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从1981年8月开始,日本科学技术厅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在距御前崎近海约150公里的远州滩,深度4000米的海底,设置了该中心研制成功的“自浮式海底地震仪”并开始观测微小地震。  相似文献   

2.
日本通商产业省工业技术院地质调查所于2 0 0 0年 8月 31日和 9月 1日在东京的惠比寿日本 SGI公司实播中心用大屏幕公开试播了四国近海南海海沟的海底地质构造片。该所于 1 999年夏季 ,与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和海洋科学技术中心一道 ,利用科学技术振兴调整费 ,开始实施“减轻南海海沟的海沟型巨大地震灾害的地震发生机制模式化和观测系统高精度化的综合研究”,这一从 1 996年到 2 0 0 0年的研究项目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对该海域的三维地震波探查 ,搞清海底深约 1 0 km的地质构造。这次演示采用的是“镜频系统”这一最新的三维地下构造表现法。…  相似文献   

3.
1984年元旦,日本东部就受到地震的袭击,破坏了万户迎新的欢乐气氛。日本西部也发生云仙岳和日向滩等处的地震。所幸受灾甚微。日本的灾害性地震平均每年有4.5次。1984年迄至8月可说是处于低潮。根据最新的学说和地震观测情况,当前日本的地震趋势如何呢?东海地区——御前崎发生的震群从1984年6月中旬开始,在御前崎西南近海约40公里处设置的海底地震仪捕捉到微小地震的震群活动。这是1979年设置地震仪以来的第一次。这里地处设想的东海地震震源区的西南部,距  相似文献   

4.
1985年6月19日,使用新型潜水艇探查海底“地震之巢”的日法联合“海沟计划”勘查团,在其停泊地静冈县清水市,发表了第一次航海调查结果,提出了远州滩近海南海海槽附近很少发现断层的海底,“很可能就是东海大地震的震源”的判断。这个海域是菲律宾海板块向西北方向俯冲到日本列岛之下的地方,它位于天龙川河口延长线上的天龙海底谷的东侧,水深3,400米。这里是在数十年以前的地震破碎岩石上,覆盖了一层薄泥层,情况与同一海  相似文献   

5.
在日本千叶、房总半岛近海延伸约110公里的海底地震仪的铺设工程即将竣工。这项通过电缆进行日常监视的海底地震仪铺设工程,是继东海海域之后的世界第二个,也是日本气象厅直接观测“地震巢”的“大听诊器”。1985年9月10日试行连接,很快就检测出父岛近海的地震。进入正式使用后,可期待收到更大效益,除了能对预报关东大地震的再次袭击(即预料可能发生的沿相模海沟的巨大地震)  相似文献   

6.
据《东京新闻》1977年8月26日消息,日本政府的地震预知推进本部于8月25日在科学技术厅召集有关省厅承担地震预测的人员举行会议,制订明年度的地震预测计划。据此,在从明年度开始的五年计划中将研制捕捉地震前兆的新型自浮式海底地震仪,设置在海沟等的深海底。明年度的预算比今年度多60%,需要五十九亿日元;还有可  相似文献   

7.
最近,在靠近汤加海沟的塔黑蒂(Tahiti)西南约1600公里处的5.5公里的海底深部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设备齐全的海底地震台。该地区被认为是地球上最活动的地震带。通过将记录的噪音与陆地地震台的噪音相比较,这个海底地震台将有助于科学家们确定海底是否是记录地震事件的合适地方和是否有可能维持海洋地震台。最终,海洋地震台可能会有助于科学家们进行地震预报。由美国海军海洋研究和开发活动署(NOR-DA)的海洋地震系统(MSS)计划办公室建立的  相似文献   

8.
日本海上保安厅对由相模湾向千叶、房总半岛近海延伸的相模海沟的海底地形进行了调查,迄至1984年6月29日,已发现沿海沟北部的房总海底崖横亘着一条象陆上河流那样蜿蜒曲折的全长330公里的大海底谷。引人瞩目的是,相模海沟过去曾发生过大地震,因此弄清这次发现的蛇行海底谷的机制,可能对地震预报有很大关系。由于地形复杂,房总海底崖被称为“神秘  相似文献   

