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鄂尔多斯地块有其特殊之处。据统计,有记载以来8级以上大震在此地块边缘地区共发生了5次,足见其活动的强烈。另外还有55次6级以上地震也分布在边界处。从实际意义讲,地块周边的一些地堑区是西北、华北人口稠密,工农业集中的地点,故研究这些地区的地震活动,就更为必要。本文在文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块体和其周围的地震活动性作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正鄂尔多斯块体西南缘地处南北带北段、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块体、鄂尔多斯块体和阿拉善块体的交汇地带。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作用的影响下,该区域构造活动强烈,活动断裂发育,地震活动频繁,历史上曾发生多次6级以上大震。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携带有大量的震源应力场和震源破裂错动信息,是了解和认识震源及构造应力场状态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鄂尔多斯西南缘地区大量的震源机制解信息,获取该区域应力场特征,进  相似文献   

3.
吉平  李纲  刘杰  倪四道 《中国地震》2011,27(1):103-110
1 全球地震活动概况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0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28次(表1),最大地震为2月27日智利8.8级地震(图1).与2009年相比,全球地震频次和能量释放明显增加.2010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活动有以下特点: 2010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28次,明显高于1900年以来的平均水平(18次/年),与2009年(20次)相比,地震频次明显增加.2010年南美板块西边界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活跃,全球28次7级以上地震中有16次分布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北边界和东边界上,5次在南美板块西边界,4次在菲律宾板块边界,2次在北美板块边界,1次在中国青藏块体边缘地区,显示出空间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图1).  相似文献   

4.
地震构造图是综合反映特定地区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活动水平的基础性图件,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及边界带1∶50万地震构造图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边界带动力学模型与强震危险性研究”项目的一个专题成果。该图以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及边界带为编图范围,参照地震行业有关地震构造图编制标准和数据库标准,在系统收集和整理区域地理信息、地质、活动构造、地震、地球物理等资料的基础上,开展高分辨卫星影像解译,吸收项目最新研究成果,建设了编图所需的基础数据库;通过资料矢量化、地层界线修改、断层修改、图面修饰、图件复核等环节,编制成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及边界带1∶50万地震构造图。该图反映了由银川盆地—贺兰山、弧形构造束、渭河盆地、山西地堑系、河套盆地等活动构造单元组成的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边界带,以及相邻地块有关地震构造的最新资料,完善了鄂尔多斯地块及边界带活动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图像,建成了区域地震构造基础数据库。  相似文献   

