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从烃源岩特征、天然气组分、油气碳同位素、凝析油全烃和轻烃、储层沥青等方面对营山地区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油气源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阐明了营山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中、下侏罗统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和可能来源。研究表明营山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主要来自须家河组自身的煤系烃源岩,天然气以成熟腐殖型母质成因为主,而中、下侏罗统气藏产出的油气主要来自其自身的烃源岩。营山地区构造活动强烈,断层发育,使得部分井区中、下侏罗统产出的天然气特征与下伏产层极为相似,反映了断层对该井区附近的各层段有一定的沟通作用。中、下侏罗统地层在部分井区可能有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的侵入,须家河组烃源岩对中、下侏罗统油气成藏有一定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2.
构造应力场、地震泵和油气运移   总被引:79,自引:2,他引:79  
华保钦 《沉积学报》1995,13(2):77-85
本文从中国含油气盆地中断层发育区孔隙流体压力分布和构造应力场特征出发,以莫尔国及岩石破裂包络线理论深入探讨了不同条件下造成岩石破裂的机理,指出构造应力是油气运移的动力之一,地震泵在断裂发育区是油气沿断层作垂向运移的重要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3.
断层带中超压流体及其在地震和成矿中的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地震断层带中的局部存在对其力学和化学过程有着重要影响的超压流体,对这种超压流本的证据。超压机制及其在地震活动和成矿中的作用等进行了探讨。流体超压是在断层带中渗透性的构造发生强烈时空变化的前提下产生的,其主要原因是构造加压及深源高压流体的注入,当流体压力升至一临界值时,断层发生灾难性破裂,即地震,增加断层的渗透性,超压流体快速向低压带(室或域)流动,同时因减压流体所携载水溶物各(包括成矿物质)大量沉淀析出,降低断层带的渗透性,地震泵吸和流体超压机制的交替作用使得这一过程得以周期性地进行。  相似文献   

4.
矿体受石英斑岩和断层控制,一般产于石英斑岩与志留系地层接触带附近或断层破碎带中,与燕山晚期构造运动有关。绿春大马尖山铜砷矿床成矿流体从下部到上部的成矿温度逐渐降低,成矿盐度由低到高,均一温度变化不大,暗示流体从下部到上部,由富Na体系向富Ca体系逐级演化;该区铜砷矿床流体特征与钨成矿流体特征不同,暗示二期成矿特征,初步判断该矿床为构造控制的热液脉型矿床。  相似文献   

5.
富流体的断层泥是浅部地震断层带中的特征岩石。一般认为,地震过程中摩擦热会导致粒间孔隙流体热膨胀增压,形成同震断层弱化(热增压机制),从而抑制摩擦熔融的发生。然而我们研究发现,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MW 7.9)中断层浅部发生了摩擦熔融。汶川地震发生一年后,我们在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一号钻孔(WFSD-1)732.6m深处的断层泥中发现了厚度约2mm的假玄武玻璃(凝固的摩擦熔融物)。该假玄武玻璃形成的位置极浅,且产生于非固结的、富流体的断层泥中。从岩心来看,断层面可见镜面构造和同震擦痕。微构造分析显示,该假玄武玻璃主要由石英碎屑和由长石与黏土矿物熔融的非晶质基质组成,基质中发育众多不规则的微裂隙,并可见流动构造。化学成分分析显示,其基质富Ba且被重晶石(BaSO4)小细脉切割,为同震及震后流体存在的证据。由于假玄武玻璃在流体存在的条件下会快速蚀变,且龙门山地区大地震复发周期为3000~6000年,因而这些完全未被蚀变的新鲜假玄武玻璃可能是最近一次大地震,即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产物。针对钻孔中断层泥进行的高速摩擦试验,证实了在钻孔732...  相似文献   

