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元坝地区大安寨段陆相页岩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大安寨段湖相泥页岩为研究对象,在样品实验数据分析和岩心观察的基础上,对元坝地区陆相页岩气的形成条件进行了评价,并探讨了陆相页岩气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元坝地区大安寨段泥页岩具有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热演化程度适中、储集物性以及含气性好、并具有可压性等特点,具备陆相页岩气形成的有利地质条件。元坝地区泥页岩含气量较高,其中吸附气量明显受到温度和压力、IOC、热演化程度(Ro)以及矿物成分的控制,表现为与压力、TOC、硅质和粘土矿物呈正相关,与温度、Ro呈负相关,与碳酸盐矿物相关性不大的特点,影响程度表现为TOCRo硅质粘土矿物碳酸盐矿物;游离气量则受孔隙和裂缝发育的影响,其与孔隙度成正相关关系;其中反映孔隙发育程度的基质孔隙度与TOC、粘土矿物含量呈正相关,与石英+长石呈先正相关后负相关(在40%左右最大),与碳酸盐含量呈负相关;裂缝发育程度则受岩性、构造作用、沉积成岩作用以及生烃作用的控制。元坝地区大安寨段陆相页岩气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包含了沉积相带、岩相和裂缝发育程度,其中浅湖—半深湖暗色泥页岩是湖相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基础;浅湖—半深湖相富有机质泥页岩所夹的薄层(条带)灰岩或砂岩有利于后期的压裂改造;裂缝和"挡板"层控制了页岩油气的高产。  相似文献   

2.
湖相碳酸盐岩在我国普遍发育,其中不乏作为油气储层的范例,如松辽盆地西部白垩系青山口组、嫩江组,济阳坳陷下第三系,饶阳凹陷下第三系,松辽盆地太康地区,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等。在这些地区中,四川盆地大安寨段湖相介壳灰岩油气持续生产时间尤其长。该地区虽年均产量较低,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持续生产油气半个多世纪。矛盾的是,大安寨段介壳灰岩储层的孔隙度与渗透率非常低,孔隙度普遍介于0.3%~2.0%,渗透率介于0.0001~1.0mD,多数低于0.1mD。为揭示这种超低孔渗湖相碳酸盐岩能够支撑该地区50余年长周期低产稳产的原因,本次以储层特征为切入点,兼顾源储配置条件开展研究。在露头和岩心观察、采样基础上,借助各类光学薄片、多种扫描电镜及压汞等技术方法,对大安寨段致密介壳灰岩储层的储集空间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储层在宏观、微米、纳米三个尺度下均表现为孔缝双重介质,又以纳米级孔缝储集空间比例最高,占总孔隙体积的91.28%。类型上,宏观储集空间以构造缝为主,但偶有溶洞伴随裂缝出现;微米级尺度下,介壳灰岩发育大量微裂缝,溶孔则相对少;纳米级储集空间微裂缝依然发育,但溶孔发育程度明显上升。岩心观察、荧光薄片鉴定、环境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三个尺度下的孔-缝系统均存在显著的储油痕迹:宏观尺度下介壳灰岩裂缝与溶洞中常见沥青侵染,微米、纳米尺度下方解石晶间隙、晶内孔、介壳粒内孔、晶内解理缝、压实缝等各种基质储集空间或见荧光显示,或在环境扫描电镜下见到油膜在矿物颗粒表面及孔隙中分布。由此表明,发育的微裂缝形成了发达的裂缝网络,沟通孔隙之后,成为油气优势运移通道,进而保证了超致密储层也能聚集可观的油气储量。此外,对大安寨段的源储配置关系进行分析后发现,作为储层的湖相介壳灰岩和作为烃源岩的暗色富有机质泥页岩紧密相邻,构成了一套自生自储的独立源储组合,有利于烃源岩生成烃类后直接向储层充注。并且,大安寨段在整个川中地区均呈这种配置关系。在此条件下,结合储层内发育的微裂缝,最终形成了致密储层长期低产稳产的油气生产特征。  相似文献   

