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用1975—1985年5月500 hPa 高空图资料统计晚霜冻在不同环流型下的频数。其中两槽一脊型的霜冻占67%,一脊一槽型的占22%,其他型为11%。并从冷平流强度、基础温度和天气现象等方面,分析了霜冻预报的着眼点,对加强晚霜冻预报,避免危害,收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分析研究了阿坝州晚霜冻的气候特征及其产生的大气环流和高度数值预报基本特点,从热力学第一定律推导出的气温局地变化方程,找出了影响局地变化的因子,从而建立了阿坝州晚霜冻短期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3.
《气象》1977,3(1):12-13
平凉地区处于六盘山、关山东西两侧的黄土高原上,地形复杂,山川塬都有,气候差异大,晚霜冻持续时间长,高寒山区个别年份在5月底和6月初还出现霜冻。晚霜冻对正在拔节、孕穗、抽穗的冬小麦和刚刚出苗的玉米等春播作物危害很大。因此,做好霜冻预报,开展群众性的防霜抗冻是气象工作为农业服务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掌握晚霜冻的气候概况 根据群众经验、作物生长发育期和气候特点,我们确定4月16日至5月15日,9月1日至10月10  相似文献   

4.
基于作物模型灾损识别的黄淮区域冬小麦晚霜冻风险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近50年黄淮地区5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作物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结合人工移动式霜箱试验结果,研究了WOFOST作物模型中增加晚霜冻影响的处理技术,揭示了晚霜冻对冬小麦各生长量的影响结果。利用修改后的作物模型提取晚霜冻灾损评估技术,建立以晚霜冻的危险性、暴露性和脆弱性为风险因子的风险评估模型,开展黄淮区域晚霜冻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黄淮区域冬小麦晚霜冻风险分布呈西高东低分布,高风险地区主要分布在黄淮区域的河南西部、西南部、西北部及东部永城、沈丘一带。其中,黄淮西部的高风险主要是由晚霜冻高灾损引起的,河南西南部的高风险是由晚霜冻的高频率引起的,其西北部和东部的高风险则是由晚霜冻的高频率和高灾损共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典型霜冻年资料统计分析发现20世纪90年代冬暖年是80年代的2倍,晚霜冻的发生频率是80年代的1.88倍.冬季温暖、初春气温回升快、小麦拔节提前的年份,晚霜冻发生频率在66.7%以上.适时播种,及灌水、烟熏、覆盖,可减轻霜冻危害.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伊春地区一次大范围初霜冻的高空、地面环流形势以及影响初霜冻的要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发生霜冻的基本环流特征和要素表现,为以后的霜冻预报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7.
黄淮麦区晚霜冻发生频率及防御措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典型霜冻年资料统计分析发现;20世纪90年代冬暖年是80年代的2倍,晚霜冻的发生频率是80年代的1.88倍,冬季温暖,初春气温回升快,小麦拔节提前的年份,晚霜冻发生频率在66.7%以上,适时播种,及灌水,烟熏,覆盖,可减轻霜冻危害。  相似文献   

8.
黄淮麦区晚霜冻危害特点及其防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黄淮科区1980年以来晚霜冻的调查分析,找出了晚霜冻的物理学及生物学特点,提出了晚霜冻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9.
旬邑属于高原沟壑区,山区占全县面积百分之五十八点七,地形复杂,小气候特别明显。四月中旬至五月上旬,正是小麦拔节孕穗、油莱抽苔开花的关键时期。往往遭受晚霜冻的袭击,造成严重的灾害。因此,认真做好霜冻预报,积极开展群众性的防霜抗灾斗争,对于夺取粮棉油丰产关系很大。几年来,我们在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群众运动的推动下,以毛主席哲学思想作指导,深入社队调查访问,虚  相似文献   

10.
东北地区初霜冻的天气气候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克明  陈秀凤  王东生  吴昊 《气象》1999,25(6):13-18
利用实测资料和历史天气图资料,对近31年我国东北地区初霜冻的天气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初霜冻出现前24小时的环流形势特征和天气演变过程,给出了初霜冻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对预报有用的一些判据。对实时预报业务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1引言霜冻是我国常见的灾害性天气,据鹤岗市民政局统计,初霜冻偏早给鹤岗地区的农作物、蔬菜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因此,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通过研究分析霜冻的气候年际变化,分析极端温度变化特征下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差异,预报霜冻发生时间,对指导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秋霜冻预报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601988年9月的Tm的全部个例进行统计,得出初霜冻的时间分布特征,结合天气形势对霜冻进行了分类,最后给出预各类霜冻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近45年霜冻变化特征及其对主要作物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青海省22个地面气象站1961-2005年霜冻气候资料及日最低气温资料,对东部农业区、柴达木盆地等地的霜冻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对主要作物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5年来,青海省大部分地区早(秋)霜冻初日推迟,晚(春)霜冻终日提前,无霜冻期延长。东部农业区霜冻初日推迟、终日提前的趋势最为明显,柴达木盆地次之,祁连山地区和青南高原霜冻初日推迟趋势较明显,而终日提前趋势不明显;大部分地区重霜冻频数减少,强度减弱,春霜冻期低温强度变化趋势较秋霜冻期明显;气候变暖使早霜冻危害减轻,晚霜冻危害加重。  相似文献   

