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福建省连江县养殖对虾的虾病流行情况和发病规律及流行过程中水环境化学、浮游植物、微生物等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了对虾疾病的传染性、传播途径,以及病原与各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的对虾种类发病症状基本一致,典型症状为甲壳白斑,甲壳下水肿。该疾病的流行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发病前期(1-7d);发病中期(持续时间约10—15d);发病晚期(对虾暴发性死亡时间仅为2—5d)。该流行病是杆状病毒引起并发细菌性传染病,可借海水和病虾尸体为媒介,通过消化道和体表面在不同种虾体间迅速传播。  相似文献   

2.
斑节对虾甲壳病理性白斑形成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祥珍  胡超群 《热带海洋》1996,15(1):24-29,T002
利用电子探针、X射线能谱、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初步研究了健康的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甲壳和患病对虾甲壳白斑的形貌、无机组成以及所含的钙化矿物。实验结果表明,健康对虾甲壳的内外表面的钙磷原子比分别为1.2-1.4和1.56-1.68;在透射光偏光显微镜下,可见到不均匀分布的大小不等的毛发状、树枝和十字消光放射球纤状雏晶,有些鲕粒中心可包含石英微粒;红外光谱表明,健康对虾甲壳所包含的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症(Acute hepatopancreas necrosis syndrome,AHPNS)在亚太对虾重要养殖区流行,引起国际范围广泛关注,已成为当前养殖对虾重要疾病之一。本文就AHPNS的发生与流行特点、发病症状、病理特征、病因及防控措施方面进行了概述与分析,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开展AHPNS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电子探针、X射线能谱、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初步研究了健康的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甲壳和患病对虾甲壳白斑的形貌、无机组成以及所含的钙化矿物。实验结果表明,健康对虾甲壳的内外表面的钙磷原子比分别为1.2—1.4和1.56—1.68;在透射光偏光显微镜下,可见到不均匀分布的大小不等的毛发状、树枝状和十字消光放射球纤状雏晶,有些鲕粒中心可包含石英微粒;红外光谱表明,健康对虾甲壳所包含的沉淀矿物主要是胶磷石。患病对虾甲壳表面白斑区的钙磷原子比可达31.83—43.56,其剖面中间层鲕粒除合少量硫以外,全部都是钙,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照片清楚地显示泥晶状、放射纤维状、放射花瓣状微晶集合体逐步交代并覆盖胶磷石,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谱都清楚地证实该矿物是方解石。  相似文献   

5.
以患病死亡的甲壳上具白斑的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虾头及从中提取的病毒悬液分别感染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幼虾及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感染后此2种对虾均发病死亡 ,且甲壳上均有白斑。电镜下对人工感染的中国对虾幼虾及日本对虾的组织器官进行观察发现了大量的病毒。此病毒为杆状 ,具囊膜 ,无包涵体 ,大小为295nm×105nm。此病毒的形态发生起始于细胞核 ,并可分为4个阶段 :病毒基质的形成、囊膜的形成、病毒的装配和完整的病毒粒子的形成。病毒的装配过程是与其大量迅速繁殖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6.
养殖对虾病毒性疾病的细菌并发症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国成  陈金翠 《台湾海峡》1996,15(2):200-204
本文研究报道了发病对虾肝胰腺分离菌物敏感性,采用防台细菌人工感染方法进行药物饲料的筛选,在实验室及养殖池中进行药物饲料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对虾病毒流行期间,采用药物饲料可有效防止对虾爆发性大量死亡,提高对虾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提出1、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镰刀菌病在鳃、甲壳和附肢上的症状;2、在肌肉、中肠腺等组织器官形成的病灶;3、切片的染色观察。指出镰刀菌寄生在鳃组织破坏虾的呼吸功能,是镰刀菌病引起中国对虾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爆发性流行病病原对中国对虾仔虾的人工感染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暴发性流行病病原——中国对虾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HNBV)在仔虾阶段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方式,同时为建立高健康无特异病原虾系统提供检测手段,探讨改善对虾苗种培育措施,为养成提供健康苗种,作者对中国对虾仔虾进行了暴发性流行病原人工投喂感染试验以及检测方法的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1.1.1 病虾的来源 发病对虾来源于1994年山东青岛郊区患爆发性流行病虾池的对虾,并经过电镜切片观察确认为感染HHNBV。1.1.2 毒种分离 取发病的对虾头胸甲部分约200g,去掉甲壳和肝胰腺,剩余部分加入1×10-9溶液(NaCl24g/…  相似文献   

