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两台重力仪对段差同时进行三程测量,若超过《规范》中的“自差”(D_Z)和“互差”(D_F)限差;虽然原因比较复杂,但多数情况仅因一台仪器的个别读数发生了大偏差,或在某一程过程中发生了突然掉格。如果“超限”确实仅由一个读数的偏差或某一程中的突然掉格所造成,可用下述方法进行检验;并在改正其影响后,重新再计算段差。新结果的可靠性,通过例子来说明。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978—1983年国家地震局地震重力重复测量资料的质量进行了综合评述。通过对观测段差的平差处理和统计分析,表明用2-4台Worden、CG_2重力仪进行重复测量的段差精度:测网可达10-20(10~(-8)米/秒~2),独立测线可达25(10~(-8)米/秒~2)。两台重力仪观测段差的平均值精度比单台仪器提高20%,四台仪器提高一倍。多期观测段差在剔除一些异常变化后,其平均值精度可达10(10~(-8)米/秒),平差后的点值中误差一般小于30(10~(-8)米/秒~2)。 统计分析表明:段差系统误差不显著,特别是多台仪器平均值能削弱系统误差,但南北测线台差出现同号积累。在相同测线上不同单位观测的段差差值有时会随重力差的增大而增大。 本文对部分绝对重力观测值和相对重力测量果结进行了比较,发现少数绝对重力点的值存在较大偏差。  相似文献   

3.
在两个重力点间测量重力差,一般连续地进行多程联测。目前,在重力网中常用三程测量和五程测量;在重力基线上测定重力仪格值时,则采用多程测量。计算重力段差值虽可用先按每两程观测计算一个结果,然后取全部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但它是一种近似的计算方法。严密方法应是整体平差计算多程测量结果,并采用更完善的仪器掉格模式,以得到最终段差值。本文根据附有未知数的条件平差法原理,给出多程测量时段差值计算,及其精度估计的严密公式;计算工作量比用间接平差法要少,而且容易运算。通过实例说明,整体处理多程测量结果时,则以较少的观测程数就能保证段差结果的精度,而且能更客观地评定精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南美州“A—B—C”(即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高精度重力测量剖面的资料处理提出一种大段差和小段差分离进行平差的方法。首先处理每个城市小段差的资料,通过对比单台仪器的小段差平差的残差,识别并剔除极少数的大误差观测,然后用全部仪器的资料进行平差以确定小段差的重力差。在此基础上,用小段差平差的结果把连续两个城市的大段差观测换算到对相应城市所选取的基本点上,用这种只保留连续两个相邻的大段差基本点的资料,对全部仪器的观测进行平差以确定大段差的重力差。这种方法所获得的结果比大、小段差联合平差所得的结果有明显的改善。此外,对大段差测量时的飞机降落引起的飘移与大误差观测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根据临汾地震台石英摆、垂直摆、宽带垂直摆3套摆式倾斜仪器的观测资料,对山西中南部几次中等地震进行分析,发现在地震前各仪器同测向曲线有一定的异常反映,但异常并非呈相关一致性变化,有的还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特征;在同一台址条件下,异常的差异性与仪器的工作周期、动态响应范围、记录频段等有关;河津地震前后宽带垂直摆倾斜仪记录到的连续阶跃扰动(错位掉格)可能是慢地震现象,由此说明了宽频段仪器的优越性及发展性;建议在形变台网观测中,同一台站应建立宽频或多种同类型的形变观测仪器,组成尽量具有低、中、高频段的全面观测系统,这可能对于扑捉近震的短临前兆异常有实效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指出目前在流动重力测量的限差和段差精度估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严重影响石英弹簧重力仪由三程测量所得段差值的精度的原因。建议今后应采用多台石英弹簧重力仪同时进行重力段差联测,保证一期段差值结果的中误差达到小于10微伽的水平;并且相应地对现行重力测量的限差和段差精度估算方法提出了改进和补充意见。  相似文献   

7.
台站短水准测量与精密水准测量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多特殊的地方。现行台站规范中规定的有关水准测量的限差,多为《国家水准测量规范》的限差,目前看来已不太适应于台站短水准测量的要求。我们考虑台站短水准测量的特殊性,利用M站=±0.09毫米计算的各种限差与实测结果比较符合,也似乎较为合理(约1%超限)。因此现行”地震台站观测规范“中有关台站短水准部分的限差必须修正,以适应地震研究的高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数理统计入手,首先计算了倾斜仪资料均值序列分布的偏态系数和两种时间序列的振幅谱及均方差σ,并将均值序列的振幅谱与一阶差分序列的振幅谱作了比较,而后者的年振幅及其均方差σ比前者要削减90%以上,表明差分序列宜作为统计分析的基本量。 文中选定十二个区间,对16个台站的倾斜日差(时间窗为一年)发生频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按:p(d≤r)=95%(d为日差绝对值),求得十六个台站三十二台倾斜仪的正常倾斜复现域r值。该值为寻找定点形变观测仪器的背景值提供了依据。在此基础上得出三十二台倾斜仪的辨别异常限M的初步值,作为初步区分正常倾斜和异常倾斜的依据。经震例检验,我国Ⅰ、Ⅱ类倾斜仪台站己具有辨别10~(-7)异常倾斜信息的能力,而泰安(东西分量)等优质台站则达10~(-8)。 本文所列各项定量技术指标,可供研究观测精度和台址条件时参考;本法也适用于其它定点形变观测仪器。  相似文献   

