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应用流体包裹体观察和激光拉曼探针等微观技术对临清坳陷东北部的德南洼陷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分、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的研究表明,研究区共有6种类型的包裹体:单相盐水包裹体、富液相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含液态CO2三相包裹体、富液态烃有机包裹体、富气态烃有机包裹体,其中富液态烃有机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00~140°C的较多.包裹体的液相成分主要为H2O和Cl-,气相成分主要为CO2、CH4以及微量的C2H6等,包裹体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在古近系和新近系中主要为未成熟-低成熟的液态烃流体活动;在古生界及部分上部层段中主要为成熟、高成熟的气态烃流体活动.根据盐水溶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冷冻温度计算得出研究区的流体压力为10~95 MPa,其中,在烃类流体大量排出运移时期经历过压力由突破到释放的过程;初步评价了区内的油气有利远景区.  相似文献   

2.
通过包裹体观察、包裹体显微测温和液态烃包裹体荧光光谱分析,并结合盆地埋藏史、热史分析,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延长组成藏期次。研究表明:延安地区延长组储层捕获盐水包裹体、含液态烃包裹体和液态烃包裹体三类包裹体,主要发育在石英愈合微裂隙中;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从80℃~140℃均有发现,峰值介于95℃~115℃,均一温度无明显间断,液态烃类包裹体荧光光谱参数在数值上连续分布,延长组储层内油气充注是一个相对漫长且连续的过程,油气大量充注的时间在110~130 Ma(早白垩世末期)  相似文献   

3.
琼东南盆地崖城地区流体包裹体特征和油气充注期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储层流体包裹体研究是油气充注期次分析的重要手段。对琼东南盆地崖城地区下第三系崖城组和陵水组砂岩储层5口钻井岩芯样品进行包裹体镜下显微观察、荧光分析和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测量,表明该区下第三系主要发生过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充注油气主要发淡黄色荧光,以液态烃包裹体和气液两相烃包裹体为主,伴生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主要分布在130~160℃,根据区域埋藏热演化史推断油气充注时间为晚中新世-早上新世。第二期充注油气主要发淡蓝色荧光,以气态烃包裹体、气液两相烃包裹体和气液固三相烃包裹体为主,伴生盐水溶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为160~190℃,充注时间应为第四纪。  相似文献   

4.
对塔里木盆地三叠系、石炭系和奥陶系有机包裹体的岩石学特征、均一温度、色谱和拉曼光谱分析表明虽然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储层中有机包裹体种类可能不同,但都是4期有机包裹体中的一期(种)或几期(种).塔里木盆地发生过明显的4次油气事件第Ⅰ期低成熟含油(重质烃)高盐度热液活动,温度为80℃±,但未形成代表性油藏,以沥青包裹体和盐水油气四相包裹体为特征;第Ⅱ期以甲烷为主的天然气直接进入,温度约为140~160℃±,以气烃包裹体为特征;第Ⅲ期成熟轻质油的注入,温度为90℃±,以无色液烃包裹体为特征;第Ⅳ期温度120℃±,为一系列成熟油气活动,先是以气为主、重质油为次的注入,后以重质油为主的注入(此为主期),最后是油水的混合液,以褐色气液烃包裹体为特征,属大范围、大规模的一次油气活动事件.  相似文献   

5.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分析与激光拉曼分析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中部Ⅰ区块下侏罗统三工河组(J1s)储层存在早、晚两期有机包裹体.早期(Ⅰ、Ⅱ型)有机包裹体具黄-淡黄色荧光,均一温度主要为80~100°C;晚期(Ⅲ型)有机包裹体多具黄白色荧光,少数为蓝白色荧光,均一温度主要为90~130°C,成熟度较前两种高.同期盐水包裹体的热力学特征反映研究区可能存在地层的层析作用,推断准噶尔盆地中部Ⅰ区块J1s储层的油气充注、运移至少经历两个主要期次,早期发生于90~50 Ma(K2-E),晚期发生于自50 Ma至今(E-Q),以晚期成藏为主.拉曼光谱分析显示出有机包裹体中气相及液态烃类组分特征峰.  相似文献   

6.
莺—琼盆地1号断裂带含烃热流体活动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孙玉梅  欧光习 《岩石学报》2000,16(4):687-694
1号断裂带是莺-琼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之一,有机包裹体研究有助于追踪油气及热流体活动的痕迹,为油气运聚成藏提供地球化学依据,通过包裹体薄片镜下观察,均一温度和盐度测试,认为工区内发育五种类型的有机包裹体:(1)液态烃包裹体;(2)气流态烃包裹体;(3)气态烃包裹体;(4)含烃CO2包裹体;(5)烃子矿物包裹体,含烃CO2包裹体一般与气态烃共生,含烃子矿物包裹体既无液态烃共生又与气态烃共生,包裹体  相似文献   

