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茆金祥 《气象》2004,30(12):83-84
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已从2004年1月开始执行。与1979年版旧《规范》相比,对风要素的观测,从概念、记录方法到数据处理都作了修改。这是为适应气象观测现代化和自动气象站业务需要而作的调整。只有准确理解风要素的相关概念和观测、记录、处理规定,才能在工作中自觉执行,从而获得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的风观测记录。  相似文献   

2.
酸雨观测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柏堃 《浙江气象》2003,24(4):38-39,45
为了拓展气象业务服务领域,浙江省气象台站陆续开展酸雨项目观测。为了规范台站酸雨观测,2002年11月省局下发了《酸雨观测方法》供台站执行。我们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技术问题,需要明确、补充和完善,本文针对台站酸雨观测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利用山西省5个酸雨观测站自动和人工测定的pH、电导率等数据进行分析,评估两种观测方法的结果差异。结果表明:平行观测期间5个站降水采样情况正常,自动观测降雨次数缺测率为3.6%,仪器全年无故障运行时间达到99.0%。就pH测量而言,研究期间人工观测的非酸雨(pH>5.6)次数占比为86.9%,低于自动观测结果(91.5%)。人工观测值和自动观测值相对pH偏差在20%以内的观测次数占比为91.25%。电导率K值测量,两种方法相对偏差在20%以内的观测次数占比64.1%。5个观测站中电导率的人工与自动观测线性相关性明显高于pH。总体来说,仪器运行较为可靠,但平行观测期间人工观测值与自动观测值仍存在一定差异,建议延长平行观测时间。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7年8月~2018年7月广西区7个国家基准气候站降水现象仪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记录,以《降水现象平行观测业务技术规定》为依据,分别从数据准确性、现象发生时段一致性等方面对降水现象的雨记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捕获率较低,漏报率较高,一致性有待提高。建议延长平行观测时间,加强人工质控,进一步提高仪器性能及优化数据处理软件。  相似文献   

5.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新版)自2004年1月1日正式执行以来,从事地面测报相关工作的同志对《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新版)中的一些技术细节掌握理解程度存在差异。为了进一步规范地面测报工作,提高地面观测水平,本文对新《规范》的学习谈一些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由原国家气象局编定,气象出版社出版的《农业气象观测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已在全国各地农业气象(候)试验站正式执行。这套《规范》对指导基层农气(试)站的农业气象观测、统一观测程序和方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这套规范还存在着一些错漏或不甚严密的地方。由于业务范围所限,笔者仅就《规范》(上卷)中的棉、稻、麦、物候和土壤湿度等内容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7.
游焕 《气象》1991,17(3):47-47
拍发每小时一次的航空报台站,《GD-21Ⅱ》电码规定:“从50分钟开始观测,正点前发出。”而天气现象雷暴的记法,《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两次闻雷时间相隔15分钟或以内,应连续记载。”因航空报观测与编发报时间为10分钟,现在天气现象(ww)电码17与29的区别,过去有特殊规定,随着一九八二年一年一日执行《GD-01  相似文献   

8.
《气象》1979,5(11):10-17
由中央气象局编制的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简称“新规范”),从1980年起执行。为便于广大观测人员及有关部门及时掌握和执行,我们以四川省气象局满在鑫、徐家候、薛民和等同志编写的新旧规范对照表为基础,将新规范规定的主要内容介绍于下(部分条文加注了旧规定)。  相似文献   

9.
在下站检查工作时,发现一部分地面值班员在观测过程中,对《规范》规定执行很不严格,有些问题在他看来区区小事,不足为谈,思想上引不起重视。但是不知这些“小事”,往往造成了观测记录的失真,严重的影响了观测记录的质量。现举几例。  相似文献   

10.

