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3 毫秒
1.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了负载金团簇对金红石型二氧化钛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及机理。优化得到了6种金团簇(n=2-7)稳定结构,并分别吸附于金红石型二氧化钛(110)面形成稳定吸附体系。研究表明,Au_n团簇与TiO_2(110)面上的氧原子形成共价键,属于化学吸附,Au-O键长是影响体系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奇数Au_n团簇吸附稳定性优于偶数的,出现奇偶振荡现象; Au_n团簇使TiO_2能带发生裂分,在禁带中增加多个能级,随着Au_n团簇的增大,TiO_2禁带宽度明显变窄,吸收光进入可见光区,增强了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2.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不锈钢基体(304ss)上制备叠层式纳米SnO2/TiO2复合薄膜。使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纳米复合薄膜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通过交流阻抗技术(EIS)和极化曲线(Polarization Curves)电化学方法研究不锈钢表面纳米复合薄膜在模拟海水体系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制备叠层式纳米复合薄膜TiO2为锐钛矿型,SnO2为金红石型;不锈钢表面构筑叠层式纳米SnO2/TiO2复合薄膜颗粒粒径小,分布均匀且表面致密。电化学测试表明,叠层式纳米SnO2/TiO2复合薄膜阻抗值高于TiO2薄膜,且对不锈钢基体阳极反应有明显钝化过程,具有良好防腐蚀性能;同时叠层式纳米SnO2/TiO2复合薄膜存在最优叠加SnO2层数,叠加3层SnO2的纳米SnO2/TiO2复合薄膜电极防腐蚀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3.
我国滨海砂矿资源的分布及开发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海洋砂矿广布于各大洲陆架区。已探明最具工业价值的矿种以金属矿产中的钛铁矿、金红石、磁铁矿—钛磁铁矿;有色金属矿产中的锡石;稀有—稀土矿产中的锆石、独居石、磷钇矿、铌钽铁矿;贵金属矿产中的金、铂;非金属和宝石矿产中的石英砂、砾石、贝壳、金刚石和琥珀等储...  相似文献   

4.
滨海砂矿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它具有分布广、勘探、开采、选矿、冶炼方便等优点,受到滨海各国的重视,已成为世界上大部分独居石、锡石、锆石、钛铁矿、金红石的重要开采源。我国海岸线漫长、大陆架宽阔、岛屿众多,发育了各种不同的地质单元和地貌类型,有着良好的成矿条件,形成了丰富的砂矿资源。目前,从滨海砂矿中提取的矿物资源有钛铁矿、锆英石、独居石、金红石和磷钇矿、锡石、玻璃砂、型砂等。钛铁矿主要用于制造钛合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耐蚀性更高但生产成本与传统热镀锌成本相当的新镀层,制备了添加微量钛元素的热浸镀锌层,分别从表观质量、镀层厚度、电化学测试、盐雾腐蚀试验和全浸实验考察了添加微量钛元素对热浸镀锌层性能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盐雾试验后镀层表面形貌。结果表明,添加微量钛以后镀层表观质量有所提高,镀层厚度明显减薄,镀层在海水中耐蚀性能提高。微量钛添加量为0.03%~0.04%时耐蚀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纳米TiO2 对海洋生源要素含量及威氏海链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不同质量浓度纳米TiO2(0,4,8,12,16,20 mg/L)对海洋生源要素(N,P,Si,Fe)含量及威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纳米二氧化钛浓度增大,对海洋生源要素的吸附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海洋生源要素含量下降,对磷和铁的影响最为明显;纳米二氧化钛吸附对氮磷比和硅磷比影响很大,氮磷比为68~126,硅磷比为74~135,而对硅氮比影响很小基本维持在1。纳米二氧化钛对威氏海链藻生长有明显抑制,并存在剂量—效应关系,与海洋生源要素含量影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窦勇  王悠  唐学玺 《海洋科学》2011,35(8):89-94
环境污染导致的臭氧层衰减是当今最引人注目的全球变化现象之一。臭氧层的衰减使得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尤其是对生物具有严重损伤作用的紫外线B波段(ultrovioletB,UV.B,280~315nm)的辐射增强,从而对全球产生明显的生态学和生物学效应。研究表明,北海海水表面uv.B辐射率的10%能够穿透到6m深的水层;而...  相似文献   