9.
1.前言(略) 2.地震海啸业务的现状(略) 3.东海地震预报业务的现状监视东海地震预报的现场,人们已预料到在骏河湾西岸至御前崎近海的东海地区将发生大地震(M8级),这就是所谓的“东海地  相似文献   

10.
阪神大震灾至今 ( 1月 1 7日 )整整 6周年了。去年 1 0月 ,日本西部地区发生了震级为7.3的鸟取县西部地震 ,人们再次感受到地震的恐惧。过去 ,四国至东海地区的近海一带一直有规律性地反复发生海沟型巨大地震 ,而在每次海沟型地震发生的前后其周边地区都频繁发生内陆型地震。部分地震学家认为 ,2 0 40年前后将要发生 M 8南海地震 ,在此之前 ,内陆地区将会不断发生大地震 ,尤其是日本海一侧很可能会连锁式地发生地震。大震发生后 ,日本西南部已进入地震活跃期。为确保人身安全 ,应提高警惕 ,常备不懈。南海地震“至下次南海地震之前 ,M 6.5…  相似文献   

11.
据《朝日新闻》1981年8月18日报道:1981年8月17日下午,在东家气象厅召开了地震预知连络会(会长是东海大学教授浅田敏)。会上报道了御前崎原来一直持续下沉的地壳,最近半年内又反向隆起了9个毫米的事实—御前崎位于静岗县,是已作出预报的未来东海大地震的震源区。去年夏天,这种反转现象就已发生,当时把它看作“暂时反常变态”,然而建设省国土地理院对于再次隆起把每半年一次  相似文献   

12.
1994年10月4日日本北海道东部近海地震是发生在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碰撞区的海沟型大地震。虽然海底板块的俯冲地点是观测所不能及的深海世界,但并不是完全没有人工设备,属于某些系统的海底通信电缆连接着各大陆。以深海底敷设的同轴电缆为基线,再连接上光缆网络,将有益于海底地震的预测和海洋观测的研究。据悉,这项实验将作为5年计划从1995年开始实施。实验的海域在神奈);;县二宫一冲绳一关岛问,这里可以直接观测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欧亚板块这三大板块碰撞地点,将在预测日本近海发生的海底大地震方面发挥威力。该项实验…  相似文献   

13.
东京大学理学部的金泽敏彦等人在世界上首次开发研制出9000米级的超深海海底地震仪。迄今为止,海底地震仪的水深限度为6000米,很难对日本近海被称之为地震巢的海沟进行观测。据说用这种新研制的海底地震仪可观测水深超过6000米的海底的90%。金泽希望新地震仪能成为捕捉地震发生机制的有力武器,并计划从1990年夏天开始将其用于实际观测。超深海海底地震仪是通过将高精度的电磁式地震仪装入直径为24厘米的耐压玻璃球内并与记录仪和电源等一起沉入海底来进行观测的。观测后,再通过超声波信号使之与重物分开并浮起,进而回收。目前的试验已证实该地  相似文献   

14.
马尼拉海沟北段俯冲带输入板块的不均一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整合了横跨马尼拉海沟北段的21条多道地震层位信息、海底地形以及天然地震数据,分析了研究区内的输入板块性质差异及其对增生楔变形和地震活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沿马尼拉海沟北段的输入板块在地壳性质、基底起伏和沉积物厚度上存在明显的自北向南的差异:(1)最北段基底埋深大,上覆沉积物厚,地壳厚度较薄,地壳性质可能为初始南海洋壳或者圈闭的菲律宾海洋壳;(2)中段基底埋深浅,上覆沉积物薄,地壳厚度大,地壳属性表现为过渡壳性质,受到岩浆活动的影响,初始的地壳性质可能为华南陆块张裂分离出的微小陆壳块体,或者是南海洋壳;(3)南段基底埋深和沉积物厚度介于中间,存在明显的地磁条带,地壳性质为正常的南海洋壳.这一输入板块性质的不均一性可解释该区的特殊增生楔变形现象,如恒春弱变形带的出现,向海方向内凹的海沟形态以及上陆坡海底的大幅抬升等,同时也影响了研究区内的板片俯冲形态和发震构造的地震活动性.研究结果证实了沿马尼拉海沟北段存在南北向的地球物理性质的差异,但对于地壳属性的最终厘定还需要更多的地质与地球化学证据.  相似文献   

