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铀矿床位于L花岗岩体外接触带,成矿围岩为中泥盆统碳酸盐岩,为多阶段中低温热液型铀矿化。本文详细地讨论了该矿床的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成矿温度为100—300℃,沥青铀矿形成温变为150—200℃;矿前期热液压力为(1—2)×10~8SPa,矿期为(5—10)×10~7pa,矿后期为(3—5)×10~7Pa。从矿前期至矿后期,矿液fo_2和fs_2皆有降低的趋势fo_2为10~(-31.81)—10~(43.58),fs_2为10~(-6.67)—10~(-16.56);矿液pH为7.12—7.59,Eh为-0.2702—-0.2848V;铀以K_4[UO_2(CO_3)_3]形式迁移,随着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铀络合物解体,形成沥青铀矿。  相似文献   

2.
红石泉矿床是以岩浆气成热液成矿作用占主导地位的复成因型铀矿床。根据热力学原理计算,初始含矿气成热液的pH值为5.29—5.58,Eh值为-0.323—-0.363伏。在初始含矿气成热液中,1g(aUO_2~(2 )/aU~(4 ))为11.46—12.74,mUO_2~(2 )/mU~(4 )为7.58×10~7—9.91×10~9,mUO_2(CO_3)_2~(2-)/∑U为83.4—96.7%,铀主要以UO_2(CO_3)_2~(2-)形式迁移。铀的沉淀是铀酰络离子UO_2(CO_3)_2~(2-)分解和铀酰离子UO_2~(2 )还原沉淀的统一的物理化学过程。压力减小,pH值增加、Eh值降低和铀浓度增大均有利于铀矿化。  相似文献   

3.
17—115℃沥青铀矿的合成及其形成速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17—115℃沥青铀矿合成的方法及对产品的鉴定结果。实验是在只有六价铀与硫代乙酰胺存在的非常简单的体系中进行的。合成的最低温度为17℃。沥青铀矿的结晶速度在不同的温度和pH条件下是不同的。温度越高,结晶速度越快。在酸性溶液中沥青铀矿结晶速度快,中性中较慢,碱性中最慢。但随着温度的提高,酸、中、碱性溶液结晶速度的差值迅速缩小。82℃时,无论酸、中、碱性溶液中的沥青铀矿均能在半小时内结晶出来。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人工合成八面体晶质铀矿的实验成果,并对合成的晶质铀矿样品进行了矿物学研究,获取了重要数据:合成的晶质铀矿样品最大颗粒为2.5mm×3.5mm,黑色到乌黑色,沥青光泽到半金属光泽,密度为8.87~9.12g/cm3,反射光下为灰白色。实验表明,有利于晶质铀矿生长的条件是:强还原场、温度450℃、压力120 MPa、强酸性(pH4)、稀溶液(铀含量小于23.8mg/mL)。  相似文献   

5.
章邦桐  凌洪飞  吴俊奇 《地质论评》2014,60(6):1418-1424
通过235U诱发裂变径迹及电子探针测试综合研究,在6722铀矿床的含矿隐爆角砾岩胶结物中首次发现钛铀矿—晶质铀矿—铀石—沥青铀矿显微共生组合。这样一种在1 cm2(光薄片)范围内分布,而且不存在任何脉状相互穿插现象的钛铀矿—晶质铀矿—铀石—沥青铀矿显微共生组合表明其形成于同一成矿物理化学体系中。根据UO2—TiO 2—H2O体系稳定场,确定6722铀矿床中钛铀矿—晶质铀矿—铀石—沥青铀矿显微共生组合形成温度范围为250~350℃,属中—高温热液成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叙述了用铀试剂和分光光度计同时测定稀土元素(鑭和钆)和钍的方法。在0.05N硝酸溶液中,只有钍与铀试剂生成有色络合物;当pH值为 7.2时,钍和稀土元素一起与铀试剂形成有色络合物。当钍与稀土元素的重量比介于0.2-10之间时,其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7.
关于铀在热液中迁移和沉淀的形式问题,不少学者曾进行过研究;但是,至今这一问题还是铀矿地质中争论较多的问题之一。这篇文章通过取自碳酸盐-沥青铀矿建造矿床中的方解石及沥青铀矿样品的液态包裹体成分分析,进行了对成矿时期热液成分的推断和对铀在热液中迁移、沉淀形式的解释;共中着重叙述了形成碳酸盐-沥青铀矿建造矿床时含铀热液的主要成分(重碳酸盐)、铀的价数(四价及六价)、铀的络合物形式(主要是氟-碳酸盐,碳酸盐、氢氧化物)及铀的沉淀方式(主要为置换和氧化-还原反应)。  相似文献   

