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探讨稀有金属的高温钠质交代岩形成时特定的构造条件积物理-化学特征。深成型的构造要素——变余压碎岩和变余糜棱岩——控制着具有同生的细粒浸染矿化的交代岩体的构造。岩石变形的程度,决定着高温的(650~600℃以上)携带钠的热液流的渗透作用的速度,控制着钠的浓度梯度的形成和交代分带性的扩散-渗透型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门学科发展的方向,都是要求它的资料数字化和定量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结论是一元的,它的结果是可以再现的,也就是说,这个结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后人的验证。沉积地层的形成年龄是地质学家关注的重要实验数据之一,令人遗憾的是在目前发表出来的年龄数据中,很少能够经得起复验和不同方法、不同实验室之间的比对。出现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样品的采集没有一定的规范,大多数样品的采集点只有一个笼统的地名,或者是某个地层剖面的总称。既没有明确的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也没有为采样而设置的标志。一人、一家所获得的…  相似文献   

3.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我国未来城市建设的唯一选择,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除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与合理的城市人口规模外,还必须具有一种有效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其中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体系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合理的人口规模应与城市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有效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需的物质载体,而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则是城市可持  相似文献   

4.
成矿规律的研究工作是一门新的年青的地质科学,它是研究矿床在空间的依存关系和分布关系,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及周期旋廻性,矿物共生关系及矿床形成的内在联系的总和.也就是研究成矿作用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在地质构造上分布的规律,矿质的分散和富集所表现的矿物-地球化学的特征.成矿预测是在研究成矿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依据大量的实际资料,反映矿产在地理上的实际分布和推测的分布范围,反映成矿区的位置.根据成矿条件划分不同的预测极别,指出发现矿床的空间位置.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生活的快速进步,对各种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都会注意事务管理的质量,档案管理的水平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档案关系着人们的整体信息,是绝对不能外泄的。对于医院来说,档案是患者的隐私,是不能让除亲人以外的其他人知道的,因此,必须要对医院的档案进行严格有效的管理。为了加强医院档案的管理,医院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辅助管理人员的工作,这样可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但是,在医院计算机档案管理的工作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要将它们解决好,这样才能使管理的工作发展的更加优越。  相似文献   

6.
充满流体的多孔地质介质的基本状态,与干燥多孔介质的基本状态是明显不同的。干燥介质的大部分变形是非弹性的且与时间无关。可是,孔隙流体的存在以下面两种方式影响介质的特性。当加荷速率低时,由孔隙流体流动引起的排水导致一个固有时间的依赖性。在地面沉降或固结时看到了这个现象。当加荷速率高时(如地震),在介质的特性中,流体流动即排出的水是微不足道的,但孔隙压力的增大成为重要的。目前的分析是在无排水扰动的情况下推导的。  相似文献   

7.
简要评述了构造地貌的研究.并以青藏高原西北缘克里雅河流域地貌演化说明了构造变形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历。以西域砾岩顶部的玄武岩作为区域构造地貌的标志,获得的高质量Ar-Ar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1.09Ma±0.13Ma。该年龄不仅代表了西域砾岩沉积结束的时间,并制约了区域风沙堆积时代的下限,是一个重要的气候环境变化的转折点。更重要的是,该年龄标志了克里雅河演化的开始,即目前可观察的克里雅河的历史不过1.1Ma。另外获得的系统、丰富、翔实的沉积学、构造地质学、低温热年代数据和克里雅河流域地貌的测量结果还揭示了上新世晚期以来区域强烈的变形与构造地貌的演化。获得的重要结论还包括:能够分析恢复的前克里雅河的历史不超过西域砾岩沉积期,能够推测的青藏高原西北缘河流体系演化的最老历史不超过上新世阿图什组沉积期。在中新世乌恰组沉积时,基本观察不到青藏高原现今地貌体系产生的沉积作用的记录,而是更老的前青藏高原构造地貌格榘对沉积体系产生的影响。青藏高原的主体可能在中更新世早期前后才抬升进入冰冻圈。现今的克里雅河地貌主要是在区域构造抬升中由冰川融水侵蚀形成的。克里雅河源头可能残留了青藏高原演化的关键记录。  相似文献   

