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通化盆地三棵榆树断陷油气勘探程度低及成藏前景不清的问题,对研究区下白垩统的生、储、盖及其组合特征开展了系统评价。认为三棵榆树断陷下白垩统鹰嘴砬子组、林子头组两套湖相地层发育厚层暗色泥岩,具备较强的生烃能力,是一个"小而肥"的富烃断陷,勘探潜力较大。该断陷不仅发育巨厚、高成熟度烃源岩,并发育叠加连片的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加之断陷内早期断裂晚期活动较少及烃源岩与储层近距离互层式接触,构成了有利的"自生自储式"生储盖组合,具备断层-岩性圈闭、火山岩遮挡圈闭以及致密裂缝型岩性圈闭成藏的有利条件。其中三棵榆树断陷中南部的通地2-通地4-通地18井区为有利勘探区带。通地17更井钻探获得工业气流,初步证实了三棵榆树断陷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2.
周洋  沈艳杰  程日辉  刘国东 《世界地质》2018,37(4):1110-1121
通化盆地为一个火山--沉积共同作用的中生代断陷盆地。下白垩统发育果松组、鹰嘴砬子组、林子头组、下桦皮甸子组、亨通山组和三棵榆树组,为火山岩-沉积岩充填,岩性及岩相类型复杂。盆地发育特色的火山--沉积成因的混积碎屑岩,依据钻井岩芯,可以识别出混积粗碎屑岩、混积细碎屑岩和熔岩-碎屑熔岩等三组岩石类型。根据岩石组分、粒度特征区分出水下热碎屑流、水下基浪流、水下火山泥石流、熔岩流及火山碎屑浊流5种岩相类型。建立了通化盆地早白垩世混积碎屑岩的发育模式,明确了构造-火山作用下的混积盆地充填特征,认为盆地早白垩世火山-沉积旋回是盆地周期性走滑伸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龙凤山地区火石岭组火山碎屑岩已被证实为有效油气储层。笔者选取研究区6口钻井中钻遇火石岭组火山碎屑岩代表性井段,通过岩芯观察、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分析、孔隙度与渗透率测试等,探究火山碎屑岩储层孔隙的发育特征和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火石岭组火山碎屑岩主要为安山质火山碎屑岩及火山碎屑熔岩,岩相以爆发相空落亚相为主;凝灰质胶结火山角砾岩的孔隙度界于3.86%~8.76%之间,平均渗透率为0.397×10-3μm2,储集性能最优。在后期成岩作用过程中,充填作用破坏了绝大部分原生孔隙,溶蚀和构造作用形成的次生孔缝构成了现今有效孔隙的主体,有效孔隙组合以网状微裂缝+溶蚀微孔为主。  相似文献   

4.
通化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油气资源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化盆地为发育在前中生代基底之上的断陷盆地,经历了古生代晚期的海西运动及中侏罗世晚期的燕山运动,目前勘探程度较低。对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研究表明,通化盆地早白垩世火山喷发期后沉积阶段形成的鹰嘴砬子组、下桦皮甸子组及亨通山组为盆地主要烃源岩层位。在三棵榆树凹陷和三源浦凹陷内,烃源岩条件较好,并且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可作为盆地下一步勘探重点。通过热解法计算通化盆地烃源岩有利分布区生烃量为3. 87 × 108 t,资源量为0. 302 × 108 t,具有一定的油气潜力。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中奥陶统生物礁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轮南地区中奥陶统含礁层系位于一间房组.生物礁主要类型为Calathium障积丘,瓶筐石为最主要的造礁生物.礁体形态多样,规模较小,厚度为2.2~10 m.含礁层系储集空间类型较多.储层物性的统计结果显示,礁核、礁盖和礁基的孔隙度平均值分别为1.54%、3.21%和1.70%;渗透率大部分都高于0.1×10-3μm2,最高值分别为54.4×10μm2、24.66×10-3μm2和613×10-3μm2.这表明含礁层系储层物性总体比较差,以低孔隙度/低、中渗透率为特征,但礁基、礁盖的储层物性明显好于礁核.储层类型以裂缝型和裂缝-孔隙型为主,孔隙型储层不发育.导致这种储集物性的原因一方面与礁体沉积相有关,另一方面与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破裂作用和压实、压溶作用等成岩作用的改造有关.  相似文献   

6.