15.
据日本《每日新闻》等报刊1980年6月30日至7月4日的报道,日本伊豆半岛震群从6月25日开始,直到7月7日仍在不断发震,平均每天发生有感地震26次以上。6月29日下午4时20分发生了这次震群中的最大地震(M=6.7),震源区在伊豆半岛东方的川奈崎近海,震源深度大约10公里。日本东部相当广泛的地区受到了此次地震的袭击。它仅次于1978年伊豆大岛近海地震(M=7.0)和宫城县近海地震  相似文献   

16.
一艘属于国际海底钻探计划(ODP)的深海探船(18600吨)1989年春将抵达日本。该船能在世界深海底开凿直径约30厘米、深1000米以上的钻孔探索地球奥妙。按照计划,其任务是从海底开凿的细长钻孔中取出沉积物和岩石,研究地壳成分和微生物化石,并在钻孔中观察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地壳应变等,以便对日本海形成的时间、近海地壳变化、火山活动及气候变化等进行分析。国际海底钻探计划是1985年以美国为中心由日本、联邦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联合实施的。目前,有西欧各国及土耳其等12个国家参加的欧洲科学财团也参与了这一计划。钻探船是配备有测定装置和微机的“漂浮式研究室”。在船上工作的有来自参加国和钻  相似文献   

17.
地震观测资料表明,深源地震基本上都发生在大平洋地震带的岛弧地区,其深度不超过700公里。深源地震的震源分布在从深海沟向岛弧下面俯冲的(即俯冲带的)较狭窄的(约100公里)冷岩石圈板块内。在过渡区至下地幔的界面上(深度670—700公里)地震活动性急剧降低或者甚至停止。对这一事实的传统的地球物理学解释与下列假说有关。这一假说是:或者由于化学势垒的缘故(例如,在下地幔物质的总成分中二氧化硅的含量增多),或者由于在约700公里深  相似文献   

18.
刘奎峰 《地球》2012,(5):66-67
一百年前,持着"泰坦尼克号单程票"的乘客们,一去不返;一百年后,《泰坦尼克号》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持着前往地球最深处的"返程票",乘坐绿色的潜艇"鱼雷",单身潜入海底一万米处,成为世界上单身抵达马里亚纳海沟的第一人。2012年3月26日,美国导演兼探险家詹姆斯.卡梅隆完成了对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的考察之旅,结束考察之后它只花了70分钟便从将近11公里深的洋底上浮至海面,速度之快,堪称完美。"这是世界上最深的地方,也是人类最未知的地方。"出发前,卡梅  相似文献   

19.
据日本《读卖新闻》1980年3月8日和《东京新闻》3月12日讯以及法新社横须贺3月12日电等综合报道,日本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研制成“自浮式海底地震计”于1980年3月12日、13日两天进行了首次海域试验。这套地震计是作为该中心于1978年开始的“与海底地壳构造和海底地壳活动有关的综合研究”的一环,为研究海底地壳构造、观测海底微小地震、预报海沟型大地震而研制的。这套不用电  相似文献   

20.
用陆地台和海底地震仪监测了1985年6月12日在台湾东部近海发生的3次中强地震的余震。由海-陆联合台阵定位的余震震源,勾画出破裂面走向为北东,向东南陡倾。该结果与3次主震的断层面解完全一致。综合这些结果表明,破裂机制为右旋走滑型的。所研究的地震序列发生于活动的消减带背后,可用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沿台湾正东的海沟强烈斜向会聚引起的弧前“碎裂板块”(Slive Plate)运动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