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基于课题调查研究,解析历史地震记载和小南海地震遗址的现存形迹,梳理前人的认识,推算重力崩塌的势能及其相当的地震震级,探讨几种可能的地震地质灾害成因,同时也提出其他可能的诱发因素,认为小南海地震地质灾害可能是多次构造地震叠加的结果,也可能是纯粹的山体自然坍塌形成的塌陷型地震,而彻底揭开小南海地震地质灾害谜团还需人类科研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更广泛学科的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
“古国时代”被认为是人类文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位于黄河中游的河南巩义双槐树仰韶文化遗址是古国时代重要的都邑性聚落.其规模宏大,出现明显的社会分化,在早期中国占据着重要地位,考古学家一般称之为“河洛古国”.“河洛古国”的兴衰演化对于揭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的衰落过程一直备受关注.双槐树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环境考古研究过程中,在遗址内发现并识别出多处古地震相关遗迹和同震变形,包括地震液化、边坡崩塌和地裂缝,以及地震造成的大量房屋倒塌和墙体歪斜.炭屑定年揭示地震年龄约5.0cal ka BP.结合地震液化分布最远距离经验公式,初步推测地震的最小震级为Ms5.9~6.0.这次破坏性地震深刻影响了双槐树遗址早期文化的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河洛古国”史前都邑的衰落.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不同目录中固原1306年和1622年两次地震的地震参数进行对比和查阅历史资料,结合实地考察,发现了朝那湫和马刚堡两处地震遗址.综合历史资料记载和对遗址的考察研究认为:1306年固原地震的震中应为35.9°N,106.3°E;1622年固原地震的震中应该在36.5°N以南.  相似文献   

4.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和2010年玉树大地震将许多县城夷为平地。为纪念这特定的历史事件,一些受地震破坏的建筑物和文物建筑遗址被定位为地震遗址,需对其进行抢险加固。本文以北川老县城K06商住楼和玉树县格萨尔宾馆为例,介绍了地震遗址的破坏情况,分析了破坏的原因,初步探讨了地震遗址的加固方法。  相似文献   

5.
丁仁杰 《地震学刊》2001,21(3):55-57
通过对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古地震遗址的保护的申报立项和综合开发问题的决策过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论述了领导者应如何出有效决策。主要是深入调查研究,找出关键问题;组织和依靠专家评审,选择最佳方案;合理冒险与避险,作出大胆决策。  相似文献   

6.
1999年4月日本制定的“推进新的地震调查研究——推进地震观测、测量、调查及研究的综合性基本措施”,迄今已有10年。其问,日本地震调查研究的环境正在发生着变化。例如,预测今后30年中将以很高的概率发生造成重大灾害的东海、东南海、南海和首都直下型等地震。  相似文献   

7.
日本南海海槽的大型逆冲地震对日本社会及周围地区造成了灾难性破坏。大多数研究旨在确定强耦合区域,这些强耦合区域被认为是未来灾害性地震的主要来源。本文给出了整个南海海槽区b值图像。b值表示大、小地震发生率的比值,与差应力成反比,被用于探测不同构造条件下断层面上的高应力区。本文一个显著的发现是b值与滑动亏损速率(SDR)成反比,而且,东部高滑动亏损速率区域的b值低于西部地区,这说明东部凹凸体上的差应力高于西部地区。这可以解释南海海槽地震记录中,往往是东部首先破裂。  相似文献   

8.
1996年3月6日山梨县东部地震(M5.8)前观测到的环形图像吉田明夫前言茂木(1969)曾指出,在1933年三陆近海地震、1944年东南海地震、1946年南海道地震,以及1968年十胜近海地震等这些沿板块边界的巨大地震发生前,都出现了震源区内中、小...  相似文献   

9.
为验证地震作用下格构式锚杆挡墙加固土遗址边坡的有效性,以新疆喀什高台民居土遗址边坡现有加固段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X NX建立三维动力分析模型,对地震作用下格构式锚杆挡墙加固土遗址边坡的变形控制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土遗址边坡在坡顶与坡脚处产生严重的位移变形,且随着地震持时增加呈现累加效果;土遗址边坡加固后能有效控制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位移变形,最大位移变形值满足控制要求;土遗址边坡加固后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系数提高至1.54,满足规范要求值1.15。研究成果验证了格构式锚杆挡墙加固土遗址边坡能够有效控制位移变形,并提高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南海北部陆缘反“S”型构造带及其对地震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地形—地貌、断裂构造、地壳结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第四纪地质特征等分析,认为南海北部陆缘存在滨岸岛链、陆坡北缘和陆坡南缘三条反“S”型构造带,它们形成于晚第三纪,较“新华夏系”和“南海系”晚。上新世末期以来,反“S”型构造带的活动方式,对南海北部陆缘第四纪地质特征影响显著,同时控制了这一区域的地震活动方式和地震带展布,其中,“滨海地震带”和“雷琼地震带”同属于滨岸岛链带,“台西滨外地震带”和“东沙—海南地震带”同属于陆坡北缘带。  相似文献   

