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祁连山东段皋兰岩群地质时代的微古植物新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厘定中祁连地块褶皱基底的时代,对探讨中祁连地块构造属性以及研究祁连造山带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化石依据,加上同位素年龄测定受该区岩浆事件扰动的影响,中祁连东段褶皱基底皋兰岩群地质时代厘定始终悬而未决,本次1:25万兰州市幅区域地质调查,采获大量蓟县纪微古植物化石,并获得Sm—Nd等时线年龄1180Ma。作者根据皋兰岩群岩石组合、同位素年龄、微古植物化石等方面的特征,结合区域地层对比,将皋兰岩群地层时代厘定为中元古代。  相似文献   

2.
由于缺乏化石依据以及区域岩浆事件扰动,中祁连东段褶皱基底(一套变质岩系)——皋兰岩群的成岩时代始终悬而未决.在1:25万兰州市幅区域地质调查中,获得大量野外地质证据,剔除了岩浆事件干扰的年龄数据,取得较可靠的皋兰岩群成岩事件的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 180.3 Ma,依据采获的蓟县纪微古植物化石佐证,将中祁连东段褶皱基底皋兰岩群成岩时代厘定为中元古代蓟县纪.该资料对探讨中祁连地块构造属性及区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董丽霞 《新疆地质》2005,23(1):19-22
新疆东天山地区蓟县系原卡瓦布拉克群为一套岩性复杂、变质程度差异很大的变质岩系,通过大黑山幅1:25万区调的调查研究将其进行了解体,根据岩石组合,变质程度及所含叠层石的组合重新厘定了层序,它包括了未分太古界、下元古界兴地塔格岩群(Pt1x)、长城系杨吉布拉克岩群(Chy)、蓟县系爱尔基干岩群(Jxa)和青白口系帕尔岗塔格岩群(Qmp),同时对各岩群的岩石组合、变质、变形进行了区域性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4.
笔者对腮林忽洞组的岩石地层特征、层序地层、生物(叠层石)地层进行了深入研究。将腮林忽洞组划分为4个岩性段、7个三级层序;根据叠层石组合特征,建立了3个叠层石组合;结合前人获得的两件同位素年龄(207Pb/204Pb)数据,认为腮林忽洞组的时代应归属中元古代长城纪—蓟县纪。  相似文献   

5.
云开地区前震旦纪地层由青白口纪-蓟县纪的云开群和长城纪的高州岩群组成,其中高州岩群新建黄岭岩组、莞塘组和新安组3个岩石地层单位。区域上,高州岩群与桂东南的四堡群、海南的抱板群相当;云开群的沙湾坪组与丹洲群和石碌群相当;而处于裂谷盆地中心的云开地区在蓟县纪沉积了罗罅组、丰垌口组及兰坑组  相似文献   

6.
两广云开地区前震旦纪地层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云开地区前震旦纪地层由青白口纪-蓟县纪的云开群和长城纪的高州岩群组成,其中高州岩群新建黄岭岩组、莞塘组和新安组3个岩石地层单位。区域上,高州岩群与桂东南的四堡群、海南的抱板群相当;云开群的沙湾坪组与丹洲群和石碌群相当;而处于裂谷盆地中心的云开地区在蓟县纪沉积了罗罅组、丰垌口组及兰坑组。  相似文献   

7.
广西云开地区元古代不整合事件的确定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详细的地质填图,在云开地区原定为“云开群”的变质岩系中识别出古老的不整合事件,表现为中浅变质岩系不整合覆盖在中深变质岩系之上,二者在岩石组合、原岩沉积环境以及变形变质特征上均存在较大的区别,同位素年龄及变质作用P-T-t轨迹的研究证明上覆中浅变质岩系明显晚于下伏中深变质岩系形成。利用SHRIMP法测得下伏岩系石榴辉石岩锆石的谐和207Pb/206Pb年龄为(1894.4±17.36)M a和(1846.8±58.58)Ma,并获得3个分析结果的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1817±36)Ma,其形成时代应为古元古代。上覆岩系中一些微古植物化石保存完好,微古植物化石组合的时代为长城纪—蓟县纪,部分为青白口纪;获得其变质基性火山岩锆石SHRIMP法同位素年龄为(1462±28)Ma,表明上覆岩系的时代应为中—新元古代。分析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一明显的巨大灾变事件,其应为古元古代末吕梁期造山作用形成的产物。笔者把下伏岩系从“云开群”中分离出来,并命名为“天堂山岩群”。  相似文献   