5.
徐锡伟  邓起东 《地震地质》1990,12(1):21-30,T002
霍山山前断裂是山西临汾盆地北半部主边界断裂。本文根据沿断裂带的1:1万地质填图结果,详细地研究了霍山山前断裂的活动历史、断裂的分段性及其构造活动特征、不同时期以来的右旋错动幅度和滑动速率以及与1303年洪洞8级地震的关系。最后,根据山西地堑系内已获得滑动速率值的几条北北东向主干断裂的构造特殊性,讨论了地堑系两侧的一级右旋运动水平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取鄂尔多斯块体西北缘中强地震的有效预测指标,通过识别银川地区不同震级、不同范围的小震活动窗口,开展R值和molchan方法评估,选取出有预测意义的地震窗。结果显示:ML4银川窗地震活动对鄂尔多斯块体西北缘6级左右地震有较好的指示意义;ML3银川窗小震滑动年频次大于2时,对鄂尔多斯块体西北缘未来1年发生5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四川西部地区是构造运动强烈,强地震多发区.自公元前26年有破坏性地震记载以来,共记录6~6.9级地震48次,7~7.9级地震18次.平均每10~15年1次,主要集中在活动块体的边界断裂带上.川西地区的强震受NW向、NE向和近SN向活动断裂所控制,明显地表现出变形局部化的基本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8.
1988年至2001年,青藏块体中部的巴颜喀拉块体沿其北部边界的东昆仑断裂带连续发生了3次7级以上和1次8.1级地震。之后,在其西部边界于2008年发生了于田7.3级地震,东部边界的龙门山断裂带发生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在南部边界的甘孜-玉树-风火山断裂带上发生了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对这一系列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结果表明,除西边界的于田7.3级地震为正断层性质、东边界的汶川8.0级地震为逆断层性质以外,其他断裂带上的地震性质均以走滑为主,总体表明巴颜喀拉块体具有向东走滑的特性。本文尝试根据构造相互作用和块体运移特征等对这几次地震进行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块体周缘中强地震序列类型及其活动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方炜  刘春  张春生 《地震研究》2004,27(3):216-218
系统分析了鄂尔多斯块体周缘1970—2002年发生的27次5级左右地震序列的震级结构,这些地震序列可分为孤立型、主震型、震群型三种。结果表明,该区27次中强地震序列中,有22%为孤立型,14.8%为震群型,其余为主震型。在已选取的地震序列中,无前震以及有1次前震的比例为18.5%,有2次或2次以上的占81.5%。同时在鄂尔多斯块体西南边缘地震以孤立型为主,在鄂尔多斯块体北东东向的主压应力轴线上发生的地露名为需群珏!f。以卜结果可作为鄂尔多斯块体地区震后趋势判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东北地区地震重新定位及其活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素云  高阿甲 《地震学报》2000,22(3):241-248
青藏高原东北地区是青藏块体、阿拉善块体和鄂尔多斯块体的汇聚部位.为探索该区的构造特征,结合地质构造绘出4条剖面线.对剖面两侧各40km 范围内的ML3.0及研究区范围内ML4.0的388次地震做了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36% 的地震震中变化达5km以上;给出深度的地震数比重新定位前增加了50%.青藏高原东北地区似三联点构造区,历史上曾发生过3次8级以上大震,现今微震活动也很频繁,反映出青藏高原东北地区三大块体间的现代构造运动仍然十分强烈.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东北地区地震重新定位及其活动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东北地区是青藏块体、阿拉善块体和鄂尔多斯块体的汇聚部位 .为探索该区的构造特征 ,结合地质构造绘出 4条剖面线 .对剖面两侧各 40 km范围内的 ML≥ 3.0及研究区范围内 ML≥ 4.0的 388次地震做了重新定位 .重新定位后 ,36%的地震震中变化达 5km以上 ;给出深度的地震数比重新定位前增加了 50 % .青藏高原东北地区似三联点构造区 ,历史上曾发生过 3次 8级以上大震 ,现今微震活动也很频繁 ,反映出青藏高原东北地区三大块体间的现代构造运动仍然十分强烈  相似文献   

12.
2014年8月3日,在云南鲁甸发生MS6.5地震.该地震位于巴颜喀拉块体、川滇块体与华南块体三者之间的以挤压和左旋走滑为主要活动特征的大凉山次级块体内部.该次级块体吸收了来自川滇块体和巴颜喀拉块体的挤压作用,主要以各边界断裂带的挤压作用和内部大凉山断裂带、峨边断裂带等NNW向的左旋走滑次级断裂为主要特征;在历史上大凉山次级块体边界上以7级以上强震活动为主要特征,而在次级块体内部则以5级地震频繁活动为主.2014年鲁甸MS6.5地震发生在逆冲走滑断裂带内部的NNW向左旋走滑断裂上,该地震主要受到了发生在小江断裂带上的1733年M73/4和则木河断裂带上的1850年M71/2强震的影响,这两次地震对2014年鲁甸MS6.5地震有促进作用,而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促进了2014年10月1日越西5.0级地震的发生,此外鲁甸地震对大凉山断裂带北段、峨边断裂带、昭通-鲁甸断裂带东段以及则木河断裂带南段有一定的库仑应力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山西地堑带位于华北地区西部,是华北地区强烈地震活动带.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呈北东或北西向有规律的分布于地堑中,尤其六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分布更为明显,所以地震的分布与强烈活动的地堑构造有明显关系.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必须服从于构造运动的规律.地震的发生发展取决于受力状态及物质条件,即取决于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和速度以及介质  相似文献   

