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油气藏在地表产生的自然电位属于静位场, 其强度与场源量成正比, 与距离场源的半径成反比.理论研究与实践结果表明, 自然电位异常可以指示含油砂体, 圈定油气富集区.在储层套数较少的含油区可以用电位强度与视有效厚度的线性关系来预测油层厚度.卫星油田储层套数较少, 其视有效厚度可用线性方程h=-0.19x+0.74来表征, 为配合下一轮滚动开发工作, 在地质研究的基础上, 在地质研究难度较大的卫102、卫262、卫20地区应用自然电位预测有效厚度, 达到优选井位提高钻井成功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西藏羌塘盆地鸭湖地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陆域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气源条件是制约羌塘盆地天然气水合物找矿突破的关键因素。为明确鸭湖地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潜力,基于近年来的钻探调查成果,从陆域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系统理论出发,系统分析了影响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冻土、气源、储集、构造等地质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鸭湖地区局部具有较好的冻土、地温、气源、储集、构造及水源条件,具备一定的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潜力,继续寻找充足的烃类气源是下一步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的主要方向。同时,选取钻探调查获取的地温梯度、气体组分等参数,结合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冻土厚度调查成果,对鸭湖地区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和底界深度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当甲烷为85%、乙烷为9%、丙烷为6%时,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与冻土厚度分布变化基本一致,稳定带厚度400~630m,底界深度400~680m。当甲烷为98%、乙烷为2%时,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急剧减薄,大部分地区仅有0~30m,最厚仅有150m,局部地区稳定带底界最深仅为240m。结合气测录井结果,认为渐新世唢呐湖组比上三叠统土门格拉组更具备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潜力,土门格拉组自身具备较强的生排烃能力,可作为寻找常规油气或页岩气的一个重要层位。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具有煤层气和致密砂岩气成藏的有利条件。上古生界煤层气与致密砂岩气具有相同的烃源岩,且煤层与致密储层垂向上相互叠置,为二者联合勘探开发奠定了地质基础。在综合考虑煤层气与致密砂岩气成藏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与致密砂岩气共同勘探选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煤层厚度、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生气强度以及致密储层厚度4个指标。依据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鄂尔多斯盆地内5个区块进行煤层气与致密砂岩气共同选区评价,评价结果为区块Ⅱ、Ⅲ和Ⅴ为勘探目标区,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东西缘,煤层厚度大、烃源岩生气强度大,勘探前景好;区块Ⅰ和Ⅳ为勘探有利区,呈条带状分布在盆地的东北部和西北部,煤层气与致密砂岩气协同勘探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4.
舒志国 《现代地质》2013,(1):165-171
飞三段是鄂西—渝东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的主力产气层,系统研究飞三段的天然气成藏阶段与主控因素,对该区飞三段的天然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利用天然气组分和稳定碳同位素资料、烃源岩的干酪根碳同位素资料以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资料,在阐明油气的成因与来源、烃源岩的生烃史和油气充注史的基础上,结合构造演化史和圈闭演化史,划分了天然气的成藏阶段,并总结了天然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结果认为:飞三段天然气主要为二叠系烃源岩生成的原油的二次裂解气;天然气的成藏经历了古岩性油藏的聚集(190~160 Ma)、古油藏裂解与古岩性气藏形成(160~140 Ma)、天然气调整再聚集形成今构造—岩性复合气藏(140 Ma—现今)3个阶段;沉积期暴露浅滩相储层的规模决定了古油藏的规模,晚期天然气的调整再聚集过程中的保存条件决定了天然气的最终聚集。  相似文献   

5.
