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丹凤群中,部分斜长角闪岩含有由阳起石内核和镁普通角闪石外环组成的环带角闪石。外环形成于主变质期,而内核是早期变质矿物的残余。早期变质作用属低压相系的斜长石-阳起石相环境,发生在丹凤群形成之初;而主期变质发生在加里东晚期的中压相系的角闪岩相。大约在海西—印支期后又出现了伴随韧性剪切作用的退变质现象。早期变质和主期变质作用可能分别与秦岭造山带的裂谷作用和裂谷闭合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2.
南非林波波带中央带Sand River地区存在高压基性麻粒岩,其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石+单斜辉石+石英+钛铁矿+磁铁矿。岩石学研究表明,该高压麻粒岩经历了两期退变质作用,早期退变质阶段以斜方辉石和斜长石的出现为特征,晚期退变质阶段以角闪石的出现为特征。传统温压计计算表明:高压麻粒岩峰期变质温度为820℃~900℃,压力为13.5~15.4kbar;早期退变质的形成温压为800℃~890℃和8.8~11.2kbar;晚期退变质条件为540℃~650℃和2.7~4.4kbar。其退变质作用P-T轨迹为顺时针型近等温降压到降温降压的过程。高压麻粒岩经历的这种顺时针P-T轨迹通常发育在大陆碰撞环境,指示其形成可能与津巴布韦克拉通、卡普瓦尔克拉通在碰撞后地壳快速剥露事件有关,这对探讨林波波带中央带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长城系巴什库尔干群斜长角闪岩主要分布于阿尔金构造带西段北缘,一般呈似层状、透镜体状夹于云母石英片岩、变粒岩、石英岩、黑云二长片麻岩、大理岩等中。通过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斜长角闪岩的原岩为中-基性火山岩类,并形成于两种构造环境:一种斜长角闪岩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显示出LREE明显富集,具有类似大陆(板内)裂谷火山岩特有的稀土元素组成特征;另一种斜长角闪岩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呈略富集(近平坦)型,与洋中脊玄武岩类非常相似。表明在长城纪时期,阿尔金构造带西段北缘主要处于板内大陆裂谷环境,随着大陆裂谷的进一步扩张,局部地区已形成初始洋盆环境。  相似文献   

4.
作者通过对胶东地区太古宙变质岩详细的野外工作和室内研究,用角闪石环带及共生矿物组合两种方法确定了该区变质作用的pTt轨迹。并认为,搞清该区的构造序列、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期次、生长环带与扩散环带的判别标志都很重要。这对研究和确定胶东地区早期地壳的热演化史和构造形变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呼玛县五隆屯地区出露的花岗岩岩石类型为中一中细粒花岗闪长岩,计有1个侵入体,呈岩株状产出。一、岩石及矿物学特征中一中细粒花岗闪长岩:中一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斜长石、条纹长石、石英和暗色矿物,粒度在0.6ram~5.0mm之间。斜长石40%~55%,条纹长石15%~20%,石英22%~28%。暗色矿物由黑云母和角闪石组成,含量10%。角闪石,绿色、褐绿色,  相似文献   

