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地下水》2016,(3)
煤层厚度是煤层气资源量计算的基础数据,也是煤层气开发有利区评价的主要参数之一。通过对煤层厚度正演模型分析,认为当煤层厚度大于1.7 m时,均方根振幅属性随煤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利用HC研究区实际地震数据和钻井资料,以煤层厚度正演模型结果为依据,拟合井点处煤层厚度与均方根振幅属性之间的关系式,来预测HC研究区5#煤层厚度平面图。通过实钻井煤层厚度和预测厚度的误差统计分析,认为利用均方根振幅属性预测煤层厚度的方法简单,精度较高,能够满足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受基底影响,永陇矿区2号可采煤层厚度变化范围较大,为0.65~26.79 m。为实现高精度煤层厚度预测,选取该区对地层岩性分辨率较高的自然伽马作为预测属性,并将计算的岩性概率模型作为三维数据约束进行地质统计学反演。通过地质统计学反演得到的岩性数据,区分了煤层和泥岩,成功的预测了煤层的厚度。根据地质统计学反演预测的煤层厚度,可知该区西南部煤层较薄,只有0~5 m;东北部煤层较厚,一般超过20 m。对比地质统计学反演预测的煤层厚度与实际钻探揭露的煤层厚度,可以看出地质统计学反演预测煤层厚度更接近于钻探揭露的煤层厚度,平均准确率达80%以上,其精度高于传统的确定性反演。  相似文献   

3.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解释煤层厚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解释煤层厚度的方法,为直接利用煤田地震资料确定煤层厚度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利用煤层厚度与煤层反射波动力学特征参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定量描述,便可根据地震资料求出煤层厚度。  相似文献   

4.
地震多属性分析技术在煤层厚度预测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预测煤层厚度对指导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以新疆某三维勘探研究区A3煤层的煤层厚度预测为实例,选择15口井作为样本数据,通过提取目的层地震属性特征,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和神经网络方法进行煤层厚度预测,煤层厚度预测趋势的相关系数高达0.98。预测结果表明,多属性定量预测煤层厚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神经网络方法得到的煤层厚度预测值较多元回归方法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二维物理地震模型实验手段,对影响煤层反射波的因素进行了如下研究:煤层厚度变化、3上煤分叉合并、3上煤厚度变化而3下煤厚度不变、上覆火成岩厚度变化而下覆煤层厚度不变。研究成果为煤层厚度的定性乃至初步定量解释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陇东黄土塬区施工的地震勘探成果,通过提取煤层反射波中的多种地震属性,与煤层厚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频谱属性与煤层厚度有较高的线性相关度。通过属性优选,利用频谱属性中的中心频率、振幅属性对研究区煤层厚度进行了预测。预测所获得的煤层厚度变化趋势与钻孔揭露厚度吻合较好,说明了煤层具有频率调谐作用,也说明了利用地震频谱属性对煤层厚度进行预测的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陕西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澄合矿区4号煤层是区内主要可采煤层之一。通过对区内煤层厚度与其上覆煤系厚度、煤中灰分、硫分及煤层顶板岩性-岩相等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合4号煤层成煤期与聚煤期后环境分析,探讨了研究区及其周缘地区4号煤层厚度变化原因。结果显示:4号煤层厚度与上覆煤系厚度、煤中灰分及硫分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 1、0.430 9、0.813 6;该煤层发育于浅水型三角洲沉积体系的三角洲平原地带;煤层厚度变化受控于聚煤期同沉积构造和聚煤期后河流冲蚀作用的双重影响,前者使煤层厚度变化较小,后者对煤层厚度影响较大,甚至出现无煤带。   相似文献   

8.
在煤层厚度及结构变化剧烈的煤矿区,解决煤分层对比及合理选择煤厚数值,是比较关键的问题。本矿煤层厚度变化大,煤层结构十分复杂,又加以火成岩侵入较多。以致在很近的距离内,煤分层对比也有困难,储量计算数字与实际采出煤量悬殊很大。为了使储量计算的数值接近实际情况,历年来,我们对本矿煤层厚度及结构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特别是对本矿南部一个接替采区的煤层厚度、结构、火成岩侵入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观测和分析。初步掌握了构造作用及细晶岩的侵入对煤层厚度及结构的影响以及煤层厚度、煤层结构与煤层灰分之间的关系等规律。而这些规律在计算煤层储量时,经常要考虑的。   相似文献   

9.
煤层厚度变化情况对煤矿综采工作面布设有很大的影响,查明煤层厚度的变化对煤矿开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依据厚度变化的非线性特点,运用三维地震数据的运动学、动力学特征,研究了煤层反射波不同类型属性信息与煤层厚度的相关性,通过非线性人工神经网络BP算法,建立了各属性与煤厚之间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利用反向传播学习建立煤厚预测的神经网络。针对山西某矿201工作面的煤层厚度变化,通过BP人工神经网络进行了预测,经实际探采对比验证可知效果良好。该项研究也为今后通过三维地震资料预测煤层厚度提供了相关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在进行曲仁煤田上二迭统龙潭阶的预测时,对已有的大量勘探及矿井地质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煤层厚度的变化,似与煤层以下一段地层中岩石组合(特别是所含砂岩多少)有关。因此,试编了煤层以下一段地层中砂岩总厚度等值线与煤层厚度等值线图。结果证实了上述关系的存在。为了进一步探讨这种关系的内在联系,我们对煤层形成前的岩相进行了初步分析,编制了岩相组合与煤层厚度变化关系图。该图较清楚地反映了不同岩相对煤层厚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利用焦作九里山煤矿70个钻孔资料编制的二1煤层等厚线图,发现煤层呈厚薄相间的条带状,大致呈南北或北北西向展布,平均厚度5.35m,系一厚煤层。影响二1煤层厚度变化的因素主要为河流后生冲刷,其次为古地形和构造等。煤层厚度变化影响了采掘部署和生产计划的实施,增加了巷道掘进量和探测煤层厚度工作量,降低了煤炭资源的回收率等。  相似文献   