塔中北斜坡富油气区油气分布规律与富集主控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盆地塔中北斜坡奥陶系油气藏类型多样、油气性质变化大、油气水分布复杂。通过对塔中北斜坡大量单井及其生产动态的分析解剖,结合分析化验资料,深入探讨了富油气区的流体分布特征、断裂发育特征、储层差异性以及典型高产井和出水井的对比,揭示了油气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鹰山组顶部的风化壳型不整合面在垂向上控制了储层的发育深度范围和储层质量;平面上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导致油气分布差异的重要原因。断裂引起的局部高差对流体聚集存在明显影响,使断裂上盘高部位更倾向于富油气,并发现断裂对储层改造强烈,特别是走滑断裂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对油气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决定了不同区域的古油藏在晚喜山期遭受气侵的强度,控制了不同相态油气藏的分布;奥陶系鹰山组上部发育的致密段对古油藏的保存具有积极的作用。该认识对相似地区碳酸盐岩油气富集规律研究及勘探开发具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川西坳陷东坡侏罗系沙溪庙组气藏常规构造优势区挖掘潜力已不大、对于勘探程度较低的复杂断裂夹持区的气藏地质认识明显滞后。【研究方法】基于近年来的勘探开发资料和数据,运用构造控藏理论,本文研究了断裂断面形态类型和流体势差对油气成藏的控制,探讨了断裂夹持区内的油气分布规律,总结了南北断裂系统油气富集的差异性。【研究结果】断裂断面形态中以坡坪式断裂所控制的河道油气充注程度高、有利于高效成藏,低角度铲式断裂次之,高角度平直-铲式断裂成藏性最差;流体势差使得烃源岩天然气途径高势区向远距离砂体充注困难;断裂夹持区虽然在较窄的两端裂缝网络发育导致油气逸散很难成藏,但较宽的中部若由坡坪式断裂和低角度铲状断裂夹持输导则可形成相对较好的油气富集带。【结论】综合认为南部构造总体上优于北部、中部夹持区具有一定潜力,成藏的关键因素仍然受断裂形态特征和输导能力的控制。创新点:针对川西坳陷东坡地区沙溪庙组不同断裂,按照断面形态研究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流体势差对油气运移的影响;探讨了“垒式、堑式”断裂夹持区内的油气分布规律、明确了南北断裂系统油气富集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付广  韩旭  梁木桂 《地质论评》2021,67(2):411-418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油源断裂附近油气成藏规律,在油源断裂输导和遮挡配置油气运聚机制及有利部位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源断裂伴生裂缝发育部位和储集油气砂体分布区,确定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通过确定油源断裂侧向封油气部位和储集砂体分布区,确定油源断裂遮挡油气有利部位,二者结合建立了一套油源断裂输导和遮挡配置油气成藏有利部位的预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板桥断裂在始新统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沙一下亚段)内输导和遮挡配置油气成藏有利部位的预测中,结果表明:板桥断裂在沙一下亚段内输导和遮挡配置油气成藏有利部位主要分布在其东北中部,少量分布在西南东部,有利于下伏始新统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源岩生成油气在沙一下亚段内运聚成藏,与目前板桥断裂附近沙一下亚段内已发现油气主要分布在其东北中部,少量分布在西南东部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预测油源断裂输导和遮挡配置油气成藏有利部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刘军  蔡哲  庞雄奇  胡涛  游婷婷  徐帜  刘阳  于飒  李洪博 《地球科学》2022,47(7):2481-2493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古近系油气成藏受多种动力多种要素联合控制,因此不能完全依照经典的浮力成藏理论预测有利成藏区带. 通过剖析研究区已经发现的油气藏揭示出三种动力对油气成藏起到了关键作用,包括低位能(背斜类油气藏)、低压能(断块类油气藏)、低界面能(岩性地层类油气藏);在每一种动力作用下,油气成藏受到有效烃源层、优相储层、区域盖层、低势区带4个功能要素及其时空组合的控制. 通过建立多动力?多要素复合成藏模式,对陆丰凹陷古近系4个目的层有利成藏区带进行了预测评价,优选出10个最有利目标,为研究区油气深化勘探和钻探目标优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临清坳陷东部煤成气藏的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清坳陷是渤海湾盆地油气资源的重要勘探研究区,其煤成气藏潜力大,但研究程度较低。从多角度入手,通过解剖典型的煤成气探井,分析研究了临清坳陷东部煤成气藏的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研究结果显示:该区煤岩以Ⅲ型干酪根为主,暗色泥岩以Ⅱ2-Ⅲ型干酪根为主,易于生气(油);油气运移以近源输导为主;煤成气成藏主要受控于圈闭的赋存条件、油气输导、生储盖组合以及优质烃源岩分布等4个方面;成藏模式主要划分为源内成藏和源外成藏两种模式,其中源内成藏模式是今后该区勘探的主体,源外成藏的I型为进一步攻克对象。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银根—额济纳旗盆地哈日凹陷发现了多种类型油气藏,证实其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但该凹陷油气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特别是对多类型油气藏的共生特征及其成藏机理认识不足,限制了对油气分布规律的科学预测,制约了油气勘探的进程.基于对各类型油气藏的剖析,探讨多类型油气藏共生特征及其成藏机理,预测油气分布,分析勘探方向,以期为该...  相似文献   

11.