6.
二郎坪群主体为一套变质火山岩,夹有少量的变泥砂岩和大理岩。普遍发生了绿片岩相一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矿物共生组合及矿物世代关系表明存在两期矿物共生组合,早期以阳起石+斜长石为代表,晚期以蓝绿色角门石+斜长石为代表。温压测量结果表明,从早期到晚期变质反应的PT条件由低温低压向较高温高压演化。利用角闪石环带确定的PT轨迹为逆时针方向。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东昆仑祁漫塔格西段北部戛勒赛构造混杂岩带和南部朝阳沟构造混杂岩带中变质基性火山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综合研究表明,其原岩均形成于大洋环境,大部分属于洋岛玄武岩(OIB)或与E-MORB关系密切的洋岛、海山和大洋台地环境,在北部戛勒赛构造混杂岩带中还出露有E-MORB型玄武岩.E-MORB与OIB组合的厘定,揭示了东昆仑西段存在有两条早古生代的缝合带,这对于恢复东昆仑西段的古构造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奥雷褶皱冲断带是巴布亚新几内亚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域,但对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样式与演化认识不清。利用覆盖全区的2D和3D地震资料、钻井和地质信息,结合前人在该地区的地质研究成果,以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为指导,对地震资料进行了闭合解释,系统分析了该区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奥雷褶皱冲断带沿走向可以分为东段、中段和西段3段,其构造变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①沿倾向从NE向SW具有变形层次渐浅、卷入层系渐新、变形程度渐弱的变化特征;②沿走向从NW向SE表现为扩展范围渐小、前陆沉积层系渐新、构造变形时间渐晚、缩短率渐大、缩短量渐小的特征;③西段和中段垂向上分层解体,东段为继承性变形。本次研究将助力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油气勘探,并为澳大利亚北缘区域构造演化研究提供盆内证据。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花岗岩的斜长石一般呈板状,以中细粒为主。常见韵律环带,费氏台所测环带核心与边缘An相差18—26号。环带结构发育在多次侵入形成的花岗岩中,环斑、反环斑和无环斑斜长石同时出现。斜长石总平均含量为37%,最高含量75%。斜长石与寄主岩石的1/3 SiO_2+K_2O-FeO-MgO -CaO(%)值成反相关。延性系数与冷却速度、岩石类型与后期变化有关。斜长石An18—36,X光衍射有序度为0.3—1.0,有序度变化与岩体时代关系不明显,均为低温斜长石,形成温度400—920C°,形成压力为0.07—1GPa,结晶深度约2—33km。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耗散结构理论,论述了斜长石环带结构的成因信息,提出了晶体生长的动力学数学模型,并指出外界能源的供给对晶体生长和构型有着重要的影响。讨论结果表明,当能量供给体系的速率超过某一临界阈值时,就会发生大范围的相干振动现象,它将引起水压等参数的周期性变化。这样,在斜长石的结晶过程中可以形成一种典型的相干结构—韵律型环带结构。  相似文献   

11.
石门-薛家庄韧性剪切带曾经历过正-左行平移、正-右行平移及左行正滑三期剪切运动。其东段以正-右行平移运动为主,中段具左行正滑性质,而其西段(小卜落崮韧性剪切带)则主要为左行平移。该剪切带同时又是一条经受了低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变形的多相剪切变形带。在剪切带的横剖面上,石英与斜长石的粒度在弱变形带中具双峰式分布的特征,在强变形带中则细而均匀;钾长石的粒度在弱变形带中粗而均匀,在强变形带中则呈现双峰式分布。钾长石和斜长石在韧性变形过程中均可向钠长石转化,应力越大转化越彻底。剪切带的变形机制为简单剪切机制,石英滑移系既有底面滑移又有柱面、菱面滑移。  相似文献   

12.
辽北华北陆块北缘存在巨型的晚前寒武纪造山带,其标志有:开原蛇绿混杂岩、构造混杂岩、阿拉斯加型岩体、碰撞造山型花岗岩、榴辉岩高压变质带。它们呈狭长的带状分布于辽北建平—阜新—铁岭—清原一带,是晋宁造山运动期间,古亚洲洋板块和古西伯利亚板块依次向古华北板块俯冲碰撞造山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摩天岭褶皱带位于扬子地台西北缘,主要由中、晚元古宇“碧口群”火山、沉积杂岩系组成。笔者认为:该套杂岩系在刘家坪—铜钱韧性剪切带以南,是一套构造混杂岩,属中晚元古宙“碧口”古洋盆消减、关闭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在该剪切带以北,碧口杂岩系则主要由一套弧前盆地杂砂岩系和一套钙碱性火山岩系组成,后者属喷发在以鱼洞子群为基底的南秦岭古陆南缘之上的岛弧火山岩系。晚元古宙末,由于介于南秦岭古陆与扬子古陆之间的碧口古洋盆关闭,最终形成了扬子古陆北缘晚元古宙碰撞型造山带。摩天岭褶皱带则属该碰撞造山带的超迭壳楔和碰撞混杂岩单元部分。  相似文献   

