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参照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北缘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层相关文献资料,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系统样品分析结果,在柴北缘寒武纪—奥陶纪地层中梳理和识别出了19层海相红层。其中,寒武纪地层中识别出了12层海相红层,奥陶纪地层中识别出了7层海相红层。除奥陶纪石灰沟组海相红层(QORB3,QORB4,QORB5及QORB6)为深水大洋红层外,其余15层海相红层均属浅水—半深水陆棚红层。依据海相红层及其上下层位所含化石,本文初步论述了各海相红层的大致时代,并与我国主要块体的同期海相红层进行对比。上述研究对进一步开展全国乃至全球寒武纪、奥陶纪海相红层分布及对比提供了基础数据和资料。此外,通过国内同期红层的对比,本文还讨论了河北唐山寒武纪海相红层的分布及中国南方中奥陶世大坪期—达瑞威尔期早期海相红层广布事件。  相似文献   

2.
海相红层是红层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前人地层学、古生物学等资料基础上,笔者在鄂尔多斯周缘露头区针对奥陶纪海相红层进行了专门研究,从中识别出7套奥陶纪海相红层。借助于对应地层中已报道的笔石、三叶虫、珊瑚等不同化石类别的特征分子、典型化石带或化石组合,基本确定了这7套海相红层的形成时代:自下而上分别为特马豆克期、弗洛期晚期(也许包括大坪期早期)、大坪期、达瑞威尔期、桑比期、凯迪期早期和凯迪期晚期。建立了鄂尔多斯周缘奥陶纪海相红层对比表,分析了奥陶纪海相红层形成环境和古地理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3.
湘西北的志留纪海相红层发育、鱼化石丰富,其中湖南澧县山门水库周边地区的志留系以含世界范围内胴甲鱼类乃至盾皮鱼类的最低层位而著称。然而前人在山门水库周边地区未曾系统开展志留系的地层学工作,含Shimenolepis graniferus等盾皮鱼类与中华棘鱼类鳍刺化石的准确层位以及相关志留纪地层的精确划分迄今尚无确切记载与详细讨论。依据2008年以来的3次野外地质考察、剖面测制、鱼类化石发掘与初步研究,对该地区出露的志留纪含鱼地层及层序进行了厘定,相关地层包括含丰富中华棘鱼类鳍刺化石的下红层溶溪组、含丰富盾皮鱼类化石的罗德洛统红层小溪组以及夹于二者之间、在本地区尚未见鱼化石的秀山组。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澧县地区志留纪含鱼地层的时代,并与华南其他地区志留纪含鱼地层进行了对比。研究工作的开展,不仅为深入研究胴甲鱼类乃至盾皮鱼类的形态学、系统学以及探讨有颌类的早期演化等方面提供了一批鱼类化石新材料,而且为华南扬子区志留纪两套海相红层——下红层与罗德洛统红层的划分对比及其时代归属提供了可靠的古鱼类学证据。  相似文献   

4.
西藏泥盆纪海相红层的分布与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宝玉  李明  武振杰 《地质学报》2019,93(10):2383-2402
在作者及前人对西藏地区泥盆纪地层学、古生物学等资料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对该区泥盆纪海相红层进行了初步的系统整理。共识别出6层(套)海相红层,它们是:早泥盆世扎西岗组海相红层(洛赫柯夫阶—布拉格阶)(XDRB1)和春节桥组上部海相红层(埃姆斯阶)(XDRB2),中泥盆世海通组海相红层(艾费尔阶)(XDRB3)和丁宗隆组底部海相红层(吉维阶)(XDRB4),晚泥盆世查果罗玛组(下部)海相红层(弗拉斯阶)(XDRB5)和羌格组顶部海相红层(法门阶)(XDRB6)。所有海相红层均形成于近岸或浅水碳酸盐岩台地环境,因此,属于浅水-半深水陆棚红层,此外,还讨论了中国南方泥盆纪海相红层的分布及全球法门期海相红层广布事件。  相似文献   