非常规油气藏的形成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岩  姜林  马行陟 《古地理学报》2013,15(5):605-614
非常规油气领域是目前油气勘探和开发的热点领域, 也是石油工业的发展趋向, 非常规油气的成藏研究对非常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成藏的最本质区别在于非常规油气是非浮力驱动聚集, 这主要是由于致密储集层中微纳米级孔隙发育导致毛细管阻力较大, 同时缺乏提供强大浮力的有利条件。根据烃源岩演化与非常规油气成藏的关系, 将非常规油气资源分为油页岩、页岩油、致密油、页岩气、致密气和煤层气6种类型。油页岩、页岩油、煤层气和页岩气的源储组合特征都是“源储一体”, 而致密油气源储组合有2种类型:一种是源储叠置的临源型致密油气, 另一种是与常规油气藏类似的源储不相临、但距离不远的近源型致密油气。成藏动力学上的差异使非常规油气藏在地质上表现为大面积分布、局部富集、油气赋存具有明显的“滞留”或短距运移特征、没有明显的圈闭边界和无统一的油水界面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隐蔽油气藏研究的难点和前沿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隐蔽油气藏已成为中国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之一。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隐蔽油气藏勘探向复杂条件拓展,深层隐蔽油气藏发育与保存、不整合面结构与隐蔽油气藏分布、调整改造型隐蔽油气藏形成和保存机理成为隐蔽油气藏勘探和成藏机理研究的难点和前沿。深部存在活跃源岩和具有较高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储层是深层隐蔽油气藏成藏的基础。超压环境生烃作用动力学的研究进展提高了预测深层源岩生烃潜力的能力,已知的深层高孔隙度储层保存机理可成为预测深部储层孔渗条件的基础。不整合面结构特别是古土壤层的厚度及封闭能力、古土壤层之下半风化岩层的厚度及渗透率是研究与不整合面有关的隐蔽油气藏的关键。由于多期构造叠加、多期生烃和多期成藏,叠合盆地很多隐蔽油气藏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改造,形成有成因联系的一系列调整改造型隐蔽油气藏,研究晚期构造与早期构造的叠加方式是预测调整改造型隐蔽油气藏的基础。准噶尔盆地中部,隐蔽油气藏同时具有埋藏深、不整合面结构复杂、多期成藏多期调整改造的特点,是建立复杂隐蔽油气藏成藏与勘探理论的天然实验室。  相似文献   

13.
马来盆地烃源岩包括湖相页岩和河流三角洲相煤、页岩.湖相烃源岩为盆地主力烃源岩,K组页岩是盆地中生烃潜力最好的烃源岩.盆地中部源岩通常都是过成熟,边缘大多处于生油窗或未成熟.中-晚中新世马来盆地发生构造反转,反转主要集中在盆地的东南部和中部,构造反转与油气成藏关系密切.盆地中央的反转强度比侧翼大,东南方向反转强度增加.马来盆地大致划分为4个成藏组合带:基底成藏组合带、下部成藏组合带、中部成藏组合带和上部成藏组合带.晚渐新世-中中新世构造成藏组合带为马来盆地内最重要的一个成藏组合带,其石油储量占整个盆地的85%,天然气占48%.盆地烃源岩经历多期生烃和混合生烃的过程,在盆地南部烃源岩生烃受到抑制.油气运移以横向运移为主,垂向运移为辅.油气藏分布主要受烃源岩成熟度和盆地形态的控制,呈现东南部和中部为油藏、北部为气藏的分布格局.将马来盆地划分为6个大勘探区域,其中东南挤压背斜区是马来盆地主力油气产区,石油储量占整个马来盆地的69%,天然气储量占62%.提出9个潜在有利目标区,其中3个为潜在勘探有利区,6个为新兴勘探区.  相似文献   

14.