3.
川东北元坝地区陆相页岩中天然裂缝发育,是影响页岩油气富集和保存的关键因素。本文依据岩心、镜下薄片和扫描电镜等资料研究该区侏罗系大安寨段和千佛崖组页岩层系天然裂缝的发育分布特征,探讨裂缝对页岩油气富集和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侏罗系页岩中主要发育构造裂缝、层理缝、穿层水力破裂缝和收缩缝,其中构造裂缝包括穿层剪切缝、顺层剪切缝和层内张开缝,层理缝是页岩中最为发育的天然裂缝,线密度介于66~357条/m之间,平均为188条/m。层理缝和收缩缝既是页岩油气的储集空间也是运移通道,改善了页岩的储集性能,有利于页岩油气的富集。构造裂缝、穿层水力破裂缝与层理缝相互连通形成的宏观裂缝网络是页岩油气排放的通道,对大安寨段页岩气的逸散影响较大,对千佛崖组页岩油的保存条件影响较小。研究成果可为四川盆地陆相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基础性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采用岩心观察、扫描电镜、地化参数分析等实验方法,研究了四川盆地川西北地区页岩的沉积相、厚度及分布、有机质类型及含量、成熟度、生烃史等页岩气成藏条件。川西北地区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发育潮坪、沼泽及泻湖相,富有机质黑色泥页岩为主、单层厚度大,有机碳平均质量分数为2.0%,有机质类型以Ⅱ1、Ⅱ2、型为主的混合型,生烃潜力较大,热演化程度高,具备页岩气藏发育的良好地质条件。根据页岩气富集的多种因素分析,认为元坝—仪龙南部、达州—宣汉地区页岩气聚集条件较优越,是四川盆地川西北地区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5.
以钻井岩心描述、薄片鉴定为基础,结合岩相古地理、测井和地化参数分析等实验方法,对元坝地区四套陆相页岩地层地质特征的详细对比并结合最新的勘探开发进展,认为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千佛崖段湖相页岩具有具有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好、热演化程度适中、储集物性及含气性好,以及可压裂性好等特点,具备陆相页岩气形成的有利地质条件;其中,沉积相带控制了富有机质泥页岩的空间展布,岩相控制了物性特征及可压裂性,裂缝和超压控制了页岩气的高产。综合分析认为大安寨段、千佛崖段湖相页岩在页岩油与页岩气两大领域具有广阔的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6.
《地学前缘》2016,(2):18-28
本文关注四川盆地龙马溪组和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两个页岩气代表层段,以涪陵页岩气田龙马溪组和元坝、涪陵自流井组大安寨段比较系统的实验分析资料为基础,从页岩储层的岩性、物性、电性及含气性、有机地球化学特性、脆性等"六性"对比的角度,对海相和湖相页岩气形成基本条件、富集机理和潜力层段进行分析和讨论,认为有机孔隙的发育程度是造成其含气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受TOC含量、热演化程度和有机质类型的影响,海相页岩有机质孔隙更加发育。两套页岩层系都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发育条带状或纹层状灰岩的浅湖-半深湖相富有机质泥页岩是湖相页岩气勘探的有利相带;龙马溪组底部深水陆棚含骨针放射虫笔石页岩岩相是龙马溪组勘探最有利的页岩岩相,另外富含有机质的浅水陆棚相带泥页岩发育的区域、保存条件受到一定程度破坏但吸附气含量仍较高的区域同样具有一定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7.
苟启洋  徐尚  郝芳  舒志国 《沉积学报》2022,40(5):1419-1426
页岩孔隙连通性直接影响油气分子在储层内的运移,从而控制页岩气产出的难易程度,是评价页岩气勘探开发潜力的重要参数之一。以焦石坝地区两口关键井(JYA井和JYB井)五峰组—龙马溪组主力层段页岩为例,开展柱塞样的氦气孔隙度与饱和盐水后的核磁共振孔隙度实验,确定页岩储层孔隙连通性特征,探讨孔隙连通性对页岩气开发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氦气膨胀法主要识别页岩储层中的连通孔隙,而核磁共振法可有效反映样品整体的孔隙空间,两者的比值可量化表征页岩孔隙连通性;2)JYA井氦气孔隙度和核磁孔隙度差异较小,具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页岩样品整体以连通孔隙为主,连通孔隙占比为69.13%~94.94%,平均为85.12%;3)JYB井页岩孔隙连通性相对较差,连通孔隙占比为36.15%~81.71%,均值为58.19%,仅依靠连通孔隙无法充分反映页岩样品的真实孔隙度,导致氦气孔隙度和核磁孔隙度无明显线性关系。纳米CT三维成像技术模拟的孔隙连通性特征及研究样品的脉冲渗透率差异证实了研究结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裂缝发育对致密储层的孔渗性改善具有重大作用,是天然气能否富集、产出和高产的主控因素。在实际研究中,采用地震相波形分类技术及钻井资料对元坝地区的大安寨段进行地震沉积相研究,划分出研究区大安寨段的有利储层——浅湖亚相中的介壳滩相分布的大致范围。针对元坝地区大安寨段的裂缝型气藏,采用三维地震相干分析、叠前P波方位各向异性检测等技术方法,对大安寨段中的介壳滩相进行裂缝发育带综合预测及评价,裂缝预测结果与钻井资料吻合较好,揭示该地区介壳滩相中的裂缝区域是今后的油气勘探重点。  相似文献   