7.
碳酸盐矿物中的同期烃类包裹体共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较大,导致采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储层埋藏史和热演化史确定的油气成藏时间具有多解性.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为例,基于方解石脉体中发育的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荧光分析和显微测温,结合激光原位方解石U-Pb定年结果,提出利用同期烃类包裹体共生盐水包裹体最小均一温度确定油气成藏时间,并确定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油气充注期次和时间.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共存在4期油充注,第1期至第3期油充注时间分别与3期方解石脉体形成时间一致,第4期油充注发生于3期方解石脉形成之后.对发育原生烃类包裹体的方解石脉进行激光原位U-Pb同位素绝对定年,结果指示采用同期油包裹体共生盐水包裹体最小均一温度确定的油气充注时间与方解石脉形成时间一致,说明采用同期盐水包裹体最小均一温度确定的油气充注时间更可靠.运用同期油包裹体共生盐水包裹体最小均一温度得到,塔河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4期油气充注时间分别对应加里东、海西、印支和燕山构造运动时期.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油气成藏期次和成藏模式,采取镜下观察、激光拉曼、显微测温等方法对盆地南部地区延长组储层成岩作用和包裹体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烃源岩生烃史、盆地热演化史,综合分析研究区延长组成藏期次。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延长组存在两期油气包裹体:第一期油气包裹体在荧光显微镜下呈蓝绿色或深绿色的液烃包裹体,丰度较低,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峰为100~110 ℃;第二期油气包裹体以气液烃包裹体为主,包裹体在单偏光下为无色或淡黄色,荧光显微镜下为亮蓝色,丰度较高,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峰为130~140 ℃。通过对油气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度、密度研究明确了研究区为“一期两幕”成藏,结合盆地热演化史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延长组存在两次油气充注:第一次油气充注在早白垩世中期(距今115~125 Ma),第二次油气充注主要在早白垩世晚期(距今97~105 Ma)。两次油气充注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延长组油气成藏时期为早白垩世(距今97~125 Ma)。  相似文献   

9.
包裹体类型和成分的不同反映了油气的不同演化程度和不同的运移期次。根据包裹体的组成和荧光性可将包裹体组合划分为 3种类型 :发荧光的沥青包裹体和盐水气液包裹体组合类型、不发荧光的沥青包裹体和盐水包裹体组合类型、纯盐水溶液及盐水气液包裹体组合类型 ,它们是不同演化阶段油气运移的重要标志。通过对湖北当阳区当深 3井二叠纪—三叠纪海相地层的包裹体组合的研究表明 ,该区存在 3期不同演化阶段的油气运移 ,即中侏罗世早期至晚期的液态烃运移期、早白垩世早期—中期的裂解烃运移期和早白垩世晚期—中白垩世中期的剩余气运移期。这为中扬子地区的海相地层的成藏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矿区延长组流体包裹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体包裹体在划分油气运移充注期次、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笔者通过镜下观察流体包裹体的发育产状, 划分其类型, 描述其特征, 并与成岩作用相结合来确定包裹体形成期次。通过对与烃类共生的盐水包裹体进行均一化温度测试, 结合其他相关地质资料, 认为延长矿区延长组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集中分布在105~125℃范围内, 且包裹体均一温度有随埋深增加而增高趋势。对比研究区埋藏史、地热史分析得出, 延长矿区至少存在一期主要的油气成藏期次, 发生在距今100~110 Ma, 即早白垩世晚期, 为该区主要的油气成藏期。  相似文献   

11.
宇宙中恒星的演化始于巨星的形成 ,后者的质量是太阳系的数百倍 ,寿命估计为数百万年。重元素合成于巨星的内部。它们控制了巨星爆炸过程中 (超新星 )形成的气态云和盘状物的冷凝加速度。冷凝和旋转的加速导致后代恒星质量越来越小 ,寿命越来越长 ,直到形成像太阳这样的小星体 ,其质量为 1.989× 10 30 kg ,寿命已有几十亿年。这些小恒星的形成是冷凝过程中产生的水成冰氢星子不断聚集的结果。上一代巨星的原始星盘中的物质只有一小部分参与了冰氢星子的形成。这些星体形成于致密、高速旋转的原始恒星星盘中 ,周围环绕着巨行星和褐矮星。由于星体达到恒星状态 ,它们开始影响原恒星盘 ,结果导致星体相互分散 ,同时 ,最近的巨星发生表面去气作用。后者可以从巨星到恒星的质量衰减得到证实。UpsilonAndromedae、5 5Cancri和HD16 84 4 3等天体的巨行星记载了这样的事实。太阳系中的表面去气作用主要反映在近太阳巨星的流体外壳完全消失。由于流体外壳消失 ,铁硅酸盐熔融核暴露地表 ,形成小的类地行星。木星也经历过表面去气作用 ,依据是木星具有很高的平均密度 (1.3g cm3) ,几乎是土星密度 (0 .7g cm3)的两倍。因此 ,类地行星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 :原行星 (其父巨星具有重的熔融核 )和正常行星 (在其父行星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伊春红山附近红山组剖面采集了丰富的植物化石.经研究,计有25属58种。大大丰富了前人报道的本组植物化石的内容.分析所获资科,进一步阐述了红山组植物群的组成特征,认为其时代为晚二叠世,而不仅限于晚二叠世晚期.根据过去的化石资料分析.笔者认为“三角山组植物组合”的时代亦为晚二叠世,而不限于晓二叠世早期.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红山组与黄本宏划分的三角山组下部。在岩石组合特征及时代上可以对比.  相似文献   