9.
对虾一种无包涵体杆状病毒病原的PCR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建立对虾无包涵体杆状病毒的快速诊断技术,应用PCR技术分别对暴发性流行病发生前、流行中和发病后的对虾样品进行了检测.根据已克隆的对虾杆状病毒部分基因组序列而设计的引物能特异性地扩增出靶DNA片段,最低可以检测1pg的病素DNA.由典型发病症状对虾的胃、腮、肝胰腺、中肠、游泳足、肌内和心脏等器官和组织中成功地检测到病毒.不同组织和器官经扩增得到的信号强弱不同:病虾的胃扩增得到的信号最强,中肠、肌肉、心脏和游泳足次之,腮和肝胰腺信号最弱,说明病毒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数量及感染程度不同.在对虾发病前及发病后,用二次PCR还能检测表面不发病呈隐性感染状态的对虾携带的病毒;而对野生健康虾的检测结果为阴性.研究表明,PCR是检测对虾暴发性流行病快速、灵敏而准确的方法,对病毒病的早期诊断、防治和高健康对虾品种的选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梭鱼与对虾混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梭鱼与对虾属于两个不同的纲目和属科。梭鱼为鱼纲,鲻科;对虾为甲壳纲,对虾科。它们都具有繁殖力强、生长快和广盐广食性等共同特点。基于这些特点,江苏省赣榆县水产养殖场在有关科研单位协助下,进行了梭鱼与对虾混养。  相似文献   

11.
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宿主调查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用地高辛 (DIG)标记的WSSVDNA探针斑点杂交与原位杂交技术 ,在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刀额新对虾、脊尾白虾、天津厚蟹、日本大眼蟹体内检测到了WSSV ,它们是WSSV的天然宿主 ;在经人工感染的哈氏美人虾、短脊鼓虾、克氏原螯虾、肉球近方蟹、滕壶体内检测到了WSSV ;在球形侧腕水母、病虾池的桡足类等浮游生物、卤虫无节幼体以及人工浸泡感染卤虫成体体内没有检测到WSSV。经原位杂交检测 ,虾类的甲壳下上皮、胃上皮、附肢、造血组织、鳃等组织器官均可被WSSV侵染 ,其中甲壳下上皮和鳃对WSSV敏感 ;蟹类的甲壳下上皮和鳃对WSSV敏感 ;在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脊尾白虾、注射感染的克氏原螯虾的精巢中 ,精荚的结缔组织细胞和血细胞呈阳性 ,在中国对虾、脊尾白虾以及注射感染的短脊鼓虾的卵巢中 ,结缔组织细胞和滤泡细胞被WSSV感染。  相似文献   

12.
对虾组织培养研究进展及其开发应用的潜在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虾(Penaeidshrimp)底节肢动物门(Arthronoda)甲壳纲(Crustracea),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动物。近二十年来,世界对虾养殖业发展迅速,已遍及许多沿海国家和地区,而中国则是对虾养殖大户,产量居世界之冠。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态失控,养殖环境逐年恶化,各种对虾病害随之而来。先是细菌性病害居多,此起彼伏,近几年来又以病毒性病害成灾,危害严重,已给养殖业造成了无可估量的损失。为此,进行病毒病的研究,提高防治措施已是刻不容缓。而发展对虾组织培养技术,不仅对深入研究对虾病毒病提供了方便,而且也为对虾免…  相似文献   

13.
对虾、蟹等甲壳废弃物中所提取的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的综合利用做了详细的描述。综述了近几年来,有关甲壳素-壳聚糖的研究概况,并从几个方面阐述了虾、蟹等加工废弃物利用的发展前景和潜在市场。为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虾池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虾病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郭皓  于占国 《海洋科学》1996,20(1):39-45
1991年6月至9月对大连地区3个虾场养殖的中国对虾及虾池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虾池浮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数量分布、演替特征及其与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虾池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和数量分布具有较大的突发性;优势种单一,多为赤潮生物种类,有些种类原本为底栖生物;群落演替时间短,变化快;养殖对虾发病症状为红腿和黄鳃,严重出现死亡。浮游植物的总量尤其是赤潮种类的总量与对虾的发病程度有正相关性;群  相似文献   