8.
常本春  陈锁忠  陈玲  徐网谷 《水文》2006,26(2):43-47
本文在研究孔隙地下水流可视化模拟系统框架的基础上,较详细地阐明了基于GIS的孔隙地下水流模拟概念模型的构建、模型的时间与空间离散、计算参数的自动赋值、模型的可视化拟合、模拟结果的可视化表达等的技术路线与实现的具体方法,基本实现了GIS与孔隙地下水流模拟模型的紧密集成以及孔隙地下水流模拟过程的可视化,为其它类型的地下水流可视化模拟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一些探索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进行这项工作的目的是利用微生物的生物测定法MetPLATEM^TM,评价径流、被金属污染的土壤、Marrakech区两个采矿点的地下水中的金属毒性。这种生物测定方法主要是根据金属污染引起的Esther ichia大肠菌突变株的β半乳糖苷酶的特异性抑制。两个矿区所有采样站的河水样全部都是毒性的.而且呈现出的酶抑制超过87%.矿区C中SWA4和SWB1站除外。这些河水的Cu和Zn的浓度高。说明MetPLATE表现出了剧毒性。B和C矿河水的pH值在2.1和6.2之间变化,可能是金属的活化作用造成的,这就提出了这些矿区酸性矿山排水的问题。生物测定的MetPLATE方法还应用于酸性水污染的尾矿和土壤的测定。结果表明.由于可溶性Zn和Cu的浓度较高导致这些土壤和尾矿的毒性高。地下水毒性测试使用的MetPLATE方法说明。除了B矿GW3外、(潮湿季节抑制作用95.3%,干燥季节抑制作用82.9%),其余的呈现出的金属的毒性都低,抑制作用为2.7—45.5%。这种毒性高的原因主要是铜(189μg Cul^-1)和锌(505μgZnl^-1)的浓度高于常见的浓度。这些结果说明这两个含金属矿附近的不同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观察的总的趋势是MetPLATE测定的金属毒性随着研究的母岩中总金属浓度和移动的金属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MeIPLATE生物测定是评估水样和土样金属毒性的可靠而且快速的生物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
花岗岩中锆石的韵律环带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相  王汝成 《矿物学报》1993,13(2):124-129
花岗岩中锆石的电子荧光观察和微量元素分析表明,锆石中的韵律环带结构主要是以较宽的浅灰色条带与较窄的灰黑色条带交替重复出现而形成的。相应于条带灰度的变化,呈负相关性的锆与呈正相关性的铀的含量亦在起伏变化。由于锆石中铀与锆的类置同象置换是非常有限的,锆石中铀含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铀的分配系数的变化。因此,当含铀锆石的结晶过程处于非理想体系时,它以固溶体相变的形式来协调固液界面的局部体系与整个花岗质熔体的热力学平衡,从而形成含铀锆石的两种固溶体相交替生长的韵律环带结构。  相似文献   

11.
寒武系是塔里木盆地当前油气增储上产的重点层系,恢复寒武纪的盆地原型是油气勘探的重要基础。利用最新的钻井、地震及露头资料,以沉积相为研究实体,将盆地充填与周缘构造演化相结合,由点→线→面进行分析,恢复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纪不同时期的构造-沉积环境,并建立了相应的盆地充填演化模式。塔里木盆地寒武纪经历了一次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包括早寒武世早期快速海侵→中寒武世海退、晚寒武世缓慢海侵→寒武纪末海退两个次级旋回,分别对应沉积演化的2个阶段:塔西克拉通内坳陷早寒武世的碎屑滨岸-陆棚相→局限台地相→中寒武世的蒸发台地相,晚寒武世的局限台地相→寒武纪末期的台地暴露不整合;塔东克拉通边缘坳陷为深水盆地相,经历了硅质泥岩→泥岩与灰岩薄互层→碳酸盐岩的岩相演化。寒武纪塔里木原型盆地特征及演化主要受控于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其构造-沉积格局经历了由震旦纪末的南北分异格局向中-晚寒武世的东西分异格局的演变。  相似文献   

12.
南黄海悬浮体的垂直分布特性及其指示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点研究了南黄海典型断面的悬浮体垂直分布特性及其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四季南海黄海北部断面悬浮体分布的共同特征是西高东低,冬、春季鲁北沿岸流携带悬浮体向南输运和黄海暖流北上是南黄海与北黄海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夏半年南黄海中部断面深水域存在的表层云团状悬浮体高值区或"中层悬浮体最大值"现象与该海域的生物活动具有密切的联系;冬、春季苏北浅滩外侧海域近岸区的悬浮体含量显著高于夏、秋季,且冬半年近岸区的悬浮体具有向外海输运的趋势;长江口东北部断面各季节均存在2个悬浮体高值区,其中位于断面西部近岸海域的高值区与长江冲淡水(夏季)或苏北沿岸水(冬季)的影响有关,位于断面东部深水域处的悬浮体高值区是黄海西部沿岸流物质输运的结果,并与济州岛西南部海域的泥质区总体相对应,黄海与东海的物质交换过程主要通过夏季长江冲淡水东北向扩展与冬半年黄海西部沿岸流南下和黄海暖流北上进行。另外,水体层化和陆架锋也显著影响着南黄海悬浮体的垂直分布状况,锋面是控制夏季悬浮体向外海深水区输运的主要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是储层成岩过程被自生矿物晶格所捕获而形成的油气水包裹体 ,它们记录了油气水充注储层时的组成、性质以及物理化学条件。不同自生矿物或不同期次的胶结矿物捕获的包裹体 ,其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不同 ,这些特征是油气藏形成演化历史的直接标志。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田是一个侏罗系生烃、第三系储集的成藏系统。文章通过包裹体类型、成岩矿物期次、烃类包裹体成分以及均一化温度和盐度等分析 ,证明南八仙油田上第三系与下第三系有着不同的油气注入和成藏期次 :下第三系的油气藏为两期充注的结果 ,而上第三系油气藏则主要为一期成藏。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以及南八仙第三系埋藏史和古地温资料推断 ,南八仙油田下第三系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时期为渐新世和上新世 ,上第三系油气成藏的地质时期为上新世。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孔洞-裂隙(简称"孔-隙")赋存条件下的裂纹扩展规律,利用RFPA软件,对不同裂纹倾角及不同非均质系数下的岩体破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获得其裂纹扩展过程、声发射规律、应力-应变曲线,同时与原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完整试样裂纹沿着剪切方向产生,含孔-隙试样裂纹沿裂隙尖端及孔口侧边产生;翼裂纹贯穿试件的同时,在预制裂纹尖端或孔口侧边产生水平方向的次生裂纹,并产生分叉,非均质系数影响次生裂纹走向;压载前期试样以拉破坏为主,压载后期以拉-剪组合破坏为主,次生裂纹的产生与剪切破坏有关;声发射累计能量与声发射累计数前期缓慢增大,后期迅速增大,预制裂纹倾角越小,非均质系数越大,声发射累计能量越大;不同裂纹倾角及不同非均质系数试件的应力-应变曲线均经历3个阶段:弹性变形阶段、非线性变形阶段及残余变形阶段,孔-隙的存在降低了试样的峰值强度,影响试件的脆性度。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认识孔-隙相互作用规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袁野  罗正玮  李月 《世界地质》2006,25(1):91-94
针对地震勘探资料含加性强随机噪声,已提出用混沌振子系统检测同相轴的方法。就同相轴完整程度对系统检测效果影响进行研究表明,对于含有不同个数Ricker子波的同相轴,个数越多,同相轴可检测的速度分布带越大,越接近准确速度,系统检测SNR越好;对于不同截断长度的同相轴,可检测的最佳SNR均出现在准确速度上;同相轴长度一定的情况下,扫描速度相同时,同相轴起始道序号越小,检测SNR越好。  相似文献   

