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邵祖燕教授治疗便秘的用药规律,总结其临证经验及用药特色。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邵教授治疗便秘的医案,将有效方剂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分析其药物使用频次、性味归经分布、药物功效分类,并进一步进行药物关联、聚类及复杂网络药物组方分析。结果:共纳入有效医案79则,患者40 例。中药使用频次>50次者的有炒白术、火麻仁、砂仁、厚朴、沉香、熟大黄、槟榔、甘草。药性以平、寒、温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多,归经以脾、胃、肺经为主。药物功效以润肠通便、温中健脾、行气止痛为主。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其用药以炒白术-火麻仁、炒白术-砂仁、火麻仁-砂仁、厚朴-炒白术、火麻仁-厚朴等组合应用最频繁。聚类分析得出3个核心聚类群:桃仁、枳实、厚朴、熟大黄;甘草、沉香、砂仁、白术、火麻仁;党参、槟榔、鸡内金、豆蔻、瓜蒌。复杂网络分析得出其核心药物组合为厚朴、槟榔、甘草、砂仁、火麻仁、沉香、炒白术、熟大黄。结论:邵教授临证治疗便秘,认为其病机主要为脾失运化,肠腑气机失常;治疗以健脾益气、降气润肠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自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采用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文献,按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组成剂量明确的方剂,建立Excel数据库,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4.3),进行中药用药频次、功效、四气、五味、归经、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及层次聚类分析。结果:纳入文献201篇,共215首方剂,256味中药,中药频次排名前3位的为川芎、全蝎、白芍;功效以祛风止痛、攻毒散结、息风镇痉为主;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以辛、甘、苦为主;多归肝、肺、脾经。高频药物组合为全蝎-川芎、白芷-川芎、蜈蚣-全蝎;关联分析得出关联规则 5条,中药聚类分析得出聚类组合6组。结论: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主要功效为祛风止痛、攻毒散结、息风镇痉,并根据兼证不同,佐以清热泻火、平肝潜阳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心悸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录的有关治疗心悸的处方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并进行频数、聚类和关联分析。结果:《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心悸以人参、远志、甘草、茯神、当归等药物应用较多,常用药对组合有“人参-远志”“茯神-人参”“茯神-远志”等。聚类处方有3类:甘草、茯苓;人参、远志、茯神;朱砂、麦冬、当归、酸枣仁、生地黄。结论: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的《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心悸的用药规律,能为临床治疗心悸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蒋益兰教授治疗乳腺癌的用药规律。方法:筛选整理2022年9月至2023年4月蒋教授门诊治疗乳腺癌的处方,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进行中药频次、属性、归经、功效、复杂网络和聚类等分析。结果:共纳入300首方剂,150味中药,累计使用频次为5266次,获得甘草、茯苓、百合、郁金、黄芪、半夏、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党参、白术、枳壳、女贞子、墨旱莲、灵芝、首乌藤15味核心药物,药味以甘、苦、辛、酸为主,药性以平性为主,主要归肝、脾、肺、心经,功效以清热解毒、滋补肝肾、燥湿化痰为主。中药复杂网络分析得到核心组方药物为:百合、党参、黄芪、茯苓、半夏、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白术、郁金。聚类分析获得4首聚类方。结论:蒋教授治疗乳腺癌多从肝郁、脾虚、冲任失和入手,采用疏肝解郁、燥湿化痰、补益肝脾、调理冲任之法,可取得佳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析《证治准绳》中痞满治疗的用药规律。方法:搜索整理《证治准绳》中关于中药治疗痞满的医案,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8)采用频次计算、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处方86首,涉及中药136味,药物总频次为752次,排前10位的中药有甘草、陈皮、半夏、人参、木香、茯苓、白术、厚朴、枳实、青皮。药性以温性为主,药味以辛、苦、甘味为主,归经以脾、胃、肺经为主。排前3位的功效为燥湿化痰、清热解毒、补脾益气。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用药对19对,聚类分析得出核心药物组合4组,复杂网络分析获得治疗痞满的核心药物为甘草、陈皮、人参、茯苓、半夏、木香、厚朴、白术、干姜及青皮。