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引言和县奥陶纪地层出露于县境西北部(图1)。该区奥陶系虽早有报导,但未作详细研究。由于紧邻南京,因此长期以来均认为与宁镇山脉地层相似。 1961年,南京大学地质系师生在本区工作时,于早奥陶世地层中发现笔石。这一发现,对下扬子区奥陶纪地层的更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解决本区奥陶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1963年11月中旬张全忠、仇洪安、焦世鼎三人前往该区四碾潘三道坝口测制奥陶纪地层剖面。通过野外剖面的观察和大量化石的采集,初步认为和县奥陶纪地层和宁镇山脉一带并不相似。尤其是庙坡组、四碾潘组等含笔石页岩地层的发现及其生物群的研究,我们确认这里的奥陶纪地层与鄂西、黔北一带比较接近。为了对奥陶系笔石页岩地层进行更详细的研究,次年六月由张全忠、焦世  相似文献   

2.
黄溢流 《地质论评》1959,19(2):93-94
长江北岸江浦的大顶山区与宁镇山脉西段诸山,遥遥相对,它们之间虽只有一江之隔,但是两处的地层岩性却迥然不同,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朱森、李捷等所著宁镇山脉地质一书。仅在白垩纪及其后各纪地层的论述中,涉及到浦口一带的情况,至于本区白垩纪以前的地层情况则根本没有提到,这显然是由于很难与宁镇山脉系统对比之故。大顶山区的古老  相似文献   

3.
王金培  韦新育 《地质论评》1960,20(6):238-238
南京市与江浦隔江遥遥相望;南京市的宁镇山脉地层,调查得很为详细,但江浦一带山系与宁镇山脉则是两个系统,研究得较差,特别对其地质时代,一直悬而未定,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远在1920年-1924年间,有刘季辰及赵汝均等测有25万分之一江苏南部地质图,及江苏地质图中,认为其时代应属石炭纪;朱森、李捷等著的“宁镇山脉地质”  相似文献   

4.
南京龙潭五通系胴甲类鱼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绪言龙潭是沪宁线上的一个小车站,在南京城东约三十余公里。自从1932年李四光及朱森两教授研究过龙潭及其附近的地质之后,宁镇山脉一带的地层,便进一步地奠定了基础。本文所说的五通系,就是李四光先生的乌桐系,也就是宁镇山脉地质(2)内所述的乌桐砂岩和乌桐石  相似文献   

5.
宁镇山脉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与镇江市间,该地段滨邻长江南岸是一系列近东西向的山体的总称。宁镇山脉是我国最早开展地质工作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矿产基地。本世纪初,中外学者就开始在该区进行地质调查。1935年,李毓尧等在较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基础上,发表了闻名中外的“宁镇山脉地质”专著。解放以来,不但全区先后开展过1/20万和1/5万区测工作和为矿产普查勘探而投入了数以千计的钻探工作量,而且,不少教学、科研和生产部门还在区内进行过各种专题性的研究工作。因此,宁镇山脉可谓之是我国地质研究工作的摇篮之一。  相似文献   

6.
对安徽巢县青龙群时代的认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正> 安徽省巢县一带是苏、皖长江沿岸海相三迭系发育较好的地区之一。因与江苏宁镇山脉同期地层沉积相似,故已往多将这一地层与宁镇山脉青龙群对比,时代定为早三迭世。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安徽省地质局有关地质队及华东地质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在宁镇山脉及安徽铜陵、怀宁、贵池等地的三迭系做过许多工作,由于采到当时认为是中三迭世安尼锡期的菊石,从而将其时代改定为早、中三迭世,并进一步分为若干组。  相似文献   

7.
我们对江苏南部中、下泥盆统茅山砂岩进行了古地磁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杨子地块早、中泥盆世时期处于赤道附近;(2)在晚侏罗一早白垩世期间,宁镇山脉相对于无锡地区顺时针水平旋转了37.5°,茅山山脉在晚白垩世相对无锡地区逆时针水平旋转了30.7°,(3)宁镇和茅山地区茅山砂岩的层位,似应上升到无锡地区茅山砂岩的上段中、下部.  相似文献   

8.
张俭  邢风鸣 《地质论评》1984,30(3):264-266
我们曾在宁镇山脉从事过耐火粘土、铜铁、铅锌矿的找矿勘探工作,获得一些新的认识。现作一介绍,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  相似文献   

9.
一.绪论宁镇山脉位扬子沉积区的东段(图1),其研究历史,已近百年。早期在此做过“工作”的是一些帝国主义的所谓地质学者如李希霍芬(Richthofen)等。中国人正式  相似文献   

10.
张俭  蒋斯善 《地质论评》1966,24(1):72-74
高骊山段一名最早见于李四光、朱森的“南京龙潭地质指南”(1932)一书中,但在李毓尧等著的“宁镇山脉地质志”(1935)一书中才有详细的描述,并在高骊山、龙潭、赤燕山等地采得植物化石及瓣鳃类化石碎片。植物化石主要有:Lepidoden-  相似文献   