以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铜钵庙组-南屯组火山碎屑岩为例,结合岩石学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等技术手段,研究火山碎屑岩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综合研究认为: 火山碎屑岩岩石类型主要包括凝灰岩( 熔结凝灰岩) 、沉凝灰岩和凝灰质砂( 砾) 岩; 发育有原生孔隙、原生裂缝、次生孔隙、次生裂缝等4 类10 种储集空间,且以次生溶孔为主; 属于中低孔--特低渗型储层,横向上靠近洼陷边缘、接近构造高部位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较高,纵向上在1 900 ~ 2 100 m、2 600 ~ 2 900 m 处存在两个明显的异常高孔隙带; 储集性能受岩性岩相、构造运动、成岩作用和有机质热演化等因素影响,其中岩性岩相和成岩作用是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以营城组火山岩为主,利用岩心、测井、试油等资料,从岩性、岩相及物性等方面对徐家围子断陷徐东地区火山岩储层特征加以研究。徐东地区营城组火山岩储层的主要岩性为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流纹质角砾岩和流纹质角砾凝灰岩;火山岩相按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火山爆发相、火山溢流相和火山沉积相;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孔隙的气孔、气孔被充填后的残余孔、裂缝及微裂缝和次生孔隙的长石溶蚀孔、火山灰溶蚀孔、球粒流纹岩中流纹质玻璃脱玻化产生的微孔隙、石英晶屑溶蚀孔等。通过对单井储地比、储层厚度频率分布、产能情况及成藏规律的分析研究将徐东地区分为三个储层发育带,找出了最有利的储层发育带,为下一步的勘探部署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岩心、薄片及成像测井(FMI)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五八开发区火山岩储层特征分析表明,该储层主要分布于二叠系佳木河组(P1j),包括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熔岩的平均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6.94%和6.68×10-3μm2;火山碎屑岩的平均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10.01%和7.93×10-3μm2。火山岩经历早期的冷却固结和脱玻化阶段以及后期的构造破裂作用、溶蚀溶解作用和充填交代等作用,使得储集空间主要以次生孔隙为主,并伴随有裂缝发育。安山岩、凝灰岩和火山角砾岩的岩性差异,以及溶蚀和不整合面等成岩、构造作用是影响火山岩储层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目前油气资源前景显示较好的通化盆地三棵榆树断陷详细调查和地震剖面精细解释,利用平衡剖面方法恢复了其构造演化史,探讨了研究区油气勘探方向。结果表明:三棵榆树断陷为北北东向东部边缘同沉积断裂控制的东断西超式半地堑,其中新生代主要经历了七个演化阶段,发生了六期充填作用,遭受了四次构造运动改造,构成了三套湖盆沉积与火山充填交互建造;该构造演化有利于生储盖组合及圈闭的发育,但多期构造运动不利于常规油气藏保存。指出通化盆地三棵榆树断陷进行油气勘探应以火山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为重点。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营城组火山岩储层裂缝特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白雪峰 《世界地质》2009,28(3):318-325
松辽盆地营城组火山岩储层裂缝普遍发育, 但不同相带内裂缝的发育规模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外围露头火山岩储层裂缝的实测数据及微观特征观察并结合钻井岩芯研究, 认为松辽盆地营城组火山岩储层裂缝可分为原生裂缝、次生裂缝和人为诱导裂缝3种成因类型。其中次生裂缝中的构造裂缝对油气运移及聚集起决定性作用; 喷溢相、侵出相和火山通道相是构造裂缝最发育的相带, 线密度分别为22条/m、18条/m和14条/m; 爆发相不发育, 线密度为4条/m。构造裂缝的形成期分为早白垩世营城组早期、营城组末期和晚白垩世嫩江组早期等3期, 裂缝主要形成于前两个时期; 裂缝走向以北东向最为发育, 占总量的50%以上, 其次为北西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 裂缝的整体充填程度低, 开启情况及有效性较好。研究成果与徐家围子断陷内裂缝的发育规律具有一定的可对比性。  相似文献   

11.