8.
秦岭岩群和碧口岩群层序时代析重新厘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岭岩群和碧口岩群因构造复杂、化石贫乏,多年来对其层序和时代的意见极不统一。笔者通过地层清理,并结合前人所获得的成果,对这两个岩群的层序和时代进行重新厘定。秦岭岩群包括云母石英片岩、大理岩、片麻岩三套岩石组合,据同位素年龄和区域地层对比定为早元古代;从原秦岭岩群中分解出峡河岩群,据同位素年龄定为中晚元古代。碧口岩群包括变火山岩和变沉积碎屑岩两套岩石组合,据同位素年龄和微古植物化石定为中晚元古代;从  相似文献   

9.
东昆仑万宝沟岩群古近纪孢粉化石的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宝沟岩群是东昆仑造山带一套构造-沉积混杂堆积地层,由外来系统和基质系统两部分组成。以往根据外来岩块中的叠层石等将该岩群的时代定为前寒武纪的蓟县纪一青白口纪。最近在该岩群的基质系统中分析出22属(未定种)与15种古近纪渐新世孢粉化石,这一重要发现为厘定该岩群的地质时代、进一步确定该岩群的混杂堆积地层性质和阐述东昆仑造山带形成演化机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0.
郭宪璞  王乃文  丁孝忠  王大宁  赵民 《地质通报》2007,26(12):1611-1619
东昆仑造山带万宝沟岩群是一套混杂堆积地层,有外来岩块和基质地层之分,以往根据岩块中的化石将该套地层的时代划为前寒武纪的蓟县纪—青白口纪。根据野外调查和研究结果,曾于2005年首次报道了在昆仑桥南剖面该岩群基质地层中发现古近纪晚始新世至中—早渐新世的孢粉50属12种;同年还报道了在该岩群命名地点万宝沟剖面发现古近纪渐新世的孢粉22属15种。本次报道的是在昆仑桥北剖面该岩群基质地层中发现的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的孢粉化石43属19种(比较种)。白垩纪和古近纪孢粉化石的发现对进一步厘定该岩群的地质时代、分析其古环境及东昆仑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静北潜山的油气勘探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并将钻井揭示的未见化石的碳酸盐岩和石英砂岩沉积划归中元古界长城系,沿用至今.2002年在对该区的地层研究中,首次发现了晚古生代孢粉化石,从而证实静北潜山存在晚古生代地层.本文以孢粉化石为主要依据,对潜山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并与邻区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对本区的构造和沉积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2.
安宁系的时代、成因类型和环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孝泽  闫满存 《沉积学报》1990,8(4):130-137
本文对我国新生代地层中颇具争议的安宁系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确认安宁系位于中新统咸水河底砾岩之上,早更新世初黄河阶地砾石层之下,为中新世中期至上新世沉积。沉积构造、粒度和石英砂表面特征等一致表明,安宁系是与干热气候相应的风砂活动的产物。安宁系及与之同时并存的中国东部风成红土说明,第三纪晚期中国大陆已存在沙漠-风成红土的分异格局。推测第三纪晚期,兰州附近地区处于副热带北侧,西风带南缘,半干旱草原至干旱荒漠草原环境。  相似文献   