为了适应沙尘天气预报服务的需要,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新增了地面状态、最小能见度以及草面(雪面)温度观测等项目。根据新规定,最小能见度观测是我省所有台站均需观测的项目,但并未明确一般站的记录方法,因此一般站如何按照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作好观测记录,就成为广大测报人员在学习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时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11.
为了适应沙尘天气预报服务的需要,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新增了地面状态、最小能见度以及草面(雪面)温度观测等项目。根据新规定,最小能见度观测是我省所有台站均需观测的项目,但并未明确一般站的记录方法,因此一般站如何按照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作好观测记录,就成为广大测报人员在学习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时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12.
水稻观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匡昭敏(玉林地区气象局537000)1994年下半年开始实施执行的新的《农业气象观测规范》与原来的规范有一定差别,其中有一些技术要求作了改变,另外还增加了一部分新的观测项目,由于对以前观测的习惯性和对新增内容的生疏,故在观测过...  相似文献   

13.
严婧  王海军  程亚平  焦俊芳 《气象》2017,43(2):232-239
利用2000—2010年全国2195个国家站人工观测转为自动观测时期各站2年的资料,对2 min风向、风速进行对比分析,统计了人工与自动观测静风的差异,研究了引起差异的原因,并探索了年静风频率的应用方法。结果表明:全国人工观测的平均年静风频率为26.3%,自动观测为10.0%,平均风速越大,年静风频率越低,自动与人工观测的差异越小。湖北省平行观测期第一、第二年人工观测的平均年静风频率分别为29.1%、28.8%,自动观测较人工观测分别少18.1%和1 2.4%。造成该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人工观测风速时,采取四舍五入保留整数位的方式,当风速0.5 m·s~(-1)时记录为静风,而自动观测风速≤0.2 m·s~(-1)时记录为静风。评估湖北省平行观测期第二年自动与人工观测年静风频率差异,将自动观测静风按人工观测方式处理后平均年静风频率为22.8%,与平行观测期第二年人工观测的对比差为-6.0%,较订正前(-12.4%)有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4.
易仕明  童乐天 《气象》1981,7(4):42-45
对于云的外形的观测,最普遍最简单的方法是目测。广大气象台站当前主要仍用眼睛来观测云况的演变和判定云状。许多业余气象爱好者和老农也用目力观察云象来预测未来天气的变化。《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新版本于去年开始在全国执行后,各气象台站对云况的观测就更加深入细致了。但在目测中由于视觉上的误差,常常会作出一些错误的判断。本文着重从透视的原理来谈谈如何看云和分析云。  相似文献   

15.
鲍家栋 《气象》1980,6(3):28-28
1980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简称新规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了我国地面测报工作的经验和特点。 经过这一段对新规范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总结了经验。广大气象观测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观测经验。新规范将现阶段测报工作中行之有效的观测经验有选择地予以列入。比如,在云的观测上,新规范归纳了夜间云的观测的三条经验,对山区台站云的观测叙述也比较详细。在夜间能见度观测方面,分别指出有目标灯和无目标灯须掌握的几条原则。特别是白天能见度的观测,根据所选目标物的颜色和其细微部分“清晰可辨”、“隐约可辨”、“很难分辨”三种情况下能见度估计方法。只要  相似文献   

16.
2005年,陕西省第二批37个自动站进行第二阶段平行观测(即以自动站观测为主,人工观测为辅),为评估自动站和人工站仪器间的差异,有利于换型后资料的连续使用,按照中国气象局规定的评估方法,对陕西省2005年37个自动站资料评估分析。1评估依据和方法参加评估的数据文件为自动站观测  相似文献   

17.
2007年青海省基准气候站自动与人工观测记录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青海省自动气象站业务系统管理规定》和《对比观测期间监测资料评估技术方法》的规定,对青海省2007年11个基准站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8.
<正>1引言2004年开始自动气象站与人工气象站双轨运行平行观测,2005年开始以自动站数据进行编发电报。自动站与传统的人工气温观测读数存在误差。为使观测质量不因自动站而滑波,就要求在平行观测期间及早了解自动站仪器性能、常见故  相似文献   

19.
自动气象站开始双轨运行和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执行,使地面测报业务工作流程有了较大变化。现根据有关规定、制度归纳了在自动站和人工观测双轨运行期间每日业务工作和流程,以便台站工作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20.
自动站与人工站太阳辐射观测数据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对比观测期间监测资料评估技术方法》,对济南、福山、莒县三站的2003年人工和自动站平行观测的辐射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福山和莒县站总辐射对比差值较小、一致率较高,而济南站10—12月总辐射对比差值较大,一致率低;济南的冬季净辐射对比差值较小,一致率较高,而夏季对比差值较较大;福山7-8月的净辐射对比差值较大,其他月份对比差值较小,一致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