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从2014年至今,深圳已建成7所自然学校和13家自然教育中心面向市民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笔者从6年多来的亲身实践出发,总结深圳自然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深圳自然学校的建设历程及成就,针对性地分析自然学校的管理机制、评估体系、发展均衡、人才培育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深圳成为有特色的自然教育示范之城。  相似文献   

2.
接触自然让整个世界都变得亲近,自然可以对个体健康、福祉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很少有研究系统梳理该领域的成果,更未能建立整合性分析框架。以2000—2021年Web of ScienceTM数据库收录的有关自然接触、联结及其益处的文献为样本,旨在揭示该视角下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热点,管窥可能的知识缺口,指引未来研究的方向,并建立“自然接触-自然联结-自然益处”研究的概念体系、逻辑链条和分析框架。结果发现:(1)已有研究总体经历了初期探索、稳步增长和快速发展3个阶段,主要聚焦人类的自然接触、自然接触的可持续益处、人与自然的联结关系及三者的相互作用等4个方面的关键议题;(2)未来研究应基于“自然接触-自然联结-自然益处”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框架,重点识别自然接触的性质差异,厘清自然联结的应用规则,观照自然益处的价值转向,审慎外生情境和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筱石 《中国地名》2010,(12):57-60
野山参是指在原始高山密林中自然分布、自然繁衍、自然生长几十年以上的野生人参,因其种子是自然洒落地上或靠风、水、鸟、善自然传播,又在荒野环境中自然生长,没有任何人工痕迹,所以也称为“天然野山参”。  相似文献   

4.
以苏州湿地自然教育近10年的探索实践为例,总结了苏州自然科普“阵地+队伍+课程”的经验与成效,指出目前存在人员专业度、稳定性和行业认可度等问题,并提出自然科普专业课程、“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和校本教材3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湿地自然科普发展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自然界线一直是地理学家和地图学家关心的课题。地理学家讨论的是自然界线的性质、划分指标等。地图学界关心的则是自然界线特征及其在地图中的表示。要正确表示它,就必须对自然界线及其相互联系进行深入地研究。 一、自然界线的定义、类型及特征 所谓自然界线,是指某一狭长空间地带,在这空间地带内,一种自然现象的特征被邻近的自然现象的特征所代替。可以说,自然界线是两种不同特征自然现象更替的边缘。这里的自然现象既可以代  相似文献   

6.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近今进展与前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许学工  李双成  蔡运龙 《地理学报》2009,64(9):1027-1038
综合自然地理学及相关的景观生态学是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学术和应用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由3部分组成:(1) 学科发展回顾;(2) 近今主要进展,包括在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技术方面的学科进展和研究成果应用方面的贡献;(3) 学科未来展望,包括机遇与挑战分析和重点研究领域。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未来发展应注意以下方面:进一步促进更高层次的综合与集成,加强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共同探究地表系统复杂性问题及机制;进一步提高观测技术和模型模拟的水平,以解决空间与时间上更为复杂的生物地理过程和格局问题;进一步拓展应用领域,为国家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陕西省综合自然地理学取得较大的进展,发表的论著占建国41年来的90%。陕西省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成就深化了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并为土地利用、农业区划、国土规划与整治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自然—人为地理系统的主要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通过现场调查、资料收集等方法,开展江苏省天福国家湿地公园自然教育模式研究。天福国家湿地公园自然教育体系构建框架为“创建天福湿地自然学校—制定自然学校发展策略—设计自然教育方案”,设计了一套“4个主题5个类型”的自然教育课程。该套课程的有效实施是天福湿地科普宣教工作的重要成果,也是其发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展示了我国高水平的自然教育形式和内容,将为全国各地自然教育活动的开展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估算与分布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6  
张宪洲 《自然资源》1993,18(1):15-21
  相似文献   

