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呼图壁地震台洞体场地水准二期的比对观测数据、呼图壁场地跨断层水准四期的同时间段观测资料以及1987~2012年大丰跨断层测线的水准观测数据,分析了呼图壁红山地震台洞体场地水准观测成果的变化速率与跨断层水准观测成果的年变速率的差异性,判定原地震台使用的Ni004光学水准仪的可靠性,依据分析结果提出合理建议。并根据大丰跨断层水准观测的历史观测成果和呼图壁洞体场地水准观测比对后的分析结果,初步探索研究跨断层水准在研究区域的地形变特征。  相似文献   

2.
利用呼图壁地震台洞体场地水准二期的比对观测数据、呼图壁场地跨断层水准四期的同时间段观测资料以及1987~2012年大丰跨断层测线的水准观测数据,分析了呼图壁红山地震台洞体场地水准观测成果的变化速率与跨断层水准观测成果的年变速率的差异性,判定原地震台使用的Ni004光学水准仪的可靠性,依据分析结果提出合理建议。并根据大丰跨断层水准观测的历史观测成果和呼图壁洞体场地水准观测比对后的分析结果,初步探索研究跨断层水准在研究区域的地形变特征。  相似文献   

3.
以南通地震监测中心站跨断层短水准场地2017年11月28日观测曲线上升率异常为例,通过对短水准观测场地环境、观测场地标志的稳定性、仪器工作状态、气象因素水文因素、人为影响、异常变化特点等因素分析。结果认为此次异常为台站附近施工改变观测环境的影响以及观测系统误差、人为影响因素综合叠加导致的观测数据产生异常。结合观测环境变化,提出了对短水准N-S1向加速上升异常进行核实判断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宿迁地震台跨断层短水准2017年初出现破年变现象,本文中通过对短水准观测场地环境、观测场地标志的稳定性、仪器工作状态、气象因素、水文因素、人为影响、异常变化特点及机理等因素分析,判断宿迁台短水准OA测线压性异常非干扰所致,是断层形变的一种体现,并据此为后续处理提供意见。  相似文献   

5.
合肥台跨断层短水准测量场地位于郯庐断裂带南段.1987年后测量资料长期趋势变化主要是西端点(A点)场地受荷载变迁等环境条件改变的干扰造成的。2007年新建支线10—S段,经改造形成跨断层测线B—S段,2008-01-01~2008—12-31试测,试测结果表明:10一S段观测精度优于原线路的10—A段;跨断层B—S段观测资料2008年9月以前变化平稳.9月以后的趋势性变化可能是肥东邶.5级地震的震前反映。由此认为:跨断层短水准测量测线布设既要有利于断层形变信息提取,又要能有效地分析排除干扰。并要进行多组的观测。增加检核条件。  相似文献   

6.
研究给出四川地区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和固定形变台在汶川8.0级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四川地区跨断层流动垂直、水平形变观测场地观测,在汶川8.0级地震前出现中长期趋势异常的场地数为6个,1个为长期趋势异常,其余5个为中期趋势异常.异常观测场地比为6/31=0.19.其中,龙门山断裂带所在的川北地区有4处跨断层流动短水准观...  相似文献   

7.
跨断层水准与汶川8.0级地震强余震监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8.0级地震后,根据中国地震局和四川省地震局的安排,四川省地震局测绘工程院完成了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的5个跨断层短水准测点的应急观测任务,其中双河是汶川地震后复测次数最多的场地。通过对双河跨断层短水准应急观测资料的分析,提取汶川余震监视期内出现的异常情况及与中强余震的关系进行讨论,为今后强余震的预报总结经验。分析结果认为:双河跨断层短水准定点观测反映了强震发生后断层的蠕滑特性,较好地描述了中强余震发生前跨断层垂直形变异常形态,为余震的监测预报积累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8.
叙述了山西临汾中心地震台定点水准观测场地及所跨断层的简况,利用1987年至2000年的观测资料对跨断层的2个测段高差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BM4-BM1测段能反映所监测断层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新汤家坪跨断层短水准场地2015年7月17日观测曲线出现幅度为3.89 mm的下降变化。本文针对仪器工作状态、观测场地标志稳定性、人为影响、气象因素、异常变化特点及机理等因素,排除滑坡、开挖等影响,判断该水准AD测线压性异常属实,且非干扰所致,并据此提出后续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10.
首都圈断层形变与重力场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鹤  刘天海  刘善华  张云昌 《地震》2010,30(4):98-105
本文利用首都圈跨断层形变观测和观测场地的综合调研结果, 对跨断层基线、 水准各测项的综合效能进行评估, 对断层整体活动信息进行分析提取, 对首都圈地区强震的映震效能进行分析研究。 利用首都圈地区流动重力区域测网的观测结果, 分析重力场动态变化特征, 对近期首都圈地区的地震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1.
和平  李志雄  陆远忠  邵志刚 《地震》2010,30(2):89-99
以首都圈地区布设在不同断层上的24处跨断层水准观测为研究对象, 建立了地壳分层结构、 含不同倾角断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模拟计算了断层倾角和走向对跨断层水准观测结果的影响, 并结合跨断层水准测量资料、 震例研究及R值预测评分, 对首都圈地区跨断层水准测量监测能力进行了初步评价。 结果表明: ① 跨断层水准观测能力一定程度上受倾角和走向因素的共同影响; ② 跨断层水准布设于倾角30°~70°且走向与地面水平最大位移方向近垂直时具有较好的映震效能; ③ 首都圈跨断层水准监测体系总体而言具备较强的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从我国地震预报的紧迫性和跨断层形变监测短临预报的优势出发,发现目前跨断层监测网络布局的多个问题,并通过"面-线-点"的思路,对优化跨断层监测网络布局提出意见和思路,即以区域地震活动背景研究和活动断裂体系研究为基础,对相关断裂进行详细的分段性研究和活动性分析,然后结合现有观测场地的监测效能评估结果进行活动断裂调查,最终得出跨断层监测场地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3.
北京南口跨断层流动水准监测场地布设于南口—山前断裂与南口—孙河断裂交汇处。运用前人地质构造研究成果、监测资料和野外地质考察资料等,研究了南口跨断层流动水准场地监测和布设状况、结果表明:(1)监测场地存在未跨断裂测线;(2)4号测点不为基岩点且可能在断裂带内;(3)测线巨大突变异常是大量降雨所致,不为前兆异常或断裂活动。  相似文献   

