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杂志     
《湖南地质》2011,(7):6-6
《南都周刊》 人可以创造历史,也被历史所塑造。辛亥革命又是谁缔造出来的?可以说,它是革命党人、南方新军、立宪党人与清皇室几方势力相互博弈并达成妥协的结果。他们共同开创了辛亥传奇,同时也就改写了百年历史的发展路径以及历史中人的人生命运。任何革命都会重构各个阶层,讲述辛亥后人故事,也是再提个人与社会的百年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2.
甄石 《湖南地质》2011,(10):91-92
随着赏石文化的蓬勃发展,赏石文化理论的探索也日益活跃。其中,关于赏石标准的探讨更是热点之一。这充分表明了赏石标准在赏石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这个标准能否客观正确定论,不仅关系到赏石活动中鉴赏的质量和水平,也影响到展品评比结果。标准不当会造成赏石文化普及中的误区,引起认识混乱,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中国赏石文化的历史、理念、人文、艺术和学术的探讨,试图从中发掘中国赏石文化的内涵,把古代"瘦漏透皱"和现代"形质纹色"的相石标准,提升到"道魂气韵"的赏石意境。  相似文献   

4.
赏石作为一种文化发祥于中国,可以说是中国一大国粹。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当前贯石界争论不休的赏石观进行思考,将其大体分为自然赏石观、人文赏石观、地学赏石观和科学贯石现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随着近年来赏石文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在海内外赏石界,关于赏石艺术的新观点、新理论和许多赏石艺术家创作的新作品被视作艺术品去欣赏和收藏更是与日俱增,赏石艺术化逐渐成为潮流。  相似文献   

6.
《山西地质》2013,(6):12-12
10月20日上午,临汾自然博物馆举行开馆仪式,正式向社会开放。山西省观赏石协会会长沙凤英出席开馆仪式并讲话。她希望与会的赏石专家、奇石爱好者和新闻媒体能够更多地关心和发掘山西赏石文化,并为赏石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上海国土资源》2006,(2):F0003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的赏石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赏石是一项健康的审美活动,它使人们在赏石过程中,更加亲近自然、感悟自然、崇尚自然。在观赏石这个繁花似锦的领域中,它包揽了奇特而充满奥秘的景观大自然、五彩缤纷的矿物晶体和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生物化石,甚至原生岩及其衍生的许许多多的欣赏元素。  相似文献   

8.
杨士泰 《湖南地质》2011,(10):18-20
研究辛亥革命后土地所有权和他物权的变化特点,可以得出结论:地权制度建设应以民生为中心,吸收西方法律文化同时,注意中国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对二千多年来中国赏石史的点评,剖析传统赏石标准“皱瘦,漏,透”与古代文人的社会及其与当代人之间的心理差异,介绍“形,色,质,纹”新赏石标准的涵义和对赏石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童潜明 《湖南地质》2009,(12):86-87
洞庭湖的观赏石资源必然会造就一批赏石文化家,也必然会产生永存的精神文明和不可估价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1.
2011年7月,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10月,辛亥革命100周年。 为了纪念这两件重大革命事件,《国土资源导刊》地理栏目决定推出“红色地理”系列报到,主要重现红军长征在湖南的足迹以及在湖南爆发的革命事件遗址的现状。  相似文献   

12.
奇石,又称观赏石,雅石,是指不事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头。包括奇特的化石,矿物晶体和岩石等。奇石具有独特的形态、色泽、质地、纹理。奇石具有观赏、收藏及科研价值。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赏石清心,赏石怡人,赏石益智,赏石陶情,赏石长寿。”观赏奇石,要讲究瘦、漏、透、皱、清、丑、顽、拙、奇、秀、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品位也越来越高,赏石便成了人们精神文明建设中日益增长的一种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品位也越来越高,赏石便成了人们精神文明建设中日益增长的一种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5.
《浙江地质》2011,(11):1-1
文化是一种力量,可以推动社会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6.
魏晋人诗酒成风,风流豪爽,属于潇洒的一代。在南北朝之前,收藏、鉴赏奇石只是处于朦胧状态。那时帝王的行宫,富户的豪宅只是用一些石头构筑假山,装饰庭院。到了南北朝时期,收藏、鉴赏观赏性的奇石已渐成风气。奇石从构筑园林假山的局限中脱颖而出,开始成为独立的欣赏对象。被后人尊奉为赏石祖师爷的陶渊明就是当时的赏石大师。  相似文献   

17.
云南是缅甸翡翠原石最重要的集散地之一,几百年来都聚焦着国内外翡翠商人的目光。最近举行的“2009中国(昆明)东盟赏石石材博览会暨珠宝文化节”让人们又一次感受到云南翡翠原石集散地的地理区位优势,感受到“玉出云南”的神奇魅力和灿烂前景。  相似文献   

18.
“瘦、漏、皱、透”是北宋书法家、文物鉴赏家、赏石大家米芾根据多年藏石、赏石的研究和实践.对古代观赏石提出的审美理论标准。近千年来,这个标准一直被赏石界所沿用.至今仍然对赏石界产生着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全新世气候变化与长江三角洲史前文化兴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芸  朱诚 《地质论评》2001,47(5):556-560
来自长江三角洲的薛城遗址和金址三野村遗址的孢粉和植物硅酸体鉴定或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史前文化的兴衰与全新世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耦合关系,薛城遗址相当于马家浜文化晚期,它是南京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遗址,新仙女木冰期之后,该区进入明显的持续增温时期,直至全新世高温期,持续较长时期的暖湿气候使该区新石器文化得以发展,金坛三星村新石器遗址相当于马家浜 文化中期至崧泽文化中期,崧泽文化是在暖湿气候条件下出现和繁荣的,但在5500a BP之后,气候极为冷干,加上当时人类活动剧烈,自然植被破坏比较严重,导致崧泽文化发生中断。  相似文献   

20.
更新世中期是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气候周期转型,全球冰量增加,海平面下降,哺乳动物迁徙或灭绝,这个时代也是直立人地理大扩张和手斧文化扩散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些事件在发生时间上的统一性指示它们之间的某种联系,推测更新世中期全球性的气候转变是这次手斧文化扩散的主要驱动力,中国百色盆地发现的手斧可能是西方阿舍科技术向东渗透或扩散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