6.
吴松洋  侯林  丁俊  吴伟  秦凯  张锦让  朱斯豹 《岩石学报》2016,32(8):2407-2424
黔西南地区是我国卡林型金矿重要的矿集区,滇黔桂"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区内金矿的主控矿构造可归纳为三类:不整合型、断层型以及不整合和断层复合型。前人分别针对三类构造中的流体开展了研究,但由于缺乏系统对比研究,在成矿流体特征及来源方面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次研究在结合前人已获稳定同位素结果的基础上,选取了水银洞、丫他等典型矿床,针对三类构造中成矿期脉体进行流体包裹体以及H-O-C-S同位素研究,探讨其成矿期成矿流体特征以及来源。不整合型构造中流体包裹体可见气液两相包裹体(W型)以及含CO_2三相包裹体(C型),复合型构造和断层型构造主要以气液两相包裹体(W型)为主。不整合型气液两相包裹体(W型)均一温度集中在180~220℃之间,流体盐度范围为0.70%~6.50%Na Cleqv,密度0.78g/cm~3;复合型构造中W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63~323℃,盐度0.30%~9.00%Na Cleqv,密度平均为0.73g/cm~3;断层型构造中W型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140~176℃,盐度为0.90%~9.30%Na Cleqv,密度平均为0.74g/cm~3。在均一温度-盐度图中未发现温度或盐度异常端元,指示三类构造中流体是一个连续演化的过程。结合激光拉曼光谱分析,CO_2、CO、CH_4等气体的减少指示了在由深到浅的演化过程中成矿流体发生了沸腾作用。不整合型构造中方解石δ~(13)CV-PDB值为-8.78‰~1.69‰,δ~(18)OSMOW值为8.01‰~23.08‰;复合型构造方解石中δ~(13)CV-PDB范围为-7.93‰~0.00‰,δ~(18)OSMOW为9.44‰~16.09‰;断层型构造方解石中δ~(13)CV-PDB范围为-1.06‰~-4.46‰,δ~(18)OSMOW=12.33‰~22.58‰。从数据投点结果来看,成矿流体中碳主要来源于深部和沉积地层,且从不整合型构造到断层型构造,深部贡献渐弱而地层贡献渐强。根据计算,不整合型构造流体中δD_(H_2O)值范围为-32.30‰~-97.40‰,δ~(18)OH_2O值为-1.28‰~12.40‰;复合型构造中δD_(H_2O)值为-75.00‰~-78.00‰,δ~(18)OH_2O值为11.30‰~12.30‰;断层型构造中δD_(H_2O)值为-60.01‰~-104.40‰,δ~(18)OH_2O值为8.35‰~13.90‰。δD_(H_2O)-δ~(18)OH_2O图中,数据点显示出三类构造中成矿流体的多源性,不整合型构造与岩浆水的关系相对密切,而断层型构造与盆地流体及变质水关系密切,水岩反应造成氧同位素值呈向右漂移趋势。不整合型构造中的S主要以幔源为主,复合型构造和断层型构造中分别受到沉积地层的影响,造成δ~(34)SV-CDT值有所偏大。因此,本文认为黔西南三类主要控矿构造中成矿流体均为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的流体,且显示出多来源的特征,不整合型构造中以深部来源为主,断层型构造中以盆地卤水为主,而复合型构造中两类来源相当。另外,变质流体的加入暗示黔西南卡林型金的成矿与造山作用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有关流体地球化学异常与地震活动、土壤气监测断裂构造活动与火山喷发以及深部流体地球化学研究方面的成果。多项研究表明,地下气体的映震能力较高,研究断层土壤气地球化学特征随时间的变化,可进一步研究地震动力学特征,从而为震情判定提供依据。因此加强断层土壤气测量来监测断裂活动,是探索地震前兆与地震预测的重要途径,是今后地震地下流体的研究方向。深部流体是地球各大圈层相互作用中最活跃因素,对地球深部构造活动起重要作用,可为地震预报提供有力依据。因此对其地球化学特征及运移机制的研究应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8.
多边断层在世界50多个沉积盆地中均有发现,它是指平面上走向多方位且相互交叉组合成多边形形态、具有层控特征的伸展断裂系统,主要发育在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内克拉通盆地内的细粒沉积物中。这类断层为非构造成因断层,目前占主流地位的成因机制有密度反转、脱水收缩和重力载荷机制;与构造正断层相比,多边断层明显具有层控性、多边性和体积应变等方性等特点。共同的几何学特征有:延伸长度短,多为平直或铲式断层,倾角变化范围为30°~70°(平均为45°),走向随机,断层平面交叉组合呈多边形形态。多边断层对储层砂体形态以及流体、天然气水合物的运移和聚集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综合了自多边断层提出以来的国内外研究资料,概括了多边断层发育的几何学特征和成因机制以及多边断层对流体运移的影响,希望能对中国以后的多边断层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2010年6月28日, 广西凌云-凤山地区在特大强降雨活动之后发生密集的浅源低震级地震活动, 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该震群活动是否与强降雨有关, 强降雨是否可以触发震群活动, 仍存在争议.基于该地区地震构造背景, 对震群的活动特征、震源机制解及其与断裂构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并建立了断层内流体孔隙压力触发断层滑动的力学模型.该浅层震群活动的发生时间、震中位置和活动频次均与特大强降雨具有密切的相关性.认为岩溶地区长期干旱和地下水缺乏有利于地壳浅层的应力积累.地表流体很难通过下渗扩散触发断层的完全解锁和深部滑动, 但岩溶裂隙和管道有利于地表流体快速汇聚下渗, 引起断层浅层强度的弱化, 导致断层部分解锁滑动.并在断层附近形成局部应力场异常和离散的封闭性超压流体, 触发密集的浅层低震级震群活动.   相似文献   