11.
日本已相继发表了好几篇认为发生东海大震危险性很高的研究论文。日本大学教授茂木清夫指出:“从70年代开始,西日本地震发生情况已出现明显变化,正在以东海近海为中心,形成围绕震源的环状分布。”茂木还强调,在东南海地震和关东大地震时,也是从大约20年前开始出现了同样的图像。东海近海处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克东县"蒲峪路"古地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克东县西北7.5km处为我国金代(1115~1234年)北方重镇“蒲峪路”遗址。本文以1979年考古发掘和1992年古地震探槽挖掘资料为基础,经考证和综合研究认为,公元1200年或稍后,在克东县西北(约北纬48°31′~32′、东经126°33′~34′)曾发生5.5~6.0级地震。北方重镇“蒲峪路”即毁于此次地震。其依据是:官衙建筑物中三排15根立柱柱脚均向西南位移40~50cm,最大位移达100cm;房墙基部砖层波浪状起伏变形,幅度10-15cm,并以一个枢纽点左右旋开;探槽底部土层形成浪状起伏的初始柔皱,尚见有星散状圆形沙囊。最后讨论了发现这次古地震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据日本共同社消息 ,日本气象厅日前决定 ,2 0 0 3年 4月前在全国 80处地方设置地震速报器。这种地震速报器可在地震发生后几十秒内发出较为详细的地震资料。预计安装这些仪器的总费用为 4 1 1亿日元 (约合 3 42万美元 )。近年来 ,日本通过改进和更新地震监测设备 ,来强化对东海、东南海和南海等地的大地震的预报和检测。这些先进仪器大多安装在与大地震相关的本州的东海地区和四国岛。日本气象厅决定在全国设置地震速报器@董泰  相似文献   

14.
华南滨海断裂带地震危险性的数学模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华南滨海断裂带是南海北部规模巨大的活动断裂,其地震危险性的确定将为地震几地震工程提供地质背景依据,应用二维有限元分析和正交设计法反演南海北部及其今近地区的构造应力场,探讨可能发震的危险地段。研究结果表明,滨海断裂带的某些地段,尤其是滨海断裂带被NW向断裂切割的部位有一定的地震危险性。南海北部地区最主要的地震威胁来自巴士系断裂带和珠江口盆地南缘的NWW向断裂带,对华南滨海断理解带潜在的地震危险性不宜  相似文献   

15.
丁巍伟  李家彪 《地球物理学报》2011,54(12):3038-3056
973项目“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与油气资源潜力”在南海南部陆缘采集了两条多道地震剖面,其中NH973-1测线始于南海西南次海盆,横跨了整个南沙地区,至于婆罗洲西北侧,NH973-2测线位于礼乐滩东侧.对地震剖面的解释共划分出7个层序界面,地层可以划分为5个构造沉积单元.根据地震解释对不同时期断层的水平断距进行了测量及分析...  相似文献   

16.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总结了前人在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获得的研究成果:由重磁异常、水深及卫星影像等资料推测滨海断裂带存在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地区:介绍了最近在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地区开展的海陆地震联测试验,其结果显示有一个穿透整个地壳的低速破碎带发育于海陆过渡地区,推测它为滨海断裂带在速度上的表现,另外广泛分布于华南大陆的中地壳低速层在海陆过渡处也有较好发育;总结了天然地震层析成像在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的研究成果。最后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指出了今后我们的研究方向:在逐步完善目前海陆地震联测试验的基础上,同时开展海陆过渡带的多道地震数据采集及地球化学研究:加强海陆过渡带的地震监测。进行震源机制解和人工地震与天然地震联合成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东北地震区内的一个地震“窗口”——齐齐哈尔小地震活动区小震年频度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小震年频度变化比较典型,可作为监视区域应力场增强或减弱的前兆敏感点。它包含了丰富的地震前兆信息,具有较高的中短期预报效能。可供距“窗口”半径300千米范围内作年度地震“三要素”预报思考。  相似文献   

18.
最新研究发现,发生在断层带深部的小地震和极小颤动地震都是由地表的慢地震引起的。这种慢地震可能也是可发生在俯冲带的震源比较浅、震级高、破坏力强的地震的前兆,如2004年12月发生的苏门答腊地震。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震学家B.Ellsworth说,“2002年,日本地震学家K.Obara首次发现的“非火山”微弱信号是半个世纪来被发现的第一个新的地震波震源”。颤动地震与我们常见的普通地震的信号不同,它没有包含地震学家确定地震震中的P波和S波。这种信号可能持续的时间较长,与一般地震只有几秒钟的信号相比较,它可以持续15min。一系列1级或2级的…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南海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过程.本文对南海南北陆缘的中生代地层进行了分析对比,在此基础上挑选了南北陆缘处的两条地震测线07ns-6和97301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分析.通过地震剖面的解释发现,南海北部和南部(礼乐地块)地震剖面中的中生代地层均显示有褶皱—冲断构造发育.据此推断,研究区在中生代先后经历了洋—陆俯冲活动、陆 陆碰撞造山运动及中生代晚期开始的造山带的塌陷.提出南海地区中生代晚期的“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概念.  相似文献   

20.
香港海啸监测及警报系统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永德  李健威 《华南地震》2008,28(2):118-124
地震监测、海啸数值模拟和海平面监测是监测和预报海啸的主要工具。为了有效监测南海北部可能发生的地震海啸,香港天文台(HKO)正在香港筹建一个宽频地震站,同时通过太平洋海啸警报及减灾系统(PTWS)的框架取得美国加州综合地震网(CISN)显示系统的实时地震信息,并通过世界气象组织(WM0)的全球通信系统(GTS)接收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的验潮站和海啸浮标数据以监测海面的波动情况。香港天文台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取得海啸漫滩模式交换计划(TIME)下的海啸数值模式,把香港本地的高分辨率水深和地形数据融合在模式之内,并利用这个模式计算南海多处地区在不同地震情景下的海啸传播,为海啸预报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