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地名》2011,(12):14-15
“沈阳”一名源于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设置的沈阳路。因地处沈水(今浑河)之北(“水北为阳”)得名。春秋战国时期,沈阳成为燕国的属地,为肃慎氏所有。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燕国在此屯兵戍边,设立候城,为沈阳建城之始。秦代,沈阳属辽东郡境。西汉时,沈阳为中部都尉治所,已初具县邑规模。  相似文献   

2.
这是目前辽阳地区最古老的地名。公元前284至公元前279年(燕昭王二十八年至三十三年),燕国遣大将秦开进击东胡和箕氏朝鲜,“取地二千里”,《史记》谓“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设辽东郡及襄平县。襄平城为郡、县治所(今辽阳市老城区)。此为辽阳建城之始。此后虽经朝代更迭,但襄平的名称始终存而不废。直到公元404年,高句丽占据辽东,将襄平城改称为辽东城,襄平作为一座城市的名称才结束了,但襄平一名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3.
齐丹 《中国地名》2009,(8):110-111
康平地域历史悠久,早在古代殷商时,即有先民定居,繁衍生息。至辽、金时代,聚落已遍布四境,地名见于典籍的如祺州城(遗址在今郝官屯乡小塔子村东)、原州城(今二牛所口乡小城子古城址)、福州城(今小城子镇)。明筑辽东边墙,康平地处边境以西,属兀良哈三卫之一的富余卫。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名》2011,(12):21-23
丹东市,原名安东市。“安东”一名源于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设置的安东都护府。 西汉设西安平县、武茨县,唐朝总章元年置安东都护府,辽建宣州、开州、穆州和来远城,金朝属婆速府路(今振安区九连城镇)管辖,元朝时沿袭金制置婆娑府,明朝隶属辽东都指挥使司。  相似文献   

5.
王玉倩 《中国地名》2013,(11):74-75
郑光祖(生卒年不详),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郑光祖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相似文献   

6.
黄炜 《中国地名》2014,(10):50-51
孙过庭(646—691),名虔礼,字过庭。唐朝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官右卫胄参军,一说官率府录事参军。工楷、行、草,师法二王。宋米芾以为唐草得二王法者,无出其右。然也有论者如窦巫讥其书为干纸一类、一字万同者。有的说他足岗阳(今浙江富阳)人,有的说他是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他在《书谱》中自称“吴郡孙过庭”,应该是苏州一带的人。  相似文献   

7.
辽阳得名考     
辽阳得名于唐代辽阳,古称襄平,曾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古老的都邑,也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城市之一。关于今辽阳(1)的得名,一般认为是在辽代。这种说法系根据《辽史·地理志》中有“天显(辽太祖年号,太宗继位后沿用)十三年(公元938年)改南京为东京,府曰辽阳”的记载。但在笔者看来,这只能说是辽阳在历史上的正式命称,却不是辽阳得名之始。虽然唐辽东都督高藏反唐后建府易辽东郡故城为辽阳之说没有明证,但唐中宗时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及唐玄宗时契丹大贺氏联盟长吐于被封为辽阳郡王事则在《旧唐书·李多祚传》及《新唐书·契丹传》…  相似文献   

8.
位于广东北部韶关附近的南华寺,是中国著名的佛寺之一,被誉为“东粤第一宝刹,南宗不二法门”。南华寺在佛门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是与禅宗六祖惠能密切相关的。南华寺建于南朝梁武帝萧衍天监三年(公元五○四年),至今已有一千四百九十多年的历史,原称韶州曹溪宝林寺,后来唐中宗李显改名为“中兴寺”。到了北宋初年,宋太祖越匡胤又改名为“南华禅寺”,此名后来历代相传,沿用至今。六祖惠能与南华寺的关系非常密切,惠能俗姓卢,唐代新州(今广东新兴)人,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六三八年)生,三岁丧父,长大后以砍柴为生供养母亲。…  相似文献   

9.
沈阳城名记     
今天的沈阳,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谱写了光荣历史。 公元前 299年,燕国名将秦开率大军破东胡、筑长城、建四郡,其中辽东、辽西二郡,即现今辽宁之地。秦汉时辽东郡不变,其属下 18县,其中候城县 (今沈阳地 )乃重要军事重镇之一。乃边防斥候之城,故冠以“候城”名之。据考古资料证明,当今沈阳城就是在战国候城基础上建设起来的一座古城。 辽称“沈州”系沈水之阳城也, (古时山之南曰阳,水之北为阳 )。金继之,金末毁于兵火。元推行行省制,辽阳行中书省下辖七路,其中“沈阳路”于 1296年 (元成宗元贞二年 )在历史文献上始出现“…  相似文献   

10.
彭雪开 《中国地名》2014,(12):63-65
《宋史·卷四九三》:“初,北江蛮酋最大者曰彭氏,世有溪州。州有三,曰上、中、下溪……总二十州,皆置刺史。”国史始载“下溪州”。古丈县域,战国属酉阳邑地,汉为酉阳县地,隋唐为大乡县地。五代晋天福五年(940)溪州治所从老司城迁今会溪坪,改名下溪州,又称誓下州。元为保靖州和会溪施溶等处长官司地,治今永顺县王林(芙蓉镇)。明置田家润长官司,治今田家洞,属永顺宣慰司。清初为永顺县地,道光二年(1822)析古丈坪厅,治今古丈坪(古阳镇),属永顺府。民国二年(1913)改为古丈县。县治古丈坪。民国二十三年古丈坪改为古阳镇。  相似文献   

