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近来,欧洲多个国家接连遭遇强降雪和低温天气,有些地区最低温度甚至打破1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这让人们对气候变暖的结论产生怀疑。然而一项最新研究认为,欧洲之所以出现寒冬,与全球气候变暖不无关系。法国媒体2010年12月21日援引《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日前刊登的一项研究结果称,欧洲严寒的罪魁祸首正是由全球气候变暖导致  相似文献   

2.
利用民意调查数据,以相关研究作为补充,分析美国公众对全球变暖的认知、减缓行为和气候政策的支持等。分析表明,大部分美国民众认为全球在变暖,但很多人不了解全球变暖与温室气体的关系,把全球变暖混为大气污染和臭氧层耗竭等;不到一半的公众认为全球变暖对个人和美国是现实威胁,更多的公众认为全球变暖对后代和发展中国家是严重威胁;大部分公众认为减缓全球变暖需要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他们愿意选择较容易从事和成本低的行为减少碳排放,但不愿意从根本上改变生活方式,改变自驾车、乘飞机长途旅游这些碳排放量更大的行为;公众普遍支持政府采取措施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但不希望所采取的措施对就业和经济带来不利影响;支持通过技术进步和减免税收等措施提高能效,减少碳排放,但大部分反对为节能而提高能源税收。  相似文献   

3.
近百年气候变化与变率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235,自引:11,他引:235  
王绍武 《气象学报》1994,52(3):261-273
总结了近百年来气候变化与变率的诊断研究结果,包括全球平均气温及降水量、中国平均气温及降水量,以及ENSO及QBO。指出全球有变暖趋势,1980年代是最暖的10年。但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1920年代及1940年代最暖,而1980年代接近常年。全球降水量有增加趋势,但气温与降水的10年尺度变化并不完全一致。1950年代及1970年代为多雨期,1980年代降水反而减少。中国夏季降水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冷湿、暖干。1920年代及1940年代是近百年最干的时期。1871—1993年共发生厄尼诺事件28次,拉尼娜21次。气候变暖时厄尼诺强,气候较冷时拉尼娜频率高。1951—1993年赤道平流层纬向风准两年振荡的平均长度为28.7个月,比1950年代末的估计(26.3个月)要长。1951年以前的周期长度可能在29个月左右。未发现QBO与气候变化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4.
《浙江气象》2011,(1):22-22
欧洲严寒与气候变暖有关 近来,欧洲多个国家接连遭遇强降雪和低温天气,有些地区最低温度甚至打破1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这让人们对气候变暖的结论产生怀疑。然而一项最新研究认为,欧洲之所以出现寒冬,与全球气候变暖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5.
全球变暖对台风活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雷小途  徐明  任福民 《气象学报》2009,67(5):679-688
全球变暖是当前热点问题之一,各大洋区时有发生的"超乎寻常"的台风活动也广为关注.全球范围内的台风活动特征是否悄然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与全球变暖是否存在关联?这些问题已成为国际台风界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近年来取得了许多进展.文中从全球台风活动特征变化事实的观测研究,成因分析、数值模拟与预测等方面对此进行了概述.综合各方观点,得到主要共识如下:单个台风的异常活动不宜直接归因于气候变化;全球台风频数的年际变化趋势并不明显;沿海地区人口增长和基础设施增加是近期台风对社会影响加重的主要原因;自1970年以来,一些海区的超强台风比例明显增大,比目前数值模式的模拟结果要大许多;如果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台风的最大风速和降水很可能会继续增加;尽管在台风记录中同时有支持和不支持人类活动(全球变暖的影响)信号存在的证据,但在这一点上还不能给出一致的肯定结论.另外,由于台风和相关气候资料存在均一性方面问题,气候数值模式对台风气候特征描述也存在缺陷,这两类问题的存在使得在目前阶段确切阐明全球变暖和台风活动的关系仍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6.
《浙江气象》2012,33(1):49
长期以来,森林砍伐一直被认为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过,一个国际研究团队11月16日报告说,森林砍伐对气候变暖的影响因纬度变化而有所不同,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反而会导致气温下降。  相似文献   

