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9 毫秒
1.
1988年夏天,山东民工在长春市南郊红咀子挖砂子时,发现一较大骨骼化石,出土时风化严重,但两端关节面保存完好。经鉴定该化石属于鸟臀目(Ornithischia)。鸟脚亚目(Ornithopoda)鸭咀龙科(Hadrosauvidae)。鸭咀龙是鸟脚亚目在进化过程中最后分化出来的一群,生活在晚白垩世,而且十分繁盛,以北美和亚洲分布最多。在我国山东、黑龙江和内蒙都发现较完整的鸭咀龙化石,在吉林省刘房子也发现过零星的骨骼化石,但在长春市郊尚属首次发现。 该鸭咀龙化石产在距地表深约20m的晚白垩世泉头组紫红色粘土岩中,在同一层位中还发现有较多破碎的骨骼化石,在距该地不远的长春市二机砖厂附近还发现有恐龙蛋化石。这些化石的发现表明长  相似文献   

2.
在区域地质调查中,在广西十万大山盆地南东缘下白垩统新隆组钙质粉砂质泥岩中发现恐龙骨骼化石。化石保存良好,骨松质层清晰可见,经初步鉴定为白垩纪时代恐龙的骨骼化石。进一步发掘研究化石,对研究广西早白垩世恐龙动物群及生态环境、十万大山盆地发展演化和发展旅游地质产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浙江白垩纪恐龙化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浙江白垩系朝川组、中戴组、金华组、赖家组和赤城山组等地层中,已发现了数以千计保存完好的蛋化石,而恐龙骨骼化石却很少而且大多很残破。其中,目前能鉴别的恐龙有暴龙类(tyrannosaurs)、伤齿龙类(troodontids)、盗蛋龙类(oviraptorids)、鸭嘴龙类(hadrosaurs)、慢龙类(segnosaurs)、泰坦巨龙类(titanosaurs)、甲龙类(ankylosaurs)和结节龙类(nodosaurs)等,分布在天台、永康、东阳、丽水、缙云、金华和江山等广大区域,说明当时浙江存在过种类繁多的恐龙动物群。根据化石埋藏和沉积特征,在白垩纪时期浙江有诸多气候炎热、四面环山的大小盆地,恐龙多沿湖泊、河流筑巢生息,季节性的暴雨导致山洪泛滥,淹没了恐龙巢穴,因泥沙的快速掩埋封闭,巢穴里的蛋形成化石后保存较好。而恐龙或逃离,或尸骨被洪水搬运散落,所以、迄今除了已发现的4具不完整的骨架化石外,绝大多数是零散的骨骼。  相似文献   

4.
翼龙骨骼及其蛋与胚胎化石对研究翼龙生殖和胚胎发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哈密戈壁发现的一件超过200枚翼龙蛋、胚胎和骨骼三位一体保存的哈密翼龙化石标本从极干旱强盐碱的戈壁滩搬运至相对潮湿的环境后,就会发生明显的风化破碎,表现为由外向内逐渐蚕食性风化,富含骨骼/蛋化石的区域风暴岩快速发生崩解,造成化石脱落,不含化石的区域砂岩...  相似文献   

5.
近2~3年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科研人员再次对蓝田县的新街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经过清理整理,发现于新街遗址灰坑、探沟和探方中的全新世鸟类骨骼共70件.鸟类化石均为分散保存骨骼,但此次发现的鸟类骨骼保存不仅数量多,而且形态也较完好,是国内全新世鸟类化石发现记录所罕见的.本文记述了对这批鸟类化石开展形态解剖学的鉴定,并系统完成分类学研究的成果,新街遗址中总计鸟类所属8目、8科、8属,共9种,其中以水生鸟类居多.此外,根据鸟类的生存习性及鸟类骨骼上残存的人工痕迹,还针对新街遗址全新世时期的环境和古人类的生活行为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推理,为新街遗址在传统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上提供了全新的科学信息和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通过系统地梳理以往研究成果,归纳总结了陕西省恐龙足迹化石的分布特征和科学价值.陕西省目前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分布在11处地点,地层分布主要为中侏罗世延安组和早白垩世洛河组,已命名的恐龙足迹共有5属9种,造迹恐龙以兽脚类占绝对优势,个体普遍较小.陕西省恐龙足迹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弥补了恐龙骨骼化石的匮乏,丰富了中国恐龙足迹化石...  相似文献   

