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邹平地区与火山岩浆热液作用有关的铜矿床主要可划分为2种类型:一类为斑岩-火山角砾岩型,另一类为浅成低温热液型;代表性矿床分别为王家庄斑岩一火山角砾岩型铜(钼)矿床和南洞子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王家庄铜(钼)矿床成矿流体的均一化温度和盐度偏高,出现了富气相的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富液相的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和含子晶的三相水溶液包裹体共存现象,加温后,富气相包裹体均一到气相,同期富液相包裹体均一到液相的特征,这表明成矿流体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曾发生过沸腾作用。南洞子铜(金)矿床成矿流体均一温度和盐度偏低,以上3种包裹体共存的现象不明显,说明成矿流体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沸腾作用不强。上述2类矿床矿化脉石英中的δ^18OH2O-δD投影点飘离岩浆水范围,参照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证明邹平地区与火山岩浆热8液作用有关的铜矿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后期混人大气降水。相比之下,浅成低温热液铜矿成矿流体中的大气降水混入量多。  相似文献   

2.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野外考察,论证了位于赣东北德兴地区德乐中生代火山盆地中的德兴铜矿、银山银铜铅锌矿和金山金矿及蛤蟆石金矿属于同一成矿系统。德兴铜矿是典型的斑岩铜矿,成矿流体和金属元素主要来自岩浆;银山银铜铅锌矿是一个下部为斑岩铜矿、上部为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铅锌矿,成矿流体早期以岩浆为主,晚期有较多的大气降水参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金山和蛤蟆石金矿是远接触带热液矿床,成矿流体为岩浆热液与大气降水的混合产物,金主要来自围岩——双桥山群浅变质岩。这3套矿床以中酸性花岗斑岩或石英斑岩(高钾钙碱质花岗岩)为核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自中心向外或深部向浅部为:斑岩铜金钼矿、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铅锌矿和远接触带热液型金矿。这种矿床组合关系不同于已知的经典斑岩铜矿模型和斑岩铜矿一浅成低温热液金银矿床模型,因而,有必要提出一个新的模型:斑岩铜矿一浅成低温热液银铅锌矿一远接触带热液金矿模型。这套矿『末形成于中侏罗世,抑或是古太平洋俯冲板片局部重熔或撕裂重熔的产物,抑或是在活动大陆边缘岩浆弧后伸展带由地幔底侵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翠宏山铁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包裹体及硫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翠宏山铁多金属矿床成矿早期阶段钨钼矿体中的石英、成矿晚期阶段铅、锌、铜矿体中的萤石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均一温度、盐度的研究表明,从早期钨钼成矿阶段至晚期铅、锌、铜成矿阶段,侵入体内接触带至外接触带,经历了一个温度剧降和盐度显著增加的过程。钨钼成矿阶段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热液流体,成矿过程为单一的成矿流体冷却过程; 在晚期铅、锌、铜成矿阶段,来自岩浆中的温度较高的热流体与围岩地层中的大气降水等低温、高盐度流体混合,使成矿流体温度剧降和盐度增高,导致铅、锌、铜等成矿物质的沉淀。辉钼矿和方铅矿的δ34S ( × 10-3 ) 测试结果表明,侵入体内接触带钨钼矿体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热液; 围岩地层中铅、锌、铜矿体的成矿物质,除岩浆热液来源外,部分可能来自雨水对地层中硫酸盐岩中硫及其他成矿物质的淋滤。  相似文献   

4.
