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彭雪开 《中国地名》2013,(10):64-65
《晋书·地理志下》:“孙休分武陵立天门郡”。妹书·州郡志》:“天门太守,吴孙休永安六年(263),分武陵(郡)立。”又云:“澧阳令,晋武帝太康四年(283)立。”这为石门县建县之始,县治驻今治。隶天门郡。辖境当与今石门县同。因县治驻澧水北岸,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阳”,故名。郡、县同治。“隋开皇九年(589),罢石门郡建石门县,隶澧州(旋改澧阳郡)。”自此,石门县,名列国史。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名》2011,(12):17-18
鞍山因有山如马鞍得名。明朝洪武年间置鞍山驿堡,后因为铁矿发展为城市。战国时期,今鞍山市境域属于燕国辽东郡,秦属于辽东郡,西汉属于幽州辽东郡;东汉属辽东郡和辽东属围。三国和西晋时期属幽州辽东郡襄平县、新昌县、辽队县、安市县、昌黎郡昌黎县。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隶属于前燕、前秦、后燕辽东郡。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名》2010,(3):26-30
温州——今澌江温州,唐高宗时分括州始置.以温峤岭得名。渭州——北魏置,治襄武(今甘肃陇西东北)。唐时曾属吐蕃,收复后复置,治平凉(今属甘肃)。参见“平凉”。  相似文献   

4.
沈阳城名记     
今天的沈阳,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谱写了光荣历史。 公元前 299年,燕国名将秦开率大军破东胡、筑长城、建四郡,其中辽东、辽西二郡,即现今辽宁之地。秦汉时辽东郡不变,其属下 18县,其中候城县 (今沈阳地 )乃重要军事重镇之一。乃边防斥候之城,故冠以“候城”名之。据考古资料证明,当今沈阳城就是在战国候城基础上建设起来的一座古城。 辽称“沈州”系沈水之阳城也, (古时山之南曰阳,水之北为阳 )。金继之,金末毁于兵火。元推行行省制,辽阳行中书省下辖七路,其中“沈阳路”于 1296年 (元成宗元贞二年 )在历史文献上始出现“…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名》2009,(2):34-35
蒙城县名源于东晋曾侨置蒙郡,县治所位于今蒙城县城关镇西北15千米处。梁、北魏或为侨置区划,或为军城,东魏复为蒙郡、县。唐代定名蒙城县。关于蒙城的名称由来主要有3种说法:一是商代此处属北冢,“北”与“冢”上下相合为“蒙”字。二是为纪念庄子而得名。旧《蒙城县定动说:“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蒙人也。尝为漆园吏。”宋·苏轼所撰《庄子祠记》也说:“庄子,蒙人也。尝为漆园吏。”北宋王安石在他的《清燕堂诗》中有“清燕新豫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  相似文献   

6.
山东:以在太行山东而得名。山西:以在太行山西而得名。河南: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河北: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广东: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广西:以广南西路简称得名。黑龙江:以黑龙江而得名。辽宁:以辽河流域永久安宁得名。浙江:以浙江(钱塘江)得名。安徽:以安庆、徽州各取一字得名。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甘肃:以甘州、肃州各取一字得名。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云南:以在云岭之南得名。贵州:以贵山得名。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青海:以…  相似文献   

7.
扶沟县位于河南中部,处在豫东平原黄泛区的腹心地带,总面积1173平方公里,人口56万,现属周口地区管辖。 扶沟古称桐邱,农业历史悠久。战国时先后为郑国、魏国属地,秦时属颍川郡,至西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5年)置县,县治在谷平乡,即今崔桥小扶城遗址。由于当时该地有扶亭、洧水沟,扶沟则因此得名。晋统一中国后,扶沟属豫州颍川郡;南北朝时代,属南朝的南梁郡辖,北朝属北魏颍川郡管,东魏时归郑州许昌郡辖;隋朝仍柰属于颍川郡;唐朝州郡连称,扶沟归许州颍川郡;后梁属开封府,后唐属于汴州宣武军,后晋亦属开封府。北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名》2011,(5):21-21
为进一步提高行政区划和地名管理科学决策水平,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咨询作用,近日,四川省民政厅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四川省区划地名咨询委员会”。四川省区划地名咨询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由省民政厅分管副厅长兼任;副主任委员1名,由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长兼任;下设秘书处,由区划地名处负责日常工作。  相似文献   

9.
茶陵,自先秦置县后,历有荼陵、声乡、茶陵、茶乡之称谓。前三者,是今茶陵县区划地名。后者,是对今茶陵县的一种雅称,并非县名。一、荼陵与声乡荼陵,为茶陵古名。上古属荆州地域。是否得名,实不可考。《尚书》列"九州",始有荆州之名。但其时荆州,是以自然地理实体为界限的区域地名,并非区划地名。称  相似文献   

10.
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在鼎州设常德军,乾道元年(1165),升鼎州为常德府。《宋史·地理志》:“常德府,本鼎州,武陵郡,常德军节度……。政和七年,升为军。”自此,常德之名,始见国史、地志。  相似文献   