7.
曾晓梅 《气象科技》2009,37(1):34-34
NOAA的研究表明,在过去的25年中,随着全球变暖,地球热带地区范围一直在扩大,这可能会改变地球上的降水分布,从而影响地球生态系统、农业和水资源。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新出版的Nature Geoscience杂志上。该文的第一作者NOAA大气资源实验室(Air Resources Laboratory)的DianSeidel指出,气候变暖与热带区域向两极扩展有关,近几十年热带范围扩展的速率快于气候模式预测速率,按模式预测,目前的状况应到21世纪才会出现。几项最新计算机模式模拟研究均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  相似文献   

8.
2℃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未来气候变化预估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姜大膀  富元海 《大气科学》2012,36(2):234-246
相对于工业化革命前期, 全球年平均地表气温上升2℃的时间和相应的气候变化受到了广泛关注, 特别是包括欧盟成员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将避免2℃全球变暖作为温室气体减排的首要目标。为此, 本文作者基于16个气候模式在20世纪气候模拟试验和SRES B1、A1B和A2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情景下的数值模拟试验结果, 采用多模式集合方法预估研究了2℃全球变暖发生的时间、对应的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浓度以及中国气候变化情况。根据模式集合平均结果, 三种排放情景下2℃全球变暖分别发生在2064年、2046年和2049年, 大气二氧化碳当量浓度分别为625 ppm、645 ppm和669 ppm (1 ppm=10-6)。对应着2℃全球变暖, 中国气候变暖幅度明显更大。从空间分布形势上看, 变暖从南向北加强, 在青藏高原地区存在一个升温大值区; 就整体而言, 中国区域平均的年平均地表气温上升2.7~2.9℃, 冬季升温幅度 (3.1~3.2℃) 要较其他季节更大。年平均降水量在华南大部分地区减少0~5%, 而在其余地区增加0~20%, 中国区域年平均降水增加3.4%~4.4%, 各季节增加量在0.5%~6.6%之间。  相似文献   

9.
近50年来黑河山区汇流区温度及降水变化趋势   总被引:29,自引:7,他引:22  
利用有关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史料和树轮资料,对黑河山区汇流区降水近50年来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对应关系、变化的可能成因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黑河山区汇流区降水对全球气候变暖响应比较明显,近50年来黑河山区汇流区降水随全球气温升高呈缓慢增加的趋势。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全球气温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增强和扩大有利于东亚夏季风向北推进至更北,从而使祁连山中西部降水增加。因此,总体来说,全球气候的变暖有利于黑河山区汇流区降水的增加。目前,黑河山区汇流区正处于1980年代开始的历史上有资料记载以来的第5个温暖期和第3个暖湿期,预计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黑河山区汇流区降水将随着全球气候的进一步变暖,继续维持这种缓慢增长的状况。  相似文献   

10.
全球变暖的科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根据目前主要的3个全球温度序列,1910-2009年的变暖趋势为0.70 ~0.75℃/100a[1].粗略地讲,目前已经变暖了0.8℃.如果把气候变化的阈值限制为2℃,则今后只有1.2℃的上升空间,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严峻形势[2].根据全球气候系统的概念[3],全球变暖不仅仅是地面温度的上升,还包含了冰雪的融化、海平面的上升、多年冻土的退化及全球植被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已经、正在或将来可能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1.
云文丽  王永利  王炜  裴浩 《气象》2006,32(S1):21-24
立足于全球变暖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区降水时空变化影响的研究,预测全球变化可能带来的后果,为良性的生态系统服务提供理论依据。基于1971—2000年锡林浩特市和阿巴嘎旗两个气象台站的平均温度和锡林郭勒盟境内16个气象站点的降水资料,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系统分析了气候变暖对典型草原区降水时空分布格局的影响。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气温变化过程和全球变暖的趋势相一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变暖趋势最为强烈。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研究区的降雨量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规律。但区域降雨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各区域降水变化差异显箸,从东南到西北变化的幅度减小。30年来研究区的降雨量变化表现出时间、空间上的不规则性,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对草原区过去30年的降雨影响不显著,没有达到可识別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虽然全球变暖给珊瑚造成巨大的破坏,但一项新研究表明,一些珊瑚其实正得益于这个变暖的世界。在较为寒冷的地区,气候变暖使一种珊瑚长得更快,远远弥补了海水酸化的负面影响。然而,至于这些发现是否适用于其他珊瑚,过度变暖是否会最终导致这些珊瑚死亡,研究人员  相似文献   

