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1 毫秒
1.
于海军 《地下水》2010,32(2):122-122,126
大凌河流域位于辽宁西部,辽宁境内总面积19998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占75%以上,是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53%。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地表支离破碎,土壤肥力衰退,耕地不断减少,旱、洪、风沙等灾害频发,农林牧业生产能力降低,人民生活贫困。大凌河流域9个县、市、区,有8个是国家级贫困县。针对大凌河流域径流资源情况,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径流调控措施,通过采取拦、蓄、集、贮等措施,形成完整的径流调控体系,使降雨形成的坡面径流得到有效的调控和利用。  相似文献   

2.
阳谷县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和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德岩  王磊  宋存刚 《地下水》2010,32(1):127-128
阳谷县地处鲁西南部、黄河冲积平原,总面积1048km^2,地质结构复杂,咸淡水分布不均,各乡(镇、办事处)所辖村庄不同程度地存在饮水困难。根据浅层地下水评价,矿化度小于2g/L的浅层淡水面积894.17km^2,占全县总面积的85.3%;矿化度2~52g/L的浅层微咸水面积138.26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3.2%。  相似文献   

3.
《探矿工程》2005,32(4):19-19
近日召开的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成果通报会上透露,我国有5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出现了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沉降面积扩展到9.4万km^2,出现地下水降落漏斗180多个,总面积约19万km^2。发生岩溶塌陷1400多起,海水入侵面积逐年扩大,北方土地荒漠化面积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4.
高红  骆伟 《山东地质》2008,(7):10-11
1 农村居民点用地使用现状 平原县地处山东省西北部的黄河冲积平原、辖13个乡镇,876个村庄,总面积1047km^2,总人口44.7万,其中农业人口约37万,占总人口的83%;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9568.9hm^2,占土地总面积的9%。2006年初,平原县国土资源局会同各乡镇就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农村居民点用地粗放利用现象极其严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5.
《西北地质》2005,38(1):118-118
1,遥感解译:利用38景LandsatETM(TM)卫星遥感图像数据,制作了全盆地1:100万、1:50万和1:25万遥感影像图;对地貌类型、地表水体、地质构造、岩石类型、植被覆盖度进行了专题解译。解译各类水体总数达446个,水域总面积为1907km^2。其中,面积大于3.5km^2的湖泊为94个。圈定了区内积水洼地的范围,面积为4691km^2。  相似文献   

6.
博兴县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隶属于滨州市,西与高青县相连,南与桓台县毗邻,东与广饶县接壤,北倚滨城区。全县辖9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448个行政村,人口47.8万,总面积900.7km^2,耕地总面积4.47万hm^2,人均耕地只有0.09hm^2,并且存在大量中低产田,耕地数量相对紧缺,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是全县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相似文献   

7.
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1986年TM数据和2001年ETM数据,对松辽平原黑土分布现状与动态变化进行监测研究,分析了黑土流失特点及其时空分布规律,并引入冲沟线密度概念量化黑土流失趋势。结果表明:松辽平原典型黑土面积54 989.92 km^2,沿京哈铁路线呈弧形条带状展布;1986-2001年间,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达3 765.21 km^2,减少速度为251.01 km^2/a,集中在河流两岸、较大建筑用地附近和与盐碱土接壤的地区;仅考虑冲沟的有效作用域,预计到2016年黑土面积平均会有1411.0 km^2/a转变为冲沟,黑土流失状况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8.
黄山南大门     
项长兴 《地质学刊》2004,28(4):213-213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属南岭山脉,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组成,总面积1200km^2,其中属于风景区的面积为154km^2,号称方圆250km^2内有大小山峰难以计数,有名的有72峰,其中大小山峰各36座,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为三大主峰,标高都在1800m以上,又以莲花峰最高,高达1864m。  相似文献   

9.
沂水县现辖19个乡镇,1042个行政村,总人口110.9万人,总面积2434.8km^2。2007年以来沂水县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该县实际,通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村庄合并、拆迁、改造,2年间共立项262个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拆迁改造闲置和低效利用宅基地1.02万户,  相似文献   

10.
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古运河畔,辖1区、1市、6县,总面积8715km^2,总人口567.42万,平均人口密度655人/km^2。城区自然风光独特,东昌湖水域面积近5.3km^2,形成了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河湖一体的独特风貌。但自1997年建市以来,人类工程特别是水利工程的兴建和地下水的大量开采利用等因素,为引发地质灾害埋下隐患。再加上近年来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人口密度的加大,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其危害程度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11.
ASTER遥感影像数据在土壤盐渍化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运用ASTER遥感影像数据,对不同地物进行光谱分析,根据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的光谱特征曲线,分别提取植被和水体信息,然后进行非监督分类。并结合物探试验和土样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了焉耆盆地内土壤盐渍化程度分布状况。评价结果为:在焉耆盆地的平原区内,非盐渍化土壤,457.65km^2;轻度盐渍化土壤,335.61km^2;中度-重度盐渍化土壤,580.93km^2;盐土,41.11km^2。根据野外实际调查,评价结果的精度达到了85%以上。  相似文献   

