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7 毫秒
1.
采用现场测定方法 ,研究了硬壳蛤稚贝野外中间培育的适宜初始规格以及直接底播、袋中加砂底播、袋中加砂笼养和袋中无砂笼养 4种野外培育模式的效果。结果表明 ,硬壳蛤稚贝进行野外中间培育的适宜规格为壳长大于 2— 4mm。在 4种培育模式中 ,直接底播和袋中加砂底播模式效果比较理想。直接底播的稚贝 ( 30 0 0粒 /m2 )经过 2 8天便可由壳长2 .62mm长到 9.47mm ,达到播种规格 ;经过 62天的培育可以长到 1 7.5 1mm ,成活率可达83.3%。利用袋中加砂底播模式培育的稚贝生长速度略低于直接底播的稚贝 ,但成活率略高于直接底播的稚贝 ,可达到 89.8%— 94.5 %。与上述两种培育模式相比 ,袋中加砂笼养和袋中无砂笼养模式培育的稚贝生长速度较慢 ,其中以袋中无砂笼养模式培育的稚贝生长速度最慢 ,成活率最低。在这两种培育模式中 ,下层稚贝生长最慢 ,其次为中层稚贝 ,再次为上层稚贝  相似文献   

2.
2004年11月至2005年1月利用涌流装置和浓缩扁藻进行了大獭蛤(Lutraria(Psam-mophila)maxima)稚贝的中间培育实验。实验所采用的涌流流量为500 mL/min,扁藻密度分别为8 870个/mL±512个/mL和3 368个/mL±557个/mL,稚贝的培育密度分别为20 000,35 000,50 000粒/m2。结果表明,过高的扁藻密度不利于大獭蛤稚贝的摄食,并会造成稚贝的死亡。只有在适当的扁藻密度和涌流流量条件下,大獭蛤稚贝才能正常生长。不同的稚贝培育密度对稚贝的生长存在影响,密度越高,生长越慢;水温低于15℃时,稚贝摄食停止,生长缓慢;稚贝在游离状态下与铺沙条件下的生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幼虫和稚贝存活率的高低是人工育苗成败的关键。本文探究了复合益生菌和底质深度对硬壳蛤幼虫与稚贝的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和变态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在投喂S2益生菌(添加丁酸梭菌代谢物的乳酸菌复合菌群)后, 小个体硬壳蛤幼虫比例减少, 幼虫的生长率和变态率显著提升; 在不同温度下, S2益生菌对来自不同地区幼虫的特定生长率有显著影响, 其中天津地区种贝所产幼虫(25℃)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幼虫(20℃), 而福建地区种贝所产幼虫(25℃)和对照组幼虫(20℃)无显著差异。此外, 3 mm深度的沙质底质显著提高了幼虫生长率、变态率和出足率。埋栖在0~3 mm深度的稚贝比例显著高于3~9 mm深度。因此,筛选促进硬壳蛤生长发育、提高成活率的复合益生菌, 确定适宜硬壳蛤生长发育的最佳底质深度, 可进一步优化其人工育苗技术, 对于大规模开展硬壳蛤人工育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菲律宾蛤仔稚贝摄食、呼吸和排泄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对菲律宾蛤仔稚贝的呼吸、排泄的影响以及在25℃下菲律宾蛤仔稚贝对4种单细胞藻类的滤食率.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对菲律宾蛤仔稚贝耗氧率、排氨率有显著影响,菲律宾蛤仔稚贝在12-32℃范围内,排氨率随温度的升高呈峰值变化,在26℃排氨率达到最大值然后开始下降,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耗氧率(OR)和温度(t)的回归方程为:OR=0.0155e^0.696t,R^2=0.9291.O:N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菲律宾蛤仔稚贝呼吸Q10平均3.8,排泄Q10平均是1.88.菲律宾蛤仔稚贝在单位时问内(g/h)对4种藻类的滤食率高低依次为扁藻〉小球藻〉金藻〉角毛藻,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5.
低盐度形成的微生物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环境因子在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稚贝附着过程中的调控作用, 作者探讨了低盐度对微生物膜生物构成、群落结构的影响及所形成微生物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 研究微生物膜的日龄与干质量、细菌密度和硅藻密度、叶绿素a含量的关系及其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通过DGGE指纹图谱技术对微生物膜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盐度13和23时形成的微生物膜能有效促进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 且盐度23、28d时稚贝附着率最高, 达到72%。相关性分析表明, 微生物膜的诱导活性与盐度、干质量、细菌密度、硅藻密度、日龄呈显著正相关性, 与叶绿素a无相关性。微生物膜的干质量、附着细菌密度及底栖硅藻密度明显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增加, 叶绿素a含量与微生物膜日龄无显著相关性。细菌群落在厚壳贻贝稚贝附着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硬壳蛤(Mercenariamercenaria)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两种类型改性粘土(聚合氯化铝改性粘土MCⅠ,硫酸铝改性粘土MCⅡ)对其急性、亚急性毒性实验。96h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MCⅠ和MCⅡ对小规格硬壳蛤[壳长(1.98±0.05)mm,壳高(1.75±0.04)mm]的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4.91和1.85g/L,对大规格硬壳蛤[壳长(5.70±0.15)mm,壳高(5.09±0.13)mm]的LC_(50)分别为5.77和3.40g/L。亚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浓度低于1.0g/L的MCⅠ和MCⅡ未对两种规格硬壳蛤的存活产生影响;硬壳蛤滤水率随改性粘土用量增加而降低,其中0.1g/L的MCⅠ和MCⅡ对两种规格硬壳蛤滤水率无影响, 0.5g/L的MCⅡ对两种规格硬壳蛤滤水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而MCⅠ仅对小规格硬壳蛤滤水率有影响;当改性粘土浓度升高至1.0g/L,两种规格硬壳蛤的滤水率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生长率的结果显示,仅1.0g/L的MCⅠ和MCⅡ显著影响小规格硬壳蛤生长。多年的应用结果表明,现场能有效消除有害赤潮藻华的改性粘土用量为4—10t/km~2,低于本实验中对硬壳蛤产生影响的改性粘土浓度。另外,我国近海实际养殖过程中投放的硬壳蛤通常为1cm左右,大于本研究中的硬壳蛤规格。据此可以推断,改性粘土在现场治理藻华的同时不会对其存活和生长产生不良影响。本研究结果将为改性粘土在近海养殖水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珠母贝人工繁育优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室内水泥池分别进行了移池培育、不同种类附着器、光照强度、水流和冲洗对珠母贝附着幼虫变态和稚贝存活的研究,结果表明:附着密度为2.18个/cm~2±0.50个/cm~2时,移池培育,其变态幼虫密度为0.95个/cm~2±0.13个/cm~2,20 d稚贝存活密度0.41个/~2±0.08个/cm~2,移池培育显著提高附着幼虫变态和稚贝存活;附着板、附着绳、网片、小石块变态幼虫密度分别为0.70个/cm~2±0.08个/cm~2、1.38个/cm~2±0.15个/cm~2、0.97个/cm~2±0.12个/cm~2、1.04个/cm~2±0.28个/cm~2,稚贝存活密度分别为0.36个/cm~2±0.06个/cm~2、0.62个/cm~2±0.07个/cm~2、0.45个/cm~2±0.07个/cm~2、0.60个/cm~2±0.08个/cm~2,附着绳显著提高附着幼虫变态和稚贝存活;光照强度为300~600 lx时变态幼虫密度为0.87个/cm~2±0.07个/cm~2,20 d稚贝存活密度0.45个/cm~2±0.08个/cm~2,强光不利于幼虫的变态和稚贝存活;水流速为2.3 cm/s时变态幼虫密度为1.08个/cm~2±0.07个/cm~2,20 d稚贝存活密度0.87个/cm~2±0.07个/cm~2,冲洗的变态幼虫密度为1.64个/cm~2±0.19个/cm~2,20 d稚贝存活密度1.00个/cm~2±0.12个/cm~2,水流或冲洗显著提高附着幼虫变态和稚贝存活.  相似文献   

