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国家地震局的邀请,以苏联科学院副院长伊尔基乔夫为团长的苏联地震代表团一行5人于1990年5月4—15日来华访问。代表团此次访华的主要目的是与国家地震局正式签署《中苏地震科技合作议定书》,与中方进一步磋商双方感兴趣的有关合作项目,并对国家地震局系统的有关研究机构进行考察,开展学术交流。5月6日,双方举行了签字仪式。方樟顺  相似文献   

2.
苏联科学院国际地震预报理论与数学地球物理研究所于1990年1月2日在莫斯科正式成立,所址在莫斯科华沙大道79号二号楼。这个新研究所的前身是苏联科学院施密特地球物理研究所计算地球物理部。研究所所长是国际著名的地震学家、国际地球物理与大地测量协会(IUGG)主席、苏联科学院院士凯利斯、博罗克博士。主管科学研究的副所长是技术科学副博士库兹涅佐夫,学术秘书是物理数学科学副博士普罗佐罗夫。这个研究所现约有110名科技工作者,其中包括2名苏联科学院院士,10名科学博士和  相似文献   

3.
苏联最近流传的克里米亚地区将发生灾难性地震的“预报”是没有根据的。这是苏联电视台1990年3月2日的报道。电视台的记者之所以在这时采访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各方面的关系都有了重大发展,特别是边境地区的合作发展更快。两国政府已决定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苏联中亚地区可以直接开展科技交流和合作。这完全符合两国科学家的愿望。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与苏联吉尔吉斯科学院地震研究所于1988年12月6日在乌鲁木齐签定的地震科技合作议定书是这一合作的重要实例。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促进中苏两国在地震科技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受国家地震局委托负责主办的“首次中苏双边地震工程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6月9日至6月11日在哈尔滨举行。 参加这次学术讨论会的有来自苏联中央建筑结构科学研究院的7位专家,还有来自中国各地研究机构和大学的20多位专家,国家地震局有关部门的领导也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6.
以H·萨洛莫夫为组长的苏联塔吉克加盟共和国科学院抗震建筑与地震研究所五人专家组于1991年8月20日至9月3日来新疆进行课题的合作与研究。 中苏双方对地倾斜及帕米尔深震定位研究课题进行了深入地讨论与总结。地倾斜总结成果已译成俄文,准备发表。  相似文献   

7.
王桂岭  敖雪明 《内陆地震》1990,4(3):278-280
一、前言 1990年6月14日20时47分,东经85°06′,北纬48°03′,苏联斋桑湖发生7.3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中苏交界地区的苏联境内,距新疆富蕴地震台334km。震前,笔者应用全国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攻关部分成果,对这次地震作了中期预报,根据富蕴窗小震频度异常提出了短期预报意见。 1990年6月1日,在新疆地震局月会商会上,以口头和书面形式提出:富蕴地震窗1990年5月小震频度为58次,系1977年有资料以来的最大异常,据此认为1990年6—9月,富蕴250km范围内可能发生6级左右地震。实际上1990年6月14日斋桑湖发生了7.3级地震,发  相似文献   

8.
1991年5月3日至17日,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副局长李大贵同志为团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科技代表团一行6人应邀分别访问了苏联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科学院地震研究所和土库曼加盟共和国科学院地震研究所,受到了两地震研究所的热烈欢迎。 新疆与苏联中亚地区的地震科技合作开始于1989年。此次新疆地震科技代表团访问乌兹别克和土库曼两加盟共和国地震研究部门,进一步扩展了中苏地区间的地震科技合作,加深了双方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新疆与苏联中亚地区具有相似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特征。双方都具有长期地震研究的历史和经验,同时又具有各自的优势。加强和不断发展这一交流与合作将会大大提高两地区地震研究水平和地震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9.
1989年9月11日—19日在苏联南萨哈林斯克举行了太平洋地区地质地球物理编图国际会议。会议由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和美国夏威夷地球物理研究所C.E.Helsley博士主持。来自苏联、美国、加拿大、日本、联邦德国、挪威和中国等国的约200名科学家参加了会议,其中中国科学家13名。  相似文献   

10.
苏联地球物理学家沙佩罗(V.A.Shapi-ro)教授应邀于1990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访问了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沙佩罗教授现任苏联地磁学科学委员会委员、构造地磁学工作组组长、苏联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磁学与磁力仪科学实验室主任。他领导的地磁学与磁力仪科学实验室现有科技人员24名,分5个组,分别研究地磁异常场、构造磁学(震磁效应与地震前兆)与地磁异常场的动力学、古地磁学、磁层来源的地磁场、地磁台站与地磁长期变化等。在访问期间,沙佩罗教授与国家地震局地  相似文献   