12.
青海湖作为高海拔的内陆湖泊,其表面水体面积多年变化对寒旱区的气候变化和水循环至关重要。为了研究30年来青海湖湖泊面积变化规律,提取了1986—2017年(除去2012年)覆盖青海湖的459景Landsat5/8影像,采用6种常用的水体提取方法分别提取了青海湖表面水体面积,并分析了不同方法的差异,最终分别对Landsat 5 TM和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采用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和水体指数2015(WI2015)方法获得1986—2017年青海湖表面水体面积的年变化,并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89—2003年青海湖面积减小了175.34km^2,年平均减小率为12.52km^2/a,2003—2017年青海湖面积增加了183.43km^2,年平均增加率为13.10km^2/a,整体上,1986—2017年青海湖面积增加了104.46km^2,年平均增加率为3.37km^2/a。  相似文献   

13.
利用遥感技术结合高精度GPS野外定位技术,应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利用1988年和2004年两期遥感数据对生态敏感区域——查干湖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土地利用类型遥感提取、GPS野外验证,结果表明,查干湖地区16年来水体面积减少了139.36 km^2,盐碱地增加了106.83 km^2,碱斑面积增加了107.21 km^2,环境恶化现象严重。初步分析了环境变化的原因并提出了治理建议,探讨了基于多特征的面向对象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4.
粤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粤北岩溶石山地区生态地质环境条件脆弱,成壤能力及水土涵养能力极低.岩溶分布区石漠化现象较为突出,并日益严重.全区现状石漠化面积为2 343.21km^2,占碳酸盐类岩石分布面积的21.8%.本文根据该地区的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调查资料,结合遥感解译成果,研究了区内石漠化分布现状及其成因,并探讨石漠化现象及其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为石漠化的综合治理规划提供了科学的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岩溶地下水系统划分及其主要特征值统计   总被引:16,自引:14,他引:2  
岩溶地下水系统是西南岩溶石山地区最基本的水系统,而岩溶地下水系统划分则是正确评价、合理开发利用西南石山地区岩溶地下水资源的重要基础。本文首先按西南岩溶水出露条件划分出3620个岩溶地下水系统,其中地下河系统1179个、岩溶泉系统1152个、集中排泄带岩溶地下水系统562个、分散排泄岩溶地下水系统727个,然后按岩溶含水岩组的出露条件将岩溶地下水系统划分为裸露型(2324个)、裸露覆盖型(108个)、覆盖型(275个)、裸露-埋藏型(98个)、埋藏型(88个)五种类型。除分散排泄岩溶地下水系统外,汇水面积大于1000km^2的其它岩溶地下水系统有26个。在地下河系统中,汇水面积大于10km^2而小于500km^2的有1049个,占88.97%,汇水面积小于100km^2的有711个,占总数的60.3%;在岩溶泉系统中,汇水面积小于50km^2的有814个,占总数的70.66%;在集中排泄带岩溶地下水系统中,汇水面积大于100km^2而小于500km^2的有303个,占总数的53.91%。流量统计结果显示,流量大于1000L/s的岩溶地下水系统有286个,占总数的11.2%,流量大于50L/s至小于500L/s之间的有630个,点总数的63.73%。[   相似文献   

16.
红色风化壳地区是一个典型的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妨碍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广东省花岗岩风化壳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主要从岩性土质、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森林植被、人类活动等方面分别论述了它们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最后以广东省五华县为例,分析了其水土流失严重性及治理,以期为以后的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易武英  苏维词 《中国岩溶》2013,32(4):447-452
乌江位于云贵高原斜面上,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地质地貌独特,岩溶地貌广泛发育,由于长期不合理大规模开发利用活动,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问题突出,生态质量受到重大威胁。本文以乌江流域(位于贵州省境内)41个地区为研究区,以2010年 TM 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运用 RS 和 GIS 技术获取景观格局信息,构建乌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与 GIS 图形叠置法相结合,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聚类法划分生态环境质量类型,将乌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划分为良好(Ⅰ)、较好(Ⅱ)、一般(Ⅲ)、较差(Ⅳ)4个级别。结果显示:乌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属于良好、较好、一般、较差的面积分别为7710.8 km^2、26208.3 km^2、15704.3 km^2、16106.1 km^2,所占比重分别为11.7%、39.9%、23.9%、24.5%。总体上,流域的西北、西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差,而流域的东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不同县区生态环境质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岳西县来榜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安徽省西南部岳西县来榜地区为研究区,按8个点/km^2的密度采集表层土壤样品,系统分析了该区土壤样品中Cd、Hg、As、Se等21项元素的含量及相关指标特征。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图斑作为评价单元,参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对来榜地区土地质量进行地球化学评价。结果表明:来榜地区土地环境综合质量状况优质,达到一等环境质量的土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7.14%;土壤养分综合质量中等以上的土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8.05%。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综合等级以二等土地为主,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6.87%;其次为一等土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8.57%。研究区土壤整体缺乏硒,但部分茶叶富硒。上述结论可为研究区土地质量生态管理、土地合理规划及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甘肃省甘谷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对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分析研究, 选取了历史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岩组、地质构造、水文条件、植被条件、降雨量、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因素, 建立了相应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评判方法, 基于GIS技术平台, 对甘谷县地质灾害进行了危险性综合评价, 并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最终将研究区划分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极低危险区4个等级, 其中, 高危险区面积为393.19 km2, 占总面积的25.01%, 中危险区面积为544.04 km2, 占总面积的34.61%, 低危险区面积为324.69 km2, 占总面积的20.65%, 极低危险区面积为310.08 km2, 占总面积的19.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