10.
柳成志 《地质科学》2009,44(2):545-559
基于近4500口探井和开发井动态及静态资料,对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平面和纵向油-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南、北区油-水分布存在差异.北区油主要分布在断裂密集带上,断裂带之间的构造低部位断层密度低,主要富集水,垂向上具有下水上油的分布特征;南区油大面积连片,垂向上具有全井纯油的特征.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南、北区断层成因机制不同导致控藏机理的根本不同.北区断裂为构造成因,是在近东两向拉张应力场中受斜向裂陷作用影响形成的张扭断裂密集带,断裂活动诱导超压释放和流体排放,油源供给不足;南区发育非构造成因的多边断层,超握诱导断层活动释放流体,油源供给充足.  相似文献   

11.
塔中地区是塔里木盆地的重点勘探区域,奥陶系鹰山组蕴藏了丰富的油气资源。鹰山组发育大套台地相碳酸盐岩,以高能相的台内滩沉积为主。鹰山组埋藏较深,但岩溶储层呈大面积厚层状分布。早奥陶世塔中I号断裂使得塔中隆起隆升并遭受强烈剥蚀形成下奥陶统鹰山组顶部风化壳,以孔洞型和裂缝-孔洞型储层为主。通过古地貌恢复、地震属性分析和地震测井联合波阻抗反演技术和方法识别溶洞发育带和断层裂缝发育带,确定出有利储层的分布范围。研究认为,岩性岩相是岩溶型储层发育的重要基础,层间岩溶控制了储层的成层性和横向展布规模,断裂和裂缝网络是岩溶水的主要渗滤通道,埋藏岩溶形成大量有效的缝洞空间,极大地提高了储集性能。研究发现,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鹰山组顶面以下120m地层厚度范围内,横向有一定连通性,在断层、构造裂缝和溶蚀作用下形成统一的储集体,呈准层状展布。  相似文献   

12.
Marine carbonate reservoirs, as a focus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ll over the world, are involved with high exploration risk and prediction difficulty owing to high heterogeneity and diversity of reservoir beds. In the Tarim Basin, NW China, carbonate reservoirs with resources about 38 % of the whole basin in a large prospecting area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Cambrian and Ordovician in central (Tazhong) and northern (Tabei) Tarim. Recently on the northern slope, Tazhong Low Rise, Central Uplift, Tarim Basin, a breakthrough has been made in the karsted weathering crust of Lower Ordovician Yingshan Formation and reef-flat reservoir of Upper Ordovician Lianglitag Formation. As a new frontier of exploration, oil/gas distribution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the Yingshan Formation are not clearly understood. In this work, play elements of the Yingshan Formation, such as seal-reservoir bed assemblage, oil/gas properties, and faulting, were studied by core and slice observation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High-quality reservoir beds of Yingshan Formation are quasi-layer distributed in the interstratal karst belt about 250 m below the unconformity. The reservoir beds of fracture–void and void are formed by faulting, associated fracturing, and karstification. The Yingshan Formation is a large-scale condensate gas reservoir with partly oil. Owing to different oil–gas infilling periods, isolated pools far from the faults are primarily oil in the Hercynian; oppositely, condensate gas reservoirs near the faults are intensely influenced by gas invasion during the Himalayan movement. Laterally, oil/gas distribution is controlled by stratal pinch-out and strike-slip faults. Vertically, cap rock of the third to fifth members of the Lianglitag Formation and Yingshan interior high resistivity layers are superimposed with Yingshan reservoir beds to form several seal-reservoir bed assemblages. Oil and gas are superimposed and affected by gas invasion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oil in the upper horizon and gas in the lower horizon.  相似文献   

