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山区工业开发的现状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山区工业开发水平以南方丘陵山区为高,以华北山区、东北山区居中,以西北山区和西南山区为低。从工业开发潜力论及则以华北山区为大,东北山区和西北山区居中,西南山区和南方丘陵山区为小。中国山区工业开发的重点应从南向北、从东向西推进,以南带北、以东促西,切不可均衡发展要有必要的政策与经济倾斜,首先应向中国西南高山倾斜,这一点至关重要工业开发水平的提高,必须有高文化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做基础,加强山区文化教  相似文献   

2.
中国山区工业开发层次较低,工业构成以矿产资源的采掘业和以森林资源的采伐业为基础的重工业结构和以食品工业、纺织工业、造纸工业、日用陶瓷、建筑业等轻工业上层结构,形成了中国山区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畸型工业结构,需要不断提高山区工业开发层次,优化工业部门结构与工业产品结构,以此来提高中国山区工业开发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3.
中国山区工业资源的类型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工业资源可分为工业资源与通用资源两大类。通过科学考察与系统分析可知,山区工业资源既有资源丰富的优势,又有人才社会资源贫乏的劣势,呈现出人与砂相协调发展的二元结构。中国山区工业开发首先应夯实人才社会资源开发,才能使自然资源开发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4.
中国山区仿造当地自然资源优势进行工业开发的状况,在未来的30a以内不会有根本性变化。在工业开发时,首先应顾及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导向,尤其应立足国内市场,实施地上资源与地下资源、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一体化开发。  相似文献   

5.
中国不同资源类型山区工业开发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中国山区工业开发的现状,结合现实与的市场导向,提出了中国不同资源类型山区工业开发模式有:农副产品加工系列模式、矿产品加工系列要业产品加工系列模式、能源系列开发模式。并且实事求是地指出中国山区工业开放在实施这些模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6.
中国山区工业开发必须坚持以为导向,坚持以资源开发与保护并举,坚持效益第一,坚持协高发展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中国山区工业开发空间区位可划分为沿海山区、沿边山区和内陆封闭山区三大类别。各类别又有不同的工业开发组合内容。首次将沿边山区划分为沿水力、沿路边、沿城边三亚类地区。  相似文献   

8.
云南山区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区占云南省土地总面积的94%,一直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广大山区也从过去的封闭走向开放,许多山区针对当地由于过去交通闭塞、开发程度低所留下的相对保护较好的自然资源,相继提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开发战略。然而,由于山区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脆弱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极易造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陷入资源破坏-环境恶化-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之中。因此,当前山区的持续发展成为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山区资源体系和经济体系的地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中国山区的地理与地质分布特征入手,总结出中国山区自然与社会资源的X型相关模式,山区人均工业产值仅相当于全国人均值的20%。首次提出了中国除东、中、西部三大差别外,还存在一个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的三大垂向经济差异。三个是水平方向上的从东到西经济上的发达到不发达;国一个是垂直方向上从低处向高处经济上的发达与不发达,这一水平与垂向交叉就构成了中国现今经济发展的基本格架。  相似文献   

10.
李禄增 《热带地理》1994,14(1):27-33
本文分析了广东山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存在问题,提出山区工业发展要采取超常规,跳跃式发展战略,立足本地优势资源,发展资源型工业,重点发展以生物资源为原料的工业,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市场型工业,尤其高新技术工业;既要立足理现有工业,加速改造挖潜,促其上水平、上规模、出效益、又要选准项目,大胆投入,发展有造血功能的骨干企业并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  相似文献   

