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30 a新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长建  张小雷  杜宏茹  汪菲 《中国沙漠》2012,32(6):1794-1802
 以新疆为例,首先运用熵值法对1978—2009年间的城市化综合水平与生态环境综合质量进行测度与分析,然后利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计量分析。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并以经济增长和土地非农化演进为主要特征,而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及其分量指标则呈现出各自的变化特征。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数是生态环境状态指数、生态环境响应指数的格兰杰原因。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指数和生态环境响应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不断上升的变化趋势。预测期内城市化对生态环境响应趋于低水平的稳定状态,现行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以及环保投资水平还没有起到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作用。从长期预测来看,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解释能力正在逐步提升,但是更应理性看待以城市化发展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以1997—2008年南疆铁路沿线地区统计资料和调查数据为数据源,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对南疆铁路沿线地区城市化综合水平与生态环境综合质量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对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数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之间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南疆铁路沿线地区城市化综合指数总体上呈现出增长趋势,表示南疆铁路沿线地区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而生态环境综合质量随着城市化发展呈现出波动性的变化特征,1997—2004年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具有增长趋势,但从2004年起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有所下降,生态环境质量开始恶化。南疆铁路沿线地区城市化综合水平的提高是产生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转移份额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分别测算了产业结构效应系数和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进而通过建立动态计量模型分析了湖南省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机制。研究指出,近20年来,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生态环境综合质量也在稳步提高。产业结构效应系数与生态环境各指数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压力、状态、响应及综合质量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大于其带来的环境压力;产业结构变迁是影响总体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是较为理想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响应度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江西省为例,在对城市化综合水平与生态环境综合质量进行测度的基础上,构建了响应度和综合响应度模型,对城市化进程的生态环境响应时序特征和整体响应强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显示:(1)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城市化综合水平逐步提高,现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而江西省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及其分量不仅波动,还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2)1978-1990年和1991-2005年两个时段内江西省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响应具有不同的响应特征和强度,这不仅反映在其响应函数具有不同的方程形式,而且表现在其每个年份的响应度和两个时段内的综合响应度也不相同。综合响应度计算结果表明,城市化增长阶段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阶段并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过程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种种矛盾与胁迫作用,在干旱区表现的尤为突出。本文系统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关于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过程研究在理论、观点、方法与实践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提出了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在交互胁迫中相互促进的观点,指出了当前该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并展望了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研究认为,国际学者普遍关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涌现了一系列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理论;非常重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机理的研究,主要从城市人口集聚、经济增长、空间扩展等层面分析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从生态条件、资源条件、环境污染等层面探讨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束缚作用;广泛采用“3S”技术和定量分析方法来评价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响应过程;逐步加强对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途径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对干旱区水资源紧张及生态恶化原因,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机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EKC模型、双指数模型和耦合度模型等定量分析手段,城市化发展模式等进行了研究。当前单独研究城市化或生态环境的较多,将二者结合起来的较少;实证研究较多,规律总结较少;定性分析较多,定量研究较少;胁迫效应研究较多,约束效应研究较少,至今尚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从发展趋势来看,多学科融合、与实践紧密结合、新技术方法的应用与动态模拟化将是今后国内外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运用综合评价法对西安市1991—2007年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同时,使用生态环境压力指数法对西安市城市生态环境压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对城市化水平的各相关因子与生态环境压力指数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城市化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压力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相关关系,其中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发展是产生城市生态环境压力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协调加快城市化进程与缓解城市生态环境压力之间矛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典型沙漠化逆转区宁夏盐池县为例,对2003-2013年城镇化与沙漠化逆转趋势进行综合测度,利用ADF单位根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模型就城镇化进程对沙漠化逆转趋势的动态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3年以来,盐池县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沙漠化逆转综合指数基本保持在0.3以上。(2)作为人文驱动因素,城镇化综合水平虽不直接对沙漠化逆转趋势产生作用,但其分量指标却对沙漠化逆转趋势及逆转压力的产生、状态的表现和响应的形成产生冲击。(3)从长期预测来看,沙漠化逆转趋势及分量指标受自身冲击的影响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小,城镇化对沙漠化逆转的解释能力正在逐步提升,人口迁移、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城镇化发展对逆转趋势、压力、响应和状态的冲击影响分别维持在78%、58%、13%和9%的水平上。未来盐池县城镇化的发展应当以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作为关键突破点,以促进农户非农生计的可持续性,提高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运用交互胁迫、耦合协调模型,结合主观均方差分析法和客观结构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建立指标体系研究2000-2014年浙江省生态环境和城市化的交互胁迫关系和协调类型.结果表明:浙江省生态环境和城市化之间存在交互胁迫关系,演变状态符合双指数函数;前者对后者有显著的约束作用,后者对前者有显著的胁迫作用.对城市化综合水平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经济、社会与人口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生态环境压力、状态与响应.2000-2014年浙江省综合协调耦合类型分为磨合协调阶段(2000-2003年)、基本协调阶段(2003-2005年)、拮抗协调阶段(2005-2010年)和良好协调阶段(2010-2014)4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孙永胜  佟连军 《地理科学》2021,41(4):684-694