11.
辽阳得名考     
辽阳得名于唐代辽阳,古称襄平,曾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古老的都邑,也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城市之一。关于今辽阳(1)的得名,一般认为是在辽代。这种说法系根据《辽史·地理志》中有“天显(辽太祖年号,太宗继位后沿用)十三年(公元938年)改南京为东京,府曰辽阳”的记载。但在笔者看来,这只能说是辽阳在历史上的正式命称,却不是辽阳得名之始。虽然唐辽东都督高藏反唐后建府易辽东郡故城为辽阳之说没有明证,但唐中宗时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及唐玄宗时契丹大贺氏联盟长吐于被封为辽阳郡王事则在《旧唐书·李多祚传》及《新唐书·契丹传》…  相似文献   

12.
一、南阳地区沿革简史 南阳地区,位于豫西南,辖13个市县,地处古代中原的南部,居伏牛山、汉水之阳,故名南阳。“南召猿人”即在白河上游生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及丹江两岸,六、七千年前为人类活动中心地区之一。禹定九州,本区属豫州,殷商为申、谢、吕、邓奴隶主领地。周为邓、唐、申、吕、淅等诸侯国,战国属楚、韩。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南阳市)。汉辖境于当今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县间和大洪山以北应山县、陨县间,以后渐小。魏晋南北朝时南北常交战于此。隋初废,唐又改为南阳郡,为荆、襄和关、洛地区交通孔道。元代置南阳府,领五州(汝、嵩二州已不在今境)。明、清沿用南阳府,辖境相当于  相似文献   

13.
正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徽州,也是江南省分割后安徽之"徽"的命名来源。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府治今歙县,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明清时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名》2011,(1):1-1
延安古称延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相传人类始祖轩辕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延州和延安之名始见于《隋书》。延安因“延水安宁”而得名,具有“边陲之郡”、“五路襟喉”的特殊战略地位。20世纪上半叶,延安更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名》2011,(12):19-20
战国时期,抚顺地区属燕国的辽东郡。汉代设玄菟郡,治所即在抚顺。西晋时期的高句丽王国在抚顺的高尔山上建新城。初唐时期,曾为安东都护府下辖的都督府治所在地。辽、金时,属东京道贵德州贵德县,元设贵德州巡检使司。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修筑抚顺城,设抚顺干户所,抚顺得名于此,其意为“抚绥边疆,顺导夷民”。  相似文献   

16.
秦、汉时期,汉、匈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双方的和平交往,另一方面是双方通过战争争夺包括今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在内的土地。最后,以西汉王朝确立对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而告一段落。今天内蒙古的大部分地区都被西汉设置的张掖郡、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定襄郡、西河郡、上郡、雁门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所管辖。张掖郡,原属匈奴军邪王辖地,辖境除今甘肃省部分地区外,包括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河流域。朔方郡,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以所夺匈奴“河南地”而置之不理。治所在三封,即今磴口县陶升井麻弥图古城,辖境相当于今天内蒙古河套…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名》2011,(12):21-23
丹东市,原名安东市。“安东”一名源于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设置的安东都护府。 西汉设西安平县、武茨县,唐朝总章元年置安东都护府,辽建宣州、开州、穆州和来远城,金朝属婆速府路(今振安区九连城镇)管辖,元朝时沿袭金制置婆娑府,明朝隶属辽东都指挥使司。  相似文献   

18.
都江堰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东距成都48公里,因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全市面积1207平方公里,人口63万。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都江堰市就是古蜀先民聚居的重要地区,先后为道、郡、军、州、县所在地。是川西北重要的物质集散地。由于水陆交通便利,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历史上享有“小成都”之美誉。改革开放以来,都江堰市依托得天独厚的地域和生态优势,大力实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着力构建新兴的产业结构,创造最佳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在经济发展方面作为四川省首批外经济工作试点的都江堰市积极利用外资,先后引进了…  相似文献   

19.
沅江地名考     
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析益阳县置药山县,治今沅江市三眼塘,亦为药山郡郡治。辖境相当于今年沅江市大部及益阳县北部。随开皇九年(589)废郡,合药山、重华二县为安乐县,属巴陵郡,治原药山县治,辖境与原药山县相当。随开皇十三年(593),治移今沅江市区。隋开皇十八年(593),改安乐县为沅江县,治驻原址。自此沅江称名于世。沅江县何以为名?历有二说,一说以沅水“流水归宿之地”而得名。  相似文献   

20.
郡县制之始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国往往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县与卿大夫的封邑不同,是直接隶属于国君的地方行政区域,远地区的统治。春秋中期以后,设县的国家增多,有的在内地也设置了县,县开始成为地方行政组织。春秋末期,有的国边远地区设置了郡,这时的郡,虽然面积比县大,但是由于偏僻荒凉,地广人稀,地位却比县低,进入战国后,郡所辖的人口增多,于是在郡的下面分设了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