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用1980-1986年20时欧洲中心的1000,850,700,500,300,200及100hPa共7层的网格点资料,利用台风移速方程,挑选了进入南海的26个台风个例,计算了12,24,36及48h的台风移速及移向,同时也计算了实际台风前后12,24,36及48h移速和移向,计算出不同时的台风实际的移速差ΔV及移向差Δθ。分析表明,计算的不同时刻的台风移速差ΔV与台风实际的移速差ΔV的符号相同的  相似文献   

2.
台风加(减)速运动的诊断预报方法及路径预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仲荣根 《海洋学报》1995,17(4):55-62
本文用1980~1986年20时欧洲中心的1000、850、700、500、300、200及100hPa共7层的网格点资料,挑选了进入南海的若干个台风个例对台风中心运动方程进行了诊断分析,求出了台风前后12及24h的移速(V)、移向(θ)、移速差(ΔV)及移向差Δθ,分析得到,台风主要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阻力三力等的作用下运动.当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近于平衡时台风减速移动;当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不平衡时台风将加速运动.计算的12hΔV与实际的ΔV(≥5km/h)的符号相同者达90%,平均移向差Δθ为13°:计算的24hΔV与实际的ΔV的符号相同者达88%,平均移向差Δθ为15°.预报路径与实际路径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聚类相似原理,对美国NOAA收集的一百多年的台风资料中西北太平洋上最近50年发生的台风进行了系统分类,从区域、季节及台风的移向、移速、中心气压和最大风速6个方面进行聚类分析,查找出与被预报台风在区域、季节及台风的移向、移速和强度上相似的一个或若干个历史上发生的台风,用查找到的历史台风中某时段的信息,代替被预报台风在未来各时间段上的移向、移速和强度变化情况,从而得出预报结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台风近时效内的移速和700hPa24小时正变能量中心区的变能最大值,计算求合力,用矢量图解法预报台风移向及中心区域位置。通过实用验证,准确率较高,是一种简便的短时效预报工具。  相似文献   

5.
宁德地区是我国受风暴潮影响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宁德核电站等众多沿海大型工程所在地.鉴于该区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海洋灾害的严重性,以宁德核电站为中心,对该区域所面临风暴潮风险的特征参数进行全面、综合的定量评估,包括潮汐特征、平均海平面变化、台风和风暴潮基本特征,特别是可能最大风暴潮的计算.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10%超越频率的天文潮高、低潮位分别为355、-341 cm;平均海平面变化速率为0.162 cm/a;千年一遇的台风中心气压约为895h Pa,该气压时的最大台风风速半径为40 km.在进行大量敏感性实验的基础上,对台风移速、移向和风暴增水/减水的关系,以及增水和减水的差异就行了详细的研究,得出:台风增水主要是由移向在305°左右(295°~315°)、路过核电站下方(核电站以南)的台风引起,且增水随台风移速增大而增大;可能最大台风风暴增水由路径经过核电厂址南40 km的台风(移向295°、移速28 km/h)引起,最大台风增水值为526.8 cm;对于可能最大台风减水而言,最有利于台风风暴减水的移向在355°~360°和0°~15°之间,其中可能最大台风减水为-301.9 cm,由移向5°、移速30 km/h、路径经过核电厂址南30 km(0.75台风最大风速半径)的台风引起.  相似文献   