马来盆地烃源岩包括湖相页岩和河流三角洲相煤、页岩.湖相烃源岩为盆地主力烃源岩,K组页岩是盆地中生烃潜力最好的烃源岩.盆地中部源岩通常都是过成熟,边缘大多处于生油窗或未成熟.中-晚中新世马来盆地发生构造反转,反转主要集中在盆地的东南部和中部,构造反转与油气成藏关系密切.盆地中央的反转强度比侧翼大,东南方向反转强度增加.马来盆地大致划分为4个成藏组合带:基底成藏组合带、下部成藏组合带、中部成藏组合带和上部成藏组合带.晚渐新世-中中新世构造成藏组合带为马来盆地内最重要的一个成藏组合带,其石油储量占整个盆地的85%,天然气占48%.盆地烃源岩经历多期生烃和混合生烃的过程,在盆地南部烃源岩生烃受到抑制.油气运移以横向运移为主,垂向运移为辅.油气藏分布主要受烃源岩成熟度和盆地形态的控制,呈现东南部和中部为油藏、北部为气藏的分布格局.将马来盆地划分为6个大勘探区域,其中东南挤压背斜区是马来盆地主力油气产区,石油储量占整个马来盆地的69%,天然气储量占62%.提出9个潜在有利目标区,其中3个为潜在勘探有利区,6个为新兴勘探区.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油气资源丰富,盆地内发育多套富有机质泥页岩,并形成了多套优质生储盖组合。奥陶系是四川盆地下组合目前勘探关注的重要层系,但尚未取得重要油气勘探突破,该成藏组合是否存在烃源岩是该层系油气勘探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下奥陶统湄潭组主要为一套陆棚相泥页岩沉积,分布广、厚度大,其生烃潜力备受关注。基于地层发育特征,通过岩性组合分析、古生物鉴定和微量元素测试,并结合有机质丰度(TOC)参数,结果显示四川盆地在湄潭组沉积期存在川南和川北两个沉积中心:川南沉积中心厚度大,但砂岩或砂质含量多,不利于烃源岩发育;川北沉积中心湄潭组岩性主要为深灰色-灰黑色泥岩、页岩和粉砂质泥岩;疑源类化石和微量元素组成表明沉积环境利于烃源岩发育,TOC达到一般烃源岩标准,因此认为川北地区存在湄潭组烃源岩沉积中心。通过湄潭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和源储匹配成藏解剖,结合烃源岩空间分布预测认为,湄潭组烃源岩能为川北-川东北地区上寒武统-奥陶系油气成藏提供烃源保障;以湄潭组为烃源,可形成上生下储、源储通过不整合相接的"湄潭组生-上寒武统洗象池组储"有利成藏组合和下生上储、源储通过断层相接的"湄潭组生-中奥陶统宝塔组储"的潜在成藏组合。湄潭组生烃潜力的确认和2种成藏组合的建立,扩大了川北-川东北地区勘探空间,对上寒武统-奥陶系实现勘探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实际勘探证实西湖凹陷油气藏具有上油下气的特征,油气资源分布表现为南多北少。通过西湖凹陷凝析油和凝析气地球化学参数的分析,认为西湖凹陷的凝析油和凝析气具有相同的成因类型和成熟度,均为平湖组煤系源岩生成的油气。根据西部斜坡带和中央反转带油气藏类型、油气成藏期次及圈闭形成时间研究成果,认为:西部斜坡带油气首先充注在平湖组中,后期由于断层开启调整至花港组中,因压力降低油气分离和天然气散失而在花港组中形成凝析油藏;在中央反转带,由于圈闭定型时间晚,油气主要经历一期成藏再通过断层运移至花港组,花港组上部压力低,使油气分离、天然气散失而形成纯凝析油藏。通过对油气成藏和分布特征的研究,认为生烃中心的分布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断层分布和断穿层位控制着油气藏丰度,超压控制着西部斜坡带凝析油和凝析气藏的分布界面。  相似文献   

17.
以金衢盆地白垩系金华组为研究对象,在钻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沉积背景,通过分析暗色泥页岩有机质丰度、厚度和分布范围,研究和探索了金衢盆地上白垩统金华组湖相页岩油气地质特征。金衢盆地金华组湖相暗色泥页岩样品的有机质丰度特征表明,TOC值一般小于0.5%,属于非烃源岩,个别样品达到1.57%,属于优质烃源岩; 富有机质层段以富砂夹泥型或富泥夹砂型为主,具多产层特征,盆地北部凹陷具备一定的页岩油气勘探潜力。金华组湖相暗色泥页岩主要发育在西北部衢州—龙游沉积中心区,区域较为局限,厚度不均,范围5~100 m,平均孔隙度3.867%,平均最大渗透率0.087 2×10-3 μm2,属于典型的致密型储层。将富有机质层段砂泥地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页岩油气勘探,源储一体是今后陆相页岩油气的重要勘探思路。  相似文献   

18.
