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重庆市GPS监测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重庆市GPS监测网的建设。①由12个GPS观测站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相联的重庆市GPS监测网,构成了一个覆盖全重庆市的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准动态的三维地壳运动观测网。②重庆市GPS监测网观测资料,利用GAMIT/GLOBK9.93(Linux)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松弛解处理模式和精密星历,并利用IGS跟踪站进行约束。③GPS观测资料经整体平差后,基线长度中误差小于4mm,基线相对中误差为10^-9量级。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地震局GPS观测技术应用于1992年开始,起步早,发展快。本文阐述了福建省地震局在“九五”、“十五”期间以GPS观测技术为主的福建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建设历程,重点对“十一五”期间正在进行的“福建省GNSS连续观测台网”项目进行了介绍。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独特,福建GPS观测在地震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对福建GPS观测在地震应用中已经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简述,并利用福建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汶川8.0级地震对福建区域应力场的影响。“十一五”结束后,福建GNSS连续观测站达到41个,将成为我国大陆GNSS连续观测站最多、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这将有力地推动地球科学创新和地震预报攻关。  相似文献   

3.
以福建省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为基础,简要说明了在省级GPS基准网建设过程中项目的立项问题,并对省级GPS基准网的选址、基建、仪器选型与安装调试、数据处理等进行了说明。还对省级GPS基准网的应用需求和发展前景进行了阐述,对其他省局建设省级区域性GPS基准网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4.
东三旗台站的GPS、体应变和水位观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PBO计划用GPS、 体应变等方法研究板缘变形。 GPS、 体应变、 地下水同步观测在东三旗台已有二年半的时间, 对该台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 这种方法不仅能观测到固体潮和地面沉降, 还观测到了地壳变形异常。 由此可见, 对于板内土层GPS连续观测站的研究是GPS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引言近年来 ,钻孔观测与 GPS同时逐渐成为地壳运动观测方法的主流。钻孔观测是将探头安放在直径十几厘米的纵向井孔的底部进行观测的方法。气象厅在东海及南关东地区布设的体积应变仪 ,就相当于这种方法。由于 GPS观测设施的建设比钻孔式更便宜 ,因此比较容易形成高密度观测网 ,有效捕捉面上的运动。另外 ,由于积分效应 ,观测点间的短波长变化被消除了 ,因此适用于把握大范围的应变场 ,但精度远不及钻孔观测 ,尤其是存在如何评估能与倾斜相比较的垂直分量中由于大气水蒸气造成的电波传播延迟效应的重大课题。此外 ,受载波波长 (约 2 0 cm…  相似文献   

6.
GPS技术在上海市地面沉降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上海市自1998年开始开展了利用GPS技术监测地面沉降的研究,先后进行了可行性论证、GPS基准网建设、数据处理和平差方法的探索等一系列课题的研究,并布设了由34点组成的覆盖整个上海市的地面沉降监测基准网.为了进一步提高基准网的监测精度和沉降监测的时空分辨率,于2004年又布设了4个24小时连续运行的GPS固定站,对上海市地面沉降实施连续监测.为了考查GPS沉降监测的大地高可能达到的精度,研究合理的观测纲要与数据处理方案,本文在介绍并总结了上海市地面沉降GPS监测工作的同时,分析了GPS沉降监测基准网前后6期的观测数据.数据分析采用GAMIT/GLOBK软件包和GPS_NET软件,计算结果表明,在基线边长达到30~40km时,GPS在大地高方向上的中误差仍可控制在2mm左右,由此推算GPS监测地面沉降的分辨率在3mm左右,完全能够满足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建设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是国家"九五"期间建设的重大科学工程,自1998年开始观测以来,获取了大量的地壳形变GPS观测资料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为认知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基础资料和定量约束。"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实施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二期工程"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对网络中观测站点的空间密度、观测方式和应用功能进行大幅度强化。本文扼要介绍了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一期工程的建设内容、运行现状和主要成果及二期工程的建设规划。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一、二期工程将为我国地震监测和地学研究提供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地测量基础平台。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在武汉召开的高精度GPS观测资料处理、解释研讨会,会议讨论了在我国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应该制定适合我国特点的GPS观测资料处理规范,并研制我国自己的高精度GPS观测数据处理软件。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GPS测量方位角的原理与方法。使用GPS测量了琼中地震台4个观测墩的方位角,取得较好的结果,并对测量结果的精度和误差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证明,GPS测量方位角方法不受观测时间限制,受天气影响较小,对人员要求不高,观测时间只需2~3天,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的GPS观测及相关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现代空载大地测量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大地测量学的观测手段、研究内容和范围,促进了地球动力学领域的研究.本文回顾过去近二十年来在中国大陆进行的全国及区域性GPS观测和取得的成果,重点评述在GPS相关动力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对我国GPS观测及动力学研究今后的发展提出初步见解.  相似文献   