8.
关于沥青铀矿的合成实验,前人做过许多工作,但多是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的。1954年J·W·Gruner曾报导过在50℃及室温下做过实验,1958年 L·J·Miller也提到过在25℃下合成沥青铀矿的问题。但他们的合成产物只是雏晶,未得到理想的X射线德拜图。也未见有关合成矿物学方面的详细报导。人们很早就知道产于砂岩、煤、碳酸盐岩、硅岩、黑色页岩等中的沥青铀矿与黄铁矿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表明:在同生(成岩)矿床中,沥青铀矿与胶状黄铁矿形成共生组合,并沿黄铁矿边缘分布,或局部交代黄铁矿。在后生(再造)矿床中,沥青铀矿依赖黄铁矿及其蚀变产物赤铁矿而存在,形成沥青铀矿与  相似文献   

9.
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中铀赋存状态及铀矿物空间嵌布特征会影响地浸时浸出工艺的选择及溶浸液的优化,研究矿石中铀赋存状态及铀矿物工艺参数对于提高矿床的铀浸出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集了二连盆地乔尔古铀矿区矿石样品,通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及综合矿物分析仪(TIMA)等方法,分析铀赋存状态及铀矿物粒度、解离度、连生矿物等工艺矿物学参数。结果表明:(1)乔尔古铀矿区矿石中铀的存在形式主要为铀矿物、含铀矿物和吸附态铀。铀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和少量的铀石。(2)铀矿物粒度较小且变化范围较大,铀石粒径最大可达30~35μm,沥青铀矿粒径最大可达60~65μm;多数铀矿物的粒径小于20μm,其中铀矿物粒径在5~10μm的数量是占比最多(铀石和沥青铀矿分别占总颗粒数量的37.88%和27.78%)。(3)铀矿物解离度较低,解离度小于10%的铀石和沥青铀矿的占比分别为99.72%和91.84%。铀的赋存状态表明乔尔古铀矿区适宜地浸,但实际浸出时铀浸出率可能会受到铀矿物粒度及解离度特征的严重制约,使得经济效益受到较大影响。本研究有效查明了乔尔古铀矿区铀赋存状态以及铀矿物工艺参数,有助于研究制定适合该矿区的地浸采铀...  相似文献   