结论:《证治准绳》中痞满的主要治法为益气健脾、温中补虚、理气燥湿、消食除胀,并注重燥湿化痰、清热解毒、补脾益气类药物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刘以敏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01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刘以敏门诊治疗小儿ITP的病案,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的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分析其治疗ITP的用药频次、药性归经、核心处方等。结果:共纳入处方120首,中药136味,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有仙鹤草、当归、小枣、甘草、茯苓、黄芪等,功效以收敛止血、解毒为主,性味以平性、甘味为主,归经以脾、肺、肝经为主,高频药物组合主要有甘草-仙鹤草、当归-仙鹤草、小枣-仙鹤草等。聚类分析获得核心处方4首。结论:刘以敏治疗小儿ITP首辨虚实,用药平和,多从血分论治,常用收敛止血、解毒之药,调血亦祛邪,兼顾补血活血、补脾益气,虚实同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全国名中医张奇文治疗癫痫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1998年9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张奇文治疗癫痫的医案,对医案中的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构建数据库,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对中药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功效归经、关联、聚类等进行分析,并总结临床经验。结果:共筛选出40首处方,中药120味。排前10位的中药分别为全蝎、蜈蚣、僵蚕、炙甘草、麦芽、山楂、钩藤、羚羊角、珍珠、牛黄,药性以平、温为主,药味主要为甘、辛、苦,主要归肝、肺、脾经,功效以通络止痛、攻毒散结、息风镇痉等为主。关联组合支持度高的组合为全蝎-蜈蚣、全蝎-僵蚕、僵蚕-蜈蚣、钩藤-全蝎、钩藤-蜈蚣。结论:张奇文治疗癫痫标本兼顾,治标重视息风,治本重视健脾。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林珮琴《类证治裁》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脾胃病及新方研发提供参考。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构建《类证治裁》治疗脾胃病的方剂数据库,并对其进行用药频次、性味、归经、功效、高频组合与核心组合的分析。结果:共纳入方剂123首,涉及药物142味。用药频次≥20次的共8味,其中甘草应用频次最多。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脾、肺、胃为主。药物功效以补虚类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物高频组合16组,通过聚类分析得到药物核心组合3组。结论:林珮琴治疗脾胃病始终秉持“以补益脾胃为本”的理念,补行并重,补清兼顾,为现代中医学诊治脾胃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刘春华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刘教授临床诊治原发性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的有效处方,采用Excel、SPSS Statistics 25.0、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中药频次、功效、性味归经、关联规则、聚类进行分析。结果:纳入处方138首,涉及中药194味,其中高频药物21味,功效以补益肝肾、平肝息风为主,药性以平、寒为主,药味以甘、苦为主,多归肝、肺、肾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5组药对,聚类分析得出4组核心药物。结论:刘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的用药以补益肝肾、平肝息风为主要治法,兼顾活血、化痰,虚实同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不孕卷》中不孕症的用药规律。方法:遴选并整理《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不孕卷》中治疗不孕症的有效经验方,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统计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28.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结果:共收录59位古今名医治疗不孕症的方剂222首,中药238味,总用药频次为2511次,排前5位的中药依次为当归、白芍、川芎、香附、熟地黄。排前5位的功效种类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清热药及利水渗湿药。中药药性以温为主,其次为平、寒性;药味以甘为主,其次为辛、苦味;归经以肝、脾、肾、心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出高频关联药对16条,中药因子分析出6个公因子,聚类分析出5个聚类方。结论:《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不孕卷》所载历代医家治疗不孕症多以活血化瘀、补肾养血、疏肝行气、燥湿化痰为法,尤其重视从血论治,常以四物汤为基础方,为后世医家治疗不孕症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2.0研究国医大师治疗水肿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读秀(DUXIU)中第一、二批国医大师治疗水肿经验方的相关文献,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2.0系统建立国医大师治疗水肿经验方数据库,统计药物使用频次,并对其功效、性味、关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纳入统计的经验方共74首,药物252味,共计796频次。