延吉盆地为一中生代断陷型盆地,自西向东划分为西部斜坡、中央坳陷、太平隆起、东部坳陷4个构造单元。沉积盖层主要发育白垩系的屯田营组、头道组、铜佛寺组、大砬子组和龙井组,其中大砬子组已发现良好的油气显示和工业油气流,是重要的勘探目的层。利用大量的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对大砬子组开展了沉积特征和沉积相研究,结果表明:其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和湖泊相沉积,局部发育冲积扇相,其中,扇三角洲识别出扇三角洲平原和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湖泊相识别出滨浅湖和半深湖亚相;盆地在大砬子组沉积时期物源供给充足,物源方向主要为西部和北部;该盆地大砬子组储层多为扇三角洲沉积砂体,砂岩层具有一定的沉积厚度,砂体也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综合储层物性分析、压汞分析等资料对储层宏观物性和微观孔隙结构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大砬子组储层物性变化较大,整体表现为中孔低渗;储层孔隙结构主要为Ⅱ—Ⅲ型,孔隙喉道半径整体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2.
袁静  王乾泽 《矿物岩石》2001,21(1):43-47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埋深大于 30 0 0 m的深部碎屑岩储层普遍发育 2~ 4个次生孔隙带 ,Φ=10 %~ 30 % ,K=0 .1× 10 - 3μm2~ 30× 10 - 3μm2 ,为中孔低渗低孔低渗油气储层。综合有机质热演化过程、成岩作用和构造断裂等分析 ,认为东营凹陷埋深大于 30 0 0m碎屑岩地层中 ,第一、二个次生孔隙带埋深在 30 0 0 m~ 390 0 m之间 ,其形成主要与有机质成熟过程释放有机酸对长石等颗粒的溶解有密切关系 ,在深大断裂附近储层同时受到大气淡水的影响 ,而深陷带包裹于暗色泥岩中的浊积砂岩的次生孔隙发育情况还与泥质岩异常压力带有关 ;第三个次生孔隙带埋深一般为 390 0 m~ 430 0 m,主要成因于粘土矿物转化造成的还原环境 ,同时受到硫酸盐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这三个次生孔隙发育带对储集油气有效。第四个孔隙发育带埋深在 470 0 m以下 ,主要是构造成因的微裂缝 ,较难成为有效的油气储层。  相似文献   

13.
基于微米CT页岩微裂缝表征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页岩储层中的微裂缝是页岩气的储集空间,也是页岩气运移、散失的重要通道。通过微米CT扫描、场发射扫描电镜(FE- SEM)和岩芯观测等手段,明确了焦石坝地区JYA井龙马溪组页岩微裂缝结构特征,对比了微裂缝在不同条件下(地表或地层)的张开度及其对页岩渗透率的贡献,初步探讨了微裂缝对页岩纳米孔隙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基于微米CT可将页岩样品分为基质组分、高密度矿物(如黄铁矿)及裂缝三个部分,其体积比分别为97. 88%、0. 88%和1. 24%;② 微裂缝在空间上主要呈孤立状、细长条状或锯齿弯曲状,其长度分布范围为3. 4~299μm,以3. 4~20μm为主,平均为12. 44μm;③ 微裂缝在地层中的张开度约为2. 2~30. 33μm,平均为3. 97μm,相对于地表张开度(平均为6. 24μm)降低了36. 38%。尽管这部分微裂缝体积仅占页岩样品总体积的0. 7%,却提供了页岩储层中70%以上的渗透率。笔者认为JYA井龙马溪组页岩内部大量发育的网状结构微裂缝是页岩气沿着“孔隙—微裂缝—宏观裂缝”路径发生强烈“解吸—运移—逸散”作用的重要通道,进而导致孔隙因流体压力降低而压缩变形和闭合,不利于纳米孔隙的保存,这对于研究微裂缝在页岩储层中主要为储集空间或逸散通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页岩中微裂缝的定量研究有利于认识储层类型与页岩气勘探潜力评价。