16.
“源热共控”中国近海盆地油气田“内油外气”有序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源热共控油气形成,烃源岩是油气形成的内因,热是油气形成的外因,内因和外因缺一不可,二者耦合作用控制了含油气区内油气的形成、资源潜力与分布模式。中国近海沉积盆地主要属于新生代伸展盆地或张扭盆地,古近纪发生裂陷,早—中中新世发生区域性热沉降,晚中新世以来新构造活动在多数盆地比较活跃。中国近海新生代盆地烃源岩主要形成于古近纪...  相似文献   

17.
童金南  王德珲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2):1321-1326
二叠纪末大灭绝之后,三叠纪初残存期和复苏期生态系研究成为当今热点。这也是2005年5月在安徽巢湖召开的“三叠纪年代地层与生物复苏国际学术会议”上的主导论题。逐一介绍了会议学术报告的主题内容,以期提炼相关领域的学术关键和学科发展趋向。学术主题之一是早三叠世年代地层格架,尤其是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层型;第二是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灭绝和环境事件的表现形式和过程;第三是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及早三叠世微生物岩及其代表的特殊生态系;第四是灭绝事件后三叠纪初一些关键生物类别的演变历程;第五是中生代初生态系复苏过程和型式;第六是早三叠世生物迟滞复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济阳坳陷桩西油田L451断块断裂特征及其封闭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451断块的基底形态为一典型的凸起-缓坡边缘构造坡折带,盖层沿基底斜坡向上超覆,呈单倾形态,构造简单,油气主要受断层控制。区内共发育6条断层;走向为NNE向和NWW-EW向两组,其中NNE向断层形成早且具生长性质,NWW-EW向断层形成晚,两组断层相交构成墙角式断块。在分析断层几何特征基础上,从断层活动期与油气运移期的匹配关系、泥岩涂抹带的是否连续分布等因素分析了研究区断层的封闭性,最后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综合评价了各砂体的封闭性,评价结果与油田钻井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9.
人造金刚石孕镶钻头唇面状态与钻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金刚石在孕镶钻头中均匀分布为基础,从理论上推导出唇面径向不同位置的金刚石切深、受力。结果表明,在正常钻进情况下,金刚石切深约为其出刃的1/10,且距钻头中心越近,金刚石切深、受力越大;并由此解释了实钻较微钻钻进能力更强以及随着钻压(p)、每转进尺(h)的增大,碎岩效果,即单位钻压每转进尺(h/p)下降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针对长春某地下车站深基坑工程,深入研究了基坑开挖过程中近铁路侧通风井段险情的发生过程及其致险机制。通过分析通风井附近桩身水平位移、桩顶水平位移、支撑轴力以及铁路道轨两侧路肩沉降差,探讨了通风井段基坑变形过大的原因;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该基坑的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通风井段基坑施工险情的发生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通风井段基坑变形过大是由岩土体过度应力释放和基坑变形空间效应共同作用导致。由于通风井处阳角的存在,且施工过程中通风井段基坑未架设斜撑,致使该处基坑变形的空间效应显著,坑壁产生指向通风井的扭转变形;开挖速度过快、支撑安装不及时和岩土体中过度应力释放导致围护桩变形过大,使基坑的稳定性变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