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加拿大国际泥盆系讨论会,由加拿大地质学界倡导并主持召开的大型国际学大讨论会。首届讨论会于1967年在?尔加里召开,当时中国既未派人参加会议也未向会议提交论文。时隔20年,第二届加拿大国际泥盆系讨论会,由加拿大石油地质协会及地科联地层委员会泥盆纪分会联合举办。会议于1987年8月17—20日在卡尔加里举行。分别组织了会前及会后的野外考察。到会代表来自五大洲,达  相似文献   

2.
《地质论评》1993,39(1):89
在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70周年之际,为进一步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我国地质科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发展地质找矿事业,由中国地质学会、广西科协、广西地质学会、国际地科联泥盆纪地层分会联合举办的“国际泥盆系及固体矿产与油气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9月9日至12日在桂林召开。来自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立陶宛、西班牙、比利时、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越南、中国(含台湾)等国家的近百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首次在中国举行的这次泥盆系国际会议。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53篇(含国外47篇),广泛交流了全球各地泥盆纪地层、古生物、岩相古地理、沉积学与矿产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对全球性地层界线、事件地层、中国南方泥盆纪沉积类型、火山沉积建造、生物礁、华南与秦岭泥盆系多金属矿产的研究比较详细。俄罗斯乌拉尔地区外贝加尔泥盆纪油  相似文献   

3.
第七届欧洲国际牙形刺会议1998年6月23日至27日在意大利Bologna大学与Modena大学举行,此次会议是与国际地层委员会泥盆系分会工作会议和国际地科联国际对比计划421项目共同举行的。6月23日下午专门举行了泥盆系工作会议,作为泥盆系分会的通讯委员,笔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国际地层委员会泥盆系分会的工作,可以说走在显生宙各系分会工作的前头。泥盆系各阶、阶的定义、阶的层型早已建立,对此笔者已作过专门介绍(王成源,1994)。虽然对个别的阶的定义和层型仍有争论(王成源,1998),但泥盆系的年代…  相似文献   

4.
全国地层会议筹备委员会,拟于6月1日至6月8日在广州召开关于南岭地层现场会议。在南岭有前泥盆纪地层和其时代问题;泥盆石炭纪,侏罗三迭纪地层  相似文献   

5.
国际泥盆系亚阶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第八届欧洲国际牙形刺会议期间 ,国际地层委员会泥盆系分会于 2 0 0 2年 6月 2 4日在法国南部Toulouse市 Paul Sabatier大学举行了工作会议 ,对泥盆系亚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提出了各阶的亚阶的定义和划分方案。泥盆系分会在国际年代地层的研究上是走在显生宙各系年代地层研究的前列 ,泥盆系各阶的定义和界线层型已全部建立 (王成源 ,1 994)。国际地层委员会泥盆系分会 ( SDS)自 1 999年摩洛哥年会后 ,就积极开展泥盆系亚阶的研究 ,组建各阶的亚阶工作组 ,全面开展建立亚阶的工作 (王成源 ,1 999、2 0 0 0 )。国际泥盆系分会秘书长 Tho…  相似文献   

6.
侯鸿飞 《地质论评》1983,29(3):298-301
国际泥盆纪地层委员会(Subcommission on Devonian Stratigraphy,简称SDS)是国际地层委员会下属分会中最活跃的分会之一。在它的领导下,于1972年通过了志留一泥盆系界线的决定,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界线层型。从理论、原则、方法上为其它地层界线的确立树立了样板。近几年来,SDS主要任务是解决泥盆系内部统与统,阶与阶间的界线,并已取  相似文献   

7.
<正> 1991年9月22日至27日,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了第12届国际石炭纪—二叠纪地层和地质大会。来自21个国家的2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我国武衡、杨遵仪、金玉玕、杨基端、李文恒、尚冠雄、关世桥等8人参加。第11届大会主席武衡在国际常设委员会会议上宣布大会准备就绪,郑重地向本届大会主席S.Archangelsky博士移交工作。金玉玕代表第11届大会中国学术委员会主席杨敬之在开幕式上致开幕词。 这次大会是60多年来第一次在南半球举行国际石炭纪—二叠纪地层和地质大会,冈瓦纳大陆,尤其是南美洲晚古生代地层和地质成为大会的中心议题之一。近30年来,南美古生物学者和地质学者在  相似文献   

8.
陈毓川 《地质论评》1983,29(1):98-98
1982年9月6日至12日在苏联梯比里斯城召开了第六届国际矿床成因讨论会。会议是由附属于国际地科联的国际矿床成因协会(IAGOD)组织的。会前,会后组织了五条路线的地质旅行和参观。会议的主要议题是:1.成矿的热液系统;2.类花岗岩岩浆作用与成矿的联系;3.研究矿床时分析地质信息的数学方法。在会议期问附属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的各委员会和工作组进行了以下专题的学术讨论:1.西亚、东地  相似文献   