5.
贵州东北石阡地区的志留系出露良好、化石丰富,是华南志留系研究程度较高的经典区域之一。本文报道在该地区志留系经典剖面——雷家屯剖面以北新揭露的坉坪剖面。坉坪剖面上的志留系兰多维列统自下而上依次为“龙马溪组”、香树园组、雷家屯组、马脚冲组、溶溪组、秀山组和迴星哨组,可分别与其层型剖面进行良好对比,且沉积连续、化石丰富,特别是在溶溪组中部首次发现中国志留系中最低的含鱼化石层位。经过详细的地层、古生物、碳稳定同位素地层学等研究,在理清坉坪剖面志留纪地层的沉积、化石特征及序列的基础上,本文首次揭示该剖面志留系兰多维列统δ^(13)Ccarb的连续变化曲线,并在香树园组、雷家屯组和秀山组中识别出3次全球性δ^(13)Ccarb事件——早埃隆事件(Early Aeronian Event)、晚埃隆事件(Late Aeronian Event)和瓦勒古事件(Valgu Event),同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石阡地区志留纪的沉积环境演变。  相似文献   

6.
李明  林宝玉 《地质学报》2022,96(6):1895-1921
本文参照北京西山及国内外寒武系相关地层资料,在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北京西山寒武纪海相红层进行了初步研究。在西山寒武纪地层中,共识别出14层(套)海相红层,分别为:早寒武世下苇甸组1层B∈RB1(沧浪铺期);早—中寒武世早期3层B∈RB2、B∈RB3及B∈RB4(馒头期—毛庄期);中寒武世中期3层B∈RB5、B∈RB6及B∈RB7(徐庄期);中寒武世晚期1层B∈RB8(张夏期);晚寒武世早期2层B∈RB9、B∈RB10(崮山期);晚寒武世中期3层B∈RB11、B∈RB12、B∈RB13(长山期):晚寒武世晚期1层B∈RB14(凤山期)。所有14层海相红层形成于陆表海浅水环境,它们均属陆棚红层。红层分布模式说明,它们的形成与其附近的古陆有关。依据海相红层及其上下层位中所含的三叶虫化石,本文初步论述了各海相红层的大致时代,并与其他地区的同期海相红层进行了对比。此外,本文还讨论了山西东部寒武纪海相红层的层序和全球早寒武世沧浪铺期海相红层的广布事件。  相似文献   

7.
四川东部和重庆地区三叠纪海相红层分布及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综合分析四川东部和重庆地区的三叠纪地层资料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对研究区三叠纪海相红层的分布格局和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在四川东部和重庆地区三叠纪海相地层中初步识别出5组12段海相红层,分别是:飞仙关组(大冶组)红层(印度阶)、嘉陵江组红层(奥列尼克阶)、雷口坡组(巴东组)红层(安尼阶)、天井山组红层(拉丁阶)和马鞍塘组红层(卡尼阶),并将这些红层与相邻地区(湖北中西部和贵州)三叠纪海相红层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研究区所有海相红层均属于滨海-浅海陆棚相红层,四川东部和重庆地区三叠纪海相红层的碎屑物质及Fe_2O_3主要来源于康滇古陆和龙门山等高地。同时,文中还探讨了四川东部和重庆地区三叠纪海相红层纵向分布与古气候、古纬度、水深、植被、矿产、岩石颜色、构造运动等之间的关系。上述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全国乃至全球三叠纪海相红层分布规律研究和时代对比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  相似文献   

8.
<正> 西藏北部申扎地区奥陶纪及志留纪地层,是西藏地质局综合普查大队一分队于1978年发现的。1980年6—8月间,笔者对申扎县北约50公里永珠桥一带的奥陶系与志留系的分界,作了详细观察。在永珠桥南10公里的刚木桑与门德俄玛两沟之间,班戈县至申扎县公路旁右侧山脊上,测得奥陶系一志留系界线剖面如下:  相似文献   

