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在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对喀什凹陷第三纪灰岩中的流体包裹体作了初步研究,通过包本的显微测温及包裹体的再平衡研究,得出了该区灰岩的成岩温度及其经历的最大古地温,并利用包裹体资料对该区的生油岩作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2.
喀什凹陷第三纪灰岩流体包裹体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对喀什凹陷第三纪灰岩中的流体包裹体作了初步研究。通过包裹体的显微测温及包裹体的再平衡研究,得出了该区灰岩的成岩温度及其经历的最大古地温,并利用包裹体资料对该区的生油岩作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岩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对上述岩石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初步研究。不同自生矿物或不同期次的胶结矿物捕获的包裹体,其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不同,这些特征是油气藏形成演化历史的直接标志。通过包裹体测温资料、成岩矿物期次以及均一化温度、冰点温度、盐度和密度等分析,对流体包裹体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油气田形成、演化中的应用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古生界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与油气演化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石炭-二叠系石英砂岩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对上述岩石流体包裹体作了初步研究。奥陶系碳酸盐岩包裹体均一温度具有三个区段 :6 0~ 10 0℃,10 0~ 16 0℃,16 0~ 2 2 0℃;石炭-二叠系石英砂岩包裹体均一温度三个区段为 90~ 110℃,12 0~ 14 0℃,16 0~ 2 2 0℃。并利用包裹体测温资料结合已有的镜质体反射率、磷灰石裂变径迹等研究成果,对流体包裹体在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田形成、演化中应用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通过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包裹体分析、黏土矿物分析、镜质组反射率测试、电子探针和碳氧同位素分析,结合构造演化史和有机质热演化史研究成果,对西湖凹陷古近系平湖组碎屑岩储层的成岩环境和演化模式展开分析,恢复了储层孔隙演化过程并对孔隙度进行定量计算.结果表明:平湖组碎屑岩储层长期处于酸性成岩环境,同时存在酸碱过渡及碱性成岩...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泌阳凹陷下第三系四期成岩自生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的类型、盐度、温度和有机组分等性质。由冷冻法确定各期包裹体中盐水溶液的体系和组成,用两种方法对各期盐水溶液包裹体和烃有机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进行压力校正获得包裹体捕获温度和压力。包裹体研究结果反映了泌阳凹陷成岩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随成岩演化,成岩流体由氯化物型转变为碳酸盐型;第三期矿物形成时成岩温度降低反映了凹陷的上升作用。包裹体的荧光特征表明包裹体的有机组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主要通过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包裹体分析、粘土矿物分析、镜质体反射率测试和岩心物性分析等手段,结合构造发育史和有机质热演化史等研究成果,以揭示东营凹陷北带古近系深部碎屑岩储层成岩环境及演化模式为目的展开研究工作。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北带古近系深部碎屑岩储层存在酸性、碱性和酸性碱性交替等多重成岩环境。酸性成岩环境以碳酸盐矿物溶解、长石溶解蚀变为高岭石并伴生石英次生加大等为标志,碱性成岩环境以石英质颗粒及其次生加大边溶解、长石次生加大和晚期碳酸盐矿物沉淀为标志。研究区古近系深部碎屑岩储层成岩环境由浅至深大致经历了碱性—酸性—酸性碱性交替(局部碱性较强)—碱性—弱碱性的演化过程,并建立了沙河街组四段的成岩演化和储层改造模式。  相似文献   

8.
叶素娟  姜亮 《矿物岩石》2001,21(2):38-41
通过对西湖坳陷花港组砂岩成岩作用过程中捕获的有机包裹体研究,表明不同成岩阶段形成的自生矿物中有机包裹体的类型、产状和组分特征各不相同。本研究采用激光拉曼光谱技术测定包裹体有机组分以及α石英ESR测年技术,通过包裹体有机组分的成熟度特征,结合区域埋藏史和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史,确定了砂岩成岩史与有机质成熟史,并探讨了油气运移时间的关系。本区存在两期油气运移一期与砂岩晚成岩A阶段的石英加大发育期一致,年龄约为24Ma以后。另一期则与N1末期的龙井运动引起的挤压所造成的裂隙有关。  相似文献   