13.
黄骅坳陷中区新生代断裂系统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书  杨桥  漆家福  王家鼎 《地质科学》2008,43(3):533-545
断裂是黄骅坳陷新生代主要构造变形类型,对该区油气成藏有重要影响。本文将黄骅坳陷中区的断裂划分为6个系统,并综合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每一断裂系统至少有一条主干基底断层,发育在该断层上、下盘的次级断层以不同形式与主干基底断层组合在一起,其剖面上的构造样式和平面上的构造组合显示了该断裂系统在新生代的运动学特征。在系统分析黄骅坳陷中区新生代断裂系统的断层组合、构造样式、主干断层位移方式及生长史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伸展边界条件及断层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了该区断裂系统的形成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区域构造背景下存在的伸展边界控制了整个黄骅坳陷中区新生代断裂系统总的构造格局,系统中主要断层走向与伸展边界近于平行。这进一步证实了区内右旋走滑作用与伸展作用的相互耦合,致使断层沿走滑构造带出现转向或中断。各断裂系统之间及系统内部断层间的运动学关系表明黄骅坳陷古近纪受两个构造动力控制,一是地幔热作用引起岩石圈北西—南东向引张作用,二是北北东向深断裂带的右旋剪切作用。  相似文献   

14.
川东地区飞一段震积岩的发现及识别标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罗冰  谭秀成  刘宏  李凌  邹娟  岑永静  邱文彬 《沉积学报》2009,27(5):1012-1017
川东华蓥山断裂带附近飞仙关组一段发育大量同生变形构造。通过野外剖面和岩心观察分析,认为液化岩脉、重力断层、刺穿层理、肠状构造、火焰构造及卷曲变形构造等同生变形构造为震积成因。震积作用沉积可分为原地震积岩(A)、震积—海啸岩(B)和背景沉积(C)三个单元,其中A单元包括液化碳酸盐岩脉(a)、震褶岩(b)、震裂岩(c),发育a b c(A1)和b c(A2)两种组合。飞一段各震积单元组成A1 B A2 C沉积序列。结合对区域构造背景的分析,认为震积岩的发育与华蓥山断裂带的阶段性活动有关,华蓥山断裂带强烈活动诱发地震是飞一段震积岩形成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中部阿-满低梁带断裂构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中部存在一个北东-南西方向的下古生界的(鞍状)低梁带(阿-满低梁带)。它是阿瓦提凹陷和满加尔凹陷之间的天然分界,以此低梁带的脊线划分出两个凹陷。以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为依据,本文研究了阿-满低梁带的断裂构造特征。研究区主要发育4期断裂构造:1)南华纪-奥陶纪的正断层与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裂解有关,并可进一步划分为南华纪-震旦纪和寒武纪-奥陶纪两个断裂活动阶段。南华纪-震旦纪正断层的成因是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裂解作用,形成堑垒构造,寒武纪-奥陶纪正断层的成因是塔里木自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出来后,游离于古特提斯洋所处的区域性弱伸展构造背景,形成负花状构造。2)晚奥陶世-中志留世断层包括晚奥陶世-志留纪初的滑脱-冲断构造和早-中志留世的挤压走滑断裂,形成断层传播褶皱和正花状构造。其形成的动力来源是昆仑加里东碰撞造山作用。3)晚志留世-石炭纪正断层是昆仑加里东碰撞造山后构造应力松弛阶段的产物,形成典型的负花状构造,组合成雁列状张扭性断层带。4)二叠纪正断层是大陆裂谷作用的结果,往往受相关岩浆作用的改造。剖面上形成堑垒构造和负花状构造,平面上组合成雁列状张扭性断层带。二叠纪断裂与晚志留世-石炭纪的断裂可能有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16.
塔中北斜坡下奥陶统岩溶储层基本为低孔低渗储层,主要的储集空间为溶蚀孔、洞和断裂活动产生的裂缝。储层呈现“横向连片,纵向分层”特点,优质储层主要呈层状叠合分布在不整合面下0~200m范围内的垂直渗流带和水平潜流带。岩溶储层具有大面积、多储集段含油气的特点,平面上整体表现为“西油东气,内油外气”的分布特征。鹰山组直接盖层良3—5段致密灰岩平面上具有“东厚西薄,北厚南薄”的分布特点,剖面上呈现“块状分布,横向相连,纵向叠置”的展布特征。鹰山组内部多套高阻层相互叠置,与下伏含油气层构成良好的配置关系,形成一套或多套储盖组合,控制油气的分层聚集。塔中北斜坡发育着一系列NE向左行走滑断裂,以之为边界,可以分为若干个构造区块。区块内油气水正常分异,相对高的部位聚集油气、低部位出水。块体内部油气多富集在距主干走滑断裂0.5~4.0km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西南“三江”成矿带北段区域成矿断裂信息定量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董庆吉  肖克炎  陈建平  丛源 《地质通报》2010,29(10):1479-1485
"三江"北段成矿带是中国著名的"三江"铜多金属巨型成矿带的北延部分,构造上属特提斯巨型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成矿条件极为优越。区内矿床主要为斑岩型铜钼矿床和热液型铅锌矿床,成矿主要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定量分析成矿断裂信息对于指明区域找矿方向至关重要。以GIS技术为平台,采用断裂等密度、断裂中心对称度、断裂优益度、断裂交点数、断裂频数等参数定量地分析区域断裂信息,从中提取区域主干断裂发育区和次级断裂发育区。区域成矿特征表明,本区矿床沿区域主干断裂成带状分布,而次级断裂发育区为主要的矿床赋存区。通过定量分析发现,本区2个主要矿集区之间的扎青乡地区存在一个成矿断裂信息异常高值区,认为是本区今后找矿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8.
结合新三维地震与区域地质资料研究,塔里木克拉通中部的塔中隆起挤压断裂与走滑断裂发育,张性断裂欠发育,断裂系统具有构造样式的多样性、形成演化的多期性、构造发育的继承性及平面展布的区段性。新资料表明挤压断裂缺少基底卷入型,多在中寒武统盐膏层滑脱,主要发育4种断裂样式,形成于早奥陶世末,多具有扭压作用与分段性。塔中隆起北斜坡新发现一系列北东向左旋走滑断裂带,剖面上以负花状构造、直立型构造、正花状构造为主,平面上发育向西南方向收敛的雁列构造、羽状构造、帚状构造等;塔中地区经历志留纪晚期、中泥盆世、晚二叠世等三期走滑断裂作用,东南方向强烈斜向挤压作用是走滑断裂形成的动力机制。塔中隆起断裂主要分布在下古生界,三类、三级、四组方向断裂控制了塔中隆起纵向分层、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塔中隆起经历新元古代强伸展-弱挤压的断裂发育阶段、寒武纪-奥陶纪局部弱伸展-强挤压逆冲断裂发育阶段、志留纪-中泥盆世走滑断裂发育阶段、石炭纪-早三叠世局部断裂继承性发育阶段等4阶段9期的差异发育演化史。塔中隆起断裂对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分布控制作用明显,断裂控制了油气的纵向复式聚集,断裂带储层发育、油气富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断裂控油作用有差异性,断裂带横向上的变化造成油气分布的区段性;油气源断裂与储层组成的运聚体系内具有流体分布的有序性。  相似文献   