7.
生殖功能衰退是恐龙灭绝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侏罗系和下白垩统中,有许多恐龙骨骼化石保存,但未发现蛋化石,说明蛋已全部受精并孵化;而保存有大量完整恐龙蛋化石的上白垩统中,骨骼化石则仅零星可见,这极可能是雄性恐龙出现了性功能障碍,大量的蛋因未受精而不能孵化的结果;下第三系中则未发现恐龙遗迹,说明恐龙是白垩纪末灭绝的,上白垩统和下第三系中,见有膏盐矿物和膏盐矿床,说明当时的沉积盆地为一盐湖,恐龙饮用了盐湖水后,极可能破坏了它的生殖功能。现今新疆伽师县流行的不育症,已证明了由于饮用了矿化度高的河水引起的,与恐龙生殖功能衰退原因有类似之处。华南在上白垩统和下第三系中,有的地方发现了含铀砂岩,铀对恐龙的生殖功能也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昝淑芹,金利勇,陈 军,续 颜(吉林大学博物馆,吉林长春130026)吉林省中部白垩纪地层分布广泛,是我国恐龙化石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在长春郊区的白垩纪地层中发现了恐龙蛋和恐龙骨骼化石[1],媒体曾进行过报道。但由于当时对恐龙研究未给予足够重视,所以截止到1999年底,尚未有人对本区的恐龙化石进行过正式的发掘和系统研究,已发现的部分宝贵化石也未得到妥善保存。2000年,笔者承担了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长春地区白垩纪恐龙研究”,首次对吉林省中部地区的白垩纪恐龙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2000年7月至8月,项目组对…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恐龙骨骼化石保护中化石风化状态难以监测的问题,采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TLS)方法获取化石表面的精细三维点云数据,通过间隔7个月前后两期三维数据对比,分析化石表面因风化作用产生的变化。选取山东诸城恐龙化石产地2处恐龙骨骼化石进行了两期数据采集并对化石表面整体及其裂缝进行分析,发现在监测周期内,监测对象整体无明显变化,局部存在斑状变化(偏差达0.7 mm),主要裂缝区域变化小于0.2 mm。实验结果表明本文采取的监测方法可以监测化石亚毫米级变化,对同类化石风化监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世界上恐龙足迹化石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绝大多数属于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三叠纪恐龙足迹非常少见。目前在四川彭县、天全和富顺发现的晚三叠世恐龙足迹化石是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恐龙足迹化石。由于中国还未发现三叠纪恐龙骨骼化石,因此这些恐龙足迹化石填补了中国恐龙研究的一段空白。目前发现的三叠纪恐龙足迹化石数量较少、特征不很明显、分类位置也不是很明确,因此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四川盆地晚三叠世恐龙足迹化石的调查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四川地质学报》2022,(4):558-560
中国是世界上恐龙足迹化石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绝大多数属于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三叠纪恐龙足迹非常少见。目前在四川彭县、天全和富顺发现的晚三叠世恐龙足迹化石是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恐龙足迹化石。由于中国还未发现三叠纪恐龙骨骼化石,因此这些恐龙足迹化石填补了中国恐龙研究的一段空白。目前发现的三叠纪恐龙足迹化石数量较少、特征不很明显、分类位置也不是很明确,因此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四川盆地晚三叠世恐龙足迹化石的调查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比较埋藏学与埋藏相及其环境意义简介及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地层中,各种生物的骨骼具有多种埋藏类型,因而据此可很好地了解骨骼所处位置的沉积环境.Speyer和Brett(1988)用化石保存特征及类型,即骨骼的搬运,解体、破碎及侵蚀,建立了七个晚元古代化石埋藏相.由于本学说诞生不久,所以还有许多必须进一步完善之处:1.埋藏相仅是大陆架沉积边缘环境中化石保存类型的简化模式,而在地质历史中,具有众多的不同沉积环境,不仅有沉积边缘,而且还有陡斜坡跌积边缘.如分布于华南晚古生代的跌积边缘就不适于Speyer等的埋藏相理论.2.怎样建立适用于浊流沉积、风暴沉积及淡水河湖沉积环境的埋藏相.淡水沉积环境与海洋沉积环境十分不同,因而淡水沉积环境的化石保存特征也具有不同于海洋沉积环境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甘肃永靖县盐锅峡早白垩世恐龙足迹的新发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大庆  杜远生 《地球科学》2000,25(5):498-525
恐龙活动的遗迹 (足迹等 )和遗物 (恐龙蛋和粪化石等 )与恐龙骨骼一样是恐龙活动的直接证据 ,被认为是恐龙化石系列的珍品 .由于我国陆相中生界发育 ,保存的恐龙骨骼、遗迹、遗物化石丰富 ,因此恐龙骨骼及其遗迹化石的研究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我国恐龙足迹化石研究始于 1 92 9年 ,T .De .Chardin等[1 ] 首次报道了陕西神木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 .之后 ,杨钟健(Young) [2~5] 先后对四川广元、陕西铜川、河北滦平、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的恐龙足迹进行了研究 ;赵资奎[6] 研究了河南内乡的恐龙蛋和恐龙足…  相似文献   