11.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沙俄政府根据不平等的《东省铁路公司续修南满支路合同》,在奉天(沈阳)修建了火车站(今沈阳站北货场),同时把铁路两侧(东起今徊平大街,西至兴工街东侧,北起北七马路,南至南八马路)约6平方公里土地,划分“铁路用地”,归俄人管理。  相似文献   

12.
赵国军 《中国地名》2014,(12):78-78
上峰岭之战,是在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五月,在台州之战中,参将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上峰岭(今浙江临海西北)伏击倭寇的作战。是年五月,倭寇2000余人自健跳、圻头登陆,掳掠大田(今浙江临海东北),欲攻台州(今浙江临海)。时台州守军仅1500人。戚继光率军迅速进至大田与倭寇对峙。倭寇见无隙可乘,冒雨西窜,欲掠处州(今浙江丽水)。戚继光率兵赶至倭寇必经之上峰山设伏以待。初五日晨,倭寇2000余人成一字长蛇阵通过上峰山南侧狭谷。  相似文献   

13.
彭雪开 《中国地名》2013,(10):64-65
《晋书·地理志下》:“孙休分武陵立天门郡”。妹书·州郡志》:“天门太守,吴孙休永安六年(263),分武陵(郡)立。”又云:“澧阳令,晋武帝太康四年(283)立。”这为石门县建县之始,县治驻今治。隶天门郡。辖境当与今石门县同。因县治驻澧水北岸,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阳”,故名。郡、县同治。“隋开皇九年(589),罢石门郡建石门县,隶澧州(旋改澧阳郡)。”自此,石门县,名列国史。  相似文献   

14.
刘颖 《中国地名》2012,(3):20-21
潘安(247年~300年),又名潘岳,表字安仁,小字檀奴,西晋文学家,祖籍荥阳中牟(今属河南),号称“中国第一美男子”。潘安可谓“才貌双全”,在西晋文学史上地位显赫,与《文赋》的作者陆机齐名,史称“潘陆”。  相似文献   

15.
沅江地名考     
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析益阳县置药山县,治今沅江市三眼塘,亦为药山郡郡治。辖境相当于今年沅江市大部及益阳县北部。随开皇九年(589)废郡,合药山、重华二县为安乐县,属巴陵郡,治原药山县治,辖境与原药山县相当。随开皇十三年(593),治移今沅江市区。隋开皇十八年(593),改安乐县为沅江县,治驻原址。自此沅江称名于世。沅江县何以为名?历有二说,一说以沅水“流水归宿之地”而得名。  相似文献   

16.
三、西周商代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各种社会矛盾激化,长期的掠夺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特别是商纣王一意孤行,暴虐无道,使得人心思变,民怨载道,“如蜩如螗,如沸如羹”(《诗·大雅·荡》),“纣有亿兆夷人,亦有离得”(《左传·昭公二十四年》),人民的反抗情绪不断滋长,“小民方兴,相为敌仇”(《尚书(·微子》)。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长期受商王朝压迫的周族,在武王的率领下,联合友邦,推翻了商王朝,建立周朝,建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并以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为陪都。周族在灭商过程中,得到了众多方…  相似文献   

17.
李斌 《中国地名》2014,(4):78-78
海州之战是宋绍兴三十二年,金大定二年五月(1162年),宋军在海州(治朐山,今江苏连云港西南海州镇)击败金军的一次作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名》2009,(11):43-44
澳门在明代史书中记载称为“蚝镜”(豪镜),澳门当肘是葡萄牙与中国贸易的主要补给港口。葡萄牙人占领后日寸,问当地人这里的地名。因在妈阁庙旁,当地人便回答“妈阁”,于是澳门便被命名为“Macau”(“妈阁”葡萄牙文的译音)。澳门原属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  相似文献   

19.
苇韦 《中国地名》2014,(6):46-49
政尚清廉诗传南北首倡神韵独领风骚勤于著述名垂千秋王士祯(1634-1711),字贻上,一字子真,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为清初名著一时的“神韵派”领袖,济南府新城县(今山东桓台)人。生于明崇祯七年,卒于康熙五十年。死后因避清世宗雍正皇帝(名胤祯)讳,改名士正,清高宗乾隆皇帝觉得“正”与“祯”差异较大,为避免一代诗宗的本名年深日久而流失不传,于是特赐名士祯,又补谥文简。所以,长期以来,满清的各种官修文献中都称他为“士祯”,其本名反而长期不传。  相似文献   

20.
一、裴秀对制图理论的贡献裴秀(公元223—271年),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西晋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制图理论家裴秀,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约公元90—168年)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璀璨明星。裴秀自幼好学,知识渊博,出身官僚世家,官至司空。由于才华出众,在青少年时就受到社会知名人士的赞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