14.
山西带形变监测场地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西带跨断层短水准流动测量场地、定点台站跨断层水准场地和区域流动GPS场地及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汇总和分析。调查了10个流动水准测量场地和4个定点台站水准测量场地,所跨断层绝大多数走向为北北东至北东向,多具有右旋正走滑活动性质,反映了山西带总体构造特征。同时发现,偶有近东西向断裂或北西向断裂与其互相切割,应该是容易造成应力集中的地方。整个山西带布有区域GPS观测点40个,每年正常观测1次的有39个,点距多为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不等,在整个断层带上的分布比较均匀,并已积累了十几年的流动观测资料。结合地质资料和历史地震的活动特点,认为山西带再次孕育强震的可能性较大,这些多手段形变测量场地的布设情况、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联系及多年复测资料的积累对强震预测研究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康定6.3级地震前鲜水河南段跨断层形变异常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14年11月22日,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县(30.3°N,101.7°E)发生6.3级地震,震源深度18km。地震发生在有跨断层形变测量场地的鲜水河断裂带康定至道孚之间的色拉哈断裂。结合该断裂带2000年以来的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笔者重点对老乾宁、折多塘监测场地在康定地震前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①从2013年5月开始,老乾宁基线观测曲线持续上升,反映出鲜水河南段断层张性活动有所增强;②老乾宁、折多塘场地短水准观测曲线2014年5月至9月加速下降,断层压性活动增强,有明显的短期异常;③老乾宁、折多塘短水准异常对康定6.3级地震的短期预测有着明确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山东地区长水准与跨断层短水准资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山东地区跨同一断层长水准与短水准的观测资料,结合历史主要震例,根据其变化特证,进行断层垂直形变特征与异常分析。结果显示,山东内陆长水准和跨断层短水准资料所反映的断层活动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短水准短基线观测资料反映出的川滇几个断层活动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四川及邻区(云南省境内)的32个地壳形变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测量场地观测资料进行处理、分析,研究四川及邻区主要是川滇块体内各活动构造带的断层活动习性、量级和时序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红柳峡跨断层水准多次出现由张性背景转为大幅压缩的规律性变化,基于青藏高原地区5级以上地震高频时空分布特征,与祁连山断裂带异常跨断层场地同步性进行对比,结果显示:①红柳峡跨断层水准与祁连山断裂带上其他跨断层异常场地变化时间一致性较好;②在红柳峡水准出现压性变化的1年内,青藏高原5级以上地震高频活动多发,且红柳峡水准出现压缩变化时段内,在青藏高原内部多形成NE向5级以上地震条带,表明应力多沿NE向集中。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洋板块在北向推挤增强过程中,引发青藏高原内部及周边块体一系列地震,而作为祁连山断裂带西端特殊的跨断层场地,红柳峡跨断层存在块体调整过程中出现较为规律异常变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借助Madab平台,应用能给出不同尺度下信号分解的近似部分和细节部分的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福建省定点和流动跨断层场地的短水准形变观测资料。福建天马定点跨断层2003-2007年短水准观测资料的小波分析结果显示。分解到第七层的近似信号在极值和拐点出现前后往往有中强地震发生。由于福建省流动跨断层短水准测量为不定期观测,为取得等时间间隔的时序数据,我们采用三阶样条插值.在此基础上进行小波分析,发现分解到第三层的细节信号在台湾1999年“9.21”南投Ms7.6级地震前有明显的年变规律被破坏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为了获取云南地区现今地壳形变和断层活动特征,收集了云南地区1992—2016年的2期精密水准观测资料,采用基于GNSS连续站垂直形变资料约束的平差方法,对区域整体地壳垂直形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滇西北区域地壳整体表现为隆升,垂向速率为2—3mm/a,滇南区域显示地壳沉降速率为-1—-2mm/a,并在下关—永胜和思茅—景谷一带存在地壳形变高梯度带。收集了该地区30多年的跨断层场地观测资料,计算了所跨断层的三维活动量,得出了断层现今活动状态和异常特征,认为滇西北和滇中南地区的场地多数表现出异常活动的现象,其中楚雄、剑川和永胜的监测断层现今表现出与地质背景相反的走滑和拉张特征,峨山、建水和通海场地所处断层在张压性质上与地质背景相反。结合区域水准和跨断层观测分析结果,从“面”和“线”上得出滇西北和滇中南地区存在地壳形变和断层活动异常,构造应力积累较高的结果,加之缺震背景显著,认为应关注该区域中强地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