14.
河源盆地晚白垩世东源组发现的霸王龙类牙齿化石估计长度大于10cm。从其大小和形态判断,应为霸王龙类的牙齿。牙齿保存部分稍微弯曲,中部横截面呈微弱的D形。牙齿的釉质非常薄,釉质脱落后暴露出的牙齿部分显示出明显的纵向条纹。牙齿的牙本质厚度在不同方向上变化较大,且牙本质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该牙齿化石的发现,为以后在该地区晚白垩世地层中发现霸王龙类骨骼化石提供确凿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江西赣州盆地晚白垩世茅店组和河口组发现大量恐龙动物化石,且化石分布集中,大多保存完整,尤其蛋化石成窝性较好,排列较规整,属原地埋藏。文章论述了该盆地内恐龙化石赋存的地层、岩性、化石保存形式及埋藏特征等,认为该盆地内恐龙动物群聚集或恐龙化石集中分布在晚白垩世早期茅店组和晚白垩世晚期河口组;茅店组—河口组,恐龙动物化石保存形式具有"单类型→多类型组合共存"和"不同类型恐龙蛋共生→蛋与骨共生"的规律,甚至出现含胚胎恐龙蛋、恐龙骨骼和龟鳖类化石集群埋藏,为进一步探讨盆地演化和恐龙生存环境提供实际材料。  相似文献   

16.
在西藏昌都市察雅地区侏罗纪红层中发现了恐龙化石,主要包括肋骨、椎体等.对其中保存较完整的蜥脚类颈椎、肩胛骨、兽脚类耻骨等进行了形态学描述.虽然目前发现的材料较少,确定种属还存在一定困难,但其丰富了侏罗纪恐龙的地理分布.该地区恐龙化石多处出露,说明恐龙化石相对丰富.对该地区恐龙化石的进一步勘查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亚洲...  相似文献   

17.
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在山东诸城发现第一具恐龙骨架“巨型山东龙”以来,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恐龙骨骼化石在诸城白垩纪地层中被发现,特别是埋藏于诸城晚白垩世地层中恐龙骨骼化石群,最为引人注目。目前研究发现了包括鸭嘴龙类、角龙类、暴龙类等在内的多种恐龙类型,为丰富我国东部白垩纪恐龙动物群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宝贵材料。该文系统总结和归纳了近些年来在诸城晚白垩世地层中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及其所代表的恐龙动物群类型的研究成果,同时又提出了目前依然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意义,有助于下一步更好的深入研究诸城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  相似文献   

18.
关于维管植物大化石保存方式术语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祺  郝守刚 《地质论评》2001,47(6):577-583
本文讨论了维管植物大化石保存方式中使用的术语,发现其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对化石化作用使用的术语经常与植物大化石保存方式所使用的术语混为一谈;(2)对同一术语不同的作者可能有不同的解释。这种状况很容易造成认识上的混乱。作者回顾了相关的讨论,并运用图解的方式对维管植物大化石的保存类型作了归类和比较的进一步讨论,建议把化石化作用所使用的术语和植物大化石保存方式所使用的术语合理地分开,从而尽可能地避免术语使用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19.
尽管在世界各地发现大量的恐龙蛋及成窝的蛋化石,但是胚胎化石相对稀少。就目前所知,恐龙胚胎与蛋壳化石相连在一起的约有20例,它们中的大多数来自于破的或者被压碎的蛋化石。报道产自中国江西南部赣州晚白垩世南雄组的具有胚胎的一窝不完整的恐龙蛋化石。根据恐龙蛋和蛋壳的宏观及微观特征,这些蛋化石被鉴定为长形蛋未定种。CT扫描结果显示,所有蛋均具有胚胎骨骼聚集,包括可能的股骨和胫骨。研究结果表明,因为完好无损的蛋可能具有胚胎残骸,所以恐龙胚胎的保存可能超过所能辨别出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发现的首例蜥脚类恐龙皮肤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了在四川自贡发现的同骨骼化石一道保存的蜥脚类恐龙皮肤化石,据其赋存关系,鉴定为杨氏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youngi)的皮肤残留部分。皮肤化石揭示该蜥脚类恐龙活着时体被鳞状皮肤,突出于表皮的鳞片呈不规则多边形,较大,密集而互不重叠,与过去描绘的类似大象皮光滑无鳞的情形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