江西武山铜矿床是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内重要的矽卡岩型矿床之一。文章对该矿床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详细研究,重点分析了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及其成矿意义。根据野外地质产状和室内岩相学特征,将武山矽卡岩型铜矿床热液成矿过程分为气成-高温热液期和热液期,前者包括矽卡岩阶段和磁铁矿阶段,后者包括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阶段。其中,石英-硫化物阶段是该铜矿形成的主要阶段,可进一步细分为辉钼矿-石英和黄铁矿-黄铜矿-石英2个阶段。岩相学观察显示,包裹体类型有Ⅰ型含子矿物包裹体(L+V+S)、Ⅱ型气液两相包裹体(L+Ⅴ)和Ⅲ型气相包裹体(Ⅴ)。气成-高温热液期的石榴子石中流体包裹体数量不多,但Ⅰ型、Ⅱ型和Ⅲ型包裹体都有;而热液期的石英与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数量众多,以Ⅱ型包裹体为主。从早期矽卡岩阶段至碳酸盐阶段,成矿热液经历了从高温(378~518℃)、高盐度[ω(NaCl_(eq))介于17.3%~45.1%)向低温(113~250℃)、低盐度[ω(NaCl_(eq))介于3.4%~11.9%]的持续演化。热液演化过程中发生了流体沸腾作用和岩浆热液与大气降水的混合作用。其中,矽卡岩阶段的水-岩作用、沸腾作用与矽卡岩的形成密切相关,而成矿阶段的沸腾作用与混合作用可能是铜矿床形成的重要机制。H、O同位素研究表明,各成矿阶段的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但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大气降水在成矿流体中的体积质量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5.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达布矿区色日普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日普金矿位于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中段达布斑岩铜钼矿床外围。本文对该矿床矿体中赋存于含矿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测温、激光拉曼探针以及氢氧同位素分析。研究表明:与成矿有关的流体包裹体可以分为3个大类和5个亚类;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117~377℃,流体盐度范围为2.57%~45.59%NaCleqv,成矿流体早期为高温、高盐度的H2O-NaCl-CO2体系,成矿期为中高温、中盐度H2O-NaCl-CO2体系,成矿晚期为中低温H2O-NaCl体系;成矿期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除CO2外,还含少量CH4、N2等。据测温结果估算的成矿压力为120~130 MPa。通过对该矿区石英和硅化脉石英流体包裹体研究得出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具有显著岩浆贡献的携带金属成矿物质的热液混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三矿沟矽卡岩型铁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刘军  武广  钟伟  朱明田 《岩石学报》2009,25(10):2631-2641
对黑龙江省三矿沟矽卡岩型铁铜矿床内花岗闪长岩中石英斑晶、硫化物阶段及石英-碳酸盐阶段的石英、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显微测温学和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有富液相、富气相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3种类型;花岗闪长岩石英斑晶中的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均一温度均值为4320C,盐度在30.92 wt%~63.91 wt%NaCl eqv.之间,平均为52.96 wt%NaCl eqv.,代表了高温、高盐度岩浆流体;硫化物阶段形成的黄铜矿磁铁矿矿石中流体温度主要介于323~424℃之间,盐度介于8.95 wt%~62.51 wt%NaCl eqv.之间;硫化物阶段形成的黄铜矿矿石中流体温度主要介于333~441℃之间,盐度介于8.28 wt%~65.32 wt%NaCl eqv.之间;石英-碳酸盐阶段流体温度主要介于124~140℃之间,盐度介于1.65 wt%~4.34 wt%NaCl eqv.