9.
有机包裹体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目前研究有机包裹体已初步取得成效的较常用的五种新方法,并对各方法的基本原理和优缺点进行了简要分析;还介绍了有机包裹体在矿床地质学、石油地质学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有机包裹体在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前景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叶素娟  姜亮 《矿物岩石》2001,21(2):38-41
通过对西湖坳陷花港组砂岩成岩作用过程中捕获的有机包裹体研究,表明不同成岩阶段形成的自生矿物中有机包裹体的类型,产状和组分特征各不相同。本研究采用激光拉曼光谱技术测定包裹体有机组分以及α石英ESR测年技术,通过包裹体有机组分的成熟度特征,结合区域埋藏史和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史,确定了砂岩成岩史与有机质成熟史,并探讨了油气运移时间的关系。本区存在两期油气运移;一期与砂岩晚成岩A阶段的石英加大发育期一致,年龄约为24Ma以后,另一期则与N1末期的龙井运动引起的挤压所造成的裂隙有关。  相似文献   

11.
The sand-mud sedimentary record develops widely in the shore-shallow lacustrine, which can be a good oil and gas reservoir cap combination. 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petroleum geology. This paper takes the Kongdian Fm. of Eocene in Jiyang Depression as an example to study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diagenetic system of the sand-mud sedimentary record in the shore-shallow lacustrine.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sandstone-mudstone sedimentary strata at macroscopic level includes sand-mud duality, mudstone vein and sandstone lens in the Kongdian Fm. of Jiyang Depression, and there are some transitional clastic rocks at the microscopic level (Clastic particles, clay and carbonate cements are included in the transitional clastic rocks). The sandstone-mudstone sedimentary strata mainly formed in the materi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shallow-water deltas and conjugate shock in the shore-shallow lacustrine. The thickness is mainly restricted by material source and water dynamic condition, and the sand-mud transitional clastic rocks are restricted by the dynamic mechanism and sedimentary differentiation of the lake water. The sandstone-mudstone sedimentary strata is composed of a closed diagenetic system. Early compaction-drainage and differential compaction, middle and late clay mineral transformation, structural water and organic acid emissions during the diagenetic process of mudstone influence the diagenesis of sandstone. The closed diagenetic system of sand-mud transitional clastic rocks is mainly related to the structural maturity of clastic rocks.  相似文献   

12.
山东胜利油田第三系碎屑岩的埋藏成岩作用与储层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区在新生代为一持续下沉的断陷盆地,碎屑岩十分发育.有些埋藏成岩矿物,其出现深度的温度,等于或接近于其他学者对这些矿物的实测温度.这类成岩矿物包括石英(次生加大)、自生高岭石、自生石榴石、腐蚀状绿帘石及粘土矿物等.根据与温度有关的各种成岩作用,可划分出浅成、中成、深成和超深成四个岩带.业已查明,埋藏成岩带可用以划分和评价碎屑岩储油层.  相似文献   

