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震旦系地质年代学新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研究中国南方震旦系的基础上,近年来对长江峡东、滇东、皖南、赣西北、川西等震旦系典型剖面及有关花岗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地质年代学研究,并参照收集到的年龄资料,对震旦系顶、底界线和分统界线年龄作了综合研究,并提出了震旦系新的地质年代表。  相似文献   

2.
乔秀夫 《地质科学》1993,(1):102-102
《中国震旦系》一书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刘鸿允教授等30余年来对中国震旦系研究的集体总结,1991年12月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1章,575000余字。 本书区域地层中将中国震旦系区分为9个一级地层区,22个二级地层区。描述了不同地区的地层相。在对剖面的描述中,专门讨论了剖面中存在的有关问题,从而给读者提供了分析、判断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正> 蓟县县城以北,从景儿峪至下营一带,出露元古界至下古生界的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它是我国震旦系的标准剖面。蓟县的震旦系为巨厚沉积,总厚近一万米,接触关系清楚。关于蓟县震旦系的划分,经过前人的研究,多数意见认为分为青白口群、蓟县群和长城群三个群。由于府君山组之下有微角度不整合,但在燕山、太行山等地区也可以见到明显间断。一般认为府君山组之下的间断面,是蓟县运动所形成的微角度不整合,应作为寒武系与震旦系的分界,把景儿峪组、下马岭组划入震旦系的上部。震旦系的下限是常州村组,与下伏地层为明显的不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4.
新疆东部的中天山东段,库鲁克塔格及新、甘交界的北山等地区,在太古界之上广泛分布着两套前寒武纪地层(下图)。其下为变质杂岩系,该岩系下部为变质程度不一的碎屑岩、泥岩,上部为硅镁质大理岩、白云岩,含迭层石等,同我国北方震旦系可以对比。其上库鲁克塔格群为冰碛岩系,同我国南方“震旦系”(或谓“三峡系”)可以对比。上述两套地层在本区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对解决我国东部北方震旦系和南方震旦系的层序问题,提供直接的地层依据。  相似文献   

5.
贵州震旦系与寒武系分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贵州的震旦系、寒武系分布广泛,发育良好,化石丰富,是解决华中—西南区震旦系与寒武系分界及其对比的重要地区。1974年以来,不少单位在织金、纳雍、清镇和习水等地梅树村期地层中,发现了带壳动物化石。本文着重讨论贵州震旦系、寒武系的分界,及与相关地层的对比。  相似文献   

6.
在贵州全省地质图上,黔东南是一块特殊的部位,与处在扬子准地台的贵州大部分地区不同,这里属于华南加里东褶皱带。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前震旦系下江群,而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等则只有零星分布。其中,震旦系与前震旦系下江群、石炭系与下江群或震旦系、  相似文献   

7.
云南东部震旦系分布广泛,发育良好,是研究震旦系的重要地区之一。 1965年8月,笔者与云南地质局曹仁关同志等一道,在晋宁王家湾,实测了震旦系剖面。1977年8、9月间又对原测剖面做了厘定。在此期间,地质科学院邢裕盛同志到该剖面采集一批微古植物样品并鉴定了其中的微古植物化石;云南地质局二十地质队对重要接触关系及磷矿层做了揭露及编录。1977年12月至1978年3月,云南省地质局震旦系研究队(以下简称研究队)对该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地表揭露,重测了剖面,取得许多新成果。通过这些工作,提高了该剖面的研究程度。本文拟就各方面取得的成果和厘定后的层序作一介绍,并就云南东部震旦系的划分和上界,提出粗浅看法。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8.
严富华 《地质科学》1965,6(4):370-373
近年来,刘鸿尤、沙庆安等在研究中国南方震旦系的工作中,先后从滇东及鄂西采回了一些标本,经笔者分析含有不少孢子及植物残体化石。研究材料系1962年采自滇东宜良螺絲塘、鄂西秭归冀家湾及宜昌秋千坪等地的震旦系。含化石标本的地层,均属上震旦统。样品的分析,基本上按格里丘克法进行,重液应用ПД-6,分析后的样品粘成固定薄片作显微镜下观察。  相似文献   

9.
孙云铸教授是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但在前寒武纪地层研究的贡献是:(1)发现和命名蓟县运动,正确解决了华北震旦系与寒武系的分界问题;(2)坚持震旦系与寒武系的不同,确定了震旦系及青白口群的元古代归属;(3)较早发现南北震旦系的差异。最早指出南北不同标准剖面;(4)坚持震旦系的重要地位,最早提出震旦系为震旦界。  相似文献   

10.
自从1982年全国地层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晚前寒武纪地层分类命名讨论会以来,对我国争论了多年的南方、北方震旦纪(系)得到了基本统一,取消了“震旦亚界”这一暂时性的名称,将原北方震旦纪(系)新建三个系.即:长城系(纪)、蓟县系(纪)、青白口系(纪).将南方震旦系(纪)确认为震旦系(纪),并确定仍以三峡地区的剖面为震旦系的标准剖面.该剖面原划分为上、下两统,并以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之底界作为两个统的分界线.经过近年对寒武系与震旦系界线的研究(邢裕盛、罗惠麟等、马国干)和三峡、云南、四川、新疆等地区震旦系的深入调查(赵自强、杨逞和、殷继成、高振家、王务严、朱诚顺等),在上述地区又取得了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古地磁及冰川地层等丰富的资料.大批新的成果不断丰富了中国震旦系(纪)的内容.同时,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也给地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多重地层划分和构造地层法,研究并重建了湖南东南部汝城地区震旦系层序,厘定了区内震旦系各组的划分、对比标志,并首次提出该区内存在新元古代早期的沉积。研究结果表明,碎屑岩系中的含砾岩是冰成作用的产物,可与邻区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震旦系对比。  相似文献   

