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山区工业开发的现状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山区工业开发水平以南方丘陵山区为高,以华北山区、东北山区居中,以西北山区和西南山区为低。从工业开发潜力论及则以华北山区为大,东北山区和西北山区居中,西南山区和南方丘陵山区为小。中国山区工业开发的重点应从南向北、从东向西推进,以南带北、以东促西,切不可均衡发展要有必要的政策与经济倾斜,首先应向中国西南高山倾斜,这一点至关重要工业开发水平的提高,必须有高文化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做基础,加强山区文化教  相似文献   

2.
中国山区工业开发层次较低,工业构成以矿产资源的采掘业和以森林资源的采伐业为基础的重工业结构和以食品工业、纺织工业、造纸工业、日用陶瓷、建筑业等轻工业上层结构,形成了中国山区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畸型工业结构,需要不断提高山区工业开发层次,优化工业部门结构与工业产品结构,以此来提高中国山区工业开发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3.
中国山区工业开发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山区的工业总产值仅为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1.4%,社会总产值 全国社会总产值的6%,大多属于高投入低产出的基础产业与基础工业,尚属于工业开发初期阶段。全国山区县中贫困县占40%。落后的山区经济是中国经济腾飞的重大障碍之一。同时,它还关系互社会与政局的稳定。只有消除中国山区的贫困与落后,才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工业开发的持续健康开展,虽中国山区经济发展与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山区工业开发必须坚持以为导向,坚持以资源开发与保护并举,坚持效益第一,坚持协高发展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中国山区仿造当地自然资源优势进行工业开发的状况,在未来的30a以内不会有根本性变化。在工业开发时,首先应顾及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导向,尤其应立足国内市场,实施地上资源与地下资源、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一体化开发。  相似文献   

6.
中国不同资源类型山区工业开发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中国山区工业开发的现状,结合现实与的市场导向,提出了中国不同资源类型山区工业开发模式有:农副产品加工系列模式、矿产品加工系列要业产品加工系列模式、能源系列开发模式。并且实事求是地指出中国山区工业开放在实施这些模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7.
中国山区工业资源的类型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工业资源可分为工业资源与通用资源两大类。通过科学考察与系统分析可知,山区工业资源既有资源丰富的优势,又有人才社会资源贫乏的劣势,呈现出人与砂相协调发展的二元结构。中国山区工业开发首先应夯实人才社会资源开发,才能使自然资源开发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8.
30年来我所在山区开发研究方面承担过国家级、院省部级重大科研任务30余项,发表论著200多种.研究领域有:山区综合开发,山区农业发展布局,山区资源条件评价及开发潜力,山区城镇和工业发展布局,山区人口的就业、移民和人口容量等.前两者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9.
李禄增 《热带地理》1994,14(1):27-33
本文分析了广东山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存在问题,提出山区工业发展要采取超常规,跳跃式发展战略,立足本地优势资源,发展资源型工业,重点发展以生物资源为原料的工业,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市场型工业,尤其高新技术工业;既要立足理现有工业,加速改造挖潜,促其上水平、上规模、出效益、又要选准项目,大胆投入,发展有造血功能的骨干企业并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  相似文献   