8.
为查明大神堂浅海菲律宾蛤仔养殖的适宜密度和生长特征,开展了放养密度对不同养殖阶段蛤仔生长与存活的影响试验。幼贝初始规格为壳长5.6±1.3 mm,养殖密度设置为8 000粒/m2、4 000粒/m2;成贝期,养殖密度设置为500粒/m2、1 000粒/m2、2 000粒/m2、4 000粒/m2。经26个月的养殖,结果表明:在幼贝期,当幼贝壳长小于22 mm时,两密度试验组生长速度及存活率无显著差异,当幼贝壳长大于22 mm时,高密度组生长缓慢,差异显著。在成贝养成前期,各密度试验组壳长无显著差异,随着蛤仔的生长,当壳长达到30 mm以上时,4 000粒/m2密度组生长速度显著低于其他组,其他各组间差别不明显;4 000粒/m2密度组蛤仔死亡率高于50%,其他组死亡率在15%~22%之间;另外,4 000粒/m2密度下蛤仔繁殖期的肥满度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而其他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因此,2 000粒/m2为该海域蛤仔养殖的适宜密度,适于培育大规格商品贝。  相似文献   

9.
为查明温度、盐度和密度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稚贝生长和存活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响应面法构建了不同环境条件下蛤仔生长存活模型并进行分析。实验设计了3因素(温度、盐度、密度)和3水平(-1、0、1),以稚贝壳长为响应值,探究温度、盐度、密度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对蛤仔稚贝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研究表明,培育73 d后,温度、盐度、密度的二次效应对蛤仔稚贝的壳长生长影响极显著(P<0.01)。随着温度、盐度、密度的升高,蛤仔壳长生长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即表现出抛物线形特征,其中盐度对稚贝的壳长生长影响极显著(P<0.01)。然而,三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蛤仔壳长生长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壳长预测值Y对应自变量温度(T)、盐度(S)和密度(D)的二次多项回归方程:Y=-6.331 05+0.276 5T+0.573S+0.689D-0.005 66T2-0.013 7S2-0.115 9D2。本研究通过二次响应面回归方程构建了不同环境下蛤仔苗种的生长模型,得出稚贝最适生长环境...  相似文献   

10.
织锦巴非蛤稚贝盐度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水温25.7~28.4℃、pH7.6—8.2条件下织锦巴非蛤(Paphia textzle Gmelin)稚贝对不同盐度的适应性,实验结果表明,织锦巴非蛤稚贝生存适宜盐度为22-3~35.86,生存最适盐度为26.0~27.3,表明该贝类属典型广盐性的滩涂贝类。此外,当盐度变化超出最适范围时,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