9.
为了认识奥陶纪-志留纪之交的火山活动及事件年龄,对湖南桃源郝坪剖面的斑脱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五峰组顶部斑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442.2±8.1 Ma,该年龄反映了扬子地区奥陶纪-志留纪之交火山活动的时代,与国际地层委员会公布的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年龄(443.7±1.5Ma)相一致,同属晚奥陶世.奥陶纪-志留纪之交的火山活动对于探讨晚奥陶世生物绝灭、沉积环境变化与年代地层对比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奥陶系最上部赫南特(Hirnantian)亚阶全球层型的建议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在对鄂西宜昌王家湾和分乡、黔北桐梓红花园、黔东北松桃陆地坪 4条剖面的相关地层和主要门类化石做了新的无间断采集和重新鉴定笔石和腕足动物这两个重要化石门类的基础上 ,发现奥陶纪最末期—志留纪最早期的完整笔石序列与腕足动物等新的化石材料 ,初步了解奥陶纪末集群灭绝后生物幸存的基本特征。经过选择 ,特推荐宜昌王家湾公路旁穿越奥陶 -志留纪界线地层剖面作为建立国际赫南特亚阶的首位候选 (leading candidate)层型 ,并推荐桐梓红花园相关剖面作为辅助候选 (auxiliary candidate)层型。对建立全球赫南特亚阶界线层型的基本条件和国外相关剖面的优缺点作了分析。本文所识别的赫南特亚阶相当于两个笔石带 :下部 N ormalograptus ex-traordinarius- N.ojsuensis带和上部 N.persculptus带。典型的 H irnantia动物群的整体地质历程为奥陶纪最末期 ,相当于 N ormalograptus extraordinarius- N.ojsuensis带和 N.persculptus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扬子地区下古生界发育了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两套有效烃源岩,查清其发育环境及其控制因素具有重要的科学理论和油气勘探意义.晚奥陶世开始,扬子地区进入碎屑岩陆棚演化阶段;五峰期-龙马溪期,扬子地区主体为局限的深水陆棚环境,总体呈现出浅水陆棚、深水陆棚、次深海共存的古地理格局.沉积体系展布和沉积演化主要受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的汇聚作用控制.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下志留统烃源岩的形成与生烃母质生物的高生产力和高埋藏率、冰期-冰后期之交的气温快速转暖、海平面快速上升以及粘土矿物在有机质富集保存过程中的赋存驻留作用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扬子板块东南缘思南地区上奥陶统顶部—下志留统底部地层中普遍发育一层斑脱岩。选取思南县罗湾沱上奥陶统五峰组剖面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其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49±11Ma,限定了该区域奥陶系—志留系地层沉积年龄,为扬子板块东南缘思南地区奥陶系—志留系界线附近的火山喷发事件、地层年代学研究提供了较可靠的证据。449±11Ma的年龄与扬子板块北西大巴山一带的年龄数据高度吻合,但略晚于华北克拉通西南缘奥陶系顶部斑脱岩的年龄(449.0~465.8Ma)。其所代表的火山活动可能与华夏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有关。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晚期,多期次的火山喷发事件影响了当时的海洋化学条件、生态圈环境,造成中—晚奥陶世以来的生物灭绝事件及冰川启动。  相似文献   

13.
<正> 江西北部的奥陶系研究程度较高,但存在扬子地层区(介壳相)与江南地层区(笔石相)之过渡带的地层划分对比及与志留系的接触关系。我们在德安夏家铺于过渡带内采  相似文献   

14.
The Cretaceous System in Chin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utline of Cretaceous stratigraphy and paleogeography in China, which is based on rich data obtained from recent researches. Cretaceous deposits are widespread in China. Most strata are of nonmarine origin and marine sediments occur only in Tibet, western Tarim Basin of Xinjiang, Taiwan and limited localities of eastern Heilongjiang. All deposits are rich in fossils and well-constrained biostratigraphically. The stratigraphic successions of different regions are illustrated, and general 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have been introduced. The marine deposits are described in the Tibetan Tethys, Kashi-Hotan Region of Xinjiang, eastern Heilongjiang, western Yunnan and Taiwan; the nonmarine deposits are outlined from northeast China, southeast China, southern interior China, southwest China, the Shaanxi-Gansu-Ningxia region, and northwestern China intermontane basins. The sedimentary facies and paleogeography are diversified. In Tibet the basin evolution is largely related to the subduction and collision of the Indian Plate against the Eurasian Continent, and shows a tectonic evolution in the Cretaceous. Foraminifera are a dominant biota in the Tibet Tethys. Nonmarine sediments include variegated and red beds, coal- or salt-bearing horizons, and volcanic rocks. These deposits contain diverse and abundant continental faunas and floras, as well as important coal and oil resources. The Cretaceous stratigraphy and paleogeography in China have presented a foundation for geological studies.  相似文献   

