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气象科技》1973,(3):31-36
目前在做超长期气候预报时,人们经常用到太阳黑子。为了今后工作方便,我们在这里把有关太阳黑子的资料及11年周期的分析方法,做一个扼要的介绍。关于太阳黑子最完整的记录是瓦尔德梅尔整理的苏黎士天文台1610—1960年的观测结果。其中1749年以后有逐月的相对黑子数。1700—1748年仅有年平均相对黑子数。1610—1699年期间只有太阳黑子11年周期的最高(M)及最低(m)出现的时间。此外,美国地球物理研究杂志按月公布苏黎士天文台的初步黑子数。每年初公布上一年经过最后核算的黑子  相似文献   

2.
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对太阳黑子11年周期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学椿  于淑秋 《气象学报》1991,49(3):382-384
研究太阳黑子数11年周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一般都用时序迭加法或排表法。这些方法的基本特点是,当资料足够长时,有可能消除大气中的其它周期而突出对太阳活动11年周期的响应。但由于资料年代的限制,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本文用带通滤波器对北半球每个格点的年平均海平面气压资料(1899—1986年)进行滤波计算,然后讨论滤波后的海平面气压11年周期的分布以及对太阳黑子数11年周期的响应。  相似文献   

3.
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提前提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下一个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将于1999年到达,比正常时间提前2年。太阳黑子活动通常以11年为一个周期。按通常规律,本次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应于1997年后结束,但美国加州的天文学家已于1995年...  相似文献   

4.
对1959—1998年巴彦淖尔市降雹成灾实况进行等级划分,分为1、2、3级即重灾年、中等灾年、轻灾年。利用1958—1997年太阳黑子数资料,找出前一年太阳黑子数年变化趋势与当年降雹等级对应关系的10年周期、12年周期及历年的变化规律,从而建立了3种预测降雹等级的方法。然后将前一年的太阳黑子数变化趋势代入3种预测方法中,得出当年降雹等级的3种预测结果,最后将3种预测结果进行集成处理,得出巴彦淖尔市降雹成灾等级。  相似文献   

5.
吴统文  郑光  瞿章 《气象》1989,15(5):51-53
一、引言 太阳黑子数是反映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太阳黑子相对数在地震、气象、水文、农业等等学科中的应用日益广泛。1974年Dodson等发现,10.7cm(2800MHz)太阳射电通量的日平均值的变化,与太阳黑子11年周期变化一致。 本文对比分析了截止到1986年12月的资料,证实10.7cm太阳射电通量和太阳黑子  相似文献   

6.
<正>王绍武等在2010年发表的文章(《科学通报))第55卷第30期)中认为未来可能进入一个新的太阳活动极小期,并指出太阳活动11年周期的第24周(从2008年开始)极大年(2013年)的太阳黑子数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最新的观测表明,第24周极大年(M年)的太阳黑子数只有64.7,低于第15~23周(1913—2007年)中任何一个周期M年的黑子数,仅与第14周的太阳黑子数(53.9)接近(表1)。这有力地证明,开始于1920年代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地球物理数据中心(NGDC)1954-2005年太阳黑子数资料,把太阳活动作为地球气候的外强迫因子,采用小波分析和交叉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太阳黑子数与江淮梅雨特征量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太阳活动与江淮梅雨的相关性存在南北差异,北部呈现正相关而南部呈现负相关,且正负相关性在时间序列上保持不变;江淮南部梅雨量与太阳黑子数有稳定的11年共振周期及0.5~1年的相位滞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与太阳黑子数也有较好的相关关系,说明太阳活动影响地球气候可能存在太阳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江淮梅雨这样一条过程链。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雷暴日数与云地闪电密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学良  张科杰  黄小彦  刘学春 《气象》2012,38(6):728-732
为了研究年雷暴日数与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关系,以满足雷电防护工程设计、雷击风险评估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需要,采用湖北省ADTD雷电监测定位系统探测的2007--2010年云地闪电资料和雷电监测理论探测效率在95%以上的28个气象台站的年雷暴日数,对台站周围不同半径距离范围内年平均云地闪电次数与年平均雷暴日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台站周围18~20km范围内,相关系数明显增大,其中18km范围内相关系数最大为0.8521。由此可以认为,观测人员一般只能听到观测站点周围18~20km左右的雷声。经统计计算,拟合年平均雷暴日数与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关系式为:Nc=0.029Td^1.5。通过2011年检验表明,采用拟合方程:Nc=0.029Td^1.5计算各台站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明显优于规范方程:Nc=0.024Td^1.3计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昆明近300年的旱涝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昆明近300年历史旱涝指数和近百年降雨观测资料,研究了旱涝历史气候演变、气候周期变化和年际变化的规律,探讨了厄尔尼诺、太阳黑子、大气环流因子对旱涝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结果有:(1)昆明旱涝气候变化主要存在40年和11年的周期,40年变化周期受厄尔尼诺变化周期影响,11年变化周期受太阳黑子变化周期影响,厄尔尼诺和太阳黑子的周期变化是昆明旱涝周期变化和两大影响因子。(2)昆明降雨年际变化与大气环流  相似文献   