通过构建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分析2005—2016年东北限制开发区域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土地开发强度增加和经济总量扩张的交互关系是造成东北限制开发区域开发强度综合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生态环境状态增长的持久性不强,生态环境响应正逐渐成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水平的主要推动力。② 东北限制开发区域开发强度综合水平呈现自南向北不断降低的特点,辽宁省明显高于吉林省与黑龙江省;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呈现典型的南北空间分异特征,且生态环境水平相似地区集聚发展现象愈发明显。③ 东北限制开发区域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持续增长趋势,开发滞后性特征明显,勉强协调-开发滞后型(Ⅲ)、中度协调-开发滞后型(Ⅵ)是主要耦合协调发展类型。④ 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府调控水平是影响东北限制开发区域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重要因素,而产业结构水平与外商投资水平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城市化综合指数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的指标体系,利用动态耦合过程模型,对库尔勒市2000-2010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演化的趋势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库尔勒市城市化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都呈线性增长,耦合发展度指数也呈现一种线形的上升趋势。从城市化综合指数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曲线看出,2006年以前城市化发展滞后生态环境建设,导致库尔勒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一直以低度协调为主。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环境也会有改善,两者的耦合关系才会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机理与调控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首先提出了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概念,通过分析1953-2005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过程与偏差,构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强度系数模型、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机理模型,探讨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形态及空间效应,并划分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地域类型.研究表明:1953-2005年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变动整体呈波动性变化,城市化与非农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偏差: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系数不断增大,表明城市化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响应强度在不断增大,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具有空间差异性;城市经济密度提高、城市人口密度和规模的扩大以及区域人口数量的增长是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因素;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形态包括各类开发区、都市经济区、城市产业整合体、交通经济带、资源型城市和口岸型城市等,各类形态的发育对产业结构演变发挥了重要的空间效应:东北地区可以划分为大城市地域、资源-加工地域、传统农业地域、边境口岸地域、生态环境脆弱地域五种地域类型,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空间的整合、协调是各地域类型的主要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12.
热环境效应是城市化过程中景观格局演变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热环境效应动态研究有助于理解景观对区域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在不同阶段的规律特性。本文利用深圳市1987年、1995年和2005年3期Landsat TM影像,通过构建热环境效应变化指数描述不同城市化阶段热环境效应的发展特征,并通过景观分布指数表征景观演变对其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热环境效应的空间特征在城市化进程中由聚集型逐渐转变为零散与破碎分布;在快速城市化阶段,景观演变对热环境效应动态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热中心的扩展,同时自然景观对热环境效应的缓解作用有所减弱;城市化稳定阶段,景观变化的热环境效应由空间的扩张转为强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区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水平的耦合关系演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艳军  刘静  何翠  冯媛 《地理研究》2013,32(3):507-517
揭示区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水平互动演化的一般规律,通过定量分析1995-2009年中国区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水平的耦合关系,得到以下结论:1995年以来中国区域开发强度不断增长,资源环境水平小幅波动下降。中国区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水平的耦合度呈现出逐年增大趋势,表明二者的耦合程度不断提高;同期中国区域开发强度不断增长对资源环境水平演变产生明显的"胁迫"影响,但胁迫程度逐渐减小。区域开发效率提升、资源环境政策和制度不断完善、经济结构优化、单位能耗GDP产出提高以及环保投入增加等因素对胁迫程度减小具有推动作用,其中区域开发效率提升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西安市城市资源压力与城市化水平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统计结果显示西安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也伴随着城市资源压力的加大,为了找出它们之间定量的数字特征关系,运用综合评价法对西安市近15年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同时,使用资源压力指数法对西安市城市资源压力进行了定量评价,最后,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城市资源压力指数与城市化水平的各相关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资源压力与最能体现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城市现代化水平"因子之间存在着极强的关联,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缓解城市资源压力和协调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之间矛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阿克苏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协调度评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以新疆阿克苏市为研究区域,利用1997~2008年的调查资料和统计数据,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在对城市化综合水平与生态环境综合质量进行测度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结果显示:1997年以来,阿克苏市城市化综合水平逐步提高,而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呈现出波动性的变化特征,即1...  相似文献   

16.