其中出现频次排前5位的药物依次为泽泻、茯苓、白术、陈皮、猪苓;按药物功效可分为10类,按频次排3位的依次为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药、泄热药;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甘、辛、苦、淡为主,多入肺、脾、肾经,茯苓-泽泻、白术-茯苓为常见药对。结论:国医大师治疗水肿多采用利水渗湿、消肿、泄热之药,同时辅以健脾、补气、理气之品,虚实兼顾,标本同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胡国恒教授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方法:整理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胡教授门诊治疗失眠的医案1550份,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8)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处方1383首,涉及中药224味;高频中药44味,包括酸枣仁、远志、首乌藤、茯苓、当归等,性味多甘平、甘温、苦寒,归经多入心、脾、肺经,功效以养血安神、润肠通便、止汗、健脾、交通心肾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常用药对为酸枣仁-远志、酸枣仁-首乌藤、首乌藤-远志等;聚类分析可将药物分为6类;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药物组合为酸枣仁汤合归脾汤加减。结论:胡教授治疗失眠主张以益气健脾、宁心安神为主,兼以疏肝清热、理气化痰、交通心肾为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收录的国内关于中医药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相关文献,再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处方,建立数据库,使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挖掘。结果:筛选出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处方303首,中药176味,常用药物为牛膝、钩藤、天麻、茯苓等,所用药物多归肝、肾、脾三经,药物功效主要以补肝肾、强筋骨、平肝息风、利水渗湿为主;将常用的药物进行聚类组合,可聚为滋补肝肾、平肝阳、健脾渗湿等8类,其中常用的药对为钩藤-牛膝、牛膝-天麻、钩藤-天麻。结论:老年高血压病的治疗应从补肝肾着手,再根据老年患者病理生理状态酌情加入平肝息风类药物,常用药物为牛膝、钩藤、天麻,另外考虑老年患者脾胃亏虚,升清降浊功能减退致使水液输布异常,故应酌情加入茯苓、泽泻、白术等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王旭高临证医案》“痰饮篇”的处方用药,探寻王旭高治疗痰饮的用药规律。方法:运用SPSS 25.0、SPSS Modeler 18进行频数、性味归经、中药种类、聚类、因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通过整理得到处方55首,共使用药物104味,总使用频次597次,高频药物(频次≥11次)共14味,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茯苓、半夏、陈皮、白术、甘草、干姜、桂枝、熟地黄、附子、杏仁、五味子、人参、款冬花、泽泻;104味药物按功效分类法收录并分类的共96味,涉及药物种类17种,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为补益药与化痰止咳平喘药;性味归经统计结果显示,药味以苦、甘、辛为主,药性多温;归经以肺、脾、肾、胃经为主;关联分析得出常用药对35组;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得到3个类方,5个公因子。结论:王旭高辨治痰饮以温化为总则,重视肾脏对痰饮尤其是虚痰的影响,不畏滋腻,助肾纳气,兼以临证化裁,对当今临床仍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脑病科住院的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住院病例处方,并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采用频次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失眠患者的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失眠处方的用药规律。结果:共收录医案200 例,涉及处方200首,涉及中药175味。其中,40岁以上的患者181 例,占90.5%。200 例失眠患者处方中,用药频次>50次的药物共20味,以酸枣仁、首乌藤、当归三味药频次最高。药性方面,四气多以平性为主,五味以甘味居多。归经方面,多归于心、肝经。药物组合频次排名前3位依次为“首乌藤-酸枣仁”“当归-酸枣仁”“茯苓-酸枣仁”,关联组合频次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首乌藤-酸枣仁”“首乌藤-茯苓-酸枣仁”“磁石-酸枣仁”。对用药频次排名前20位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得出6个聚类方。结论:中医药治疗失眠主要从心着手,以宁心安神为主要治则。同时根据患者具体临床情况,灵活治以滋阴化痰、柔肝平肝、重镇安神、补益心脾等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中医古籍挖掘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用药规律。方法:在《中华医典》数据库及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中搜集关于采用中药内服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医案。