Bonaparte盆地属于陆内裂谷与被动大陆边缘相叠加的叠合型盆地,WA-406-P区块就位于盆地早-中侏罗世发育的大型Plover三角洲沉积体系之上,该区块油气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的研究是确定下步有利勘探目标的前提与基础。本文结合油气地质、分析化验、三维地震、测井曲线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WA-406-P区块发育两种烃源岩类型,西北部以Ⅱ1型为主,东南部以Ⅱ2型为主,成岩作用控制着储层的储集性能,整体上属于低孔高渗透型储层;中-下侏罗统的Plover组和Elang组及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的Flamingo组三套三角洲砂体与大套的海相泥岩配置形成两套有利储盖组合,由于圈闭形成期早于大规模油气运聚期,因此,油气经历两期充注后,具备良好的成藏匹配关系。烃源岩分布特征控制着油气藏的流体类型,构造形态及断层展布控制着油气藏的类型,储层物性控制着油气地质储量的丰度,断层活化作用控制着油气藏能否完整保存。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的明确指明了有利勘探区域:北部垒堑间互带为Ⅰ类勘探区,西南斜坡带为Ⅱ类勘探区,东南洼槽区为Ⅲ类勘探区。  相似文献   

19.
The presence of shale gas has been confirmed in almost every marine shale distribution area in North America.Formation conditions of shale gas in China are the most favorable for marine,organic-rich shale as well.But there has been little research focusing on shale gas in Qiangtang Basin,Qinghai-Tibet Plateau,where a lot of Mesozoic marine shale formations developed.Based on the survey results of petroleum geology and comprehensive test analysis data for Qinghai-Tibet Plateau,for the first time,this paper discusses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development,thickness distribution,geochemistry,reservoir and burial depth of organic-rich shale,and geological conditions for shale gas formation in Qiangtang Basin.There are four sets of marine shale strata in Qiangtang Basin including Upper Triassic Xiaochaka Formation (T3x),Middle Jurassic Buqu Formation (J2b),Xiali Formation (J2x) and Upper Jurassic Suowa Formation (J3s),the sedimentary types of which are mainly bathyal-basin facies,open platform-platform margin slope facies,lagoon and tidal-fiat facies,as well as delta facies.By comparing it with the indicators of gas shale in the main U.S.basins,it was found that the four marine shale formations in Qiangtang Basin constitute a multi-layer distribution of organic-rich shale,featuring a high degree of thickness and low abundance of organic matter,high thermal evolution maturity,many kinds of brittle minerals,an equivalent content of quartz and clay minerals,a high content of feldspar and low porosity,which provide basic conditions for an accumulation of shale gas resources.Xiaochaka Formation shale is widely distributed,with big thickness and the best gas generating indicators.It is the main gas source layer.Xiali Formation shale is of intermediate thickness and coverage area,with relatively good gas generating indicators and moderate gas formation potential.Buqu Formation shale and Suowa Formation shale are of relatively large thickness,and covering a small area,with poor gas generating indicators,and limited gas formation potential.The shale gas geological resources and technically recoverable resources were estimated by using geologic analogy method,and the prospective areas and potentially favorable areas for Mesozoic marine shale gas in Qiangtang Basin are forecast and analyzed.It is relatively favorable in a tectonic setting and indication of oil and gas,shale maturity,sedimentary thickness and gypsum-salt beds,and in terms of mineral association for shale gas accumulation.But the challenge lies in overcoming the harsh natural conditions which contributes to great difficulties in ground engineering and exploration,and high exploration costs.  相似文献   

20.
侏罗系是准噶尔盆地的主力油气层,资源潜力巨大;但其探明程度却很低,石油探明程度为17.5%,天然气探明程度仅为3%,油气聚集规律十分复杂。为此,本文应用要素匹配成藏模式(T-CDMS)预测了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的有利成藏领域。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四大主控因素(区域盖层(C)、优质沉积相(D)、古隆起(M)和烃源岩(S))的控藏地质特征研究,建立了各个主控因素的控藏定量数学模型。将单因素控藏概率加权平均得到功能要素综合控藏概率指数,依据该指数预测了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目的层在两个不同成藏期的有利成藏区域。结果表明:侏罗系最有利的成藏区域为陆梁隆起地区、车莫古隆起地区和沙北断阶带地区。经验证已发现的油气藏落入预测区带的概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