10.
统计分析了全国1999-2008年雷电灾害数量、分布及其与各因子的关系,六大区域雷灾数和平均闪电密度的年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雷电灾害发生及造成人员伤亡与当地闪电密度关系最大,全国年平均雷暴日数南方多于北方,山地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区域和江湖流域,潮湿区域多于干旱区域.全国雷灾发生较少月份是10月到翌年3月,6...  相似文献   

11.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塔中气象站1996-2010年地面观测资料对该地区的雷暴和闪电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9.3d,年平均闪电日数为2.7d。塔中地区4月开始出现雷暴和闪电,7月达到最高值,10月至翌年3月之间无雷暴和闪电发生,塔中地区雷暴平均初日为6月1日,平均终日为8月5日。塔中地区雷暴多出现在午后至凌晨,并以30min以内的短时雷暴为主,雷暴出现的最多方位是W和N。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1961—2013年鄂尔多斯地区11个气象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和2012—2015年的闪电定位资料,对该地区的雷暴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区的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8.2d,属于中雷暴区。其中东、西部的年平均雷暴日数相差15d左右,呈东部多西部少的经向型特点且季节性特征明显,夏季(6、7、8月)平均雷暴数最高,为20.9d,占全年雷暴日数的74.66%,53a来,年雷暴日数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通过闪电定位资料分析得出:多数雷暴的雷电流集中在15~80k A之间。  相似文献   

13.
大气科学家业已揭示出11年太阳黑子周期与地球天气之间存在较强的统计联系,这一发现有助于最终解释为什么有些冬天温和,而有些冬天严寒冷酷.这份报告是在洛杉矶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议上提交的. 科学家们认识太阳黑子周期已有好几个世纪了,他们一直努力将太阳黑子周期与天气及其他许多现象联系起来.科罗拉多州博  相似文献   

14.
利用塔城地区1961—2000年5个气象站的闪电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塔城地区年平均闪电日数16 d,集中出现在春季和夏季,40 a内闪电日数均呈线性减少趋势,气候趋势系数在-0.31~-0.73之间。额敏的闪电日数在1970、1985年发生突变,裕民在1967、1986年发生突变,和布克赛尔在1985年发生突变,突变后年闪电日数减少到43%~64%之间。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59—2003年观测资料分析了近45年来太阳黑子与赤峰地区夏季早涝的关系。结果表明:赤峰地区的早涝分布与太阳黑子的11年周期关系密切。尤其是太阳黑子的极值年对赤峰地区旱涝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太阳黑子相对数变化与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活动关系,结果表明,太阳黑子活动对热带气旋数、初终旋日期均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在m(M)年前后,初旋特别早(迟),终旋特别迟(早);太阳黑子相对数呈双峰型的活动周,热带气旋活动异常;太阳黑子活动第20周的异常造成热带气旋活动的重大异常.太阳黑子活动的11a周期在热带气旋活动中有明显反映.  相似文献   

17.
利用西天山地区14个气象站1960-2010年雷暴资料和新疆雷电监测网2008年观测资料,分析了西天山地区雷暴和闪电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天山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分布呈东西多,南北少的形势。该区域年平均雷暴日数在17.3~85.5 d之间,并以2.7 d/10 a的速率减少。西天山地区雷暴日数的年变化呈单峰型,并在6-7月达到最大值。整个区域以正闪为主,正闪占总闪的比例达66%。该区域闪电电流强度在-130~+63 kA之间,负闪强度大于正闪强度。  相似文献   

18.
青岛气温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51-2002年青岛观象台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太阳黑子活动与青岛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太阳黑子峰值年和谷值年。青岛市年及四季平均气温易出现极值。在太阳黑子数多的年份。青岛市夏季高温日数和冬季严寒日数均偏多。  相似文献   

19.
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具有极强的破坏力,了解其气候学特征对于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价都具有实际意义。利用1961~2015年的2332个高密度逐月国家级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陆3种常见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雷暴、闪电、冰雹)在年、季、月尺度上发生日数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年平均雷暴、闪电和冰雹发生频率分别为39.23 d/a、20.56 d/a和1.07 d/a;雷暴和闪电主要发生在夏季3个月,雷暴日数7月最多,闪电日数8月最多;冰雹主要发生每年5~9月,6月发生频率最高;雷暴和闪电的高发区分布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华南和西南,青藏高原也是雷暴的高发区域之一;冰雹的高发区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部以及中西部山地,而东南沿海地区发生频率则较低。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雷暴和冰雹出现频率随海拔高度增加而明显增加,冰雹和海拔高度有更好的对应关系,二者增加速率分别为2.87 d/500 m和1.80 d/500 m,表明地势高度对这两种强对流天气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每年汛期最大一次洪水前7天之内的暴雨,本文称为洪峰暴雨。根据河池地区水文、气象资料,从长期预报的角度分析龙江河流域年洪峰的大小和出现暴雨的日期,发现它除了与极涡中心仪置相关外,还与太阳活动周期、日地和月地相关密切。 一、太阳黑子与洪峰的关系 用紫金山天文台1954-1982年共28年的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年平均与本地区金城江水文站资料对比分析,发现太阳黑子与各年的龙江河洪峰趋势有着密切的关系(见图1) 从图1可看出龙江河洪峰有三个峰点为m-1,M+1和M+2年;三个谷点为m+1,M+3和M年,峰点为洪水高值年,谷点为洪水低值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