微米级X射线断层成像(微米CT)技术是观测微裂缝最为直观的方法。本文以四川盆地元坝地区大安寨段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微米CT二维图像上微裂缝的识别与统计,定量计算了页岩样品的微裂缝孔隙度,并结合氦气法获得的页岩样品的总孔隙度,定量评价了微裂缝在页岩总孔隙空间的比例。结果表明:页岩中微裂缝主要为构造微裂缝,缝宽主要在0~12μm,三维空间内呈层状展布;页岩的氦气孔隙度为2.24%~4.60%(平均3.48%),其中微裂缝孔隙度为0.25%~1.06%(平均0.82%),在总孔隙空间中占比平均23.28%。与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海相龙马溪组页岩(微裂缝孔隙度平均0.3%~1.3%,占总孔隙空间的6.1%~22.4%)中微裂缝的发育程度相当。元坝地区大安寨段页岩为孔隙型储层,发育丰富的纳米级基质孔隙,有利于页岩气的富集;同时微裂缝发育,可以沟通众多孤立的基质孔隙,有利于页岩气的高产。元坝地区大安寨段页岩为孔隙型储层同时微裂缝发育,表明具有页岩气高产稳产的孔隙条件和良好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5.
张鐘月  高福红  杨扬  张蕊瑶   《世界地质》2015,34(1):157-166
应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梨树断陷十屋油田营城组储层砂岩的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分析。结果表明:十屋油田营城组储层砂岩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其次为长石砂岩;经历的主要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成岩阶段已达到中成岩阶段A--B期。砂岩的喉道属于中-低喉级别,孔隙度平均为8%~10%,渗透率平均为15×10-3~26×10-3μm2,属于低孔--特低孔—特低渗--中渗型储层。  相似文献   

16.
德惠断陷火山岩储层发育在火山机构以及部分风化壳中,笔者以其火山机构内幕型储层为研究对象,提出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对火山机构内幕进行火山机构-喷发单元-岩相逐级精细刻画的方法。通过对岩芯和薄片观察总结了8种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结合储层物性特征分析火山机构、喷发单元及岩相对火山岩储层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火山岩储层在火山机构中心和近火山口较为发育;喷发单元上部储层优于下部储层,喷发单元中部裂隙较为发育,可形成一套完整的孔隙-裂缝配置;火山岩相中以爆发相热碎屑流亚相、喷溢相上部亚相以及侵出相内带亚相为优质储层。  相似文献   

17.
沉火山碎屑岩指火山碎屑物体积分数为50%~90%,经受水流搬运作用,成岩方式为压实胶结[1-2]。碎屑颗粒磨圆程度可为各种类型,通常分选差;按粒度可细划为沉凝灰岩、沉角砾岩和沉集块岩,以及他们之间的过渡类型;按成分可划分为复成分和单成分,单成分可以是流纹质、安山质、玄武质和他们之间的过渡成分。沉火山碎屑岩广泛分布于火山盆地中,是火山地层的重要组成部分[3-5];野外露头浅钻井揭示沉火山碎屑岩可发育良好的储层[6-8];同时在全球多处也发现沉火山碎屑岩油气藏和油气显示,这显示了沉火山碎屑岩具有勘探潜力[9-11]。2011年在松辽盆地王府断陷沉火山碎屑中发现了高丰度气藏,但对于该类优质储层的分布规律和形成机制认识还不清。本文以王府断陷CS6井区沙河子组为例,利用铸体薄片、压He法、压汞法和核磁共振方法研究储集空间类型、储层物性、孔喉和孔隙直径,探讨优质储层形成机理和主控因素。结果表明:优质储层岩性为沉集块岩和沉角砾岩,为向上变粗的序列;火山碎屑成分主要是粗安岩,少量石英岩砾石和流纹岩砾石,多数集块和角砾呈次棱角状—次圆状、也见少量次圆状角砾,颗粒定向性不明显、分选差、颗粒支撑-杂基支撑,杂基多为粗颗粒的凝灰。上述特征表明,该沉火山碎屑岩应为近距离搬运和快速堆积的过程。