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3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发生在阳泉的强对流天气的历史个例分析,得出其天气分型,结合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条件分析以及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应用,得出一些强对流天气预报指标,为做好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灵璧强龙卷个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宋子忠  刘娟  张健  卢海  项阳 《气象科学》2006,26(6):689-695
本文利用阜阳CINRAD/SA型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基本产品和部分导出产品等综合分析了2005年7月30日下午发生在灵壁县境内的一次强龙卷天气过程,分析了导致这次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和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特征,发现该过程是由一个超级单体产生的。通过对阜阳和徐州雷达资料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产生强龙卷天气的龙卷涡旋特征和垂直累积液态水的规律,总结出应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做临近预报的一些经验,为0~2 h局地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聂晶鑫  陆晓静  李蓉 《干旱气象》2009,27(2):185-189
用卫星云图、雷达对2008年8月7日强对流天气产生的暴雨过程跟踪观测资料,结合自动站地面降水实况和WRF模式风场资料进行短时预报分析.结果表明:扩散东移冷空气和副热带高压边缘偏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下,大气层结不稳定发生强烈的强对流天气;利用卫星云图,新一代天气雷达基本反射率强度图、0.5°仰角基本速度图和风廓线产品跟踪监测,综合分析预报短时暴雨天气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强对流天气雷电参数和雷达回波特征个例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0,他引:12  
罗树如  支树林俞炳 《气象科技》2005,33(3):222-226,i002
分析2003年4月12日发生在江西省中北部的一次强对流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和同时期的雷电参数结果发现:雷电参数对强对流天气反映更加敏感,雷电密集区的移动反映出强对流单体的移动趋势;雷电频数变化预示着强对流的不同发展阶段;根据雷电极性的变化,可判断强对流的种类。因此,结合雷达回波、卫星云图等资料,雷电参数可用于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报。雷电参数为强对流天气的短时预报增加了一种新的监测预警依据和手段。  相似文献   

5.
豫西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0年9月4日凌晨,豫西地区出现罕见的强对流天气过程,造成严重损失.利用1°×1°的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观测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此次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不仅具有明显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气流垂直运动,而且在多普勒雷达上有明显的辐合型中气旋存在.通过对垂直积分液态水...  相似文献   

6.
分析2007年7月12日下午在铜川、澄城等地发生的强对流天气,试图寻找渭北强对流天气的预报着眼点;分别从天气学、物理量诊断、卫星云图和新一代天气雷达图像等方面分析,总结预报失败的原因。结果表明:利用新一代雷达的反射率、基本速度与垂直累积含水量、回波顶等产品,可以提前0.5h以上预报预警渭北强对流天气,其中垂直累积含水量大于50kg/m^2、回波顶高大于12km对预警渭北强对流天气最有指示性。  相似文献   

7.
湘潭市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把握冰雹天气的特点、环流形势、物理量特征,该文利用每日4次NCEP 1°×1°再分析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FY-2E卫星TBB资料,对2013年发生在湘潭境内一次罕见的大范围冰雹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925~500h Pa之间强烈的温差是冰雹发生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有热力垂直环流和湿度场垂直环流以相同的环流方向在相互加强,使冷锋附近的垂直运动比只有温度梯度时大得多;冰雹不是发生在高能区内,而是发生在高能舌北侧附近。强对流天气发生在对流不稳定区的北侧梯度较大地区;冰雹出现在强对流云团移动方向的正前方;雷达图上飑线、三体散射等都是冰雹出现的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GFS 0.25°×0.25°逐6h的分析场数据,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20年3月21日发生在浙江中北部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1)该次过程发生前浙江中北部地区高低层均为西南气流控制,白天升温明显,中低层急流逐渐东移北抬,同时700 h...  相似文献   