9.
四川盆地东部地区大安寨段页岩气(油)储层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岩心观察描述、野外剖面观测和薄片鉴定为基础,综合利用地质、钻井、孔渗等资料,深入探讨了四川盆地东部地区大安寨段沉积相和储层特征。提出研究区大安寨段沉积相的具体划分方案,认为浅湖生物滩、滩前湖坡和半深湖盆地的相邻产出的过渡部位,是大安寨段发育非均质储层和形成页岩气(油)藏的最佳相带位置;研究区大安寨段储层为特低孔-特低渗、孔隙-裂缝型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晶间孔、溶蚀微孔、溶孔及溶洞,其中裂缝对储层的贡献最大,溶蚀孔洞次之;认为压实作用、压溶作用、充填作用、硅化作用和胶结作用是破坏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而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是提高和改善储层储集性能的重要因素。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大安寨段储层的发育除了受沉积相、岩石类型、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等因素控制外,还受到泥页岩的有机碳含量、有机质成熟度、脆性矿物含量、厚度和埋藏深度等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东部下古生界海相页岩是一套有利的页岩气储层,通过野外泥页岩剖面及井下岩芯观察、电镜扫描、常规物性及微孔隙结构测试、等温吸附实验等技术方法,对页岩气储层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下古生界页岩的孔隙可分为三大类六小类,裂缝可分为两大类五小类,具有颗粒细小、致密、大孔发育少、微孔发育多、具有一定孔隙度、渗透率小、喉道细、连通性差的特征。页岩总孔体积主体是由孔径小于200nm的微孔隙提供的,纳米级孔隙和微裂缝是页岩主要的储集空间,页岩有机质孔对于孔隙度具有一定贡献,是富有机质页岩的主要微孔隙类型。页岩的微孔隙结构决定了页岩气的赋存状态和流动方式,孔缝发育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页岩的含气性及其渗透性能,但大型或巨型裂缝的发育,将给页岩气的有效保存带来破坏。有机质(干酪根和沥青质)和黏土颗粒内的微孔隙表面是吸附态页岩气赋存的主要空间,但有机质孔提供了大部分具吸附性的孔比表面,是控制页岩吸附性能的主要因素,而黏土矿物的作用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11.
二连盆地阿南凹陷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程度较高,但岩性油藏的勘探尚未取得突破。下白垩统腾格尔组一段下部的特殊岩性段是潜在的油藏储集层。通过岩矿鉴定、电子探针、扫描电镜等研究了该层段的岩石学特征和储集性能。结果表明,该岩性段由深灰色云质泥岩、灰色泥质云岩、钙质沉凝灰岩、钙质细砂岩构成,夹有薄层灰绿色块状凝灰岩,钙质胶结和泥质胶结为主要胶结类型。对凝灰岩和沉凝灰岩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发现,受成岩流体的影响,钙质沉凝灰岩中硅酸盐矿物和火山碎屑的溶蚀现象较普遍,导致更显著的重稀土元素亏损和粒间孔、溶蚀孔发育,这些次生孔隙和微裂缝能提供油气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  相似文献   