10.
高价铁与高价铀混合溶液在还原场中形成了共生的黄铁矿与沥青铀矿,该过程必须在弱酸性-中性-碱性介质中进行,其中在弱酸性至中性介质中易形成大的黄铁矿单晶。高价铀溶液流经黄铁矿矿区时,若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有新生的黄铁矿或白铁矿与沥青铀矿共生。黄铁矿还原六价铀形成沥青铀矿时,起还原作用的是二价硫。赤铁矿常与沥青铀矿共生,但它们是热液演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物,赤铁矿形成于体系氧逸度高的氧化环境,沥青铀矿形成于体系氧逸度低的还原环境,赤铁矿形成于沥青铀矿之前。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纳岭沟铀矿床铀矿物特征与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岭沟铀矿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东部,是我国近年发现的一个特大型砂岩铀矿床,铀矿体赋存于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河流相砂体中,受古层间氧化带控制,呈板状。铀矿物主要为铀石、沥青铀矿和钛铀矿,其中铀石是最主要的铀矿物。沥青铀矿中w(CaO)较高;铀石中w(UO_2)偏低、w(SiO_2)偏高,w(UO_2)/w(SiO_2)达到1:1.29,远低于正常值;钛铀矿则呈现U低Ti高的特点。根据各铀矿物的形成、富集机理,认为纳岭沟铀矿床在古层间氧化发育阶段赋矿砂体属于酸性环境,SiO_2活度较低,形成铀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始新世晚期及以后,氧化作用不发育,赋矿砂体被二次还原,岩石地球化学环境由酸性转变为弱碱性,SiO_2活度增大,使早期阶段形成的沥青铀矿转变为铀石。钛铀矿主要是在氧化—还原作用下由含铀溶液中的铀(UO_2~(2+))交代重矿物—钛铁矿中的Fe2+而形成。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浙江省衢州地区新路火山岩盆地西段宏观和微观地质现象的观察,发现本区铀矿物种类主要为沥青铀矿和钛铀矿,且沥青铀矿形成时间较早,其成矿温度为140℃~180℃,晚期的钛铀矿以脉状穿插或包裹状的形式与沥青铀矿分布在一起,其成矿温度较高,为290℃~420℃,指示本区铀矿化具有中高温热流活动改造的特征,而不是之前认为的中低温热液型铀矿床;同时本次研究在火山角砾中发现了火山喷发前就已形成的铀矿化,指示该区除了发育上述提到的火山喷发期后的两期铀矿化之外,还存在一期早于火山喷发的铀矿化,综合分析其最有可能就位的部位为火山岩盆地与基底的接触界面附近。即在本区铀矿找矿时,在勘探浅部两期火山喷发期后铀矿化的同时,还应关注深部早于火山喷发这一期铀矿化的调查。这些认识对深化本区铀矿床成因类型的认识和增强攻深找盲的信心均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3.
晶质铀矿是一种副矿物,在花岗岩中广泛产出。铀离子价态变化和比值对岩浆氧逸度,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本次研究以四川米易海塔地区混合岩中石英质脉体中的粗粒晶质铀矿为研究对象,借助X射线粉晶衍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两种方法,分析样品铀元素价态变化以及对氧逸度的指示意义。X射线粉晶衍射获得样品主要成分为晶质铀矿和少量石英,样品的晶胞参数分别为0.5487 nm和0.5441 nm,计算其含氧系数分别为2.00和2.23。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分析得到,样品中四价铀的峰值结合能介于380.15~380.46 eV,半峰宽介于1.93~1.94 eV;六价铀的峰值结合能介于381.49~381.98 eV,半峰宽介于1.51~1.92 eV,U^(6+)/U^(4+)比值介于(U^(6+)/U^(4+)=0.13~0.31)。氧逸度热力学计算得到米易海塔地区粗粒晶质铀矿形成时的氧逸度(lgfo_(2))介于-22.12~-21.36。依据近似温度和计算出的氧逸度值,做lgfo_(2)-T协变曲线图。米易海塔地区粗粒晶质铀矿形成时的氧逸度投图数据结果落入FMQ平衡线之上,较为接近MH平衡线。可以推测米易海塔地区与粗粒晶质铀矿共生的石英脉形成时为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14.
王文广 《铀矿地质》2016,(5):270-278
内蒙古二连盆地产在下白垩统碎屑岩系中的砂岩型铀矿床,其矿化与地沥青密切相关,有铀矿物存在之处必有地沥青;岩石中也普遍含地沥青。笔者通过蚀刻α径迹示踪,对铀含量在(200~1770)×10~(-6)的碎屑岩进行扫描电镜分析,采用分子量计算方法确定了该地区含铀碎屑岩中的铀是以多种超显微铀矿物形式存在。其中,以赛汉高毕铀矿床为代表,铀主要形成复成分磷钙铀矿。其它铀矿床也普遍有复成分磷钙铀矿产出:巴彦乌拉矿床样品因钙含量低、硅含量高,则铀石多于复成分磷钙铀矿;道尔苏矿床以铀石和磷铀矿为主,有少量沥青铀矿及复成分磷钙铀矿;哈达图矿床主要是沥青铀矿,未见复成分磷钙铀矿。除了地沥青之外,各矿床中与铀矿物共生的主要矿物还有草莓状、鲕粒状黄铁矿。由此推断,铀矿床的可能成因是:来自盆地深部的UH_3、PH_3、CaH_2、SiH_4、FeH_2、H_2S等在伴随油气向上运移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降低和氧化作用而发生分解及凝聚,形成草莓状、鲕粒状黄铁矿;同时派生出含U、P、Si、Ca等的氧化物的低温热水溶液,并最终结晶析出铀矿物,形成有大量黄铁矿共生的铀矿体;而油气经过长期挥发,最终演变成地沥青,成为铀矿物的载体。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验地球化学方法,得出影响热液铀矿床铀沉淀的5个主要因素:温度、静压力、流体成分、溶液pH值和溶液Eh值.利用矿物包裹体气体成分热力学计算对比,得出富矿床成矿期与成矿前的溶液pH值显著降低(△pH大);fH2,fCH4和αu较高(10-2~10-4mol/1);富含Ca2+离子;具较小过饱和度、正温度梯度、少杂质(矿化度小);适当脱碳酸或CO2(促使铀沉淀和铀硅分离),相对封闭稳定、成矿温度稍高的环境等是值得重视的对成矿有利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374矿床铀的迁移、沉淀及成矿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374矿床的矿物共生组合,围岩蚀变及气液包裹体成分等资料入手、应用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尝试性地探讨了成矿作用各阶段的热液活动,不同阶段中铀的迁移形式及其沉淀条件。成矿作用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成矿阶段,铀主要以UO_2(CO_3)_3~(4-)的形式迁移(占55%),其次是以UO_2(CO_3)_2~(2-)的形式迁移(占43%);第二成矿阶段,则有99.9%的铀是以UO_2F_4~(2-)的形式迁移。在第一阶段中,随着α_(Fe)~(2+)、α_(UO_2~(2+))增加、P_(CO_2)降低、pH值增大,铀的富集作用加强,沥青铀矿(UO_2)与赤铁矿(Fe_2O_3)共生的稳定区扩大;在第二阶段中,随着a_(Fe~(2+))、a_(Ca~(2+))及a_(UO_2~(2+))的增加,沥青铀矿不断沉淀,沥青铀矿与萤石、赤铁矿(UO_2+CaF_2+Fe_2O_3)稳定区扩大。  相似文献   