6.
海面风应力和大气压强是引起台风暴潮最重要的两种作用力。它们的量值大小直接取决于台风本身的移速、移向、强度等运动学或动力学参量。因此,从理论上进一步研究台风参数与台风暴潮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我们全面地了解台凤暴潮的特性,而且还有助于对台风参数影响下的台风增水值建立起一个直观定量的概念,与文献[3]一[4]不同,本文以江浙沿海为背景,采用二次守恒差分模型,对强度、移向和移速不同的各类模型台风暴潮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该海域台风暴潮与台风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沙埕港百年一遇台风风暴潮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福建省沙埕港风暴潮状况,根据收集的沙埕验潮站连续50a(1956-2005)的台风过程增水资料以及西北太平洋57 a 的台风资料,采用皮尔逊Ⅲ统计法和数值法分别计算了沙埕港的100a一遇台风暴潮和 100a一遇最大台风暴潮,并得到了产生这两种台风增水的台风路径及强度等台风参数.沙埕港100a一遇台风暴潮为198 cm,100a一遇最大台风暴潮为243 cm,其中产生100a一遇台风暴潮的台风移向为NW方向,移速为19km/h,路径位于沙埕港南12km;产生100a一遇最大台风暴潮的台风移向为 NW 方向,移速为19 km/h,路径位于沙埕港南24km.计算结果为福建沿海海洋工程项目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0102号台风"飞燕"移动路径特点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爱鸣  林毅  李泓浩 《台湾海峡》2003,22(1):102-107
2001年2号台风“飞燕”登陆早、强度大、移速快、突发性强给福建中部沿海地区带来巨大损失。本文利用常规资料及云图等资料对其登陆福建及后期路径北折的特点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hPa散度、850hPa涡度及低层能量场对台风路径北折有比较好的预示作用,台风未来移向有沿着200hPa其中心附近辐散中心长轴方向、850hPa正涡度长轴方向及低层暖平流区和850hPa θse高能中心轴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我国、日本和美国关岛的1986年台风路径业务预报和国内各种客观预报方法的平均距离误差、技巧水平以及对三个台风关键时刻的预报精度,分析了预报误差增大的原因后指出:提高台风实时定位精度是改进路径预报的重要途径;目前除了对那些移向移速突变和路径异常的台风缺乏预报能力外,对那些移向变化稍大的转折点预报同样存在一定难度。在业务预报中必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东海台风域内的风速分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从实测气压资料入手,对东海几个典型台风进行数值计算,求得台风域内的风速分布。按不同方向确定气压公式忖数r_0,把过去的一维对称模式推广为二维非对称模式。考虑了台风移动发摩擦影响,摩擦系数取变系数,使计算风场与实测更加符合。为验证模式的可靠性,将气压场、风场分别与相应的实测值进行了比较。讨论了台风风场与中心气压,台风移速,台风多数r_0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来自西北太平洋台风风暴潮与南海局地生成台风风暴潮不同,本研究在假设两种台风气象条件相同情况下,研究随台风而来外围海水所形成增水对南海沿岸的影响。以0814"黑格比"强台风风暴潮为基础,使用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设计对比试验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台风登陆时引起的增水最大,最大增水出现在台风路径右侧,其中在沿岸区域,外围海水形成增水约占总增水10%,且大约3 h后出现增水回震现象。同时,设计对比试验,研究来自西北太平洋台风风暴潮对台风路径、台风强度、台风移动速度和流入角等气象条件敏感性,并获得与前人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基于以前对热带气旋气压场和风场的研究,作者求出一种能适用于任意热带气旋风压结构且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热带气旋风速分布一般式。同时修正了宫崎正卫关于台风合成风风场的假设,将本文求出的热带气旋风速变化规律作为静止热带气旋风速,以热带气旋移行速度V,按到热带气旋中心距离r指数衰减作为大尺度的本底风场,由矢量合成原理求出另一种移行热带气旋风速分布式。新的移行热带气旋风速分布式还考虑到环境气压等因素的影响,从所计算的个例看,计算风速与实际风速较为吻合。此外,在缺乏海上风压资料的情况下,能由任一条封闭等压线的气压和矢径计算热带气旋风场分布。  相似文献   

13.
对2012—2016年影响浙江台风进行天气形势场基本分型,依次是:(Ⅰ)东侧副高+浅槽型、(Ⅱ)副高+深槽\低涡型、(Ⅲ)带状副高型、(Ⅳ)副高西伸脊型、(Ⅴ)近海块状副高型、(Ⅵ)其他型。基于此对ECMWF台风路径预报进行评估,包括路径预报距离误差、移向误差和二者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1)不同天气型的台风预报:24 h、48 h、72 h的平均距离误差为:57 km,105 km,183 km,其随时效增长增大,以Ⅰ类、Ⅱ类预报效果最差,Ⅲ类和Ⅳ类效果较好,与此对应路径多为登陆浙闽交界或者登陆浙江后西行和登陆台湾二次登陆闽中或登陆闽中转向北上;移向误差绝对值看:24 h、48 h、72 h绝对移向误差分别为5.41°,4.85°,6.46°,从移向偏差看,24 h预报移向总体偏右概率大,而对Ⅰ类预报偏左概率大,Ⅲ类、Ⅳ类预报偏右概率大;Ⅳ、Ⅴ型偏离程度小,Ⅱ型偏离程度大,Ⅰ型、Ⅳ型、Ⅴ型偏离程度随时效增长变化较小,较为稳定,Ⅱ型和Ⅲ型较不稳定;(2)从两种误差的分布可知:影响浙江的台风24 h距离误差主要在100 km内,移向误差范围是-10°~10°;随预报时效增长,离散程度增强,说明移向误差随着距离误差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4.
通过计算,研究热带风暴中心气压下降示度、最大风速半径、热带气旋登陆地点、热带气旋登陆时的入射角、热带气旋移动速度等参数改变条件下,珠江口5个测站风暴潮的变化。结果表明,各站的反响很不一致,在风暴潮预报中对地形的特点、热带气旋移动速度及热带气旋登陆地点等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Numerical prediction experiment on Typhoon Maggie (9903)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I~IOXTyphoon is a severe and diSaStrous weather phenomenon that affeCts the southeaSt COaStsregion of China. It causes Serious lOSS for the social eCOnondc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life andproperties Of PeOPle. Therefore, the enhancement to study on the artifice of monitoring, Prediction and public services of typhoon is an i~nent requirement for gove~t and Public.The concern is also a taSk of great Urgency to advanCe meteorolQgical sciences.Starting from the 1980' s, as the deve…  相似文献   