9.
林宝玉 《地质论评》1979,25(2):94,75
1979年3月30日至4月11日在英国威尔士州首府加的夫城(Cardiff)由国际地科联(IUGS)地层委员会志留纪地层分会和奥陶—志留系界线工作组联合召开了英国志留系野外现场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12个国家的24名代表。他们均是这两个组织的委员或通讯委员。以穆恩之教授为团长的中国地质古生物学家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国际火山学与地球内部化学协会(IAVCEI)和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CNR)于1985年9月16日至21日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卡塔尼亚联合召开了“钾质火山作用—埃特纳火山”及有关问题的科学讨论会。来自世界26个国家的正式代表约20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涉及内容广泛,学术气氛异常活跃,会前、会后分别安排了长达15天的野外地质旅行。现按会议  相似文献   

11.
28届国际地质大会时,国际地层委员会向大会推荐了一个暂行的全球地层划分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用了一套新的前寒武划分方案。现将此方案产生的过程和主要内容向我国地质界作一简要介绍。 1988年9月18日—21日在天津召开了国际地科联前寒武地层分会第八次会议,讨论修订  相似文献   

12.
由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侏罗纪分会组织在联邦德国埃尔兰根(Erlangen)召开的侏罗纪地层国际讨论会(1984年9月1—8日),集中反映了当前国际上侏罗纪地层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着重介绍通过会议了解到的一些学术动态,供国内从事侏罗纪地层工作的单位及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13.
1978年8月 以杨式溥教授为团长的中国地质代表团参加了在英国布列斯托大学举行的“国际地层委员会泥盆纪座谈会”.会上,杨式溥教授宣读了论文《中国的泥盆系》.1978年11月 陈光远教授参加了在墨西哥举行的“联合国小矿山远景国际讨论会”,作为大会顾问,并作了《北京铁矿与小矿山开采》的学术报告.1978年11月 傅良魁教授参加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物探专家组出席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会(SEG)第48届年会.1979年2月 池际尚教授代表我国出席了在华盛顿举行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执行局会议”.1979年5月 杨式溥教授参加中国地质代表团出席了在美国华盛顿和伊利诺斯州举行的“第九届国际石炭纪地层和地质大会”,并在会上宣读了论文《中国的石炭系》.  相似文献   

14.
科技动态     
大会定于1987年8月31日~9月4日在我国首都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地质学会、古生物学会和国际石炭纪地层及地质大会常设委员会发起,并得到中国煤炭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地质学会、新疆地质矿产局、新疆地质学会联合召开的天山地质矿产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9月15日至21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召开。会议划分地层、构造、矿产、水文地质和物化探等四组进行讨论。会议采取大、小会、专题报告、地质旅行等多种形式进行活动,会议开得生动活泼、效果良好,代表们一致表示有收获,达到了会议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地球科学进展》1991,6(6):90-90
第15届国际勘查地球化学会议于1991年4月26日至5月4日在美国内华达(Nevada)州Reno市举行。来自世界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约2000余人参加了会议。大会进行学术报告和论文展示三天,并组织了地质旅行、专题讲座、参观等活动。  相似文献   

17.
第六届国际矿床成因讨论会是由国际地科联所属的国际矿床成因协会(I AGOD)举办的该协会有8个工作委员会(工作组),国际成矿流体包裹体委员会(CO F F I)是其中之一.美国E.洛德是COFFI本届主席,苏联??.耶尔马可夫是COFFI名誉主席. 成因讨论会于1982年9月6至12日在苏联第比利斯举行.会议前后有地质旅行和参观.31个国家的7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东道国的代表占64%. 会议主题有三:①成矿热液系统;②花岗岩类岩浆作用与成矿的联系;③研究矿床时分析地质信息的数学方法. 以郭文魁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8人)参加了学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泥盆系研究以来,发现了大量的古动、植物化石,这是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由于以往综合整理研究工作不细,致使泥盆系各组地层中古生物门类属种的发育状况缺乏系统的资料,给地质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鉴于1980年12月杜定汉等编写的《陕西的泥盆系》(内部出版)及其1986年编写的《陕西秦巴地区泥盆系研究》(即将出版)都不能反映秦巴地区泥盆纪古生物的全貌,现将泥盆纪各门类属种的古生物化石进行了整理和审定,按其在各地层中的分布发育状况,编撰成  相似文献   

19.
叶庆同 《岩矿测试》1984,(4):379-379
新矿物及矿物命名委员会于1984年9月3日至8日在山东泰安召开了第二届学术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该委员会委员和各省(自洽区)的代表,共39人。会议收到了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的贺信和山东省地质学会的贺电;中国地质学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黄蕴慧秘书长和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山东省地质矿产局曹国权总工程师参加了会议,并向会议致了贺词。  相似文献   

20.
国际地科联(IUGS)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29项目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于1983年5月9日至13日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布瓦尔(Burwalls)会议中心举行会议,会议由工作组主席J.W.考依博士主持。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11个国家的36名地质学家:中国(3),苏联(3),美国(6),加拿大(1),法国(2),西德(2),丹麦(1),瑞典(3),西班牙(1),澳大利亚(1),英国(13),其中正式委员11人,通讯委员21人。中国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全国委员会及中国地质学会派遣了界线工作组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