12.
神木北部矿区5-2煤层厚度及其底板高程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查清神木北部矿区5-2煤层赋存特征及成因,选取了该矿区172个典型钻孔数据,用趋势分析法研究了5-2煤层的厚度及其底板高程度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该区煤层厚度总体为南北厚中部薄,东厚西薄;底板高程为南北高中部低,东高西低;煤层厚度和其底板高程间普遍存在正相关关系。在该区构造稳定的背景下,后期改造对煤层厚度及其底板的影响很小,煤层赋存特征主要受沉积与剥蚀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利用榆神矿区榆树湾井田及其邻区钻孔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法研究了2-2煤层厚度及其底板高程变化特征,探讨了煤层赋存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2-2煤层由南东向北西赋存高程降低,同时煤层厚度变小;2-2煤层厚度的局部性变化受到盆地微古地貌特征或聚煤期基底沉降幅度的控制:煤层底板次级凹陷部位煤层增厚,次级隆起部位为煤层的次级减薄区,说明古地貌低洼处或盆地基底沉降幅度较大的地区对聚煤有利;榆树湾井田和邻区相比是煤层赋存最好的区域。  相似文献   

14.
具有经济价值的可采煤层厚度与地震波波长相比,可视为薄层。薄层反射波一般在常规地震时间剖面上是不易识别的。对煤层而言,其厚度虽薄,但由于它与顶、底板岩层波阻抗差异较大(反射系数在0.3以上),煤层反射在地震时间剖面上通常呈突出的优势强波,这就为用地震法直接勘探煤层提供了基础。本文讨论了沙漠覆盖区用地震法勘探煤层,即在沙漠覆盖区,利用地震信息预测煤层厚度变化、煤层分岔合并带、煤层火烧边界、煤层冲刷带的方法,并结合实例论述其效果。  相似文献   

15.
煤厚测定仪     
煤厚测定仪是在地层(包括煤层)物性稳定、煤层和围岩的物性差较大地区,直观地确定煤层厚度的仪器,是专测煤层厚度的阻变率曲线(详见本刊1976年第5期)测定仪,用该仪器测出的曲线只反映煤层界面,而不反映岩层之间的地层界面,因此它不仅简化了曲线解释工序,缩短解释时间,而且为广大非专业测井人员解释煤层创造了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波阻抗约束反演技术预测煤层厚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测井资料结合三维地震数据体及其解释成果进行多井约束下的波阻抗反演(稀疏脉冲反演结合地震约束的测井曲线反演)来预测煤层厚度,是通过层位标定确定煤层所对应的波阻抗层,然后提取该波阻抗层的厚度并与钻孔见煤点处的煤层厚度进行拟合匹配,最终得到三维地震测区的煤层厚度分布规律。该法对煤层厚度预测是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煤层反射波的频率特性和分辨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知道,当地震波入射到厚层(即厚度比入射波波长大得多),并在其表面发生反射时,反射波的频率只与入射波的频率有关。但是,当波入射到薄层(即厚度比入射波波长小得多),并在其表面发生反射时,反射波的频率不仅与入射波的频率有关,而且还与薄层的厚度、密度、速度有关。由于煤层的厚度远远小于地震波波长,是薄层。而煤层本身的密度和速度往往都比围岩小得多,顶、底板都是良好的反射界面,因而煤层反射波是煤层层间多次反射波与顶、底板一次反射波的叠加和干涉。煤层反射波的频率不仅取决于入射波的频率,而且与煤层的厚度和速度有密切的关系。煤层可以看作是一个滤波器,入射波在煤层界面发生反射时,就好象经过了某种频率滤波。煤层滤波特性与煤层的厚度、波速及煤层和上、下岩层的波阻抗差有关。   相似文献   

18.
基于煤田地质勘查成果,研究了云南彝良地区宣威组沉积特征及聚煤规律。研究认为宣威组为一套以陆相碎屑岩为主的沉积建造,煤层厚度与宣威组厚度呈正相关,总体上由北西向南东方向煤层层数逐渐增多,煤层厚度逐渐增大,以C5煤层发育最为稳定;研究区西北高、东南低的古地理条件是控制聚煤作用的主要因素,且宣威组沉积中心与推测的古河道的位置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7煤层为青海省鱼卡煤田主要可采煤层,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物测队利用该区的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体,结合钻孔资料,对7煤层厚度与其反射波T7波的相位特征、振幅特征、频率特征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T7波的相位特征与7煤层厚度有较好的相关性,而T7波的频率特征、顺层振幅与7煤层厚度的相关性很差,即使煤层较厚时也是如此。通过例举薄煤层、较厚煤层、厚煤层等具体实例,说明煤层与反射波相位个数及相位时差具有正相关关系。由不同煤厚模型(0-50m)正演出的自激自收时间剖面反射波相位特征,也验证了7煤层厚度变化与其T7波相位特征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赵隆业 《地质论评》1979,25(1):48-49
煤层稳定性是确定煤矿勘探类型和勘探网密度很重要的参数。但就现有文献和规范来看,都只是作了一些定性的文字描述。因为它与勘探工程量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实际勘探工作中非常希望能有一种定量的方法。但由于煤层稳定性受(1)煤层厚度的两极值及其偏离平均值的大小;(2)煤层厚度值是否有变薄到最低可采厚度之下;(3)煤层厚度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