沉火山碎屑岩在平面上呈近南北向展布的扇状,地震剖面揭示沉火山碎屑岩呈楔形和丘形,内部是中弱振幅,连续性好;根据井震联合波阻抗反演结果可知,厚度最大可达200 m。通过岩心宏观描述和铸体薄片镜下鉴定,共识别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次生裂缝3类。其中原生孔隙主要有粒内气孔、粒间孔;次生孔隙主要有粒内铸模孔、粒内海绵状溶蚀孔、粒内筛状溶蚀孔和基质海绵状溶蚀孔;次生裂缝主要是构造缝。原生孔隙的粒内气孔是其独有特征,为大孔小喉储层;沉集块岩孔渗稍高于沉角砾岩、明显高于沙河子组沉积岩,但非均质性强于砂砾岩;孔隙度与埋深关系密切。对比储集空间类型之间的差异可知,弛豫时间10 ms的区域对应溶蚀孔,且多是选择性溶蚀形成的海绵状-筛状基质或粒内溶蚀孔;弛豫时间为10~1 000 ms时对应粒内气孔、粒间孔或裂缝,也可能是完全溶蚀形成的粒内溶蚀孔(铸模孔)。沉火山碎屑岩储层形成机理为母岩挥发分逸出、颗粒支撑、有机酸溶蚀和构造改造作用,前两者为主控因素。优质储层分布在沉火山碎屑岩扇体平面位置的中部,其中颗粒支撑、颗粒粗、粒内气孔碎屑含量高和埋深3 000 m的区域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18.
松辽盆地庆深气田火山岩储层的微观结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松辽盆地营城组火山岩是庆深气田主要的储层。火山岩储集空间主要有4种组合类型,其中溶蚀孔+微孔隙型最为常见。孔隙是主要的储集空间,裂缝平均孔隙度为0.101%,主要起连通作用。通过火山岩样品的压汞分析,将毛细管压力曲线分为Ⅰ~Ⅴ类。最大孔喉半径为4.9 μm,分选系数为0.3~2.6,孔喉歪度为粗歪度。综合储层微观结构研究成果和试气结果分析认为:(1)火山通道相的火山角砾岩和角砾熔岩、喷溢相上部亚相的气孔流纹岩和侵出相内带亚相的球粒流纹岩和珍珠岩为好储层;(2)研究区储层孔隙结构以微孔喉为主、孔喉比大、孔喉的连通性及渗流能力较弱等特点,储层以Ⅱ、Ⅲ类孔喉为主,大部分气井需大型压裂改造,才能达到工业气流。  相似文献   

19.
马朗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储层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朗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以湖相沉积为主,岩石类型多,主要为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火山岩.粘土矿物类型有伊/蒙混层、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和绿/蒙混层,以伊/蒙混层为主,缺乏蒙皂石.粘土矿物分布模式为不正常转化型.储层物性差,平均孔隙度为 2.1%~9.7%,渗透率一般小于 0.05×10-3μm2.孔隙类型有原生孔隙、溶蚀孔隙和裂缝,以溶蚀孔隙、晶间溶孔为主.芦草沟组具有强水敏、强速敏、强土酸敏、中等盐酸敏和中等盐敏特征.储层敏感性空间分布主要受沉积相控制.  相似文献   

20.
洪雪  赵洪伟  沙娟芳 《世界地质》2011,30(3):410-415
彰武断陷沙海组储层主要为一套扇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通过岩心观察与鉴定,确定了储集层岩性主要为含砾砂岩。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以及物性等资料,确定沙海组成岩作用类型包括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溶解作用,孔隙类型包括原生粒间孔隙、填隙物内孔隙、裂缝孔隙、溶蚀粒间孔隙和溶蚀粒内孔隙。Tmax主要分布在435℃~455℃,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沙海组纵向上在 920.9~930.55 m、935.8~938.9 m、944.35~951.07 m存在3个孔渗发育带,主要受岩石类型和成岩作用(溶蚀溶解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