13.
海拉尔盆地碎屑储集岩成岩变化与孔隙演化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朱平  王成善 《矿物岩石》1995,15(2):41-46
本文在分析海拉尔储集层的物质组分和成岩后生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海拉尔盆地的两大储集岩类型,其中着重分析了碎屑岩储集岩岩性特征、成岩后生变化及对本区砂岩储集性和孔隙连通性的影响,通过对岩石中各类胶结物的自生矿物之间的空间关系,提出的成岩序列解释,划分了早成岩早期,早成岩晚期和晚成岩早期三个成岩阶段,为孔隙演化史和评价储集体性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库车坳陷东部下第三系碎屑岩储层分异成因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库车坳陷东部下第三系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细粒碎屑岩, 而不是粗粒碎屑岩中.从构造沉积作用分析入手, 结合该区的古气候特征, 通过对两种碎屑岩沉积和成岩演化过程的深入分析, 认为粗粒与细粒碎屑岩经历了同沉积、浅埋藏区域地下水、中深埋藏压实、构造破裂与埋藏溶蚀、构造挤压与超压形成等多阶段的叠合改造, 不同阶段对碎屑岩储层特征影响不一, 从而使得储层储集空间特征出现较大分异.成岩与储层分异的结果形成了现今的油气储层, 主要发育于细粒的粉砂岩储层中, 据此建立了储层发育演化的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15.
侏罗系延安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的主力油层之一。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等,研究马岭油田侏罗系延安组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马岭油田延安组储层纵向上自延10期至延4+5期,其沉积相由辨状河相演化为网状河三角洲相。受沉积相影响,延10至延4+5油层组碎屑岩石英含量逐渐减少、长石含量增加,碎屑岩粒度变细,储层厚度变薄。马岭油田各探区储层物性受物源影响,近物源区如北区、南区、镇原区的储层物性较好。上里塬区位于河流下游区,碎屑岩粒度细,储层物性较差。研究区储层的成岩作用程度较低,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使储层物性变差,溶蚀作用则改善了储层物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镜质体反射率、X衍射、物性分析等资料,对东营断陷盆地古近系孔店组成岩演化及控制因素进行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营断陷盆地孔店组典型成岩现象有强烈压实作用、硬石膏胶结、多期次碳酸盐胶结、多期次粘土矿物胶结、硅质强烈胶结、矿物强烈穿插交代、碎屑颗粒和胶结物的溶解作用;其中,压实作用是引起深部碎屑岩强烈致密化的主要原因;硬石膏胶结、碳酸盐胶结、硅质胶结是引起致密化的又一重要原因;长石、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解作用是引起该地区储层改善的主要成岩因素;成岩演化经历了准同生期-中成岩B期,部分达到晚成岩期的演化过程,成岩演化过程控制了深部碎屑岩孔隙演化;并推断原始干旱-半干旱沉积环境、基准面变化、深埋藏环境、构造-岩浆活动是控制成岩及孔隙演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为了预测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登娄库组三段致密砂岩储层的类型和质量,根据深层的勘探实践和储层分析化验资料,将碎屑岩的成岩作用进一步细化为早成岩阶段A期、B期,中成岩阶段A1亚期,A2亚期、B1亚期、B2亚期,晚成岩阶段A期和B期3个阶段8个(亚)期,其中处于晚成岩阶段A期和B期的致密砂岩储层已不能产出工业气流。孔隙度...  相似文献   

18.
东营凹陷古近系孔店组成岩特征及对储层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镜质体反射率、X衍射、物性分析等资料,对东营断陷盆地古近系孔店组成岩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原始碎屑组分和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引起的早期胶结物性质决定了后期的成岩演化;典型成岩现象有强烈压实作用、硬石膏胶结、多期次碳酸盐胶结、多期次粘土矿物胶结、硅质强烈胶结、矿物强烈穿插交代、碎屑颗粒和胶结物的溶解作用,各种成岩现象对深部碎屑岩储层均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证实:压实作用是引起深部碎屑岩强烈致密化的主要原因;硬石膏胶结、碳酸盐胶结和硅质胶结是引起致密化的又一重要原因;长石、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解作用是引起该地区储层改善的主要成岩因素。   相似文献   

19.
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区域成岩规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的区域成岩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将该区划分为9个成岩区。分别研 究了各成岩区的成岩特征,应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镜质组反射率、孢粉颜色指数、色谱-质谱分析、热解 分析、有机酸测定、X衍射、普通薄片镜下鉴定、扫描电镜、电子探针、铸体薄片鉴定等资料分别划分了它们 的成岩阶段。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的成岩作用具有 “ 东强西弱,古强新弱”的成岩规律,盆地 东部的抬升剥蚀幅度大,地温梯度高,成岩作用强;盆地西部的抬升剥蚀幅度小,地温梯度低,成岩作用弱; 泉三、四段的地层时代相对较老,在埋深相同的情况下,成岩时间较长,成岩作用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九龙山地区重点探井岩心样品的观测、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结合储层物性和压汞数据,系统研究了九龙山地区侏罗系碎屑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碎屑岩储层主要以粗砂岩、中砂岩和细砂岩为主;胶结物类型主要为碳酸盐类胶结物、硅质胶结和自生黏土矿物;孔隙类型以残余粒间孔隙和溶蚀孔隙为主,孔隙与吼道匹配关系较好;储集岩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中等-差;颗粒间主要以点-线接触为主;储集岩成岩作用较强,主要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