10.
北京山区产业结构特征及其优化开发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北京山区的战略地位和职能,划分出了山区经济发展的五个阶段,进而分析了山区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北京山区优化开发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山区城市受地形地貌条件的限制,面临建设用地不足、交通拥挤、人口密集的压力,地表空间严重短缺。然而,特殊的地形地貌与地质环境条件却有利于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将成为山区城市发展中的一种宝贵资源。本文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延安市为例,基于地形、岩土、水文地质和地质灾害等地质环境条件,并考虑文物保护区及城市功能设施、空间需求及经济因素,评估了延安市区376.68 km^2地下空间天然资源量、可开发资源量,对河谷以下50 m及川道两侧1 km内的地下空间资源适宜性进行了定性评估。结果表明,延安市地下空间资源丰富;地下空间天然资源量、可开发资源量约为188.35、174.48亿方;地下0^-10 m,-10^-30 m,-30^-50 m适宜开发的地下空间资源量分别为23.25、11.52、1.44亿方,较适宜开发的分别为4.18、62.44、71.65亿方,沿川道两侧适宜开发的侧向山体空间资源量为12.29亿方,较适宜开发的资源量为81.50亿方;延安市围岩类别自Ⅱ-Ⅵ级,其中Ⅱ-Ⅳ级围岩工程性质良好,有利于地下空间开发。本文提出了"垂向地下+侧向山体"地下空间组合开发的理念,同时提出了延安市地面建设和地下空间协同开发方案,这将成为延安乃至其他山区城市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河北迁西县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分区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罗新正  朱坦  徐鹤  白宇  林琳 《山地学报》2002,20(3):348-353
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划分可指导人类活动的方式和强度,对山区生态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河北省迁西县山区为例,论述了选取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影响因子的主要原则,探讨了脆弱性影响因子的分级与赋值量化,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确定影响因子的权重。经过综合评判,把迁西县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分为强度脆弱和中度脆弱,再进一步细分为强2脆弱、强3脆弱、中1脆弱、中2脆弱和中3脆弱,并进行了脆弱区划分。针对各脆弱区的特点,文章提出了相应的资源利用和责无环境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3.
山地和山区范围的界定是山区数据库建设和数字山地战略实施的基础。该文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技术的支持下,选取高程、道路密度、林草地比例、耕地比例、人口密度和GDP 6个因子,通过构建基于栅格单元的边缘生长模型,计算非山地的栅格单元被划分为山区的概率,并设定一个阈值以区分山区和非山区,在湖南省山地范围的基础上探讨其山区范围的划分。计算得到湖南省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64.52%,相对于山地面积增长了43.47%,且将原本孤立的山地连接成片,山区更具连续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典型地区人文-经济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密集区、老工业基地、陆疆、山区是中国主要的地域类型,也是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人一地关系地域系统”形成规律、驱动力和作用机制、演化过程与空间格局的重要对象。伴随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系统之间的匹配和适应关系正发生着深刻而剧烈的变化,加强上述典型地区的研究既是人文一经济地理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强化学科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中国城市密集区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城市老工业区改造,边境城镇集聚扩散的动力机制,山区聚落空间、文化景观及其环境与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在国家重大地域空间规划和战略咨询中发挥的科技支撑作用以及在典型城市密集区可持续发展、老工业基地振兴、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和产生的社会影响。从学科建设和技术方法层面,提出未来要加强城市密集区发展的社会和生态效应,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与绩效评价,陆疆地域系统演变机理和发展模式,应对气候变化的山区可持续生计选择、动力、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地处武陵山区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国家重点扶贫县之一。要在“八五”期间稳定群众温饱、迅速脱贫致富,必须坚持山区经济的综合开发,即系列开发抓支柱、科学开发抓普及,规模开发抓集约、立体开发抓庭院。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山地类型界定与山区类型划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山地类型的界定是科学认知山地规律的基础,对山地科学的发展有着基础性的意义。山地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为了促进山区区域在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山地类型界定的研究结果基础上对山区类型进行划分,是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科学依据。采用GIS技术并结合DEM数据,对四川省的山地类型进行界定,同时对山区的类型进行划分。在山地类型界定涉及到的地形起伏度计算中,对均值变点法的应用结果进行了讨论与改进,得到地形起伏度最佳统计单元为9.92 km2。将四川省山地类型界定为丘陵、低山、中低山、中山、次高山、高山、极高山;将山区划分为纯丘陵县、半山区县、准山区县、显山区县、整山区县,并对山区发展的政策方向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云南山区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区占云南省土地总面积的94%,一直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广大山区也从过去的封闭走向开放,许多山区针对当地由于过去交通闭塞、开发程度低所留下的相对保护较好的自然资源,相继提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开发战略。然而,由于山区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脆弱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极易造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陷入资源破坏-环境恶化-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之中。因此,当前山区的持续发展成为一  相似文献   

18.
珠江流域上下游之间经济不均衡发展状况严重,“逆地理梯度发展效应”明显。其主要原因是上游山区遭遇工业化迟滞与边缘化困境。因而加速那里的工业发展以摆脱“贫困恶性循环”,是实现全流域经济差异收敛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区域单元主体功能定位不同,上游山区大规模推进工业化的努力与水系上游限制工业排放的环保要求直接矛盾。为此,可建立一种兼顾发展与环保、效率与公平、能调动上下游双向积极性的制度安排——“珠江流域工业排放局域配额制”,通过排放配额在流域单元间的公平分配和交易,让那些为承担生态屏障义务而被迫放弃部分工业发展权的上游地区(排放配额卖方)得到相应补偿,也让那些分享生态服务并“超限”发展工业的区域(排放配额买方)支付相应代价。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间的推移,沿边地区开放开发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形式上的转换,即边境国际贸易→边境出口加工企业→边境国际性区域经济合作,这种转换规律,是由利益机制驱动的。我国沿边地区在开放开发中出现的诸如沿边国际贸易不稳、发展缓慢等问题,就是因为沿边开放开发的形式转换,没有跟上边境经贸发展的步伐,沿边出口加工生产严重滞后的缘故,因此中国沿边地区应加快外向性产业实体建设,大力推进沿边开发形式的转换,以扭转当前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20.
深入研究闽西山区旅游开发与脆弱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机制,即通过建立山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脆弱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耦合发展、构建闽西生态脆弱区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及建立旅游发展预警系统等措施来实现闽西山区旅游开发与脆弱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耦合。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层面上可以建立一种适用于山区型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在应用层面上实现旅游资源适度开发与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促进山区型生态脆弱区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研究目标,本研究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提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