15.
林宝玉  任纪舜  李明  武振杰 《地质学报》2018,92(10):2002-2017
根据中国主要块体奥陶纪达瑞威尔期地层学、古生物学和岩石学的特点,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9个块体,其中包括5个主要块体(扬子克拉通、中朝克拉通、塔里木克拉通、拉萨地块和喜马拉雅北坡)中达瑞威尔晚期—凯迪期早期海相红层的分布、岩性特征和古动物群。它们的岩性特征:如红色灰岩;古生物群特征:如牙形石Pygodus serra动物群,P.anserinus动物群和Hamarodus europaeus动物群,珊瑚Yohophyllum动物群,以及头足类Sinoceras chinense动物群均十分相似或相同。这就充分阐明,中华古陆块群(包括扬子、中朝和塔里木克拉通等)与冈瓦纳古陆北缘古陆块群(包括拉萨地块和喜马拉雅北坡等)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能在此之前它们同属于冈瓦纳古陆。这对于阐明中华古陆块群与冈瓦纳古陆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将海相红层分为两类:陆棚红层和大洋红层。陆棚红层主要见于寒武纪至三叠纪,大洋红层主要见于白垩纪至现代。  相似文献   

16.
南京汤山“白垩纪古溶洞岩层”的年代和成因新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汉奎  李越 《地层学杂志》2002,26(3):216-220
一些研究者将南京汤山葫芦洞的形成时代上溯到了白垩纪 ,认为洞内所见的红色、黄色岩层可与宁镇地区白垩纪的地层单元 ,如赤山组、葛村组或浦口组对比 ,是与赤山组同期异相的洞穴沉积物。通过对这套岩层在洞内外的产出状况、与围岩接触关系的进一步观察 ,并结合岩石学微相、重矿物、硼当量以及碳同位素的分析结果 ,它们的时代应是奥陶纪 ,由于受燕山期的构造和岩浆活动的影响 ,因而与汤山一带常见的奥陶纪地层在产状和岩性上有所差别 ,蚀变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局部较深的蚀变作用使原岩铁化或硅化  相似文献   

17.
轮南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位于塔北隆起轮南低凸起中部,是中国第一个海相碳酸盐岩特大型油气田。油气田发现于1988年,至2008年底控制+探明油气地质储量为18.78×108t。塔里木盆地长期构造沉积演化形成了轮南奥陶系碳酸盐岩大型古潜山及内幕背斜,潜山背斜具有古隆起控油,岩溶斜坡油气富集及准层状油气藏等特征。油气田区域性盖层为中—上奥陶统、下石炭统、上三叠统泥岩,主力烃源岩为寒武系—下奥陶统与中—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及泥灰岩,主要目的层为奥陶系石灰岩顶面之下200m范围内的潜山岩溶缝洞型储集体与内幕层间岩溶缝洞型储集体。通过缝洞系统预测评价、酸压储层改造、稠油掺稀开采等技术攻关,勘探开发一体化管理,创新了复杂碳酸盐岩勘探开发理论与配套技术,实现了轮南奥陶系油气产量储量的快速增长。论述油气田勘探与发现的历程,剖析了取得勘探突破的实践与认识。  相似文献   

18.
在开展西藏北部多巴区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时,对分布于申扎地区的志留纪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厘定了该区志留纪岩石地层单元,建立了生物地层层序。首次提出了该区志留系四分方案,并为确定奥陶系与志留系的界线位置提出了具体意见。为西藏乃至全国的志留系的研究与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