19.
江苏溧水卧龙山锶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卧龙山锶矿床是江苏省溧水盆地内新发现的热液充填型锶矿床,目前控制规模为中型。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表明,卧龙山锶矿床矿体的赋存位置及产状均严格受NW向断裂构造的控制;矿石自然类型以致密块状矿石为主,矿石结构以自形板片状为主,矿石构造以块状、角砾状和网脉状为主;围岩蚀变表现为中低温热液蚀变特征,且沿矿区NW向断裂呈线状分布。根据矿物的世代和穿插关系,将锶矿化划分为天青石-黄铁矿阶段、天青石阶段和方解石-天青石阶段。查明了矿区NW向构造是主要控矿因素,亦是主要找矿标志,而NE向构造是破矿构造。提出了矿区NW向构造是区域主干断裂右行扭动所派生的次级断裂构造;而NE向构造是区域主干断裂左行扭动所派生的次级断裂构造;认为矿区锶矿化发生在主干断裂右行扭动之后,左行扭动之前,并赋存在右行扭动派生的NW向断裂构造中。因此,溧水盆地锶矿勘查重点(找矿方向)应沿着开太-白马山主干断裂开展,找寻其右行扭动派生的NW向构造。  相似文献   

20.
SN4井获高产天然气流揭示塔里木盆地深层-超深层具有巨大油气勘探潜力,然而目的层段埋藏深、勘探程度低,其储层发育机理和分布规律仍备受争议.从宏观和微观上着手,运用三维地震精细解释技术分析了顺南地区断裂构造发育以及碳酸盐岩储层空间展布特征,并结合岩相岩石学和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判定了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类型,从而总结出顺南地区中-下奥陶统断控型深成岩溶储层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顺南地区主要经历4期构造运动:加里东早期、加里东中期、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和海西晚期;NE向走滑断裂的形成和改造主要与加里东中期和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两期构造活动有关.深成岩溶作用在顺南地区大规模发育,并与 NE向走滑断裂具有很好的耦合关系:平面上,深成岩溶主要沿SN4断裂带发育,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剖面上,深部流体在垂向上的运移主要受张性走滑断裂的控制,其在横向上的运移则主要受先存渗流带的控制.深成岩溶主要顺着张性走滑断裂发育,侧向上受鹰山组上段砂屑灰岩相带的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