13.
肖祥 《湖北气象》2000,(1):43-43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交替出现了若干冷暖时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专家指出,20世纪中国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前期(40年代中期之前)气候偏暖,中期(4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气候偏冷,后期(80年代至90年代)气候再度偏暖.联合国气象组织宣布,20世纪10个最暖年都出现在1983年以后,其中有7年在90年代,1998年成为20世纪最暖的年份.据我国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分析结果,1987年以来,我国北方连续13年出现暖冬,冬季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1~2℃,局部地区某些年份偏高达3℃以上.这一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是一致的.据各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1995年的科学评估报告,近百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其平均气温上升了0.3~0.6℃,且以中纬度地区变暖较为显著,一年之中以冬季变暖较为显著,一天当中以夜间最低气温的升高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大气、海洋、人类活动与气候变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丁一汇  耿全震 《气象》1998,24(3):12-17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对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暖以及与其有关的碳循环和大气与海洋的反馈过程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相对于工业化革命前期,全球年平均地表气温上升2℃的时间和相应的气候变化受到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包括欧盟成员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将避免2℃全球变暖作为温室气体减排的首要目标.为此,本文作者基于16个气候模式在20世纪气候模拟试验和SRES B1、A1B和A2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情景下的数值模拟试验结果,采用多模式集合方法预估研究了2℃全球变暖发生的时间、对应的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浓度以及中国气候变化情况.根据模式集合平均结果,三种排放情景下2℃全球变暖分别发生在2064年、2046年和2049年,大气二氧化碳当量浓度分别为625 ppm、645 ppm和669 ppm(1 ppm=10-6).对应着2℃全球变暖,中国气候变暖幅度明显更大.从空间分布形势上看,变暖从南向北加强,在青藏高原地区存在一个升温大值区;就整体而言,中国区域平均的年平均地表气温上升2.7~2.9℃,冬季升温幅度(3.1~3.2℃)要较其他季节更大.年平均降水量在华南大部分地区减少0~5%,而在其余地区增加0~20%,中国区域年平均降水增加3.4%~4.4%,各季节增加量在0.5%~6.6%之间.  相似文献   

16.
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中国西部地区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全球变暖是19世纪80年代以来,地球的年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的现象.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探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西部地区的气温、降水、气候转型以及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等,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气温、降水、气候转型以及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等方面概述了近年来中国西部地区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1气候变暖背景下嫩江气候变化特征据国家气候中心研究结果显示,近一百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体为上升趋势。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随  相似文献   

18.
《浙江气象》2012,(2):49
1我国启动全球变暖下的海洋响应国家重大科研计划项目中科院海洋研究所2月19日发布消息称,最近接到科技部通知,由该所承担申请的气候变化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全球变暖下的海洋响应及其对东亚气候和近海储碳的影响"获得立项。这是该所获得的第一个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旨在通过开展热带太平洋-  相似文献   

19.
《浙江气象》2012,33(3)
气候变化是人类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各国学者也一直致力于研究出更加精准的全球气候变化预测模型。日前,俄罗斯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学者利用其最新研制出全球气候模型预测未来300年的全球气候变化。根据其预测结果,即使人类保持最为谨慎的活动也无法改变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全球气候变暖的检测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对近年来有关全球气候变暖中一些问题的研究进展作了总结,主要结论如下:全球平均地面气温在过去一百年来上升0.5℃。80年代是近百年来最暖的10年。90年代初继续变暖。1990年是近百年来最暖的一年。1991年仅次於1990年。但是近百年气候变暖的幅度仍未超过自然变率。近千年中,中世纪暖期(900—1300年)的温暖程度就可能与20世纪相当,而小冰期(1550—1850年)气温则可能比20世纪低1.0—1.5℃。已经证实,对几十年到几百年尺度,太阳活动强时太阳总辐射也强,但变化幅度尚待进一步确定。强火山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