14.
《气象》1979,5(9):11-13
初霜冻也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为了做好服务工作,许多气象台站都找出了自己的预报指标,建立了相应的预报工具。 一、长期预报方面 关于初霜冻的长期预报,从来稿中看,一般都是依据群众经验或自己的经验找出相关因子,然后作一些数学处理,得出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15.
宋欣  邢曼曼  袁静  杨萌 《山东气象》2015,35(4):29-33
利用潍坊地区1981—2010年的气象资料,根据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标,统计潍坊地区冬小麦生长周期发生干旱、晚霜冻和干热风等主要气象灾害的发生频次,分析了冬小麦生产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潍坊冬小麦发生干旱程度以轻旱为主,中旱次之,重旱发生较少,特旱在返青至抽穗期间发生较多;潍坊冬小麦发生晚霜冻的程度以轻霜冻为主,重霜冻次之;潍坊冬小麦灌浆成熟期间发生干热风的程度以轻干热风日数为主,重干热风日数次之,发生干热风年型的程度是轻干热风年型较多,重干热风年型较少。  相似文献   

16.
库尔勒地区霜冻的特征及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库尔勒地区霜冻的基本特征。选取1961—2000年初终霜冻的资料,用统计学方法作出预报,并进行历史检验。  相似文献   

17.
2004年春季(3~5月)全省大部地区季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无大范围霜冻害,光照充足,非常有利于冬小麦产量形成,大部地区夏收提前,冬小麦喜获丰收.季内虽然部分地区出现了干旱、大风、晚霜冻、高温及干热风天气,但对农业生产影响较轻,气候条件属偏好年景.  相似文献   

18.
2004年春季(3~5月)全省大部地区季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无大范围霜冻害,光照充足,非常有利于冬小麦产量形成,大部地区夏收提前,冬小麦喜获丰收。季内虽然部分地区出现了干旱、大风、晚霜冻、高温及干热风天气,但对农业生产影响较轻,气候条件属偏好年景。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全面掌握甘肃省霜冻日期的变化规律,有利于提高霜冻灾害的预警能力,保护区域环境,促进气候资源合理开发。使用0 cm地面最低温度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得到霜冻日期的气候倾向率,利用Mann-Kendall法和滑动t检验法探测霜冻日期的突变时间,构建霜冻站次比表征霜冻的影响范围,利用标准差方法计算霜冻日期的稳定性,采用Hurst指数法预测霜冻日期的未来趋势,结合相关系数法分析霜冻日期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初霜冻日期、终霜冻日期、无霜冻日数发生突变的年份分别为2002,1996和1999年。(2)霜冻日期年际变化幅度为无霜冻日数>初霜冻日期>终霜冻日期;河西变化幅度整体高于河东,对全省霜冻日期变化的贡献较大。(3)全省霜冻日期稳定性顺序为初霜冻日期>终霜冻日期>无霜冻日数,河西霜冻日期稳定性好于河东。(4)初霜冻日期、终霜冻日期、无霜冻日数分别遵循"北早南迟,西早东迟"、"北迟南早,西迟东早"、"北短南长,西短东长"的空间分布规律。(5)在未来,初霜冻日期推迟,终霜冻日期提前,无霜冻日数延长,但变化幅度略有差异,无霜冻日数>终霜冻日期>初霜冻日期;河西终霜冻日期提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无霜冻日数或超过河东。可知,霜冻日期的迟早、长短、稳定性,是由初、终霜冻日期、海拔以及经、纬度综合作用的结果,主导因素显著性差异较大。无霜冻日数的延长,是由初、终霜冻日期稳定性变差所致。  相似文献   

20.
青河1961—2008年霜冻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1961-2008年青河初(终)霜冻和无霜冻期序列,探讨了它们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青河近48a来初霜冻以5d/10a的速度推迟,终霜冻以4d/10a的速度提前,无霜冻期以9d/10a的速度延长。初(终)霜冻、无霜冻期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了转折。20世纪60-70年代,初霜冻提前,终霜冻推迟,无霜冻期缩短;80年代以后初霜冻推迟、终霜冻提前,无霜冻期延长。这种变化趋势与气候变暖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