12.
自生伊利石^40Ar-^39Ar年代学在油气勘探及其他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自生伊利石晶体结构的特殊性,使这一方法从样品处理到数据解释都有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自生伊利石提纯方法主要由冷冻-加热碎样结合高速离心完成。样品粒度愈细,样品纯度愈大,结晶度愈差。通过X射线衍射可以获得样品纯度、结晶度方面的信息,用TEM可以获得XRD检测限(5%)以下的样品纯度信息。样品^39Ar核反冲丢失与样品中晶体的结晶度(2θ)、晶体沿c轴方向的层厚相关;真空包裹技术可以较合理地降低核反冲丢失,得到细粒样品有意义的年龄。真空包裹的细粒样品的“保留年龄”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详细描述甜水海-麻扎地块上石炭统恰提尔群B组地层剖面基础上,结合野外沉积构造、室内薄片鉴定、粒度分析成果,讨论了该组的岩石组合特征和沉积环境。其岩性组合为细砂岩、粉砂岩、泥岩、页岩等碎屑岩类,为一套湖陆过渡的三角洲沉积,可进一步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与前三角洲3个沉积亚相,其物源区为再循环造山带、混合物源区。  相似文献   

14.
兰州—民和盆地恐龙足印化石形态具很大的不同。恐龙足印化石形态与古环境紧密相关。盆地扩张时期的滨岸环境是恐龙足印化石赋存的最佳环境。  相似文献   

15.
新疆阿尔泰造山带是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矿床矿产资源基地,尤以富Li和富Be伟晶岩型矿床广泛发育为特色。本研究选择阿尔泰造山带卡鲁安-阿祖拜矿田富Li和富Be伟晶岩型矿床开展典型解剖,以贯穿岩浆阶段-伟晶岩阶段的白云母矿物为研究主线,探讨不同矿化类型伟晶岩中云母的成分演化规律、花岗岩与伟晶岩的成因联系。矿物学特征显示富Be伟晶岩中发育大量磷酸盐矿物,而富Li伟晶岩含较多橙色锰铝榴石、锂云母而缺乏典型的Fe-Mn磷酸盐。白云母成分分析显示,从白云母花岗岩→富Be伟晶岩→富Li伟晶岩,白云母总体呈Nb含量和Nb/Ta值降低,指示白云母花岗岩、富Be伟晶岩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也代表了富Li伟晶岩的岩浆分异演化程度更高。尽管利用云母成分变化(尤其是K、Rb、Cs等大离子亲石元素)模拟岩浆结晶演化过程,显示可由初始花岗质岩浆经瑞利分离结晶作用依次形成白云母花岗岩→富Be伟晶岩→富Li伟晶岩的假设。但研究区年代学、矿物学、同位素证据指示富Li伟晶岩和富Be伟晶岩具有不同的熔体性质和形成时代。因此,应用云母成分探讨伟晶岩的成因联系应当建立在花岗岩-伟晶岩系统具有合理的时空分布和其它支持源自同一...  相似文献   

16.
阿西金矿地处川甘陕“金三角”成矿集中区,中三叠统为本区内最重要的金矿源层和赋矿层。阿西金矿田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沉积-成岩-富集成矿的漫长复杂的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过程,是多阶段、多层次、多因素作用有机结合的产物。赋矿岩系特征表明,阿西金矿田的主要成矿环境为半深海斜坡环境。区内岩石类型极为复杂,三大岩类均有产出。主要有细砂岩、杂砂岩、沉凝灰岩、碳酸盐岩、硅质岩;变粒岩、石英岩、角岩、大理岩、夕卡岩、角砾岩;岩浆岩类主要为英安斑岩(玢岩)、闪长岩等。其中最重要的赋矿岩石为石英岩,其主要特征为具块状、不规则条带状构造,呈褐黄色/浅灰色变余层状构造。由石英(75%-80%)、高龄石(10%-15%)、绢云母(2%-3%)、钛铁质(3%-4%)、玉髓(2%-3%)及少量碳质组成。其岩石化学成分与典型硅质岩相比,SiO2偏低,Al2O3总体偏高,出现较强的高岭土化。通过研究认为,该区主要赋矿岩石石英岩的原岩应属正常碎屑沉积岩。  相似文献   

