问题,包括地震危险区的工程和城市建设必须重视抗震设防;工程地震工作是工程和城市抗震设防的科学依据;我国工程地震工作效益显著、水平先进。4.地震社会学和地震对策问题,包括地震社会学和地震对策的任务及内容;我国地震社会学及地震对策研究的主要进展。本文并指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是当今科学发展的趋势,地震社会学包括地震对策正是这两大科学领域之间的新兴的综合边缘学科。  相似文献   

18.
谈地震预报     
地震是威胁人类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特别是在人口稠密地区,地震的袭击往往造成巨大的劫难,并使人们在心理上留下恐惧地震的阴影.因此,地震预报工作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关系十分密切.虽然地震预报至今仍是一个科学难题,处在探索阶段,但根据现阶段的科学水平,是可以在地震的短临预报、工程地震、地震速报和震后趋势判断,平息地震谣传、误传,维护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秩序的正常化等方面,以一定的可信度为社会提供服务,并取得较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地震预报的现状我国地震预报工作是1966年邢台地震后才正式开始的,经过20年来的努力,已经取得很大进展.综观国际地震预报现状,我国地震预报水平在国际上已居先进行列.比如,在短临预报方面,我国对几次大震在震前作了较好的预报,而在国外至今还未见到类似的成功的短临预报的报道.应当指出,我们虽然对少数几次大震  相似文献   

19.
自1977年我国的地震活动进入相对平静期以来,我们通过震例的深入研究和近两年的清理工作,在地震前兆的研究中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总的看来,实际地震预报水平的提高却甚为缓慢,数十次中强地震中只有个别的地震做出了一定程度的短临预报。这一情况一方面突出地反映了地震预报在实用化中的困难,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研究工作与预报实践之间仍然存在某些脱节和不协调的现象。这是今后预报研究中应予以重视和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地震预报现状与未来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是作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地震预报的经历与实践,将我国地震预报的38年历史分为四个阶段,概括了我国地震预报的主要进展和成就,指出地震预报的难点及我国地震预报的思路和技术上存在的几个问题,最后对我国地震预报发展战略提出思考。作者的观点和建议可供地震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地震分析预报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