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是一个漫长的人生旅途。 廖鉴彬的足迹遍布祖国大西南,最后回归老家湖南。经历过荒芜纷乱的中缅边境,靠一把20响的驳壳枪自卫;经历过空气稀薄、抬头望雪山的川西,看过最原始的土司制度下的人民;  相似文献   

2.
南海变质基底基本轮廓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海变质基底基本轮廓是由中央向周缘自老变新的拼盘式褶皱基底,南海中央西沙群岛海域为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围绕该古陆周缘发育有加里东期、海西期和印支期褶皱变质基底。南海构造演化十分复杂,经历元古代至古生代的华南地块与印支地块多次张裂与聚敛,形成晋宁期、加里东期和海西-印支期褶皱变质带;中生代又经历库拉-太平洋板块俯冲消减,形成“安第斯型大陆边缘”,新生代又经历陆缘扩张作用的演化才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3.
滇中砂岩铜矿成矿作用和成矿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可清  熊鹏飞 《地球科学》1995,20(2):199-202
分析了滇中砂岩铜矿的成矿作用过程,砂岩铜矿的形成经历了沉积作用期、成岩作用期和后生作用期,矿床形成后又经历了构造改造期及表生改造期,其中成岩作用期是主要的成矿时期,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该类型矿床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4.
自晚古生代以来,准噶尔盆地东部经历了多期陆内变形事件的改造,形成了独特的棋盘状构造,其形成演化是中亚造山带陆内变形的一个缩影,但其形成过程仍处于争议之中。此次研究围绕准噶尔盆地及周缘地区的二叠纪至新生代的构造变形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东部变形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不同板块边缘的相互作用,尤其是来自特提斯构造域的影响。晚二叠世,准噶尔盆地遭受了近东西向的挤压应力改造,盆地整体发生变形,形成了一系列近南北向逆冲断层和褶皱,为准东地区乃至整个盆地的棋盘格构造奠定了基础。早—中侏罗世期间,准噶尔盆地及其周缘地区经历区域性伸展,在盆地东北、西北缘均发育重要的左行张剪性走滑变形,形成了大型的走滑双冲构造。晚侏罗世,准东地区经历近东西向缩短作用,导致了侏罗纪之前的地层再次发生近南北向褶皱,变形的动力则可能来自特提斯构造域的向北作用,使准噶尔盆地经历不同程度顺时针旋转。晚白垩世,准东地区经历近南北向缩短作用,导致了之前的近南北向褶皱和断层褶皱变形,准东的棋盘格构造样式最终定型。新生代晚期,准东地区受到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影响,但是影响范围和强度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5.
《中国勘察设计》2004,(9):53-55
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大约10%左右.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日本经历了相当于l995年Hanshin-Awaji那种规模的大地震。每一次日本都经历了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中条山早元古代变质岩石的PTt轨迹和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华林 《地质论评》1994,40(1):36-47
中条山早元古代变质岩石呈北东向分布,经历了中低级变质作用。本文在变质作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地质构造和显微构造,利用近来发展的石榴石环带定量测量P-T轨迹的技术,建立了绛县群和中条群泥质岩石经历的PTt轨迹。PTt轨迹表明绛县群经历拉张作用,地壳发生抬升,产生绿片岩相变质;在中条第Ⅰ期运动中,地壳略有增厚或不变升温和抬升,产生低角闪岩相变质;而中条群岩石经历低绿片岩相埋深变质后,于中条第Ⅰ期运动中,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山西五台山地区与超镁铁质岩密切共生的含蓝晶石的各类片岩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蓝晶石铝直闪石片岩中存在一种特殊的冠状体结构,即蓝晶石和铝直闪石被它们之间内圈的十字石十刚玉十绿泥石和外圈的堇青石所包绕。这种特殊的反应边结构,说明岩石曾处于较高的压力条件下(0.9~1.4GPa),然后经历了明显的近等温的减压过程。其它类型的含蓝晶石片岩,也包含了高压变质矿物组合,并经历了同样的变质演化过程。这种演化历史与该区经历了古洋壳俯冲,消减,弧陆碰撞和伴随的迅速折返和抬升是密切有关的。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河中游地区全新世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起  李振山 《沉积学报》1996,14(A00):227-233
该文通过对塔里木河中游地区剖面沉积物粒度,^14C测年,CsCO3和沉只物特征进行了分析,说明全新世地层中的中,细砂形成与现代流沙经历了相同地发育模式;即冲积砂风蚀形成沙丘砂,以及现代风成砂是继承古风成砂的并经历了再次水流作用和风力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冀北水泉沟偏碱性杂岩体中石榴石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招崇 《矿物岩石》1995,15(2):17-25
石榴石是冀北水泉沟偏碱性岩体的二长岩类和正长岩类中常见的矿物之一,通过对其产出特征和矿物成分的分析研究,认为石榴石是央浆与大岩岩和片麻岩等围岩反应形成的矽卡岩矿物,从而说明岩浆演化过程曾经历上地壳的同化混染作用,同时也说明成矿过程经历了从矽卡岩阶段→中低温热液阶段,而非单一的中低温热液金矿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0.
南海南部海域主要沉积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南海南部海域主要沉积盆地沿南沙块体南部、西部两条不同的边界分布,其成盆时代、盆地类型、盆地演化历史以及油气资源效应都有较大的差异,它们的发生发展均与南海的两次海底扩张有关;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早期均与区域拉张作用有关,都经历了中中新世末期的变形、改造和随后的区域沉降过程,并受到礼乐运动、西卫运动和南沙运动的影响。万安、曾母和北康盆地是南海南部海域具有代表性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分属于不同的盆地类型。万安盆地是叠置在较薄地壳和高热流值背景之上的一个新生代走滑拉张盆地,经历了三个构造演化阶段。曾母盆地是南沙块体向南俯冲与婆罗洲块体发生软碰撞而形成的一个周缘前陆盆地,经历了四个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北康盆地是在南沙块体上于白垩纪末一第三纪早期由于地壳拉伸、裂陷而形成的一个陆缘张裂盆地,经历了三个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1.
湘江的目标是成为“东方莱茵河”,然而莱茵河却同样经历过死而复生的曲折,它的治理过程对于湘江或许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春昱先生与中国地质事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锦轶 《地质通报》2004,23(9):829-838
2004年5月8日,是李春昱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日。回顾李春昱先生从事地质工作的经历和他对中国地质事业的贡献,不仅是对先生的缅怀,而且对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也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华南古生代末大绝灭后的生态系复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童金南 《地球科学》1997,22(4):373-376
华南古-中生代之交连续沉积和生物演变学充列表明,古生代末大绝灭后中生代初的生态系复苏经历了近10Ma时间,而且各门类生物所经历的复苏过程和复苏所花费的时间有明显的差异,生物复苏是其生态适应和分化的结果,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的状态直接影响到生物的复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耢绍断裂带的构造演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开明 《浙江地质》2001,17(2):1-11
由于对江绍断裂带两侧前寒武纪地质认识的差异,特别是对浙东南陈蔡群,八都群变质岩时代,大地构造属性,构造演化等问题各家有不同看法,对江绍断裂带形成时代及其构造演化认识也不尽一致。文章对新元古代形成的作为江南古岛弧与华夏地块碰撞造山地缝合带的江绍断裂,在显生宙经历的多次构造变动演化进行探讨,提出碰撞拼接实现于距今8亿年后,加里东、印支,特别是燕山期,经历了强烈的构造--岩浆变动,至晚近期尚有活动。  相似文献   

