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土地管理法的一项基本制度和要求,实施土地复垦开发整理是维护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法定措施。  相似文献   

2.
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土地管理法的一项基本制度和要求,实施土地复垦开发整理是维护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法定措施。  相似文献   

3.
土地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根本途径 ,是我国耕地保护的重要举措。本文论述了土地整理的重要性 ,并介绍了近年来国内的实践经验和成效 ,同时就河南省土地整理的现状提出了若干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耕地保护在我国具有特殊的意义.2005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重申:"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稳定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则是我国目前耕地保护最重要的政策之一.  相似文献   

5.
东营区是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一东营市的中心区,我国第二大油田一胜利油田所在地.近年来,东营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不断增多,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压力很大.为确保全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东营区创新机制,规范管理,积极探索增加耕地的有效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1999年以来,全区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551.6 hm2,而同期增加有效耕地3 660.22 hm2,实现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6.
基于我国目前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锐减、后备资源匮乏的现状,进行土地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必由之路,是我国耕地保护的重要举措.论述了土地整理的重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省际间易地开发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置换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施省际间易地开发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置换,既可盘活后备资源丰富地区的存量耕地资源,又能支持发达地区的经济建设,并为国家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粮食安全做出贡献。本文分析了新疆耕地占补平衡补偿指标的可能性,提出了耕地指标的三种置换形式,并对置换后耕地的产权和经营模式作了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土地整理是我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就目前在土地整理工作中我们只重视对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往往忽视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这一实际问题作了分析,并就此问题从制度上和技术上试探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一、土地用途管制与经济建设用地的矛盾转换 保护耕地与保证建设用地供应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保护耕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成为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重大战略和艰巨任务。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个新的战略目标,事关子孙后代和长远利益。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必须要求我们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统筹考虑“吃饭”与“建设”的需要,在切实保护耕地的前提下,进行各项建设,发展各项事业。  相似文献   

10.
正耕地占补平衡挂钩政策是1999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后实行的一项政策,目的是实行"占一补一",保证我国的耕地总量不变。这项政策的实施应该说对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二调结果公布的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但这一政策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必要性和持续性值得探讨。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在实践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基于WebGIS技术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国内外有关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的相关研究理论,设置了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的监测指标,研究了监测样点的选取和耕地质量综合指数的计算,并结合WebGIS技术,对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系统的结构、功能进行了初步设计,提出了系统的总体框架,并阐述了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建立了基于WebGIS的耕地质量监测系统对耕地质量进行长期定位监测,以期为区域耕地质量保护工作提供一个可视化、便捷式系统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12.
当前,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大幅提高当地财政收入,加快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通常会运用自身优势去违背中央所制定的土地相关制度及政策的初衷。这就会使中央制定的土地制度与政策很难发挥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保护农民自身利益等作用,从而导致了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土地制度与政策制定与实施上的博弈现象。基于决策与执行主体利益的视角对当前的土地制度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博弈论对其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得出结论:应严格落实和加大国家土地督察制度的执法力度,严格控制地方政府行为,合理完善政策执行机制,提高公民对其相关政策的认同程度。  相似文献   

13.
武汉城市圈是全国首批“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之一,而且是中部崛起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点区域。为了正确认识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政策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本文基于2000、2005、2010和2015年4期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方法,对武汉城市圈2000-2015年以及3个5年期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特征、转化方向和区域差异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政策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① 总体特征上,2000-2015年耕地、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不断增多。② 变化方向上,2000-2015年以耕地、林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和水域为主要特征,2000-2005年以耕地向水域和建设用地转化为主,2005-2010年以耕地向建设用地、水域,林地向建设用地转化为主,2010-2015年以耕地、林地和水域向建设用地转化为主。③ 区域时空差异上,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的区域集中在武汉城市圈的中部;从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看,耕地主要分布在武汉城市圈周边地区;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武汉城市圈中部;水域集中在武汉城市圈的仙桃市;林地主要在潜江市、云梦县;草地主要为英山县。④ 政策驱动因素分析上,中部崛起、两型社会、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等政策对土地利用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根据济宁市耕地历年总量及人均耕地数量变化情况可以看出,55年来耕地数量总体呈明显波动减少趋势,各县(市、区)的变化也存在差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结果表明,济宁市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为经济发展对耕地占用的巨大需求和比较经济利益对耕地占用的巨大压力。为遏制耕地数量减少,对耕地数量快速减少区、平稳减少区和增加区采取的措施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5.
根据济宁市耕地历年总量及人均耕地数量变化情况可以看出,55年来耕地数量总体呈明显波动减少趋势,各县(市、区)的变化也存在差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结果表明,济宁市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为经济发展对耕地占用的巨大需求和比较经济利益对耕地占用的巨大压力。为遏制耕地数量减少,对耕地数量快速减少区、平稳减少区和增加区采取的措施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角洲土地资源遥感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土地资源需求的增长与有限的土地资源量之间的矛盾 ,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 ,土地资源在高强度的开发中发生快速变化。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人与土地资源的矛盾更加尖锐 ,成为当前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之一 ,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大面积粮食高产、稳产区。本文在利用遥感和 GIS技术对 1985~ 2 0 0 0年间全区土地资源进行动态分析 ,特别是在对耕地资源数量的定量分析基础上 ,结合区域土地资源的结构变化特点 ,深入研究其时空过程及动态变化规律 ,探索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动态平衡的措施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 ,为区域农业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人多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极其短缺,人地矛盾突出。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为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统筹城乡发展,有效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成为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该文结合夏津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实践,提出了适应鲁北平原区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模式,总结了一些好的经验与做法。同时,也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8.
耕地占补平衡是我国落实耕地保护基本国策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占用耕地进行及时补充,有力保障规划期内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兼顾发展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查东营市"十二五"期间部分未利用地开发项目可以看出,在政府统管模式下的未利用地开发容易引发评审、设计、实施、管护等多方面问题。由于缺乏申请主体与管理主体之间的合理区分,造成未利用地开发项目的相应环节难以客观公正地运行和落实。而且因缺乏合理的政府农业补贴机制及明确的产权构架,造成实际从业人员对未利用地开发的热情不高,缺乏发挥未利用地开发效益的长效机制。结合项目管理改革环节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采用基金化管理和开放式市场运行的未利用地开发模式则有助于实现部门职能整合,将项目建设与后期管护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未利用地开发项目的可持续管理与利用。基金模式的实现必须统筹考虑政府角色定位、职能转变、产权制度等多方面因素,以实现改革创新审慎、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9.
1INTRODUCTION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ization of China, it is inevitable that cultivated land con- vertsto built-up land for industrial, commercial and resi- dential uses. During 1986- 2002 around 168.4×103ha cultivated land had converted to non-agriculture use an- nually (QU et al., 2005). Though the urbanization rate had increased from 17% in the late 1970s to 41% in 2004, China has a long way to go compared with the de- veloped countries whose urban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