9.
最近DZY—2型海洋重力仪,随国家海洋局向阳红十号科学考察船,进行了历时二个月的远洋重力调查和仪器海上试验工作。该仪器首次海上试验成功。本次试验获得5000公里重力测量资料和各种试验数据。测量结果表明:在支点上内符合测量精度2.40毫伽(外界干扰加速度100伽左右),月掉格率2.30毫伽(0.074毫伽/24小时),在海上遇到9~10级大风,涌浪扰动垂直加速度150伽~200伽,最大达250伽  相似文献   

10.
按照《地震重力测量规范》相关理论和细则,对目前所采用的“重力测量电子记簿系统”数据处理软件存在、实际工作中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如仪器高改正、段差计算、环闭合差计算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现行三程观测程序具有经济、方便、计算简单等特点,但由于计算模式过于简单,对读数缺少检核,故处理野外观测中出现复杂情况的能力有限。针对这种缺陷,本文提出了增加辅助点观测和中间点观测的新的重力三程观测程序,并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新程序不仅在计算段差、精度估算、分离突然掉格等方面优于现行三程观测程序,且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粗差检定的两种途径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给出了解决粗差问题的两种计算方案:①将粗差作为待估参数,采用拟稳平差思路解秩亏问题,直接获得粗差;②选取部分观测值作为准观测值,采用部分最小二乘法获得待估参数,将非准观测值的残差作为粗差。结果表明,两种方案与“拟准检定法”具有相同的效果,具有粗差的观测值在平差时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了拉科斯特重力仪测量平差中的相关问题,指出其观测程序为相关观测,证明了相关系数理论值为0.5。所以应当采用相关平差才是合理的;另外自差(互差)超限返工重测后应取中数参与整体平差;独立平差点值中误差在理论上为相关平差点值中误差的2~(1/2)倍。  相似文献   

14.
从两个工程实例的GPS高程拟合测量入手,分析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展开GPS高程拟合与常规水准获取高程的比较分析、GPS/水准观测高程拟合精度的统计分析、GPS观测等级对GPS/水准观测拟合高程精度的影响分析、利用常规水准限差来评定GPS拟合高程水准等级的研究及GPS拟合高程的实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GPS高程拟合测量可替代水准测量。  相似文献   

15.
当多星座的GNSS接收机存在多个粗差时,传统的粗差检测和排除(FDE)方法需要通过频繁的搜索来排除潜在的观测值,剔除粗差的效率低,且定位性能可能急剧降低。提出一种惯性辅助的多粗差检测与排除方法,将惯性状态模型和测量模型的信息引入到自主完好性监测中,来构造全局和局部检验统计量检测粗差,并有效地排除错误测量值。结果表明,对于接收机存在2个以上粗差时,传统的FDE方法误检和漏检率高,而本文方法可显著提高检测效率,提高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手簿检验中发现的问题,评定了不同仪器、不同观测方法所能达到的实际精度,用加权平均的办法计算段差、点值及其变化。两条测线都有300到500微伽的重力变化,这和以前的结果基本一致。但通过分析,确认这种变化主要是格值变化及台差造成的,而不是地球重力场的真实变化。在消除系统误差后,距海城地震震中较近的盖县一东荒地测段重力差震前与震后各期仍有100微伽左右的变化,可能与海城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17.
香山绝对点的重力非潮汐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 8年 3月~ 2 0 0 1年 3月中国地震局和中国计量科学院合作用NIM Ⅱ仪器在香山地震台进行了 5 8次绝对重力测量 ,其中 4 4次同时量测了地下水水位。本文从多角度研究了香山点重力变化的机理。主要结论 :(1)地下水活动是重力变化的主要局部干扰源 ,它与重力观测值分段相关 ,可用一个 5次多项式进行改正 ;(2 )局部地壳形变的影响甚小 ,可略而不计 ;(3)地震活动导致重力值发生短期变化 ,最大幅度达 0 .333μms- 2 ;(4) 1989~ 2 0 0 1年重力值近于线性地下降了 0 .191μms- 2 ,平均速率为 - 0 .0 147μms- 2 /a ,属全球性或区域性重力变化  相似文献   

18.
绝对与相对重力同步比测中的拉科斯特重力仪标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幂级数和三角多项式模拟LCR-G型重力仪格值函数,利用绝对与相对重力比测数据进行标定。结果显示:各仪器格值函数中的线性项稳定,高次项影响不显著;各周期误差项的幅值和初始相位在仪器不同测程段有差别;标定的参数在子样范围内试用效果较好,外推使用须慎重。测区内相邻各测点上垂直重力梯度差异较大,对相对重力段差观测值可引起50~60nm·S-2的误差,最大可达153nm·s-2。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一个观测值的粗差将影响多个观测值的残差估值,对双因子抗差估计的迭代计算方法作如下改进:当最大标准化残差的检验结果为粗差或者明显是可疑粗差时,只对粗差观测值构建双因子等价权,其他观测值的权不变。除上述两种情况外,可同时对所有观测值构建双因子等价权进行抗差估计,并基于改进的双因子等价权构建方法简化计算步骤。利用GPS控制网的观测数据进行模拟计算分析表明,该改进算法在含有明显粗差时可提高参数估值的精度;在粗差不明显或个数较少时,可在保持参数估计精度的基础上提高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泰安台PET重力仪不同运行状态的情况,通过对比甚宽频带数字地震仪对掉格异常进行初步判断,同时对观测数据的主要干扰因素进行剔除,提取相对客观的重力观测趋势信息。结果发现,泰安地震台重力仪在2013-09~12、2014-02~04两个时间段存在趋势漂移负值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