11.
层面是沉积岩的原生构造,层面方位变化一直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近年来,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使地质学文献中所称的弗林图解得以推广。本文试图应用组构电算处理的宁镇山脉层面方位数据,作出弗林图解,进而分析宁镇构造地质中的某些问题,从而为解决宁镇山脉某些有争论的构造地质问题提供一些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在下扬子地区石炭系黄龙组中部,普遍发育着一套团块状巨晶灰岩,夏邦栋(1959)在研究宁镇山脉地质时,将其视为底砾岩。由于石炭系是长江中下游铁、铜等金属矿床的主要控矿层位和苏、浙、皖三省寻找油气的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地矿局于1986年元月19日至23日在南京召开《宁镇山脉地质志》评审会议。 50年前,地质前辈曾编著《宁镇山脉地质》一书。50年后,宁镇地区的地质研究工作广泛深入,特别是这一地区的1:5万区调工作基本完成,获得了丰富的地质矿产成果和资料。江苏省地矿局根据地矿部有关编著地质志文件的精神,决定按省内构造单元编著《宁镇山脉地质志》,于1984年底将此项任务交给江苏区调队。经过一年的努力,区调队较好地完成了此项任务。该志分6章26节,46万字,插图273张,表格127张,图版21版。参加评审的有地矿部地矿司、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大学地质系、合肥工大地质系、南京地矿研究所、安徽省区调队和地质研究所、江苏地矿局所属有关单位等代表。地质志的编著,使宁镇地区的地质研究工作获得了明显的提高。如在“地层”部分,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苏、浙、皖地区石炭系分布广泛,发育较全,含化石较丰富,地层时代和划分的分歧也较少。长期以来,关于中、下石炭统的分界,一直沿用李四光(1930)、朱森等(1935)对宁镇山脉的研究成果,以黄龙组下部白云岩底部的假整合面(即淮南运动),作为二者的分界线。但近廿年来,这一分界线似乎又成为一个争论的问题。有些地质古生物工作者将该白云岩与其上结晶灰岩的接触关系,视之为假整合,故将其单独划分出来,命名为“老虎洞白云岩”(夏邦栋,1959),归入下石炭统。有的生产单位又将它改称为“老虎洞组”(江苏省地质局区调队,1972),并认为宁镇山脉的老虎洞组与苏浙皖交界地带的白云  相似文献   

15.
前言汤山金矿点的发现是1980年我队对宁镇地区进行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普查中发现的。82年我队又在该区开展了包括整个汤山短轴背斜在内的7KM~2的岩石地球化学测量详查工作。通过工作认为:(1)在奥陶系中、下统(O_1 h+d、O_2 t、O_3 t)的碳酸盐岩中存在一个金的高背景(矿源层)层位。(2)测区的主要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卡林型金矿的主要地质、地化特征基本相似。具有一定的找矿意义。测区地质概况测区位于宁镇穹断褶束转折部位,局部构造为一穹窿状短轴背斜,向西倾伏。背斜北翼地层出露较全,东南翼受断裂影响下跌,被第四系复盖。出露地层以寒武系上统及奥陶系的  相似文献   

16.
宁镇山脉处于西太平洋外带,郯城—庐江断裂带之东侧。中生代,由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洲大陆的斜向俯冲和郯城—庐江断裂带的左行剪切活动,造成了沿江下扬子地区一系列的 NE 向剪切拉张盆地和剪切挤压褶皱山系。宁镇山脉正是在这种构造背景上形成的剪切挤压褶皱山系。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苏、浙、皖地区石炭系分布广泛,发育较全,含化石较丰富,地层时代和划分的分歧也较少。长期以来,关于中、下石炭统的分界,一直沿用李四光(1930)、朱森等(1935)对宁镇山脉的研究成果,以黄龙组下部白云岩底部的假整合面(即淮南运动),作为二者的分界线。但近十年来,这一分界线似乎又成为一个争论的问题。有些地质古生物工作者  相似文献   

18.
宁镇山脉发现前震旦系——埤城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以往,认为宁镇地区最老地层是震旦系。1977—1984年,江苏区调队在开展宁镇山脉—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期间,于镇江东部第四系覆盖区的制图钻孔中,揭露出一套变质岩层。在丹阳县埤城附近由江苏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施工的验证孔表明:—300m以上所见和制图孔岩芯(性)相似;其下至800m变质程度有渐进加深的趋势,并有混合岩化,证实本区深部有变质岩系的存在。1986年春,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李坤英等测定角闪石K-Ar表面年龄为1771±5百万年,这是目前宁镇地区发现的最古老地层——埤  相似文献   

19.
<正> 湖北东部黄石一带,历年来被归为中石炭统底部的白云岩段,有时称为“大埔组”,常与广西大埔组或宁镇山脉的老虎洞组相对比。但迄今为止均未采到生物化石。1976年,盛金章等报道南京金丝岗地区老虎洞组白云岩中采到Diphyphyllum sp.及Lithostrotion sp.等珊瑚化石,而归于早石炭世;嗣后,陈敏娟等(1980)报道,江苏龙潭黄龙山及南京附  相似文献   

20.
吕桂德 《地质论评》1959,19(9):391-391
1959年7月下旬,我们在进行宁镇山脉五万分之一综合地质测量的踏勘中,在下关与燕子矶间的幕俯山发现了寒武纪地层。从此,关于宁镇山脉究竟有无寒武纪地层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这一发现使我俩对下扬子地区的地史发育和大地构造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详细情况须待测量工作完毕后再作介绍,现仅对幕俯山寒武纪地层作一简略说明。幕俯山寒武纪地层出露在达摩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