11.
海岸线分类体系是海洋自然资源调查与管理、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的基础依据。在梳理现有海岸线分类体系的基础上,以易于操作和注重实用为原则,构建了面向于新形势下自然岸线管控的涵盖3个一级类、7个二级类、12个三级类的海岸线分类体系,进一步细化了自然岸线分类。新分类体系的建立是对贯彻《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的积极实践,有助于对海岸线资源进行精细化管理,也可为实施海岸线整治修复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2.
近40年来自然地理学在我国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3.
14.
15.
基于特征椭圆的中国经济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13  
赵璐  赵作权 《地理科学》2014,34(8):979-986
根据克鲁格曼的“两个自然”理论,运用空间统计SDE方法,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基于中国国土空间特征椭圆系列——国土均衡分布椭圆、国土地形分布椭圆、人口分布椭圆等,在空间上定量刻画了中国经济空间分异的基本特征,并为分析经济空间分异提供了新的方法参考。主要结论如下:① 在“两个自然”的分异作用下,中国经济空间分异主要以东-西方向为主。相对于国土均衡分布椭圆,国土地形分布椭圆明显偏西,长、短轴均明显减小,这反映出中国高地势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中国人口空间分布靠近东部地区,其椭圆长、短轴长度均显著减小,充分表现出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异特征和空间聚集特征;② 国土地形等“第一自然”要素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控制作用显著。人口分布椭圆对于地形分布椭圆的空间分异系数为89.55%,其93%的空间展布范围位于胡焕庸线的东南,且分布轴线基本与胡焕庸线平行;③ 在“第二自然”聚集机制的作用下,中国城市体系人口、GDP主体集中在胡焕庸线东南方约20%的大陆国土面积上,且二者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从“第一自然”要素的空间分异和控制作用来看,胡焕庸线以西地区,特别是西北侧地区发展经济、集聚人口的功能较弱。同时,由于区域发展的内在核心动力聚集机制的空间差异性,区域发展的过程也呈现不平衡的特征。从兼顾效率和公平的角度出发,可通过重点培育人口分布较为集中的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等中西部经济增长极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向中西部发展;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吸引人口向GDP分布椭圆北部地区流动、聚集,发挥人口的红利作用,推进经济增长由南向北发展。  相似文献   

16.
雷维运 《地理教学》2013,(7):23-27,19
正美国教育家菲利普(P.J.philip)在教学实践研究中有三句名言:"tell me and I forget"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show me and I remeber"演示给我,我会记住;"invole me and I understand"让我参与,我会明白。同时,专家发现,学生采用不同学习方式的有效学习程度是不一样的,他们读到过的有效学习程度为10%、听到过的有效学习程度为20%、看到过的有效学习程度  相似文献   

17.
自然地理学的文化转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受整个地理学界"文化转向"的影响,同时也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以及各种议题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各种研究使自然地理学更趋于文化性.本文以"文化转向"作为自然地理学创新的1个视角,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核心内容等方面阐述了文化自然地理学产生的背景;并列举了自然地理学响应"文化转向"的3条研究线索;在此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了从自然地理学角度开展"人居环境"和"环境意象"2个议题的研究;最后,强调自然地理学在进一步进行"文化转向"和创新的同时,应该保持住自身的性质、目标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苏州湿地公园自然教育发展实践和探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12年苏州启动了湿地自然学校项目,旨在推进湿地科普宣教工作。以苏州市10家湿地自然学校筹建实践为例,提出了湿地自然学校的相关定义、硬件解说系统和软件解说系统的设计内容,为我国湿地公园的科普宣教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演化与分异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导致其本身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和自然区域的明显分异。本文阐明上新世以来青藏地区由低海拔亚热带环境向高寒环境的演化以及因全球气候冷暖波动所引起的变化。对山地垂直自然带结构类型的划分和此较研究,揭示了与山体效应密切相关的分布模式。在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的背景上,探讨了水汽通道、干旱河谷和寒旱核心等高原山地独特的地生态现象。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文献计量的新世纪中国自然地理学国际影响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美国科学情报机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E)为数据源,通过文献计量方法从总发文趋势、文章引用率、一流学术机构、核心作者分布、发文热门期刊以及关键词等方面,对中国自然地理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发展情况、学术地位以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新世纪中国自然地理学在国际领域发展迅速,在自然地理学领域能够发挥特长并贡献力量,在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文献成果方面,至2016年底,中国在自然地理学权威机构的发文量占比达18.96%,位居世界第二。高质量文章占有率增长十余个百分点,文献累计被引量从0次跃升至2万余次,研究成果逐渐受到国际学术界认可。研究力量上,研究机构数量(排名第八)与学者数量(第四)均位居世界前列且发展趋势良好,中国自然地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于多方面表现出了质和量的突破;从国际形势看来,中国自然地理学者通过多年不断努力,能够紧跟研究潮流,把握研究热点方向,但在理论创新及全球环境问题的研究等方面,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