之间.铁铜矿石均形成于高温、高盐度阶段,以岩浆热液为主,在成矿晚期,由于大气降水的混合,形成了少量低温、低盐度流体,成矿流体以富Na、K、Ca、Cl-和CO~2_3-的高盐度流体为特征,主体属于NaCl-H_2O-CO_2-H_2S-CH_4体系.成矿流体在300~400℃区间内发生了强烈的沸腾作用,导致大量金属硫化物和少量金属氧化物沉淀,沸腾作用对三矿沟铁铜矿床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矿床高温高盐度流体包裹体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多不杂铜矿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上发现的第一处大型斑岩铜矿床,矿床位于羌塘—三江复合板片南缘的多不杂构造岩浆带中。多不杂斑岩铜矿总体上具有典型的斑岩铜矿矿石特征和蚀变分带特点,围绕斑岩体从岩体中心向外,可以划分出三个主要的蚀变带,依次为钾硅化 绢英岩化带、绢英岩化带和黄铁矿化—角岩化带。矿床以岩体内部和外部均发育强烈的磁铁矿化蚀变、而外围青磐岩化带不发育等特征有别于国内其他斑岩铜矿。对斑岩铜矿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和均一测温结果表明斑岩铜矿石英含有丰富的流体包裹体,包裹体类型众多,而以大量发育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为突出特征。子矿物种类有石盐、钾盐、赤铁矿、红钾铁盐、石膏、黄铜矿等,有时一个包裹体含有多达5~6个子矿物,在我国其他斑岩铜矿中是不多见的。金属子矿物大量发育表明流体成矿金属元素含量很高。成矿流体由来自岩浆的高温、高盐度流体和以天水成因为主的中低温、低盐度流体两个流体端员组份组成。高温、高盐度流体为主要成矿流体,以含子矿物多相流体包裹体为代表,其形成温度>450℃,盐度在28%~83%NaClequ.,平均达到58%~60%NaClequ.,流体组分主要属于H2O-NaCl-KCl-FeCl2体系。高温高盐度流体是在浅成条件下于岩浆结晶的最后阶段从浅部岩浆中直接出溶形成的。中低温、低盐度流体主要来源于天水或天水与晚期岩浆热液的混合,温度在360℃以下,盐度3.71%~14.15%NaClequ.。含矿硫化物主要在300~420℃温度区间沉淀,沉淀富集主要与温度降低有关,多不杂斑岩铜矿为与浅成斑岩体侵入有关的高温岩浆热液型斑岩铜矿。与世界上其他斑岩铜矿相比,多不杂斑岩铜矿具有与Bingham和Grasberg等世界级超大型斑岩铜矿相似的流体包裹体和蚀变分带特征,暗示该矿床具备形成超大型斑岩铜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安庆夕卡岩型铁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安庆夕卡岩型铁铜矿床中各成矿阶段的夕卡岩矿物、石英和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显微测温及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成矿流体可能为源自深部的岩浆热液,具高温、高盐度和富CF4等还原性挥发分的特征.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在夕卡岩期表现为高温(400~570℃)和高盐度(40%~46%NaCl)特征,代表了夕卡岩形成及铁矿化时的流体活动情况;在石英硫化物期表现出中低温(124~396℃),盐度变化较大(6%~38%NaCl)的特征,代表了铜矿化时的流体活动情况.从成矿早期到晚期,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都不断降低,且在铜的主成矿阶段曾发生过流体沸腾作用和混合作用.岩浆水在流体成矿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河南商城县汤家坪钼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研究商城县汤家坪大型钼矿床的赋矿岩体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性质和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的基础上,建立了矿床成岩成矿模式。研究发现汤家坪钼矿主成矿期石英包裹体,以CO2包裹体和含子矿物的多相包裹体为主,少量二相气液包裹体,主成矿期的成矿温度在260~419℃之间;包裹体盐度具有典型的双配分模式特征,其中含盐度介于32.6%~48.54%(NaCl)之间的含子矿物的多相包裹体基本代表含水的“岩浆”。成矿物质来源于元古宙大别片麻杂岩部分熔融而形成的富钼花岗岩浆。成矿流体为高温高盐度的初始岩浆水,中后期有大气降水加入。由此建立汤家坪钼矿床的成岩成矿模式为:大别片麻杂岩重熔形成岩浆源—伸展体制下岩浆侵入冷凝阶段—钾化及初始岩浆热液成矿阶段—大气降水加入的中后期成矿阶段。  相似文献   

10.