15.
山东莱州菱镁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了山东莱州地区菱镁矿地质特征及其成因,认为该区菱镁矿是经历了沉积成岩,变质作用和局部含镁热液交代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阳原槽村剖面的孢粉分析表明,阳原盆地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气候环境经历了温凉偏干-温暖稍湿-温凉偏干-冷凉偏干等4个演化阶段,植被亦相应地经历了疏林草原-森林草原-疏林草原-森林草原等4个演化过程。但总的说来,阳原盆地的植被自始至终都是以藜、蒿等草本植物占重要地位,气候总体表现为凉偏干。  相似文献   

17.
《探矿工程》从1957年10月创刊到1987年的10月第5期止,已创刊30年,也正好出刊100期。这是值得庆贺的。30年来,《探矿工程》曾经历了坎坷的道路,经历了两次停刊,两次复刊。先后组建过三届编委会,三易主办单位。宜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获得了新生,并且健康成长至今,值此机会追忆一下它的历史,让广大读者、作者了解刊物的过去,从而更好地珍爱它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中国勘察设计》2023,(2):55-62
<正>刚刚过去的2022年,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多数企业表示在困境中艰难生存,另有企业逆势而上迸发出勃勃生机。2022年,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到底经历了什么?本文试图通过数据解读分析,并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19.
像许多经历过上世纪无数次变革的老人一样,张子范对于过往的事情仍记忆犹新。作为湖南测绘领域里的元老之一,他亲身经历了国土资源系统特别是测绘行业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0~2000 m榴辉岩的退变质过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位于大别-苏鲁这条典型的超高压变质带上,孔内0-2000m的岩心中,各种榴辉岩占到50%以上。榴辉岩大多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退变质。依据榴辉岩中主要矿物绿辉石和石榴石的退变质程度,0-2000m榴辉岩的退变质过程可分为2个大阶段,4个亚阶段:第一大阶段(又分为轻微退变质、部分退变质)、第二大阶段(又分为退变质和强退变质)。总的退变质趋势是:石榴石逐渐被韭角闪石或黑云母 绿帘石替代;绿辉石逐渐被角闪石 钠长石后成合晶替代,硬玉(1d)含量逐渐减少,并部分转化为霓辉石。榴辉岩在退变质过程中所经历的温压条件为:峰期变质温度为697-831℃,压力3.0Gpa左右;部分退变质阶段温度为629-776℃,压力1.2-1.6Gpa;退变质阶段温度为550-650℃,压力O.5-0.7Gpa;强退变质阶段温度为300-400℃,压力0.30-0.35Gpa。综合岩石、矿物及形成温压条件等特征,推断榴辉岩的折返过程经历了两个大阶段:第一大阶段是近等温降压的快速折返(榴辉岩在此期间经历了第一大阶段的退变质),第二大阶段是降温降压的缓慢抬升(榴辉岩继而经历了第二大阶段的退变质)。绿辉石的完全退变质,既是划分榴辉岩两大退变质阶段的标志,同时也是区分两大折返阶段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