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田盛培 《气象》1980,6(11):10-11
1977年8月5日凌晨到6日上午,山西中部的平遥附近出现了一次罕见的特大暴雨。这次暴雨来势猛、范围小、强度大,过程总雨量达366.9毫米(图1),最大1小时降水量为65.0毫米。下面我们就造成这次特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条件和中尺度天气系统作一初步分析。 一、大尺度环境场条件 1.环流背景 由平遥等站的雨量自记曲线可见,这次暴雨过程有两场降水,第二场降水在强度和雨量上都比第一场降水大得多。 本次过程发生在平直环流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  相似文献   

2.
一、过程概况1987年6月10至13日,武威地区出现了一次区域性大一暴雨、局地特大暴雨的天气过程。特大暴雨中心在金昌市和该市以北下四分、双湾、民勤县昌宁乡、永昌县局部地方。金昌市过程总降水量达159.4毫米(金川公司环保监测站记录),11日雨量为129.5毫米,过程景大雨强出现时的6小时(10日20时—11日02时)雨量达108毫米。  相似文献   

3.
1987年6月14日河池市境内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暴雨。日雨量达186.7毫米,仅次于1960年5月7日209.6毫米的极值。但降水强度和高强度降水维持时间,是历次大暴雨所不能比拟的。它的一小时最大降水量是80.0毫米,二小时最大降水量是112.2毫米。具有很大的破坏性,造成了严重灾害。下面侧重观测资料分析这次过程:  相似文献   

4.
陈道荣 《气象》1981,7(11):12-12
我们在制作预报过程中发现,夏季(6—8月)雨量与前一年秋季(9—10月)的气象因子有很好的关系。 一、夏季雨量和秋季降水有同步 的阶段性变化 由历史资料分析得出,我站夏季降水量的变化存在着三个明显的阶段:1955—1963年是多雨阶段,平均雨量为456毫米;1974—1980年为少雨阶段,平均雨量仅为287毫米;1964—1973年是多雨和少雨交替  相似文献   

5.
1987年5月19日晚至20日凌晨,柳州地区中北部下了一场罕见的大暴雨.位于暴雨中心柳城县,一小时最大降水量达75.9毫米,六小时降水量达188.9毫米.雨量特点自北向中部递增。由于这次降水强度大,时间长,致使山洪暴发,交通运输、衣作物等遭受严重损坏.  相似文献   

6.
1988年7月23日至24日,昌吉州出现了一次大降水过程,过程降水量:米泉20.3毫米、阜康31.6毫米、天池43.8毫米、吉木萨尔20.0毫米、奇台28.6毫米、木垒46.0毫米(日降水量40.0毫米),这是近几年来本地区一次较大的区域性降水之一.本文通过对这次大降水的天气学分析,一方面作为学习《新疆短期天气预报指导手册》一书中“新疆大降水天气过程的分析和预报”的习作,另一方面也为本地区大降水的短期预报提供某些诊断判据.  相似文献   

7.
广西天峨近44年来不同等级降水量与降水日数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天峨1971-2013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天峨不同等级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均呈减少趋势,降水日数的减少更加显著;小雨量(日数)呈极其显著的减少趋势,中雨量(日数)和大雨量(日数)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暴雨量(日数)则呈增加趋势。年降水日数、小雨量(日数)、中雨日数、大雨量、暴雨量(日数)突变特征明显;年降水量(日数)、小雨量(日数)、中雨量(日数)、均有一致的22a主周期变化,而大雨量(日数)均有一致的20a主周期变化,暴雨量(日数)均有一致的26a主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8.
1997年7月17日,潮汕地区普降暴雨~大暴雨,大暴雨中心落在汕头市区,日雨量109-5mm。这次大暴雨过程的特点是:雨势强,主要降水时段出现在午夜~凌晨,04~05时一小时最大雨量达40-7mm,另一降水时段出现在17日午后。1 多普勒资料分析  从本次大暴雨过程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降水主要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7日午夜至凌晨,该时段是全过程雨量的高峰,一小时最大雨量40-7mm。在降水发生前,有来自不同方向的降水回波向测站汇集,测站东南方辐合带弧状降水回波强度为35~40dBz,以30k…  相似文献   

9.
用GPS可降水量资料对一次大-暴雨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利用2002年9月10~20日GPS的可降水量资料与实况降水场做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每30分钟的可降水量连续观测资料对实际降水预报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首先,可降水量第一次达到及最后一次出现50mm的时间与实际降水的开始、结束时间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而可降水量≥50mm的持续时间越长,实际降水量也就越大,反之则相反;其次,可降水量的3小时及24小时变化对预报未来降水区域和雨量分布有着一定的指示作用;最后,可降水量在降水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趋势变化反映了500hPa流场、700hPa水汽通量场的变化,这为实际降水预报中水汽的来源及输送提供了更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用GPS可降水量资料对一次大一暴雨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利用2002年9月10~20日GPS的可降水量资料与实况降水场做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每30分钟的可降水量连续观测资料对实际降水预报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首先,可降水量第一次达到及最后一次出现50mm的时间与实际降水的开始、结束时间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而可降水量≥50mm的持续时间越长,实际降水量也就越大,反之则相反;其次,可降水量的3小时及24小时变化对预报未来降水区域和雨量分布有着一定的指示作用;最后,可降水量在降水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趋势变化反映了500hPa流场、700hPa水汽通量场的变化,这为实际降水预报中水汽的来源及输送提供了更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武夷山主峰地区降水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地区两坡1959—1960年两整年剖面观测资料,分析山区降水量日数、时数、平均雨强、一日最大降水量、大暴雨日数、最长连雨日数和最长连续无雨日数等指标随高度、坡向分布。国内关于山区降水比较完整的研究报告尚缺,今提出此报告以供参考。一、雨量和雨日由表1可分析出以下几点规律: 1.年、月雨量、雨日均随拔海高度而增加。年雨量的垂直梯度为81.2毫米/100米(黄岗山—崇安)到88.5毫米/100米(黄岗山—永平);年雨日的垂直梯度为3.4天/100米(黄岗山—崇安)到3.8天/100米(黄岗山—永平)。 2.降水垂直梯度有季节变化。雨量以正值桃花汛期的4月为最大,南北坡分别可达7.3和10.2毫米/100米国;7月其次,南北坡分别为6.8和9.1毫米/100米。后者主要是因为山  相似文献   