16.
台风Maggie(9903)的数值预报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台风Maggie(9903)的移动路径属于历史上罕见的疑难路径之一,在1999年6月6日0时(UTC,下同),台风位于22.3°N,119.8°E附近,它向西北方向移动,于6月6日12时抵达广东汕尾附近海面,然后沿海岸线折向西南行,于6月7日下午到达阳江附近海面,经历一次360°的打转后再折向北行在阳江登陆,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以MM5为基础的台风数值预报试验系统在6月6日0时相当准确地报出Maggie的未来48h移动路径和降水,敏感性试验说明,华南大陆的海岸线走向和地形对Maggie的移动路径无明显的影响,它之所以沿海岸线折向西南行应是其环境场改变的结果,把华南陆地变为海洋后,Maggie在向西南移动过程中继续发展,这说明,当台风接近陆地或登陆后,陆面摩擦和下垫面水气供应的减少是引起台风减弱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台风移动方程对作用在台风上的各力进行了诊断分析:主要力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二者同量级,其他各力约小1-3个量级;当台风加速移动时,气压梯度力小于地转编向力;减速移动时,气压梯度力大于地转偏向力。用预报方程计算得到的台风路径与实际台风路径在趋势上近于一致,预报误差约为200km。  相似文献   

18.
20140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于2014年7月从北部湾北部过境,对红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水动力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Delft3D建立三维潮、流、浪耦合数值模型,对红河三角洲水位、海流及波浪对台风的响应变化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威马逊台风期间,红河三角洲海域风速增大约6倍,风向由偏南风转为偏北风,表底层流速均受影响,其中表层变化较大,表现为北分量流速明显增大,流向变为偏南向,与风向主分量变化有关;波高增大为正常海况的9倍,时间变化与风速一致。本研究获得了从北部湾北部海域过境的台风影响下红河三角洲海域水动力环境的响应变化特征,对该海域的物质输运研究及海洋工程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There were 8 typhoons over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in August of 1985. Their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were mainly northward or recurvature northward. At the same time, a complex movement of 3 typhoons clustering was observed. In this paper, the typhoon movement tendency is studied by using satellite cloud maps. The westward and northward tendencies can be distinguished clearly. Based on this rule, typhoon movement can be forecasted 12-48 h before. Some characteristics models of the typhoon moving northward or recurving northward on the satellite cloud maps are also given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20.
风暴潮可能给沿海城市造成巨大破坏, 而深圳位于易受台风影响的南海北部沿岸, 经济和人口总量巨大, 但有关深圳近海风暴潮的研究工作却十分匮乏。本文基于区域海洋模式系统(regional ocean model system, ROMS)建立了一个以深圳近海为中心的三层嵌套模型, 用于研究深圳近海台风所致风暴潮的影响因素。首先对2018年台风“山竹”过境深圳导致的风暴潮进行模拟, 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较为一致。在此基础上, 进行一系列参数调整试验, 研究台风登陆地点、登陆角度、台风尺度、台风强度以及移动速度的改变对风暴潮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深圳西边登陆的台风, 比在深圳东边登陆的台风产生的最大增水高1.5m左右。由东往西移动并登陆深圳的台风, 比由南向北移动的台风产生的最大增水高1.0m左右。台风最大风速半径增加15%, 最大增水上升0.2m左右。台风强度增强15%, 最大增水上升0.4m左右。台风移动速度总体上对风暴潮影响不大, 但不同登陆地点存在明显差异。当台风在深圳西边或者东边登陆时, 台风移动速度增加30%, 深圳沿海各海湾的最大增水反而上升0.2~0.6m。当台风从深圳中部登陆时, 台风移动速度增加30%, 珠江口的最大增水降低0.1m左右, 大鹏湾和大亚湾的最大增水却相反地上升0.2m左右, 不同海湾对台风移动速度呈现不同的变化特征, 与各海湾水体重新分布到稳定状态时间和台风作用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