11.
对GPS接收机测试评估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GPS的广泛应用和GPS产业的迅速发展,GPS厂家众多,生产的接收机类型更是数以百计,整个GPS接收机市场可以说是鱼目混珠,识别困难;大多数购买者只能听信厂家的技术指标,如何对GPS接收机的性能进行测试评估的意义显得很重要,本文基于此对GPS接收机测试评估展开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GPS应用的新拓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叙述了近年来GPS技术应用于探测地震电离层异常的最新进展。利用地基GPS和LEOGPS技术探测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或电子密度Ne)的技术日趋成熟,应用于监测地震电离层异常的工作也取得一定的进展。由于这些工作比较新,文中所引用的结果有的还未正式发表,对文中图件的任何进一步引用,务请做明确标注。  相似文献   

13.
高精度GPS分析软件GAMIT/GLOBK广泛应用于地壳运动研究,在地震监测预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利用GAMIT/GLOBK软件得到精确的GPS定位结果,必须解决GPS区域网与全球网绑定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和总结,发现天线相位中心改正模型、卫星天线和测站天线信息误差,是影响绑定中兼容性的3个主要因素.最后根据处理经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介绍了具体的调试技巧.  相似文献   

14.
GPS技术在监测地震与地壳运动中已经得到应用,北京市地震局在北京市2002年启动建设的全球卫星定位综合应用服务系统基础上,于2003年开始GPS形变监测工作系统的建设,这是一个小区域连续的高密度GPS形变监测工作系统,获取高精度的北京市GPS基准站地心三维坐标,为地震监测和地壳运动的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GPS数据素材。  相似文献   

15.
丹巴县甲居滑坡GPS地表监测阶段成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主要介绍GPS 用于地质灾害滑坡地表监测的技术和方法, 并通过在四川丹巴县甲居滑坡区布设的GPS 监测网的测量, 阐述了在GPS 滑坡监测时, 监测点位选择、监测网布设、数据处理的方法.监测结果表明, GPS 滑坡监测的精度达到毫米级, 完全满足滑坡监测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6.
Snow is a critical storage component in the hydrologic cycle, but current measurement networks are sparse. In addition, the heterogeneity of snow requires surveying larger areas to measure the areal average. We presented snow measurements using GPS interferometric reflectometry (GPS‐IR). GPS‐IR measures a large area (~100 m2), and existing GPS installations around the world have the potential to expand existing snow measurement networks. GPS‐IR uses a standard, geodetic GPS installation to measure the snow surface via the reflected component of the signal. We reported GPS‐IR snow depth measurements made at Niwot Ridge, Colorado, from October 2009 through June 2010. This site is in a topographic saddle at 3500 m elevation with a peak snow depth of 1.7 m near the GPS antenna. GPS‐IR measurements are compared with biweekly snow surveys, a continuously operating scanning laser system and an airborne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 measurement. The GPS‐IR measurement of peak snowpack (1.36–1.76 m) matches manual measurements (0.95–1.7 m) and the scanning laser (1.16 m). GPS‐IR has RMS error of 13 cm (bias = 10 cm) compared with the laser, although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easurement locations make comparison imprecise. Over the melt season, when the snowpack is more homogenou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PS‐IR and the laser is reduced (RMS = 9 cm, bias = 6 cm). In other locations, the GPS and the LIDAR agree on which areas have more or less snow, but the GPS estimates more snow on the ground on tracks to the west (1.58 m) than the LIDAR (1.14 m).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7.
GPS观测得到的中国大陆地壳垂直运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顾国华 《地震》2005,25(3):1-8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的GPS连续观测及基本站非连续GPS观测结果,分析了基准站垂直位移的年周期变化特点,讨论了获得中国大陆垂直位移长趋势速率的条件,说明由基本站(连同基准站)多期GPS观测得到的长趋势垂直位移速率是较为可靠的。由于不少GPS观测站有幅度达数cm的年周期变化及大部分区域站观测次数少,由1999年、2001年两期区域站GPS观测难以得到可靠的长趋势垂直构造运动速率。基本站的观测结果表明中国大陆长趋势垂直构造运动主要特点是,速率较低,北升,南降,东强,西弱,西部相对东部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8.
GPS应用已成为现代地震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入到我国地震研究领域中的各个学科.本文介绍了GPS在形变、测震、电磁、地震预警和地震观测仪器授时中的应用现状,并对GPS在地震研究中应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南极板块运动新模型的确定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1995年起,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the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Antarctic Research)组织实施全南极国际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联测.本文运用GAMIT/GLOBK软件分析了从1997到2004年的SCAR GPS数据和在南极的一些GPS永久跟踪站数据.数据处理分为两步,第一步:运用GAMIT软件进行单天解算,估计站位置、轨道等参数,其数据源主要有以下三类:(1) SCAR GPS观测站;(2)南极的连续跟踪站;(3)南极及其周边的部分IGS站;第二步:运用GLOBK软件加入SOPAC(Scripps Orbit and Permanent Array Center)的全球GPS子网(IGS1、IGS2、IGS3)进行全球网平差解算测站位置和速度.然后,参照地质构造讨论网的形变,分析了南极板块的现今地壳运动.GPS结果显示南极板块的欧拉角速度是0.224(°)/Ma,旋转极的位置为(58.69°N,128.29°W),这与NNR-NUVEL-1A预测的和一些前期GPS研究的成果有着较大的不同.相对于澳大利亚板块,本文结果同其他模型的旋转角速度相差约0.01(°)/Ma,旋转极的位置相差在4°以内,不同模型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这为描述南极板块运动提供了一个更为精确的新的运动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