对新疆准噶尔地区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中富硫型的阔尔真阔腊金矿、贫硫型的石英滩金矿进行了流依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爆裂温度、包裹体气液相成分、H、O 同位素、矿体围岩及脉石英包裹体 C 同位素、矿体中黄铁矿等 S、Ph 同位素等系统地进行了研究,综合研究表明,本区该类型金矿成矿流体一般温度低、盐度低,来源主要为循环的大气水、矿石中黄铁矿的 S、Pb 同位素均为深源,暗示金的深部来源:矿体石英包裹体中 CO_2的δ~(13)C 为低于-10‰的有机碳,反映了本区年轻的富含有机质的沉积地层参与了金的成矿。此外,本文首次提出了富硫型阔尔真阔腊金矿床成矿流体中有侵入岩浆热液参与,深部有多金属成矿远景;贫硫型石英滩金矿没有侵入岩浆热液的参与,成矿仅与火山古热液活动有关,其成矿较单一。此外,阔尔真阔腊金矿中低温流体活动较强,金矿化也较强:石英滩金矿低温流体活动相对较弱,金矿化也较弱,也体现了该类型金矿床低温流体活动的越强烈,金矿化越强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牟乳成矿带是胶东半岛金矿集区三大金成矿带之一,但带内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仍存在着较大分歧。范家庄金矿床是近年在该成矿带内新发现的金矿床,其成矿流体的研究较为薄弱。鉴于此,本文从流体包裹体和H-O同位素研究入手,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对范家庄金矿床的成矿流体和矿床成因进行探讨。金矿体主要产于侏罗纪弱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内,呈脉状、透镜状,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该矿床热液成矿期可分为3个成矿阶段:石英-粗粒黄铁矿阶段(成矿早阶段)、石英-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主成矿阶段)、石英-碳酸盐阶段(成矿晚阶段)。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显示,矿床中的原生包裹体以气液两相包裹体和纯液相水溶液包裹体为主,另有少量含CO2三相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成矿早阶段和主成矿阶段的均一温度分别为167.2~297.5℃和168.4~253.6℃,盐度(w(NaCl))分别为3.55%~22.65%和2.58%~12.05%,密度分别为0.77~1.06 g/cm3和0.84~1.02 g/cm3,具有中低温、中低盐度、低密度的特征,与中温热液成矿系统流体特征相一致。对成矿压力和深度的估算表明,主成矿阶段的成矿压力为45.8~68.7 MPa (平均为52.8 MPa),成矿深度为5.38~6.71 km (平均为5.93 km),显示出中浅成成矿的特点。成矿流体H-O同位素示踪显示,成矿早阶段流体的δDH2O-SMOW值介于-96.9‰~-89.0‰之间,δ18OH2O-SMOW值介于-4.3‰~4.5‰之间;主成矿阶段的δDH2O-SMOW值介于-90.7‰~-85.3‰之间,δ18OH2O-SMOW值介于-5.4‰~-0.2‰之间。由此认为,范家庄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且随着成矿流体的演化,大气降水的混入比例增加。综合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流体研究,认为范家庄金矿床应属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2.
小东大沟金矿床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东段王家店-天合兴多金属成矿带内,矿体的产出受断裂构造控制,与花岗斑岩、闪长岩等脉岩关系密切.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主成矿阶段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180~240℃)、低盐度(8%~11%)和低密度(0.92~0.98 g/cm3)的特征.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为地幔初生水,后期混入大气降水.硫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硫源为岩浆硫.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分析测试结果,认为小东大沟金矿床的形成与滨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形成的陆缘岩浆弧活动有关,为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3.
On the basis of results of the studies of primary fluid inclusions, and the hydrogen and oxygen isotope data, the authors concluded that the early-stage ore-forming fluid from the Jinchangqing gold(copper) ore deposit is a kind of sulfate type hot brine characterized by medium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genetically related to the late-stage ore-forming fluid derived from an acidic and more reduetive environment. However, the late-stage ore-forming fluid is a sort of low temperature and low salinity chloride-type hot brine which originated from a lower pressure, acidic and more oxidative environment. In general, the ore fluids were derived from the late-stage, or largely from the early-stage groundwater-derived meteoric water, which has a 12‰-17‰ heavier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 than the original rain water (δ^18O=- 15.3‰), and were formed during gold mineralization as a product of oxygen isotope exchange during the reaction between ore-forming fluid and wall rocks under a lower water/rock ratio condition.  相似文献   

14.