11.
30年来我所在山区开发研究方面承担过国家级、院省部级重大科研任务30余项,发表论著200多种.研究领域有:山区综合开发,山区农业发展布局,山区资源条件评价及开发潜力,山区城镇和工业发展布局,山区人口的就业、移民和人口容量等.前两者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典型地区人文-经济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密集区、老工业基地、陆疆、山区是中国主要的地域类型,也是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人一地关系地域系统”形成规律、驱动力和作用机制、演化过程与空间格局的重要对象。伴随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系统之间的匹配和适应关系正发生着深刻而剧烈的变化,加强上述典型地区的研究既是人文一经济地理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强化学科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中国城市密集区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城市老工业区改造,边境城镇集聚扩散的动力机制,山区聚落空间、文化景观及其环境与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在国家重大地域空间规划和战略咨询中发挥的科技支撑作用以及在典型城市密集区可持续发展、老工业基地振兴、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和产生的社会影响。从学科建设和技术方法层面,提出未来要加强城市密集区发展的社会和生态效应,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与绩效评价,陆疆地域系统演变机理和发展模式,应对气候变化的山区可持续生计选择、动力、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山地学报》2001,19(1):8-8
我国山区(包括山地、高原和丘陵)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85%以上,耕地占53%,县(市)占71%,人口占55%,全国约70%的人口生计依赖山区的资源。我国80%以上的少数民族生活在山区,90%以上的国境线位于山区。山区提供了70%的淡水资源,大量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广袤的发展空间,蕴孕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由于山地生态系统自身的脆弱性,近年来开发强度偏低,研究程度不够,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山地环境不断恶化,山地灾害频繁发生,山区发展严重滞后,人民生活较为贫困,人均收入和生活质量较平原地区和大中城市相差几倍到几十倍。  相似文献   

14.
亚热带喀斯特山区的生态系统特征和恢复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游游  唐晓春 《山地学报》2003,21(3):293-297
亚热带喀斯特山区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和华南,其地貌以寒武系、二叠系和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夹层组成的峰丛洼地和喀斯特谷地为主^[1]。由于生态环境及其脆弱,加之人类活动干扰严重,这使得该区长期以来资源难以合理开发利用,环境日益恶化。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环境的恶化,经济的落后和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已引起了地理、岩溶、生态、环境等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农业、林业和其他产业的合理规划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桂西山区为例,综合分析了云贵高原贫困地区农业综合开发与脱贫致富的许多有利条件,指出以市场信息为导向,以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目标,因地制宜进行农业优势资源规模开发,变资源优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系统学原理,在分析豫西山区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特点的基础上,制订了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开发目标;对山区开发的物质,资金,科技,劳务,管理和政策等软环境和硬环境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振兴豫西山区必须实现“六个转变“和建设“七项体系“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7.
贵州喀斯特山区乡村景观生态优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贵州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农村生态环境脆弱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特点,指出贵州喀斯特乡村景观优化的意义,提出喀斯特地区乡村景观优化的"景观异质性与多样性、尺度性、因地制宜、特色突出和持续性原则",并将景观优化与农业生产、旅游开发、山地开发和石漠化治理相结合,设计出了城郊旅游农业模式、丘陵山地农业旅游优化模式、水域渔业旅游模式和小流域石漠化治理生态农业模式4种贵州喀斯特山区乡村景观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山区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模型与预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陈国阶  王青 《地理学报》2004,59(2):303-310
中国山区经济发展离不开全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同时亦受到区域发展阶段性规律的制约,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有着明显不同的产业结构特征和经济发展驱动力。在探讨区域发展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利用时空等价概念模型预测中国山区经济发展趋势与人均GDP变化特征。以模型定量研究为基础,在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分析山区未来5年、10年、20年不同时段的经济增长状况:在2005~2006年中国山区人均GDP达到8000元左右,在2010~2011年达到12000元左右;最后,通过对中国山区发展阶段定位,确定山区经济发展阶段转换的时机,并对转换的条件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山地开发、保护与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出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山区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并且,山区特殊的自然环境成为平原区的生态屏障。但是,山区生态系统脆弱,植被一经破坏便不易恢复,土地生产潜力也较低,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差。为保证山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山区应在切实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条件下,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广大山区脱贫和实现小康应寄望于全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实现。为此,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这一目标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20.
中国贫困山区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合理开发利用不够;多民族混居,多种经济形态;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财政困难;文教卫生落后,科技力量薄弱,人口增长过快。国家对贫困山区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措施,经济开发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发展不平衡。为尽快改变贫困山区的落后面貌,今后应采取的政策措施:努力提高粮食自给率,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商品经济,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搞好智力开发,把科技作为经济开发支柱;加强横向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