13.
雅安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56种,矿产地460处。全区矿管战线的同志紧密结合地区经济建设实际,强化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把矿管工作置于振兴雅安经济的大潮中,取得了可喜成绩,矿业(含采掘和矿产品加工业)产值约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1%,成为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14.
地貌构造分析或叫新构造分析,是大地构造研究中最重要的领域。新构造学探讨地貌及相关的沉积特征,以阐明岩石圈近地表部分的新构造作用。由于S.S.Schultz、V.A.O-bruchev、N.I.Nikolaev、N.A.Florensov等人的工作,新构造学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在苏联地学界。新构造学理论的基础是年轻内生作用的速率和特征与地球表面地貌的相关性。区域和应用新构造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依据地貌资料编汇新构造图及进行各类地质预测。本文以中亚、东亚及整个地球为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构造的第三副面孔——地貌的构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貌构造分析或叫新构造分析,是大地构造研究中最重要的领域。新构造学探讨地貌及相关的沉积特征,以阐明岩石圈近地表部分的新构造作用。由于S.S.Schultz、V.A.O-bruchev、N.I.Nikolaev、N.A.Florensov等人的工作,新构造学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在苏联地学界。新构造学理论的基础是年轻内生作用的速率和特征与地球表面地貌的相关性。区域和应用新构造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依据地貌资料编汇新构造图及进行各类地质预测。本文以中亚、东亚及整个地球为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的自然资源学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自然资源学的研究对象——自然资源系统出发,分别论述了组成自然资源系统的三个亚系统及其相互关系,明确提出自然资源是由潜在自然资源和被利用的自然资源这两部分组成。在讨论了自然资源学与其相邻学科的相互关系后,简要提出了自然资源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西南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以云南、贵州为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国西南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非常突出,贫困与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使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程度进一步恶化。对西南地区做出客观公正的生态脆弱性评价,可对该地区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科学依据。本文以云南、贵州为例,根据云贵两省的生态环境特点,对导致两省生态环境脆弱程度恶化的主要因素——地质、气候、经济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做出综合评价.最后再根据综合评价指数进行结果分析与讨论,为缓解云贵两省生态环境脆弱程度的进一步恶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莫里青断陷西部在始新世双阳组沉积时期发育NE,SW和NW方向三个浊积扇体,其中NE向浊积扇体仅发育于湖平面上升初期(双一段沉积时期),SW向浊积扇体在湖平面上升初期、上升早期和快速上升时期(双一,双二和双三段沉积时期)始终存在,而NW向浊积扇体形成于湖平面上升早期(双二段沉积时期),并一直持续到湖平面快速上升时期(双三段沉积时期)。目前在区内仅钻遇中扇水道、中扇过渡带和外扇沉积。  相似文献   

19.
研究区地处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红石山一线以北,大地构造处于哈萨克斯坦板块东端南缘。隶属四顶黑山—雀儿山古生代岩浆弧带,总体上呈近EW向展布。依据侵入岩活动时代和侵入岩特征以及与构造的关系。划分出三叠纪小草湖超单元(TX)和马鞍山超单元(TM),二叠纪干河梁超单元(PG);石炭—二叠纪四顶黑山序列(C-PS)、双沟山序列(C-PSH)和大鱼山序列(C-PD),以及石炭纪的四顶黑山基性一超基性杂岩(Cv^s)等。  相似文献   

20.
张捷芳 《地质论评》1993,39(1):36-43
根据南海北部大陆架18个钻井561个样品的分析鉴定,说明含有Characeae,Clavatoraceae和营养体三类轮藻。依据化石特征其地层时代为早、晚白垩世,古新世,渐新世和晚第三纪。其中早、晚白垩世和古新世地层的轮藻化石和岩性,可分别与广东陆地上,下白垩统官草湖群,上白垩统大塱山组及古新统(土布)心组和西(土布)组等对比,表明两者在白垩纪—古新世期间连为一体。恩平组沉积后隆升,自渐新世起南海北部大陆架逐渐沉降并形成今日南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