运用Excel建立原始数据库,进行频次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 25.0和SPSS Modeler 18.0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筛选出医籍71部,医案195则,方剂195首,药物206味,累计用药频次共2561次,排前5位的中药依次为丹参、黄芪、甘草、川芎、当归。排前5位的药物功效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化痰止咳药、解表药。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心、肝、脾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丹参、黄芪、川芎、甘草为核心中药。关联强度排前3位的药对依次为川芎-丹参、丹参-黄芪、丹参-甘草。频次最高的2组药物组合为丹参-川芎、丹参-黄芪。聚类分析显示药物分类有4类。结论: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需谨守本虚标实之病机,尤为注重补虚药和活血药的使用,益气活血,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手段分析国医大师治疗肾系疾病的共性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读秀(DU XIU)中第一批、第二批国医大师治疗肾系疾病经验方相关文献,建立标准化医案,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2.2.1对数据进行处理,对经验方剂的药物性味、归经、使用频次、常用药对、核心处方进行分析。结果:纳入统计的经验方共320首,药物550味,共计3553频次。使用频数前5位的依次是茯苓、泽泻、白术、甘草、熟地黄;使用频次≥45次的中药多具有利水渗湿、利尿通淋、健脾利水、滋阴等功效,使用频次较高的药对是茯苓-泽泻、白术-茯苓,药性以平、寒、温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多入肾、脾、肺、肝经。结论:国医大师治疗肾系疾病多用利水渗湿、利尿通淋之药,同时辅以健脾、滋肾阴之药,虚实兼顾,标本同治。本研究可为临床治疗肾系疾病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古今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用药规律,为RA临床组方用药提供依据及参考。方法:古方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检索数据库,今方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为检索数据库,筛选建库至2020年10月31日治疗RA的方剂,采用频次统计、聚类分析及基于Aprior算法的关联规则分析比较古今用药的特点及规律。结果:古今治疗RA使用频次排前10位的药物中,均有当归、防风、牛膝、羌活、独活、甘草。四气以温性药物应用较多,五味以辛、苦、甘味为主,归经以肝、脾、肾、肺经较多,功效方面以祛风湿、清热、补虚、活血化瘀药出现频次最多。对24味中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古方得到5个新方,今方得到3个新方。关联规则结果显示,古方共筛选出24个关联规则,其中二阶关联规则15个,三阶关联规则9个;今方共筛选出20个关联规则,其中二阶关联规则10个,三阶关联规则10个。结论:古今治疗RA核心用药基本一致,体现了中医治则治法的精髓。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历代古籍中治疗乳痈的方剂整理、分析,挖掘其中药物的潜在关联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查阅历代中医古籍中治疗乳痈的方剂,建立数据库,统计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及药对、处方等数据,运用Excel 2007及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5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共筛选出中医古籍53本,收录方剂360首,涉及中药272味。其中频次位于前10位的中药为甘草、当归、大黄、黄芪、白芷、人参、乳香、黄芩、白芍、赤芍;药性以温、寒性为主,药味多为苦、辛、甘味;归经以脾、胃经居多;常用药对有甘草-当归、黄芪-当归、人参-黄芪、人参-当归、白芷-当归等。单味药对功效以益气活血、疏肝散结为主,重组新方以清热消肿为主,兼有益气、行气。结论: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发现,古代医家对乳痈用药以补益气血的药物为主,加以清热解毒、疏肝散结的配伍组合,常用治法为疏肝凉血、清热解毒。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中药汤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自建库起至2020年9月30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中药汤剂,筛选其中的处方资料,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V2.3”进行频数、关联、聚类分析。结果:最终纳入处方125首,包含中药151味,主归肝、脾、心、肺经,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是丹参、川芎、当归、黄芪等;使用较多的关联组合有:当归-川芎、川芎-丹参、川芎-黄芪、当归-丹参、黄芪-丹参。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辅以补气、补血、化痰。本研究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用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