17.
首次对瓮安玉华灯影组富沥青层段进行了描述,明确为瓮安古油藏储集层之一。储集层发育于灯影组中段,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晶间孔、晶间溶孔、铸模孔及溶蚀孔洞,为中—高孔高渗的优质储集层。并通过对饱和烃色谱、生物标志物、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等进行系统对比,认为该沥青源于下寒武统牛蹄塘(∈_1n)烃源岩。  相似文献   

18.
晚震旦世陡山沱期后生生物群的古生态环境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早期后生生物群是当前古生物学研究热点之一。我国上扬子区的庙河生物群和瓮安生物群是震旦纪的重要生物群,而生物群是怎样繁盛和埋藏保存是研究早期后生生物群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研究认为瓮安生物群是由于洋流上升提供了大量的SiO2 和P2O5 等养分,使生物在台地边缘大规模繁盛,其海水由于富SiO2 和P2O5 所引起强烈的磷酸岩化及硅化作用,使大量的生物尸体被快速矿化,形成具有抗水动力强的骨架,避免水动力和氧化作用的破坏,因此,矿化作用是生物体保存为化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最后,提出上扬子区陡山沱期为有利于生物群繁盛和保存区域  相似文献   

19.
晚震旦世陡山沱期后生生物群的古生态环境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后生生物群是当前古生物学研究热点之一。我国上扬子区的庙河生物群和瓮安生物群是震旦纪的重要生物群,而生物群是怎样繁盛和埋藏保存是研究早期后生生物群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研究认为翁安生物群是由于洋流上升提供了大量的SiO2和P2O5等养分,使生物在台地边缘大规模繁盛,其海水由于富SiO2和P2O5所引起强烈的磷酸岩化及硅化作用,使大量的生物尸体被快速矿化,形成具有抗水动力强的骨架,避免水动力和氧化作  相似文献   

20.
There is little consensus in characterizing the effects of the migrated late Pan-African/Lower Paleozoic configuration (western Paleotethys and precursory Paleozoic oceans) and its Variscan, late Variscan, and Eo-Cimmerian involvement. Constrained by a limited choice of the geological, biostratigraphical, and paleogeographical constraints, the focus of this regional geological synthesis is the little-known Devonian – Lower Carboniferous polymetamorphic 'Veles Series' (southern Vardar-Axios Zone, Northeast Mediterranean). Kinematic reconstructions indicate that the drifted carbonate platform assemblage of the 'Veles Series' including its Lower Carboniferous collision occurred along an active margin of southwestern Moesia, Laurussian foreland.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dominant, low-grade metamorphic imprint across the 'Veles Series' is compatible with the ‘soft’ Eo-Cimmerian docking (i.e. Triassic), the documented Lower Carboniferous age suggests a Variscan involvement.A distinctive Late Paleozoic ag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north Gondwana and Variscan developments, reflected by the peculiar protoliths pallet portraying the presence of the oceanic crust to deep-marine equivalents. Accommodated to the west (paleo-south) of the late Cadomian Serbo-Macedonian Unit (a segment of the former peri-Gondwanan terrane assembly) and to the north of the Cimmerian Minoan system (East Mediterranean), the 'Veles Series' reflects a migrated rift to carbonate platform system. Despite the significant Alpine overprinting, based on this regional geological synthesis we propose that the 'Veles Series' is a 60 km-long suture segment documenting a so far rather poorly explored Variscan segment of the Paleotethyan lithosphere exposed within Balkans/Northeast Mediterrane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