明晰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压力间的交互胁迫作用是协调旅游地人地关系的重要基础。运用变异系数法和综合指数法测度2002-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并引入Tapio解耦模型探析二者解耦关系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波动中提升,不同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显著;2)城市生态环境压力以波动低速上升为主,在空间上形成不同类型和范围的“压力俱乐部”;3)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压力的年际解耦关系大致呈类“U”形,而在阶段性解耦关系上,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压力的解耦与耦合具有反复性、动态性和不可持续性。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加速旅游经济发展、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从人口、经济、社会、土地4个方面构建宝鸡市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应用熵值法对1990-2009年宝鸡市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同时,使用资源压力指数对宝鸡市城市资源压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对二者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①1990-2009年间宝鸡市城市化综合水平持续提高;②在城市化进程中,相应的资源压力也会发生变化,二者存在着极强的相关性;③宝鸡市城市化水平的增长率在1990年代初期低于资源压力的增长,盲目的粗放型资源利用发展模式不但不能加速城市化进程,反而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相似文献   

18.
上海城市边缘区样带LUCC的生态效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分析城市化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效应的影响,根据相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上海1987年、1995年、2003年3期Landsat5 TM遥感影像记录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运用RS和GIS技术,以上海西南城市边缘区典型轴向城市化样带为例,采用生态足迹法分析该样带内人类的生态供给与需求;提出评价区域人类活动生态效应的新计算方法,得出区域生态效应综合指数与弹性指数的模型,并根据该模型计算出的指数,对样带区域总体及其中城乡区域在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效应进行比较与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生态效应是区域人类活动生态正、负效应叠加后的综合效应;2)区域生态效应具有惯性,人类不合理开发所致的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还将持续;3)20年来该样带城市化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呈现骤减、缓减、恢复的过程;4)以土地利用为主要表征的城市化使城乡区域生态效应的性质和强度产生空间分异,城市边缘区的生态正、负效应正发生着新一轮平衡,且对整个样带生态系统发挥良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将灰色系统理论与熵值赋权法相结合,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对恩施贫困地区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将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分别与各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及贫困村比重进行空间耦合。计算结果表明恩施贫困地区生态安全呈现以下特点:1研究区当前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总体处于较安全水平,生态环境较好;2研究区各县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没有必然的联系,说明在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工作,若只注重经济发展并不一定能改善当地生态安全状况;3各县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与贫困村比重存在反相关性,表明扶贫开发在消除贫困的同时,能够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升整体生态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是西北干旱区实现小康目标的必由之路,然而最大的自然障碍因素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现实的城市化与水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各种矛盾与胁迫。从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效应研究的重要性出发,透过对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分析与评述,把水资源作为西北干旱区先决约束条件。提出了水资源约束下西北干旱区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思路,包括选择水资源变化过程与城市化过程之间相互胁迫的驱动因子,揭示水资源变化对城市化过程的胁迫机制与规律;分析城市化过程引起的与水相关的生态效应;建立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效应预警指标体系。对不同强度水资源约束下城市化过程进行动态预警和情景分析;选择最节水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和建设节水型城镇体系等。进而为加快西北干旱区城市化发展进程、改善干旱区生态环境、实现小康目标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