8.
随着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的广泛使用,对水环境的不良影响也越来越突出。由于nanoTiO2的强吸附性,其与水环境中重金属的联合毒性已引起国内外研究者广泛重视。研究发现过量的重金属对水生生物产生不良影响,多个重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相互作用;过量的二氧化钛会对生物产生毒性效应;重金属与二氧化钛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具体判断其是叠加、协同还是拮抗作用。本文对纳米二氧化钛与重金属对水生生物的单一与联合毒性方面进行了综述,期望能为了解重金属和纳米材料的生物有效性和毒性效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工业纯钛TA_2在热带海域中的腐蚀与污损,在南海三亚海洋环境试验站进行了为期0.5年、1年、2年、3.5年四个周期的全浸试验。对3.5年周期的试验样品,利用解剖镜鉴定了生物污损群落的组成、利用金相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及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分析了基体和腐蚀产物的微观形貌,确定了钛板表面的元素和产物。结果表明,钛板表面由基底的二氧化钛膜、管栖多毛类、微藻等的微型生物和有机、无机颗粒组成的腐蚀产物皮膜所覆盖。和同纬度热带海域相比生物污损轻微,试板上(可视生物)仅有3~5个而且种类少、数量少、个体小。钛板基体表面未发生局部腐蚀。  相似文献   

10.
选择氯醚树脂作为涂料的成膜物,对天然植物辣椒中提取的辣椒碱和防霉杀菌荆构成复合防污剂的特性进行了分析,经多次加速试验及海港浮筏挂片检测,从中优选出综合性能较好的涂料配方,为实船试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南沙海槽南部及邻近海区表层沉积物中的碎屑矿物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沙海槽南部海区73个表层沉积物中的碎屑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自然铅、褐铁矿、锐钛矿、金红石等,其分布受地形、地貌的控制,可分为西北大陆坡碎屑矿物组合、槽底碎屑矿物组合、东南大陆架碎屑矿物组合3种类型。不同组合类型具有不同的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2.
纳米塑料和纳米金属氧化物粒子在不同领域的使用量日益增多,这些纳米材料进入水生系统可能带来的相关环境风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食相暴露,分析了100 nm纳米聚苯乙烯(PS)和纳米二氧化钛(TiO2)暴露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血细胞功能和氧化还原平衡的干扰。实验组对虾分别投喂混有200 mg/kg和2 000 mg/kg纳米PS和纳米TiO2的饲料,试验周期为28天。在暴露第14天和第28天测定其对凡纳滨对虾的血细胞ROS含量变化、细胞吞噬率和凋亡率,以及肝胰腺组织内的总抗氧化酶(T-AOC)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Na+/K+-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PS和纳米TiO2均导致凡纳滨对虾血细胞凋亡率显著上升,并且导致肝胰腺组织T-AOC、SOD和GST活性不同程度的升高以及Na+/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生物标志物指数(IBR)结果显示,纳米TiO2对凡纳滨对虾产生的胁迫压力高于纳米PS。  相似文献   

13.
江苏盐城海岸湿地景观生态系统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江苏盐城海岸湿地以其景观典犁性成为科学研究的理想区域。根据野外观测与文献资料分析及现场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基于区域景观格局演变规律进行景观生态分类,进而分析景观生态系统的动力因素、结构、格局、生物多样性特征等。结果表明:盐城海岸湿地景观生态系统生态多样性丰富,景观结构和格局的形成和演化是当地特定的非生物环境(气候、海洋水文和土壤等)、生物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景观格局的显著特征是动态变迁的带状景观空间异质性,高、低对比度兼存的景观结构。  相似文献   

14.
黄海春季表面海水溶解无机碳的分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中国SOLAS计划2006年4月航次出海调查所得数据,系统地研究了春季黄海表面海水溶解无机碳(DIC)的分布规律,同时,与2005年3月、5月两个航次的DIC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DIC浓度由近岸向外海逐渐降低;(2)DIC浓度在海水微表层中明显大于次表层和表层,呈现富集现象;(3)由于海水微表层的多层模型特征和海水微表层中Gibbs吸附异常的共同作用,使DIC含量在海水微表层、次表层和表层中变化趋势呈现非线性;(4)在连续站的周日变化研究中发现,DIC浓度在02:00~03:00时间范围内出现最大值,在13:00~15:00时间范围内出现最小值,呈“单峰”分布规律;(5)对比2005年研究结果,发现黄海春季表面海水中的DIC浓度在3,4,5月份依次降低;(6)DIC与温度和盐度均呈较明显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实验以 Ti Cl4 为主要原料 ,采用直接水解法制备出了 Ti O2 样品。经差热 -热重 ( DTA-TG)、X-射线衍射 ( XRD)、透射电子显微镜 ( TEM)和比表面 ( BET)分析 ,得出样品 Ti O2 的晶型为金红石型 ,其粒子近似呈球形 ,各个晶面所对应的粒径基本一致 ,分布在 7.0~ 12 .0 nm之间 ,平均粒径为 10 .5nm,对应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积分别为 166m2 /g和 0 .12 m L/  相似文献   