14.
以震源机制类型划分汶川、玉树地震构造块体归属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7.8级地震、2008年3月21日于田7.1级和5月12日的汶川7.9级地震,全部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构成新的地震活动组.昆仑山口和汶川地震分别位于巴颜喀拉活动地块的北部和东部边界,于田地震发生在该地块的西端.GPS的观测资料分析表明该块体整体向东运动.发生在块体不同部位的昆仑山口、于田和汶川3次大地震震源机制类型体现了巴颜喀拉块体活动力学的一致性.汶川主震和强余震发生之前,出现于田序列余震的强度和频度显著增高,进一步证实同一活动地块地震之间的内在联系.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6.9 级地震,连同1996年11月19日的喀喇昆仑山口6.9 级地震和1997年11月18日玛尼7.5级地震,都发生在巴颜喀拉活动地块的南部边界上,震源机制表现为一致的左旋走向滑动,证实它们属于羌塘块体向东运动的结果.事实表明活动块体具有整体运动的性质,而整体运动也是两组各自3次大地震成组活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华北未来 50—100年强震潜在震源区的判别可归结为地震活动高潮幕强震发生地点的预测。七级以上强震的发生与块体边界强闭锁区的破裂相联系。分析表明:(1)一个地震活动期有相应的活动块体,强震只发生在其边界地带。(2)块体边界长期地震活动的空段可以看作是强闭锁区的形成标志,它可能是高潮幕强震的长期前兆。根据一个活动期前期的地震活动图象有可能确定活动块体的边界位置,从而为预测未来强震发生地点和排除某些地区强震发生的可能性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鄂尔多斯块体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根据块体体周边的M—t图划分了三个地震活跃期,由∑E~(1/2)i-t曲线外推了块体周边织累的应变,据M_S≥4.0 级地震的震级一频度关系求得块体周边的b值为0.42—0.56。 块体周边的强震有成组孕育的特点,在一个周边上发生了M_S≥6.0级的地震后,数年内(一般不超过5年)在块体其它周边上常跟着发生M_S≥6.0级的地震。研究了块体周边M_S≥7.0级地震前的活动图象,发现震前“活动区”和“空白区”可能并存。最后阐述了块体周边地壳应力场的方向,并计算了块体周边的平均滑动速率。  相似文献   

17.
甘肃地区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甘肃地区地震活动的特征.结果表明:甘肃地区3级以上地震活动表现出明显的近32个月的准周期性.甘肃及附近地区的6级以上大震均发生在3级地震年频次曲线的谷段附近.1980年以来青藏块体北缘地震活跃期内的中强地震活动的时空图象呈现多组地震自西向东有规律且稳定地迁移.各组地震迁移情况表明本活跃期地震活动已转向低潮,2002年前后可进入平静期.青藏块体北缘西端5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是甘肃地区中强以上地震活动过程开始的信号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几次主要地震前后,都观测到了较为显著的重力变化,祝意青等人根据重力点值、重力场变化曾给出这些地震中期预测意见。渭河断陷盆地地理位置特殊,受青藏块体、鄂尔多斯块体、华北块体、扬子块体的共同作用,盆地内活动构造极为发育,主要以北西向、近东西向、北东向正断层为主。历史上曾发生1556年华县481级特大地震,近年来地震活动较弱,仅发生两次4~5级地震。因此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汾渭断陷带是一个地震危险程度高的地区。本研究使用相对于固定欧亚大陆覆盖中国大陆的最新GPS数据,通过构造速度剖面分析发现:尽管鄂尔多斯块体、华北平原和华南块体正在向东南方向移动,但它们之间的相对运动却明显不同;渭河地堑内部虽然基本没有剪切滑移,但其拉张速率非常显著;山西地堑系统具有大致相等的拉张和右旋走滑分量;相对于鄂尔多斯块体,刚性华南块体和华北平原的快速向东南运动,对汾渭断陷带施加了强烈的构造拉张,形成了汾渭断陷带现今的扭张变形。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鄂尔多斯块体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根据块体周边的M—t图划分了三个地震活跃期,由于曲线外推了块体周边积累的应变,据Ms≥4.0级的地震频度求得块体周边的b值为0.42—0.56。 块体周边的强震有成组孕育的特点,在一个周边上发生了Ms≥6.0级的地震后,数年内(一般不超过五年)在块体其它周边上常跟着发生Ms≥6.0级的地震。研究了块体周边Ms≥7.0级地震前的活动图象,发现震前“活动区”和“空白区”可能并存。最后阐述了块体周边地壳应力场的方向,并计算了块体周边的平均滑动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