17.
姚村铀矿床受花岗岩体内的断裂破碎带控制,浅部矿化由次生铀矿物组成,深部铀则主要以吸附态存在,沥青铀矿少见。围岩蚀变不强烈,种类简单。矿化(36×106 a)与成岩(132×106。)时差大,矿床的初始铅为异常铅,硫同位素组成也与岩体的明显不同。成矿热液温度较低(120~210℃),δ18OH2O值与大气降水的相类似。矿床的形成直接与该区第三纪红盆的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18.
电子探针测年方法应用于粤北长江岩体的铀矿物年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晶质铀矿被认为是花岗岩型铀矿成矿的主要矿源提供者,在评价岩体的含矿性和确定成岩成矿年龄方面有重要意义。长江岩体属于诸广山复式岩体的一部分,是粤北地区重要的产铀花岗岩体,本文利用电子探针对该岩体中的铀矿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岩体中的铀矿物多以充填或被黄铁矿包围的形式存在,或者分布于石英、黑云母、绿泥石等矿物中;铀矿物类型主要有晶质铀矿、沥青铀矿、铀石、铀钍石四种。晶质铀矿/沥青油矿的化学年龄值可分为三组:~155 Ma、~106 Ma和~74 Ma。第一组年龄代表岩体的形成时代,后两组年龄代表铀矿的多期次成矿作用年龄。铀矿物从成岩后到~106 Ma,成分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直到~74 Ma后才发生明显的U元素活化、迁移。因此,可以推测长江岩体地区主要的铀矿成矿期应发生在~74 Ma及之后。  相似文献   

19.
科技消息     
铀矿普查方法:生物地球化学比地面伽玛法更有效铀不能以生物方式富集,只能被植物微量吸收。在活的生物有机体中铀的含量很低(在陆生植物灰中铀平均含量为5.10~(-5)%-10~(-6)%)在动物有机体中为1.10~(-6)-2.10~(-5)%,都低于土壤和岩石的克拉克值。但在铀矿区中生长的某些植物灰中,铀含量常超过周围土壤中的含量。如:M.M.博托娃测的33个植物灰样品中(5属六种)有30个铀含量大于土壤中的含量,仅有3个稍低。可见,这种方法对于那些根系较深,水交换能力较强多年生植物以及复盖物较厚的地区与伽  相似文献   

20.
酸法溶矿,加入氨水,钼形成(NH4)2MoO4、铜形成络离子:[Cu(NH4)4]2+留在溶液里,过滤除去钼、铜。滤渣经2%盐酸溶解,铅与残渣留在滤纸上,铁等金属元素与铀以离子形式存在滤液中。在滤液中加入EDTA,用氨水调节溶液的酸度,控制溶液的pH=7±0.5,铀以(NH4)2U2O7形式沉淀,铁形成Fe(OH)Y络离子,过滤分离。该方法的加入标准回收率为98.8%~10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