15.
对虾细胞培养及对虾病毒体外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虾病毒病研究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建立连续性的对虾细胞系来揭示对虾病毒致病机理等关键问题。文章介绍了用于细胞培养的对虾种类、组织。用于细胞培养的对虾种类包括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chinensis、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japonicu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等。用于培养的对虾组织包括甲壳下表皮、心脏、肝胰腺、鳃、肠上皮、淋巴、血淋巴、卵巢、神经、肌肉、造血组织等。同时重点介绍了离散细胞的方法和培养的方式,温度、pH、渗透压的选择,目前对虾细胞培养所用的培养基及促生长添加物,以及如何控制污染。探讨了目前在对虾细胞培养及建系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途径,为对虾与其它甲壳类动物细胞培养及细胞系的建立提供参考。此外还介绍了对虾病毒体外培养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核酸探针原位杂交检测白斑综合症病毒的组织特异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玲  何建国 《热带海洋》2000,19(4):86-91
从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简称WSSV)部发基因组库中得到核酸探针,采用原位杂交检测方法检测对虾甲壳下表皮、胃、后肠、鳃、触角腺的上皮细胞、淋巴器官的基质细胞、肌细胞、心肌细胞及结缔组织细胞,原位杂交结果均为阳性。对虾甲壳下表皮的上皮细胞、胃的上皮细胞对病毒较其它部位敏感,感染程度高;中肠上皮细胞、肝胰腺上皮细胞、淋巴器官内皮细胞未发现感染病毒,原位杂  相似文献   

17.
自1996年以来,引发对虾病害发生和流行的病原体日趋复杂,病毒、原核生物的混合型感染成为病害的主要特点。立克次氏体是一种原核生物,是导致对虾发病的重要病原体之一。目前关于对虾立克次氏体样病原的研究国内外系统报道的较少,现有报告主要是自然发病的对虾个体的病灶组织病原体的检测以及病理学的研究[1]。在对虾细胞培养环境条件下,立克次氏体的增殖方式及致病性等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作者在细胞培养条件下,系统地研究了立克次氏体的形态、病理及其增殖规律。本文报道中国对虾淋巴组织培养细胞中立克次氏体增殖的形态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赤潮异弯藻对中国对虾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近年来危害我国乃至世界对虾养殖业的主要流行病原[1-4].WSSV病毒暴发流行范围广、致病性强,自出现以来给对虾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对虾病毒病的发生是对虾自身的健康状况、病原生物,以及环境条件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外界环境因子或者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对虾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易受病原生物的感染而发病;同时病原生物的侵入又使机体免疫能力下降而更易受环境因子的胁迫导致疾病突发,因此研究环境因子对病原生物以及对虾抗病力的影响是确保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山东中国对虾暴发病病原体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关于养殖对虾的疾病及其防治的研究已有大量报道[1,2,4~12],对虾的病毒病多达10余种。近年来,我省的对虾暴发病,发病急、发病面积大。病症与文献[12]的斑节对虾杆状病毒,以及文献[11]报道的极为相似。本文主要对从发病中国对虾分离纯化的病原体进行感染实验,同时对病毒悬液和病虾组织进行显微及亚显微结构的观察,结合对病毒核酸的分析结果,证明山东中国对虾暴发病的主要病原体可能是杆状病毒。1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暴发病中国对虾取材于寿光、威海等地区,用于进行感染实验的健康中国对虾取于无棣和石岛对…  相似文献   

20.
无特定病原中国对虾种群选育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报道了无特定病原中国对虾种群(SPF)选育的结果,主要介绍1999-2000年选育子3代和子4代的养殖结果。1999年选育对虾子3代养殖平均1788kg/ha,对虾平均体长13.69cm。而对照池中暂养池对虾体长3-4cm发病死亡,养殖池对虾体长6cm发病死亡;2000年选育对虾子4代养殖平均3168kg/ha,对虾平均体长15.00cm;对照池产量为3450kg/ha,对虾平均体长13.30cm。说明经过连续几代的人工选育,对虾生长速度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