12.
在1977年6月8日至11日的一次天气过程中,我区兴安县华江公社一带出现了特大暴雨,四次中尺度系统活动的总雨量达417.8毫米。其中9日20时到10日08时的雨量达371.1毫米(见图1)。而其主要的降水又产生在10日02时至05时,这三小时  相似文献   

13.
岑士良 《气象》1980,6(5):36-36
贵州是平均拔海高度在一千米左右的低纬度高原山区,南部近海,夏季风可由海上长驱直入,雨量较为丰富。贵州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在1100毫米以上,比淮河流域的1000毫米多10%以上,为华北平原的600毫米的一倍左右。贵州又是我国降水日数最多的地区之一,省内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日数为160—190天;比淮河流域的110天多50%以上,为华北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一年五月九日,藤县平福下了特大暴雨。日雨量407.5毫米,其中以07时到11时最大,雨量达350.7毫米。九日到十一日三天过程雨量达648.5毫米。无论是24小时雨量还是过程雨量,都突破了梧州地区的三十年纪录,就陆地降水而言,在区内也是罕见的,三十年来只记录到十四个日雨量大于400毫米的雨量点,这次是第十五个。这次降雨过程,整个桂东雨量都较大,但唯平福特大(见图一)。据统计,自五月一日到廿八日,平福累计雨量已达到1000毫米,而藤县县城只有277毫米,距平福仅24公里的太平气象站雨量只有218毫米,广西暴雨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15.
新疆是大陆型气候,年降雨量相对较少,但有时也会出现时间较长、范围较广的大降水过程.每一次大降水天气过程都有其独特的环流背景.环流的连续性、突变性是造成一些地区大范围天气过程的原因,尤其是季节转换时期超长波环流的调整更是如此.1985年5月24日到6月3日连续造成的新疆二次中度降水过程和一次大降水过程均发生在由春入夏的季节转换时期. 这三次降水过程的特点是5月24日至25日北疆中度降水过程(其中北疆西部单站最大降水量为22毫米);5月25日至28日南疆中度降水过程(其中南疆西部单站最大降水量为19毫米,南疆沿天山单站最大降水量为  相似文献   

16.
1引言 2005年5月5日-6日白城市出现了入春以来的第一场透雨。降水面积广、持续时间长、降水分布不均匀。各市县雨量为:洮北区19.5mm、洮南市37.7mm、通榆县19.9mm、镇赉县13.7mm、大安市11.5mm,平均降水量为20.5mm。从雨量分布情况看,北部和东部雨量偏小。  相似文献   

17.
这次暴雨,安康从6月8日18时43分开始到次日0时40分结束,共降水48.5毫米,其中20点以前降水量为42.6毫米,一小时最大降水量达40.5毫米。但降水范围小,强度大,分布不均,除汉阴35.7毫米外,其  相似文献   

18.
丁桂芳 《气象》1983,9(10):10-11
为使B模式输出产品尽快投入日常预报,增加预报信息,我们用1972—1981年7、8月份的历史天气图资料建立了降水预报方程。用数值预报产品分辨有无降水,然后用前期实况因子判别降水量级。 一、夏季(7—8月)降水概况 我们规定凡全盟有50%的站日降水量≥10.0毫米为一次中一大雨过程,有50%的站日降水量为0.1—10.0毫米为一次小雨过程。  相似文献   

19.
《气象知识》2021,(1):12-15
1长江中下游等地梅雨期及梅雨量均为历史之最2020年我国长江中下游等南方地区梅雨入梅时间早,出梅时间晚,梅雨期持续时间长,梅雨量大,极端降水事件频发。梅雨期雨量达759.2毫米,较常年偏多1.2倍,为1961年以来最多;安徽、湖北、江西等地46县市日降水量达极端事件标准,其中安徽金寨(309.5毫米)、江西新建(220毫米)等4地日降水量突破历史纪录。  相似文献   

20.
沿海丘陵地区面雨量估算插值方法试验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以温州地区为代表,对各种插值方法进行试验得出华东沿海丘陵地区最优的面雨量估算插值方法。根据影响的天气系统,将温州地区的降水性质分为冷空气、倒槽、西南低涡、静止锋、台风、副高边缘对流等典型降水类型。通过对近10a历史天气图和温州地区90个雨量观测站日降水量资料分析,选定该地区的各类天气过程的典型代表过程,再以各个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日降水作为试验资料。以目前研究应用得最多的反距离法、克里格法、样条插值法对各日降水在不同站密度等级条件下分别插值。根据制定的评价标准分析各插值方法对面雨量估算的适用性,从而系统、客观地得出华东沿海丘陵地区面雨量估算的最优插值方法及其对测站密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