14.
南化塘地区蓝闪片岩带,位于耀岭河群强变形层的顶底部位置,是扬子地块北缘高压变质带的组成部分。形成温度为500℃左右,压力为1.5MPa左右,特征矿物为青铝闪石。蓝闪片岩是板内碰撞的产物,与扬子地块向北东仰冲推覆所形成的构造超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利用断层相关褶皱的构造几何分析方法,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复杂构造带内基于地震剖面进行了构造解析,搭建了中、东段的构造轮廓和构造组合样式,认为东段阜康断裂带主要表现为至地表的推覆逆掩。由于位移量大部分转移至地表,阜康断裂带的前陆部分无喜山期构造带;西段造山带内的挤压往前陆方向传递过程中以前列式不断释放其位移量,造成在纵向上呈现三排主要的断层相关褶皱带。根据正演平衡地质剖面制作技术对山前复杂构造区地震剖面反射波的构造识别进行了模拟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桐柏—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大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桐柏—大别山碰撞造山带是华北板块南部大陆边缘和扬子板块北部大陆边缘长期演化和碰撞的结果。造山带主要由北淮阳加里东构造带、桐柏—大别山古老断块隆起带和随广加里东构造带组成。根据现今查明的三条蛇绿混杂岩带和不同时代岩系的原岩建造及区域构造特征,重建了其碰撞期前的古地理-古构造格局。在加里东末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发生碰撞,形成了桐柏—大别山造山带。在碰撞期及碰撞期后曾发生了大规模的滑脱-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17.
石藏寺金锑矿床位于泛华夏大陆晚古生代藏北(羌塘)三江弧前盆地,西倾山晚古生代盆地西端北缘。矿床为金锑矿共生矿床,其矿体受构造破碎带控制,呈似板状、透镜状。自然金主要与辉锑矿、石英嵌布关系密切,辉锑矿中包裹金占50%以上,粒间金、裂隙金与辉锑矿、石英连生。围岩蚀变有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石藏寺金锑矿床与临区大场金锑矿床类似。矿床形成机理为在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过程中,岩浆热液沿着深大断裂迁移,并与大气水发生循环,从围岩中断萃取Au,Sb矿物质,在构造、地球物理化学条件适宜的部位聚集形成金锑矿体,为造山型金锑矿床的浅成矿床。  相似文献   

18.
滩间山金矿产于柴北缘裂谷西段的裂肩部位,在裂谷活动期后余动下,引生了主干断裂、次级断裂、裂隙的配置构造系列,为金矿的形成起到了导矿、容矿作用。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加里东运动的形变特征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即在盆缘地带形成较宽缓褶皱、逆冲推覆构造,上、下古生界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并构成具造山性质的加里东构造带;向盆地内部依次为和缓隆起、高角度断裂,中、下奥陶统不同层位与上覆上古生界不同层位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触;整体抬升,下奥陶统与石炭系不同层位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加里东运动形成于奥陶纪晚期,可再细分为两期,分别与北秦岭构造带早古生代的弧-陆碰撞与陆-陆碰撞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表明,其形成主要与热水沉积作用有关。成矿后,在后期的碰撞造山过程中,由于南北向挤压,矿床强烈变形,含矿岩系发生构造置换,矿体显示出“似层非层,似脉非脉”的特点。更晚期的断裂构造活动造成矿带差异性抬升及剥蚀。因此认为矿床为热水喷流沉积-构造改造型矿床。据此提出了驼路沟钴矿床进一步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