在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 通过流体包裹体和氢氧同位素研究, 探讨福建大田琴山铁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 均一温度均值355.6 ℃, 盐度(NaCl质量分数)均值4.4%, 流体密度均值0.65 g/cm3。流体演化成矿经历了400~420 ℃和240~280 ℃两个主要阶段, 其中400~420 ℃为晚矽卡岩阶段磁铁矿主要成矿温度, 形成深度约3 km, 该阶段以混合作用为主; 240~280 ℃为晚硫化物阶段铅锌矿主要成矿温度, 形成深度约1 km, 以沸腾作用为主。激光拉曼测试结果显示, 成矿流体含少量CH4和CO2。氢氧同位素显示, 早期成矿流体主要以岩浆水为主, 晚期成矿流体混入大量大气降水。研究结果表明琴山铁矿属于热液矽卡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15.
荒沟山金矿床为吉南老岭金-多金属成矿带内较具代表性矿床之一,产于元古宇老岭群珍珠门组地层之中,受韧性剪切带构造控制.按地质特征、矿物组合及矿脉之间的穿切关系,将荒沟山金矿床热液成矿作用划分为Ⅰ黄铁矿-毒砂-石英阶段和Ⅱ晚期辉锑矿-乳白色石英两个阶段.系统的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及显微测温研究表明:Ⅰ阶段石英中发育含CO2三相、碳质及气液两相3种类型的原生流体包裹体,成矿流体属不混溶的中低温、低盐度NaCl-H2O-CO2体系热液,在成矿过程中发生过不混溶作用而导致金等有用元素沉淀富集;Ⅱ阶段石英颗粒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属均匀的NaCl-H2O体系热液.碳、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Ⅰ阶段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Ⅱ阶段流体除继承早阶段的热液外,还有大气降水的混入;δD和δ13CV-PDB值分析结果证明两个成矿阶段流体均与地层发生过较强的水岩反应.矿床成因属于中温岩浆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6.
良山钼矿是近年来赣中地区新发现的钼矿,浅部矿体主要赋存于南华系浅变质岩系的构造裂隙中,矿石类型以含辉钼矿石英脉为主。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显微测温结果表明:含辉钼矿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呈星散状随机或成群分布,其形态多样,大小集中在2~15 μm,包裹体的类型主要有纯液相包裹体、富气相两相包裹体、富液相两相包裹体和含液体CO2三相包裹体4类,其中以富液相两相包裹体最为发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36~298 ℃,盐度为1.22%~10.11%NaCleqv,密度为0.78~0.99 g/cm3,成矿流体属中-低温、低盐度、较低密度流体;成矿压力估算为13~70 MPa,形成深度为0.5~2.6 km。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包裹体中气液相成分以H2O为主,气相中还有少量的CO2和CO。H、O、S同位素组成显示:成矿流体的δD值介于-61‰~-57.9‰,δ18OH2O值介于-3.32‰~-0.52‰,具有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的特征;成矿热液中的δ34S值介于-1.8‰~+1.9‰,具有岩浆硫的特征。综合成矿地质特征及相关分析,认为成矿流体可能与燕山期的岩浆活动有关,属于岩浆热液流体,混合作用及钾化作用是促进金属富集沉淀成矿的主要因素,推测矿床属于岩浆热液充填石英脉型钼矿。  相似文献   

17.