9.
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特征分析   总被引:33,自引:24,他引:33  
利用天气图、卫星云图和5cm多普勒天气雷达的资料,详细分析了一次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回波发展演变过程和多普勒特征及其风场结构;初步分析了强对流天气瑟下垫面地理特征之间的密切关系。对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强对流天气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河北平原一次春季强对流天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江波  闫巨盛  马凤莲 《气象》2007,33(9):74-82
利用NCEP6小时一次1°×1°再分析资料、常规高空地面资料和自动站、FY-2C卫星云图及石家庄CINRAD/SA型多普勒雷达等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机制、雷达回波和云图演变特征、地形作用等方面入手,分析了河北平原一次春季强对流天气的演变和成因。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高空槽由垂直结构向前倾结构转变的过程中,中高层干冷平流、低层暖湿平流的大气层结增强了对流不稳定的发展,飑线是此次强对流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太行山地形和平原南部的中尺度辐合线,对飑线系统的触发、组织、移动具有重要作用,强对流区发生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南侧的偏南气流里。分析还发现,低层θse高能区、水汽通量大值区、强的辐合上升区和CAPE的高值区等物理量场都与强对流天气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基于单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的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方法   总被引:15,自引:10,他引:15  
廖玉芳  潘志祥  郭庆 《气象科学》2006,26(5):564-571
本文对发生在常德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区内的强对流天气(雷雨大风、冰雹、龙卷)在雷达回波强度场及速度场上的表现特征进行了归类分析,既用实例证实了美国强对流天气在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上的表现特征同样适用于中国,又对其表现特征进行了完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当地的基于单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的强对流天气预报方法,并根据雷达实时体扫资料对强对流天气进行语音、文字自动报警以及对风暴移向、移速进行预报作了实用性的探讨。在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应用还处在探索、起步阶段的我国,该方法为制作强对流天气预报提供了较系统的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FY-2D、FY-2E卫星云图资料等,对江苏2010年8月18日和23日两次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脊线附近强对流天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当有足够强的抬升机制时,500 h Pa副热带高压脊线附近也会触发强对流天气,强对流天气发生在925 h Pa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附近。(2)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大气层结不稳定,呈上干下湿状态分布;这两个个例显示雷暴大风强对应于中高层大气干,而短时强降水强对应于低层湿层厚。(3)18日近地层强动力抬升作用,触发了对流风暴;23日抬升凝结高度、自由对流高度及对流温度较低,且没有对流抑制能量,边界层动力抬升和地面热力抬升共同作用触发了对流风暴。(4)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图上出现低空辐合,早于对流风暴新生时间,且低空辐合随时间持续或增强,有利于局地对流风暴的新生和发展,这对临近预报预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卫星、雷达、闪电定位、自动雨量计等遥感、遥测设备获取的多种信息,对低纬高原地区所发生的强对流天气系统进行综合分析,着重讨论多普勒天气雷达、闪电定位仪和自动遥测雨量计等先进探测工具,在短时预报中的作用。分析表明:因多普勒雷达具有很强的探测能力,对其所获取的对流天气中的径向速度、回波强度和回波顶高进行仔细分析,可在短时降水和冰雹预报中取得较好效果;闪电定位仪可对整个低纬高原及周边地区的中小尺度风暴系统活动实施全天候监测,是短时强对流预报的有效工具;自动遥测雨量计可与多普勒天气雷达相配合提高对短时降水的监测预警能力;卫星云图与多普勒雷达、闪电定位仪和自动雨量计等遥感、遥测手段结合应用,可提高对低纬高原地区中小尺度风暴系统发生发展天气背景场的监测预警和短时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4.
利用MICAPS资料、NCEP1°×1°逐6 h再分析数据以及FY-2G卫星、安康雷达探测等资料,对2019年6月2日发生在秦巴山区的一次罕见雷暴大风天气进行成因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日陕南中东部地区存在有利于强对流风暴发生和发展的热力不稳定条件;地面图上,傍晚前后从关中向陕南发展移动的冷池触发了本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发生时,云图上中尺度对流系统云系逐渐东移南压,云顶亮温梯度最大区域和地面冷池前方辐合线位置基本一致;雷暴大风发生时低层雷达速度图上有显著的大风速核、明显的中层径向辐合和低层辐散及其雷达强回波质心的下降,这些都为雷暴大风天气的预报预警提供了一定的指示。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FY-2E卫星云顶亮温资料、兰州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7月18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侧边坡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和中尺度系统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高原中部东移的高原槽为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提供了有利的天气形势,地面辐合线和地形抬升共同触发此次强对流天气;700 hPa低空急流输送的暖湿水汽及其在暴雨区的辐合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上冷下暖的平流输送进一步增强了大气不稳定度;镶嵌在MCS中缓慢移动的中-β尺度对流风暴是产生局地短历时暴雨的直接系统。  相似文献   

16.
利用卫星、雷达、闪电定位、自动雨量计等遥感、遥测设备获取的多种信息,对低纬高原地区所发生的强对流天气系统进行综合分析,着重讨论多普勒天气雷达、闪电定位仪和自动遥测雨量计等先进探测工具,在短时预报中的作用。分析表明:因多普勒雷达具有很强的探测能力,对其所获取的对流天气中的径向速度、回波强度和回波顶高进行仔细分析,可在短时降水和冰雹预报中取得较好效果;闪电定位仪可对整个低纬高原及周边地区的中小尺度风暴系统活动实施全天候监测,是短时强对流预报的有效工具;自动遥测雨量计可与多普勒天气雷达相配合提高对短时降水的监测预警能力;卫星云图与多普勒雷达、闪电定位仪和自动雨量计等遥感、遥测手段结合应用,可提高对低纬高原地区中小尺度风暴系统发生发展天气背景场的监测预警和短时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风廓线仪、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的部分基本产品和导出产品以及数值预报,对湛江2011年6月5日出现的局部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是500hPa高空短波槽、850hPa低涡切变线及锋面低槽密切配合的作用产生的,此外暴雨发生前不稳定能能量累积和动力条件为这次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台风外围偏北气流下两次强对流天气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卫星、雷达及自动站等资料,分析了广东省2014年7月8日和8月1日2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2次强对流天气均发生在台风外围第3象限偏西北气流控制下,但触发机制不尽相同。7月8日强对流过程与中低层中尺度辐合线北抬有关,是在中低层转西南风时触发;8月1日强对流过程与下沉气流加强有关,偏北气流在近地面与西南气流交汇形成中尺度辐合线,该辐合线自北向南影响广东省中部触发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热力和不稳定指数对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疆西南部一次局地对流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地面和探空气象资料、NCEP逐6h1°×1°的再分析资料和(CINRAD-CC)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2012年7月19日新疆阿图什罕见的短时对流性暴雨形成原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天气是在南疆低涡有利的环流背景下、低层中尺度低涡促进上升运动及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的;冷空气的入侵是造成对流扰动发展的重要原因,同时地面小尺度系统对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也有一定的作用;涡散场的配置、垂直速度、低层偏东急流和强不稳定能量满足了对流发生的基本条件,而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则使风暴明显增强;从喀什探空订正图来看,修正后的探空资料中各要素对开展强对流潜势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有待进一步总结验证;对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分析表明,此次强降水具有强回波、强的垂直风切变、大的垂直液态水含量和较高回波顶高等,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及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红外卫星云图、天王山714CD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STD-1闪电定位资料,详细分析了西昌卫星发射场(以下简称场区)山区地形条件下一次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发展演变过程和多普勒特征,对流云的云地闪特征,给出分析对流云运动演变的一些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