16.
A new off-axis integrated cavity output spectroscopy(ICOS) is coupled to Weiss equilibrator for continuous highresolution dissolved methane measurement in the surface ocean. The time constant for the equilibrator in freshwater at room temperature is determined via dis-equilibration and re-equilibration experiments. The constant for methane is about 40 min. The system is calibrated using a standard gas of 3.980×10–6, and the precision of the ICOS for methane is 0.07%. This system is equipped onboard to measur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methane concentrations of South Yellow Sea(SYS) along the cruise track from Shanghai to Qingdao. Result shows that the methane concentration varies from 2.79 to 36.36 nmol/L, reveals a significant pattern of methane source in SYS, and a distinct decreasing trend from south to north. The peak value occurs at the coast area outside mouth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likely to be affected by the Changjiang diluted water mass dissolving a large amount of rich in methane. Moreover, all the surface waters are oversaturated, air-to-sea fluxes range from 98.59 to 5 485.35 μmol/(m2·d)(average value(1 169.74±1 398.46) μmol/(m2·d)), indicating a source region for methane to the atmosphere. Key words: methane, equilibrator, off-axis integrated cavity output spectroscopy(ICOS), South Yellow Sea  相似文献   

17.
采用噻唑盐(MTT)比色方法研究在紫外线辐射损伤条件下扇贝多肽对免疫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探讨扇贝多肽对胸腺细胞和脾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扇贝多肽具有抗紫外线氧化损伤的作用,可减轻或抑制紫外线对胸腺细胞和脾细胞的氧化损伤,并且呈剂量依赖性,扇贝多肽在0.5%-10.0%的浓度范围内,其抗氧化能力随浓度的增高而增强,在正常条件下可显著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并且可拮抗雌激素对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提示扇贝多肽不仅具有抗氧化损伤作用,而且具有免疫增强使用。  相似文献   

18.
张婷  张杰 《海洋科学》2018,42(6):141-149
溢油污染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给生态环境带来难以修复的破坏。准确、高效地监测海面溢油仍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紫外传感器对油膜非常敏感,可快速发现,但存在误判;而SAR(SyntheticApertureRadar)溢油探测的精度较高,两者相结合可准确探测溢油。无人机平台可低成本地实现溢油快速应急响应,无人机载SAR和紫外传感器的载荷重量小,可同时集成于无人机上开展联合溢油探测,以满足业务化监测需求,此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有相关报道。本文拟研究溢油不同种类、厚度、在不同海洋环境条件下的紫外图像特征和SAR纹理特征、形状特征、散射特征,构建溢油特征数据库,并建立一种基于特征组合的溢油SAR与紫外联合探测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对无人机数据获取模式和控制单元等的改造方案,进而实现溢油SAR和紫外图像的高效获取。  相似文献   

19.
刘可  杨琳  杨桂朋  张婧 《海洋学报》2020,42(10):121-131
对2018年秋季西太平洋130°E断面上层水体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光学特性及光降解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太平洋上层水体CDOM的吸收系数a(320)变化范围为0.025~0.64 m?1,平均值为(0.20±0.08) m?1;a(320)在表层相对较低,主要与表层CDOM的光漂白去除有关;在100~200 m水层较高,主要与次表层的生物活动有关。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技术,识别出两种荧光组分:类酪氨酸组分C1和海洋类腐殖质组分C2。C1主要源于棉兰老冷涡?上升流所带来的营养物质对浮游植物生产活动和微生物活动的促进作用;C2主要源于黑潮所带来的海洋类腐殖的输入。光化学降解实验发现,CDOM吸收值的损失主要发生在紫外波段;光照60 h后,类酪氨酸组分相较于海洋类腐殖质组分更易发生光降解;且光降解是西太平洋海域CDOM的重要去除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