13.
兰州皋兰山黄土滑坡特征及灾度评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皋兰山滑坡是西北地区非常典型的黄土滑坡,由3个次级滑坡构成,形成条件可概括为:新构造作用促使皋兰山强烈隆起,形成高达200~300m以上陡峻的自然斜坡,平均坡度在33.7°,临空条件好;构成斜坡的基岩为泥岩,其上覆盖很厚的黄土层,泥岩表面风化、破碎严重,不透水,黄土垂直节理发育,有利于地表水的渗入,在黄土与泥岩的接触面构成抗剪强度低值带;在地下水对下部软弱层侵润作用下,其抗剪强度大大降低;地震是促使滑坡产生的突发因素;同时,由于斜坡前缘建房开挖边坡及公园建设加载和绿化灌溉等,导致坡体稳定性明显降低,出现失稳破坏。通过野外勘查和位移监测及稳定性计算表明:目前滑坡总体上处于稳定状态,局部滑坡体复活变形迹象渐趋明显,其中变形最严重的是位于斜坡中下部并紧邻市区的Ⅰ3滑坡、Ⅰ4滑坡和Ⅲ滑坡。文章还对滑坡潜在损失进行了初步评估,并提出了防治方案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发现于辽南金州地区本溪组下部的植物化石 6属 9种及孢粉化石 15属 2 2种 ,确认其时代为纳缪尔A期 ,较辽东太子河流域本溪组下部发现的植物 (孢粉 )化石的发育时代 (维宪期至纳缪尔 A期 )略晚。这一发现不仅在古植物学和地层学上 ,而且在古地理学及古构造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地块中元古代长城纪盆地属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元古代长城纪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大地构造背景一直备受关注。学者们主要依据该时期火成岩地球化学性质推断其构造背景,提出了B型俯冲、安第斯型俯冲、非造山环境以及与Columbia超大陆裂解有关的伸展环境。本次研究应用地球物理方法来剖析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长城系构造格架和地层分布,以探索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及盆地属性。二维地震资料显示长城纪构造旋回包含裂陷期和裂后期。裂陷期半地堑主控边界断层活动强度大,下降盘发生旋转掀斜,发育次级地堑、半地堑,同时发育扇三角洲、水下扇沉积,楔状体沉积中心地层厚度大。裂后期断层活动减弱,水体范围扩大,地层超覆在早期楔状地层之上,地层厚度变化小。重力异常反演表明,研究区存在同期的凹陷和凸起,它们可能受控于边界断裂。结合地块周缘长城系沉积特征,我们认为鄂尔多斯地块中元古代长城纪盆地属性为陆内裂陷。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深层勘探程度较低,中新元古界是否存在拗拉槽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利用近年完成的高密度二维及“两宽一高”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综合研究,明确了盆地自北向南发育贺兰拗拉槽、定边拗拉槽、晋陕拗拉槽、豫陕拗拉槽,拗拉槽平面呈北东向展布,向西南逐渐加深,最大深度可超过6 000 m;同时明确了中新元古界存在3种类型的油气藏,分别为以长城系暗色泥岩为源岩、砂岩为储层的岩性遮挡油气藏与断块油气藏,和以上古生界煤层为源岩、长城系砂岩为储层的上生下储气藏。三者的勘探有利区带分别为定边至乌审旗地区、黄龙—宜川地区、伊盟隆起与中央古隆起高部位。  相似文献   

17.
燕山西段及太行山区长城系底界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燕山型长城系底部层位存在有不同的认识 ,从含钾盆地、大红峪海侵超覆、团山子组海进或海退的问题提出长城系底部地层属于大红峪组的观点。大红峪期时 ,燕山地区只存在一个含钾盆地 ,造成多层含钾页岩沉积 ,而串岭沟组不含钾。以前所划各组段的海侵超覆实为大红峪组的海侵超覆 ,是兴城运动在燕山西段的反映 ,其底部有明显的相变特征。由此把燕山西段及太行山区长城系底部层位重新划为大红峪组 ,则团山子组存在的不协调现象也就迎刃而解。同时还认为昌平德胜口剖面与青龙大杖子剖面几可逐层对比 ,阳原牛坊沟剖面与代表“青龙上升”的剖面相似 ,上述剖面应是大红峪海侵在燕山东西段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杨暹和  张洪刚 《地球学报》1984,6(3):195-206
<正> 我国的元古代地层以蓟县、三峡等剖面为标准,自上而下划分为震旦系、青白口系、蓟县系、长城系和五台系,时限为610—2500百万年。西南地区的元古界自勒克莱(M.A.Leclere,1898)开始研究,已有80多年的研究历史,三十至四十年代通过谭锡畴、李春昱(1929—1933)、王曰伦(1937)、丁道衡(1941)、黄汲清(1945)、孟宪民等(1947)地质前辈的研究,初步查明了本区元古界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