江西金山金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及矿床成因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金山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石英及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低盐度和低密度的特征;富含Ca2 ,Mg2 ,SO42-,CO2等;主要来源有变质热流体、富含有机质的大气降水形成的热流体和深源流体;流体的性质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一定的变化,矿床的形成主要是两期流体成矿作用的结果,是热液与构造的耦合;不同种类流体的混合、单一流体不混溶分离作用和盐水体系中有机质的参与是矿床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范家山铜金矿位于西秦岭北成矿亚带,温泉复式花岗岩天水斑岩夕卡岩钼铜金矿带的核心位置。矿床地质特征表明:范家山铜金矿体主要受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以及岩体附近的断裂破碎带的控制,以金铜矿化为主,围岩蚀变为夕卡岩化、角岩化及硅化、绢英岩化等。范家山铜金矿床主矿脉包裹体温度、盐度及H-O同位素研究显示,主成矿流体的盐度(S)为2.0%~11.0%(w(NaCl)eq),均一温度为120~345 ℃,主要集中在150~280 ℃范围,具有中温和中低盐度的特征,为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成矿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为(248.3±1.9) Ma(MSWD=0.67, N=9),表明成矿活动发生在印支早期。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范家山铜金矿为印支期早期陆陆碰撞导致地壳加厚背景下的夕卡岩型矿床,深部具有斑岩型成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西藏驱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床成矿流体对成矿的控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驱龙斑岩铜矿是冈底斯成矿带新发现的规模最大的超大型矿床, 形成于中新世.原生流体包裹体有5种类型, 主成矿阶段均一温度集中于240~650℃之间, 盐度变化于0.18%~52.04%之间, 明显分为高盐度高密度、低盐度低密度2类.可见含子矿物、液相、气相等包裹体共存现象, 且均一温度相近, 盐度相差很大, 表明成矿流体经历了沸腾过程; 氢氧同位素及单矿物微量稀土元素研究表明, 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斑岩岩浆体系, 而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天然热卤水有关的混合水, 且天然热卤水占优势, 属NaCl (F) -KCl (F) -C2H6-HCO3-CaSO4型流体.成矿流体总体显示出高温、高盐度、高矿化度、高氧逸度的还原性酸性流体特征, 并且富集Na+、K+、F-、Cl-、SO42-、CO2等成分, 以富F-为特征(F-/Cl- > 1, 平均为5.66), 这种特殊性质的流体特别有利于Fe2+、Cu2+等元素的迁移, 并最终在岩浆期后热液期富集成矿, 它是形成驱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床的必要条件; 流体减压沸腾及不同性质流体混合作用是促使金属离子沉淀富集的主要机制.对该矿床成矿深度(0.5~2km) 进行了探讨, 可作为该矿床勘查评价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任志  周涛发  袁峰  张怀东 《地学前缘》2020,27(2):353-372
东秦岭—大别钼成矿带斑岩钼矿床的成矿地球动力学、地球化学背景和成岩成矿机制等备受研究学者的重视,但仍有许多成矿学问题需要加强研究,特别是超大型钼矿床成矿系统的组成特征、形成与演化等还需要加以系统总结。本文以翟裕生院士的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沙坪沟斑岩钼矿床作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作者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归纳沙坪沟钼矿床地质特征,分析成矿系统的构成,通过综合对比研究,提取系统成矿特色。沙坪沟钼矿床形成于陆内伸展环境,是中国东部中生代大规模岩浆-成矿事件的产物,其含矿斑岩起源于古老下地壳+大别杂岩+岩石圈地幔,钼主要源自古老下地壳+大别杂岩,岩浆演化与热液活动持续了约24 Ma,形成了一个直径约为3 km左右的球状巨型斑岩钼成矿系统。成矿流体经历了由早期的高温、中盐度、较高氧逸度、低碱度、低pH值、低密度,中期的中高温-中温、低盐度与高盐度共存、低密度与高密度共存、低氧逸度、富CO2,向晚期的低温、低盐度、贫CO2、较高氧逸度、较高碱度、较高pH值、较高密度进行演化的过程,含Cl络合物由于温度、氧逸度下降和流体沸腾产生的相分离导致Mo的沉淀,形成了巨量钼金属的聚集。与国内外主要的斑岩钼成矿系统相比,沙坪沟钼矿床的成矿系统具有单矿体、巨系统、先天富、长孕育、多来源、高演化、多期次、超富集等鲜明的成矿特色。应用成矿系统理论,不断深入研究这一世界级超大型高品位斑岩型钼矿床的成矿作用和成矿过程,对于全面揭示斑岩型钼矿床的成因以及同类矿床的找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