11.
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受国家地震局委托负责主办的首次中苏双边地震工程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6月9日至6月11日在哈尔滨举行。参加这次学术讨论会的有来自苏联中央建筑结构科学研究院的7位专家,还有来自中国各地研究机构和大学的20多位专家,国家地震局有关部门的领导也出席了学术讨论会。学术讨论会由中方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刘恢先教授和苏方主席苏联中央建筑结构科学研究院院长斯克拉达涅夫教授共同主持。  相似文献   

12.
苏联科学院施米特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技术科学博士、国家奖金获得者耶.约·加利佩林教授因患重病于1990年10月20日逝世。加利佩林1920年生于基辅州的乌曼。1941年,当他是国立莫斯科地质学院四年级学生的时候,志愿赴前线作战,一直战斗到伟大的卫国战争结束——他在维也纳迎来了战争的胜利。他被授予“红星”、“卫国战争”勋章和数枚奖章。战后他才完成大学学业。加利佩林1946年在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当时称理论地球物理研究所)开始自己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苏地震科技合作协议和中国新疆与苏联哈萨克、吉尔吉斯两共和国地震区划合作工作大纲,1991年10月22日至11月5日,苏方十一名专家应邀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的有关专家在乌鲁木齐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地震区划合作研究。 作为合作研究的第一阶段,双方分别就地震区划工作的现状和共同感兴趣的具体研究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并就中苏两国地震区划工作的特点,各自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14.
应苏联科学院的邀请,国家地震局组成了以局长方樟顺为团长的5人代表团,于1989年10月23日至11月2日赴苏联进行了访问和考察。此行的主要目的是相互交流地震监测预报及减轻地震灾害工作的情况和科研成果,增进了解,并初步商讨两国在地震科技方面的合作事项。代表团先后访问、考察了苏联科学院及其所属的大地物理研究所、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科学院及其所属的地震研究所和抗震研究所、塔吉克加盟共和国科学院及其所属的地震与抗震建筑研究所以及有关研究单位的地震台站和  相似文献   

15.
为执行中苏地震科技合作议定书附件—震源物理与地震孕育过程合作研究项目,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地震学者索勃列夫(G.A.Sobolev),札尼阿洛夫(A.D Zaniaiov)、图列斯基(I.M.Turezki)、利科夫(V.I Likov)和叶普什泰因(A.M.Epshtein)等一行五人于1991年5月14日至5月17日来我省进行学术交流并到海城地震现场参观访问.  相似文献   

16.
苏联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数学地球物理实验室主任、数学物理博士阿·韦·齐鲁利斯基于1990年12月1日猝然逝世。他30年间的创造成果确定了苏联解释重力和磁异常理论学派的水平。他未等到自己撰写的在地球物理学中采用复变函数理论方法的专著问世,就在才华正茂之时,满怀具有独创见解的新颖构想离开了人世。他的一生,从表面上看没有多少大事件。他1935年6月30日生于中国的上海市,当时他  相似文献   

17.
苏联科学院远东科学中心的学者,与该院其它机构、有关加盟共和国的科学院的学者以及生产单位的工作人员共同协作,在预报苏联远东地区的地震、海啸和火山喷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最近,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在例会上讨论了在该领域内继续开展研究的问题。苏联科学院远东科学中心火山研究所所长、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费多托夫在会上作了报告。他说,远东地区是指从杰日涅夫角至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威)南  相似文献   

18.
1984年11月6日是萨多夫斯基院士的八十寿辰。他是苏联卓越的地球物理学家和爆破物理学专家。他领导苏联科学院施米特地球物理研究所近25载。萨多夫斯基1930年到苏联科学院地震研究所任职,并开始研究爆破的力学作用。不久,他领导了苏联的爆破工程,把科学研究与苏联爆破工业等机构的工作结合起来。他在爆破力学作用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基础性成果,制定了爆破工程的地震安全区规范。可以毫不夸  相似文献   

19.
本文簡要地說明了作者在1958年年底所考察过的中国西北部河西走廊的地震地貭情况。 1958年秋和初冬哈林、舍巴林和我在中国住了两个多月。我們是由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派来中国参加訂制中苏合作研究中国境內地震活动性的計划和协助解决与这項研究有关的某些問題的。  相似文献   

20.
苏联著名地震学家、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数理学博士萨瓦林斯基教授是苏联地震研究工作的组织者和国际地球物理组织的积极活动家,生于1911年7月 18日,卒于1980年1月22日。萨瓦林斯基出生于吐尔市一个工程地质学家的家庭,1932年毕业于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1931年当他还是学生时就开始在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工作,1940年获硕士学位,1949年获数理学博士学位,以后成为该研究所地震研究室主任,1950年任莫斯科大学教授。他发展了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新方法;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