12.
四川峨眉、甘洛等地寒武纪早期的遗迹化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四川西部峨眉、甘洛等地是我国研究寒武系与震旦系界线重要地区之一。近年来在该区震旦系上统上部至寒武系下统最低三叶虫化石层位以下,发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遗迹化石。它们从寒武系底部向上,逐渐丰富多样,并与小壳动物化石同时存在,为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沉积相的分  相似文献   

13.
引言前人对本区震旦系的研究多侧重地层的划分和对比,而对其构造则重视不够。作者等虽多年来着重研究本区的构造形变史,但对震旦系构造特征的认识,长期以来只看到一些表面现象,而对其本质的认识则经历了一个不断反复和深化的过程。首先是震旦系和寒武系的接触关系,在豫西、华北乃至中国东部,它们之间都主要是假整合的平行接触关系,也就是在震旦纪末波状运动基础上,寒武纪海浸超覆。  相似文献   

14.
<正> 我国南方震旦系的建立及地层对比是以李四光先生在宜昌三峡一带的研究工作为基础的。一九二四年,李四光在《中国地质学会会志》第三卷上发表的“峡东地质及长江之历史”的论文中,将震旦系自上而下分为灯影组、陡山沱组、南沱组及莲沱组等,其中南沱组为冰碛堆积物。从此,奠定了我国南方震旦系地层对比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峡东地区震旦系层型剖面的界定与层序划分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震旦系研究历史的回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综合地层研究的成果,试图建立可供全球对比的中国末元古系层型剖面。我国震旦系研究历史悠久,典型剖面经历南北之争,数十年来存在多种界定意见。通过近十年的研究,笔者依然认为峡东地区震旦系剖面沉积最为连续,出露完整,具有生物演化特征明显和形态多样的特点,可与世界各地的末元古纪地层进行广泛对比。目前,其上界定位于峡东地区灯影组天柱山段小壳化石带之下(即相当云南晋宁梅树村剖面震旦—寒武系界线小壳化石带B点,年龄为539±34Ma),而底界的厘定在国内一直存在多种意见。本文通过对峡东地区震旦系剖面的综合地层研究,结合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层序地层学、C/O同位素研究以及沉积相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认为震旦系底界应划定在南沱冰期之后的陡山沱期沉积的下界,重申应选定峡东地区剖面为震旦系的层型剖面。  相似文献   

16.
1986年笔者等在大连棋盘磨等地的金县群兴民村组中部王家坦页岩段页岩层中发现后生动物类水母化石;在金州北山等地的葛屯组页岩层中发现类水母化石、蠕虫化石、可疑小壳类化石和后生植物宏观藻类化石等,丰富了我国震旦系的古生物学内容,对辽南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的厘定提供了古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彭向东 《地层学杂志》2005,29(11):454-457
在大青山和色尔腾山地区进行地质调查时,在原来划为震旦系什那干群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确切的寒武纪化石,特别是大青山地区,在紧邻不整合面处就发现了早寒武世的三叶虫化石。因此该套地层应为下寒武统色麻沟组,而并非震旦系什那干群。同时在对色尔腾山地区震旦系什那干群进行厘定后,提出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和色尔腾山地区缺失震旦系沉积。这一认识将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区域构造演化阶段的划分和地壳演变规律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峡东陡山沱组丝状蓝藻化石的新资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峡东部震旦系广泛分布于黄陵背斜两翼,发育良好,是研究我国震旦系的典型地区。本区震旦系自下而上分为下统莲沱组和南沱组,上统陡山沱组和灯影组。  相似文献   

19.
赣中变质基底的Nd同位素组成和物质来源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本文研究了赣中变质基底的Nd同位素组成。前震旦系变质沉积岩:143Nd/144Nd=0511827—0512052,TDM=1597—2124Ma,∈Nd(T)=-360~+111;震旦系浅变质沉积岩:143Nd/144Nd=0511918—0512233,TDM=1360—1405Ma,∈Nd(T)=-326~-055。上述Nd同位素特征表明:赣中前震旦系变质沉积岩的物源来自其东北缘华夏地块的基底碎屑和岛弧地区的幔源火山物质;而震旦系浅变质沉积岩的物源主要来自前震旦系的剥蚀,并有一定量的幔源物质加入;上述研究亦为赣中变质基底归属于华夏地块提供了重要的同位素证据。  相似文献   

20.
苏南宁镇地区,震旦系至第四系出露完整,研究程度颇深,诸地层的不同特征,以作为华南各地区地层对比之标准而著称。近几年来,随着大规模勘探工作的进行,宁镇地区地层的物性参数、电性参数和力学参数等各种资料,均在不断完善之中。本文试以该区震旦系至白垩系地层的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等的系统测试数据,对其有关的岩石力学特性进行粗浅地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